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技法点拨).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技法点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技法点拨).docx(9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四文言文阅读考情探究年份卷别选材聚焦题号考点考向题型2022新高考战国策魏策三/孟尝君游说赵国、燕国,助魏抗秦10断句实词、虚词、句式选择11词语理解文化常识+实词(含课内)选择12概括分析理解文意选择13翻译语句简答14归纳要点比较不同简答新高考东观汉记卷十/吴汉骁勇善战,屡立战功,爵位高但谦恭俭朴10断句实词、虚词、句式选择11词语理解文化常识+实词选择12概括分析理解文意选择13翻译语句简答14归纳要点人物品质简答2021新高考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唐太宗虚心采纳谏言,在减轻徭役、任用廉吏、赏罚有度等方面均有政绩10断句实词、虚词、句式选择11词语理解文化常识选择12概括分析理解
2、文意选择13翻译语句简答14归纳要点作者观点和目的简答新高考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祖逖年少有志,与将士同甘共苦,取得战绩。他鼓励、督促农业生产,发展边境贸易10断句实词、虚词、句式选择11词语理解文化常识选择12概括分析理解文意选择13翻译语句简答14归纳要点事件原因简答2020新高考明史左光斗传/左光斗为官正直,因弹劾魏忠贤而遭受陷害10断句实词、虚词、句式选择11词语理解文化常识选择12概括分析理解文意选择13翻译语句简答14归纳要点事件原因和结果简答新高考明史海瑞传/海瑞为官清廉、正直。文章写了他“死谏”的情形和去世后百姓悼念的盛况10断句实词、虚词、句式选择11词语理解文化常识选择12
3、概括分析理解文意选择13翻译语句简答14归纳要点事件原因简答综合分析:1.题型和分值相对稳定。选择题每题3分,简答题:第13题8分,第14题3分。2.稳中小变:2022年第11题加点词的考查由“纯文化常识”变为“文化常识+实词”,并且选项联系了课内例句。3.第14题考查内容和考频:事件原因三年三考,比较不同三年一考,人物品质三年一考,作者观点和目的三年一考。关键能力针对讲关键能力1断句针对讲1:标名代,定句读文言文中,名词和代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常见的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
4、)、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等。例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断9处)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解析作答时,首先抓住“周室”“诸侯”“仲尼”等名词,再考虑下文省略了做主语的代词。答案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参考译文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恣意而行。孔子为礼乐崩废而担心,(于是)追述先贤,整理前圣经典学说,以求重建王道,匡正乱世,使之返于正道。(我)阅读过他的著
5、作,(他是要)为天下制定礼仪法度,留传六艺的统绪纲纪垂范后世。(于是我)作了孔子世家第十七。针对讲2:借动词,定句读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常有省略主语的情况,而动词则充当句子的谓语,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可以借助动词与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断,提高断句的准确率。例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选自四库全书总目)解析抓住“初”“已而”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根据“高谈”“谓”“悟”“焚”“师仿”“得力”“不服”等谓语动词来断句。答案初亦高谈秦汉
6、/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参考译文王慎中写文章,一开始也喜欢谈论秦汉时期的散文。说东汉以后的(散文)就没有可取之处了。不久领悟到欧阳修、曾巩写文章的方法,于是把旧作全都焚毁了,一心一意师法模仿他们的写法。尤其得益于曾巩的写作手法。唐顺之一开始不信服他的说法,一段时间以后就改变写法跟从他了。针对讲3:找虚词,定句读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等。它们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纵、向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在它们的前
7、面一般要断开。(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4)表示疑问的词:何、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这些词出现,一般可构成疑问句,联系上下文意可断句。(5)其他虚词:以、于、为、而等。这些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并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例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8、(取材于中论修本)解析借助其中的某些虚词进行断句,如“故”和“也”。“行善者”“为恶者”作为叙述对象应在句子开头。答案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参考译文社会安定的时候,行善的人获福,为恶的人得祸;等到社会动乱的时候,行善的人不能获福,为恶的人不会得祸,这是不合常规的现象。聪明的人不因为不合常规的现象怀疑正常的法则,所以遵循致福的道路,防止祸患的到来。得福还是不得福,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君子只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就行了。针对讲4:察对话,定句读对话是古文断句的一个重要
9、依据,其标志性的词语有:曰、谓、云、言等。一般情况下要在其后断开。如果是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等为标志,而把主语省略,因而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出问者和答者,准确断句。例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取材于战国策秦策)解析借助对话标志词“曰”和虚词“也”“则”等进行断句。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
10、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参考译文医师扁鹊拜见秦武王,武王把自己的病情告诉扁鹊,扁鹊请求彻底治疗。武王的近臣(对武王)说:“大王的病在耳朵前面眼睛下面,即使治疗也未必能治好,还可能让耳朵失聪眼睛失明。”武王把近臣的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大发脾气,把针石丢在地上,气愤地说:“君王既然跟懂得医理的人商量治病,却又听信不懂医理的人胡言乱语,像这样就可以知道秦国的政事了,您只要在一次重大举动上迟疑不决,秦国很快就会灭亡啊!”针对讲5:辨句式,定句读根据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等可进行断句。“者也”或含有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
11、“即”“则”等),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根据固定结构,如“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也可进行断句。千万不要把固定结构拆分开。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选自左传崤之战)注死君:已死的国君。伐吾同姓:秦伐郑灭滑。解析借助其中的特殊句式或固定结构,如“何为”“也”“谓乎”等进行断句。答案秦则无礼
12、/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参考译文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那么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长远利益考虑,也算是为了死去的国君吧!”针对讲6:明修辞,定句读运用修辞手法来断句,注意对称句式。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节选自司马迁史
13、记平准书)解析疏通大意可知,“贵诈力”与“贱仁义”相对,“先”与“后”相对,“富者”与“贫者”相对,“国强者”与“弱国”相对。答案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参考译文从这以后,天下处于战国时代,互相争斗,尊崇欺诈和武力而轻视仁义道德,推崇先占有财富而后讲究辞让。所以平民百姓中富有的人有的累积上万财富,而贫穷的人有的连糟糠都吃不饱;强大的诸侯国兼并小的诸侯国,使它们称臣服从,而弱小的诸侯国有的断绝了祖宗的祭祀,国家也灭亡了。延续到秦,最终使海内统一。关键能力2词语理解针对讲1:牢记相关文化常识
