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1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板块三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传记一、(2020课标全国,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
2、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饣亶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
3、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
4、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
5、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饣亶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
6、矣。一、1.答案A由“大雪苦寒”可知,“坐庭中”的“士”因“噤(寒冷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战)”而不能说话,故“噤未能言”前后应该断开。由此排除B、C两项。从“轼尽奏逐之”可知,“每摧辱举子”的人是“内侍”,而不是苏轼,故“内侍”和“每摧辱举子”之间不能被断开,进而排除D项。2.答案B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3.答案C减免上供米的三分之一,是苏轼向朝廷的请求,不是苏轼减免的。4.答案(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解析(1)关键词:粜,出售;挟,带领;坊,街巷。(2)关键词:浑涵,博大深
7、沉;雄视,称雄;鲜,少。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苏轼)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惊喜,(苏轼)殿试考中乙科。后来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这个人,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朝廷)追赠(苏洵)光禄丞之职。(苏轼)已经服丧期满,回到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建立和实行新法,苏轼上书议论新法不便利。(当)新的法令日益推行,苏轼在这中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苏轼)被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官吏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
8、罪过,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惊慌地说:“您暂且慢慢推行手实法。”不久,朝廷知道手实法有害于百姓,取消了它。元祐元年,苏轼穿着七品官服进入延和殿侍奉皇帝,皇帝赏赐他用银装饰的红色六品官服,升任他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正逢大雪纷飞十分寒冷,士子们端坐庭中,噤冷得说不出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巡视考场的内侍们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士子文章中意义暧昧的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上奏朝廷并把这些内侍官都赶走了。元祐四年,因积累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愤恨。苏轼担心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担任龙
9、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皇上赏赐给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于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瘟疫而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二千缗钱,又拿出自己囊中的五十两黄金,建造治病场所,稍稍蓄积钱粮来防备瘟疫。徽宗继位,又经过三次大赦,(苏轼)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为朝奉郎。苏轼自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仅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学习他父亲苏洵写文
10、章,后来得之于天资。自己曾经说:“写文章如行云流水,本无一定格式,但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虽然是嬉笑怒骂的话,也都可以写成文章,并且可以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二、(2020课标全国,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
11、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
12、、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
13、出民/抵吏罪/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3.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B.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D.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4.把文中
15、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二、1.答案A“讼诸府”和“不胜考掠”的主语都是“民”,连续动作要断开。同时,“不胜”不是“没有胜利”之意,而是“禁受不住”之意。可排除B、D两项。由前文可以知道,王安中查访并了解了其中的冤情,便释放了被抓的百姓,并治州府官吏之罪,也就是说“即出民”和“抵吏罪”在分述两件事,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2.答案C皇帝的住处称“禁中”。“皇室宗族所居之处”表述不严谨。3.答案C“金人前来归顺”错误,金人只是归还燕地。4.答案(1)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
16、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2)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解析(1)关键点:僭,越礼;蠹,蛀蚀,损害;悚然,惊恐的样子。(2)关键点:专行,独断独行;制,控制;第,只是。参考译文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政和年间,天下人争相传言会降下祥瑞,朝廷中的大臣就写奏表祝贺,徽宗看了王安中的奏表,称赞(他)是奇才。有一天,徽宗特意下令出了三个题目让他草拟,他马上就写完了,皇上(看后)就在草稿后批阅道:“(他)适合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他)便从秘书少监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后又被提拔为御史中丞。开封的巡逻士兵夜里
17、追查盗贼,盗贼逃脱离去,有受到惊吓跑出来的百姓(恰巧)和士兵相遇,就被当成盗贼抓起来。(被抓的)百姓向州府申诉,然而,受不了残酷的拷打,于是承认了被捏造的罪名。王安中查访得知了这件事,仔细考察后,了解了其中的冤情,便释放了(被抓的)百姓,治州府官吏之罪。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之事(信奉道教),蔡京引荐方士王仔昔以所谓的妖术朝见皇上,朝臣外戚都攀附他,并与他勾结。王安中向皇上上疏进言,请求从现在开始招纳和延请隐居山林的有道术的道士,应当责令引荐人担保、负责;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王安中)不久又上疏陈述蔡京的罪行,皇上说:“我本来就想施行你的建议,(只是)因为天宁
18、节快到了,等过了这段时间,(我)会为你罢免蔡京的官职。”蔡京探知了这件事,非常害怕,他儿子蔡攸日夜守在宫中,流着泪,恳请皇上开恩。皇上因此升迁王安中为翰林学士,又升任为承旨。宣和元年,王安中被任命为尚书右丞;宣和三年,又被任命为尚书左丞。金人来归还燕地,朝廷商量选派一个帅臣(去守卫燕地),王安中请求前去。王黼在皇上面前极力称赞他,于是皇上授予王安中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燕山府知府等官职,王安中与辽国投降的将领郭药师共同主持府事。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靖康初年,谏官们上奏他与王黼、童贯结党,而且没能察觉郭药师叛变一事,
19、于是王安中被罢免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受责罚,授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居住在随州;继而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安置在象州。高宗即位后,往内迁官至道州,不久让他闲居。绍兴初年,官复左中大夫。他的儿子王辟章任泉州知州,迎他去泉州居住,不久王安中去世,时年五十九岁。王安中的文章丰润敏拔,特别擅长以四六句为主的骈文。徽宗曾经在睿谟殿设宴,命令王安中赋百韵诗来记载这件事情。诗写成以后,徽宗赞赏不已,并且用大字把这些诗书写在睿谟殿的屏风上,并把副本赐给全部侍臣。他就是如此受到器重。三、(2020课标全国,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
20、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
21、,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2、3分)()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
23、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
24、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三、1.答案B“愚意尝谓非宜何者”,王彪之首先表示反对,然后说明原因,故“何者”前后要断开,排除C、D两项;“黎庶不达其意”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A项。2.答案A军事和科举并不是太守所掌管的事务。3.答案C原文是“百官多列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文言文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