14、例(2020新高考)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解析此项错误。“殿下”是对太子、诸亲王的敬称,也可以称帝后、帝妃及公主。“丞相”是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不能称殿下。针对讲2:结合语境推断相关词语的含义例(2021新高考)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解析此项错误。原文:“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意思是,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兵器,让祖逖自行募集。当年秋八月,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
15、长江可见,“部曲”不指部队的编制单位,而是指“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针对讲3:积累课内重要实词例(2022新高考)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解析此项错误。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初中九年级的课文,“王之蔽”的“蔽”是“所受的蒙蔽”的意思,而文中“为赵蔽”的“蔽”是“屏障”的意思。两者不同。关键能力3概括分析此类题型以误扰正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答题时,将选项还原到文中的对应区域,“题文对照”,仔细比对。针对讲1:曲解文意利用文中有些词句较难理解的特点,在分析、概括、转述的过程中故意曲解文意,这是概括分析题的主要设错手段。解题时先要
16、找到原句,再细辨原文中的词句在选项中是否释义错误,并借助语境仔细推敲。例(2020课标全国)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试题选项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解析仔细比对后可知,原文中对应的有效信息为“金人来归燕”,意思是“金人来归还燕地”,而此选项中却表述为“金人前来归顺”,错误,属曲解文意。参考译文金人来归还燕地,朝廷商量选派一个帅臣(去守卫燕地),王安中请求前去。王黼在皇上面前极力称赞他,于是皇上授予王安
17、中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燕山府知府等官职,王安中与辽国投降的将领郭药师共同主持府事。针对讲2:无中生有这是一种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的设误手段。解题时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细节,识别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例(2020新高考)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试题选项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解析仔细比对后可知,原文中对应的有效信息为“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
18、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意思是“捆缚他的族中兄弟子侄辈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受牵连而死,母亲因哭儿子而死”,而此选项中却表述为“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错误,属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左光斗的同宗群从被迫害致死,他的母亲也并非被迫害致死。参考译文魏忠贤令抚按严加追缴,捆缚他的族中兄弟子侄辈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受牵连而死,母亲因哭儿子而死。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针对讲3:错位嫁接这是一种故意颠倒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的设误手段。答题时要理清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并弄清楚事件的前后顺序与经过,留意相关事件经过转述
19、后是否存在前后错位或因果倒置的问题,以便识别出人事混淆、顺序倒置等错误。例(2020课标全国)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试题选项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解析仔细比对后可知,原文中对应的有效信息为“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可知“减免上供米的三分之一”,是苏轼向朝廷的请求,不是苏轼减免的。而此选项中却表述为“他在任职杭州时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错误,属错位嫁接。参考译文(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
20、求,减免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皇上赏赐的度僧牒,用于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针对讲4:以偏概全这是一种用部分代替整体来设置错误点的手段。答题时要特别关注表示范围的词语或概念,与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比对,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缩小或扩大,看事情的程度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弱化或强化。例(2021新高考)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试题选项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解析仔细比对,依据原文“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
21、自召募”可见,司马睿只是有所支持,并非“尽力支持”。此项错误,属以偏概全。参考译文司马睿向来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兵器,让祖逖自行募集。关键能力4归纳要点归纳要点,是难度较小的简答题。答题时,根据题干,在原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先理解其意思,然后用简洁的文字表述。针对讲1:归纳事件原因就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追溯原因,是近三年考查的重点。例(2020新高考)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解析解答第一问,首先要在文中找到“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
22、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这一内容,理解其意思,筛选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进行概括。“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意思是“容城孙奇逢,是个有气节的侠士”;“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意思是“与定兴鹿正因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考生可以根据这一内容进行概括。解答第二问,首先要在文中找到“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这一内容,理解其意思,并进行概括。“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意思是“而左光斗与杨涟已同日被狱卒害死”,考生可以根据这一内容进行概括。答案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
23、害。针对讲2:比较不同这是2022年新出现的命题角度,应重视。例(2022新高考)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解析在赵国,孟尝君指出,魏国是赵国不受强秦威胁的屏障,可谓一语中的,让赵王明白了魏国存亡的利弊,从而同意出兵救魏。在燕国,孟尝君为燕国假设了一个可怕的结果:如果燕王不救魏国,魏国会投靠强秦,纠集四国兵力攻打燕国。燕王在这个假设的威吓下,只好答应出兵救魏。答案对待赵国:分析利弊;对待燕国:威胁恐吓。针对讲3:分析概括人物的品质例(2020江苏改编)阅读材料,完成题目。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撰列传。当时以景文所撰过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文言文 阅读 技法 点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