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技法点拨).docx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技法点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技法点拨).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二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考情探究年份卷别选材聚焦题号考点考向题型2022新高考1.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1信息的理解与推断文内信息的理解分析选择2信息的理解与推断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选择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论据与论点的印证分析选择4观点评价与情境探究观点迁移运用简答5观点评价与情境探究评价文本的观点与倾向简答新高考1.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2.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3.杨乃乔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1归纳信息要点分析梳理材料信息选择2信息的理解与推断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选择3
2、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分析概括论点和论证结构选择4信息的整合与比较比较材料的异同与侧重点简答5归纳信息要点分析梳理材料信息简答2021新高考1.朱光潜诗论2.钱锺书读1信息的理解与推断文内信息的理解分析选择2信息的理解与推断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选择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论据与论点的印证分析选择4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分析行文思路简答5观点评价与情境探究观点迁移运用简答新高考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1信息的理解与推断文内信息的理解分析选择2信息的理解与推断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选择3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选择4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分析行文思路简答5观点评价与情境探
3、究观点迁移运用简答续表年份卷别选材聚焦题号考点考向题型2020新高考1.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2.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信息的理解与推断文内信息的理解分析选择2信息的理解与推断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选择3信息的理解与推断文中概念的理解推定选择4归纳信息要点下定义简答5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分析行文思路简答新高考埃德扬我包罗万象1信息的理解与推断文内信息的理解分析选择2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分析概括论点和论证方法选择3信息的理解与推断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选择4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论据与论点的印证分析选择5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论证方法的作用分析简答综合分析:1.文内信息的理解分析三年五考
4、。2.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三年六考。3.论据与论点的印证分析三年三考。4.观点迁移运用三年三考。5.评价文本的观点与倾向三年一考。6.分析行文思路三年三考。7.比较材料的异同与侧重点三年一考。8.下定义三年一考。9.分析梳理材料信息三年两考。10.分析概括论点和论证结构三年一考。11.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三年一考。12.文中概念的理解推定三年一考。13.分析概括论点和论证方法三年一考。14.论证方法的作用分析三年一考。关键能力针对讲信息类文本阅读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信息类文本,我们能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关键能力1解答选择题针对讲1:信息的理解与推断根据
5、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功能定位以及命题材料的文本特征,可知新高考在信息的理解与推断类选择题上主要从三个角度设题:文内信息的理解分析、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文中概念的理解推定。这些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与推断能力,其选项是对文本的归纳、概括、转述,经过命题人的精心组织、改造和设计,其正误皆有确凿依据,学生出现失误也是因为未能准确发现和理解这些依据。类型一文内信息的理解分析文内信息的理解分析题是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常考题,此类题目的选项往往是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拼),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一般从八大角度设误。一、了解八大设误角度,洞悉命题奥秘1.以偏概全设错方式解题指津命题者设计这类选
6、项时,故意增删、变换、改动文中表示范围大小或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1)勾画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边的表修饰与限制的词。表程度:很、非常、相当、十分等;表范围:凡、全部、所有等;表数量:少数、部分、几个、大多等;表频率: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多项并举词:和、同、跟、以及、另外等。(2)细心比对选项和原文中这些表修饰与限制的词。例(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2022浙江)袁枚把人文主义融入饮食,大致表现在这样三方面:尊重物性,要了解食材;不要浪费,要物尽其用;物为人用,要保护生命。原文袁枚作诗以“性灵说”为主张,认为诗应直抒心灵,表达真意,这一主张也融合到了饮食中:他认为在烹饪之前要了解
7、食材、尊重物性,注意食材间的搭配和时间把握;他反对铺张浪费,提出“肴佳原不在钱多”,食材之美更在于物尽其用;他将人文主义引入饮食,宣扬“物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他强调烹饪理论的重要性,以为中国烹法完全依厨人经验不利于传承,为了给后世食客厨人确立典范,又煞费苦心撰写出了随园食单这部南北美食集大成之作,再一次为中华美食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纪元。答案选项以偏概全。“袁枚把人文主义融入饮食,大致表现在这样三方面:尊重物性,要了解食材;不要浪费,要物尽其用”错误,根据原文内容“袁枚作诗以性灵说为主张他将人文主义引入饮食,宣扬物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可知,袁枚把人文主义融
8、入饮食,主要表现在“物为人用,要保护生命”这一方面,而“尊重物性,要了解食材;不要浪费,要物尽其用”这两方面是袁枚将“性灵说”的主张融入到饮食中的表现。2.说法绝对设错方式解题指津原文的内容在范围、程度等方面有所保留,而选项内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注意选项中表示全部范围的词“全部”“所有”“囊括”“总共”“一概”等,表示限定范围的词“只”“仅仅”等,表示肯定的词“必定”“必须”“一定”“就”等,遇到这些词时要注意比对原文,如果原文没有,一般就属于说法绝对了。例(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2021浙江)散文家和小说家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的技术手段,他们可以带领读者在仿
9、真的叙述情境中体验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逼真效果。原文正在进行时的好处是什么?把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境中。即使是回忆体小说,也强调情节和细节带来的效果逼真的还原体验。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仿真景况中做出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遗忘。也许散文更多跟个人经验相关,经验都是过去的,而我们又急于把经验中的“道”提炼出来。答案选项说法绝对。“散文家和小说家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的技术手段”错。原文的表述是“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仿真景况中做出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遗忘”,可见散文家并没有“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的
10、技术手段”。3.无中生有设错方式解题指津选项在加工转述原文内容时增添了原文没有的信息,或者原文中没有此意,而命题者故意增加内容,以此来干扰考生。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例(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2022全国乙)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原文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
11、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答案选项无中生有。“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错误,文中只说“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至于西方语言有没有这一特点及其作用文中并未提及。4.混淆时态设错方式解题指津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通过增删,转换成选项中的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把“可能是
12、”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表示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例(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2021全国乙)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原文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答案选项混淆时态。根据原文可知,“数字人文”只是刚出现,还得依赖具体的学者个人,并未实现“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13、”。选项将未然变已然。5.偷换概念设错方式解题指津命题者在整合概括中,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命题者抽取相关语句主干,进行有效压缩概括,我们做题时要特别注意选项在对原文整合概括中改换的词语,思考换用的词语是否有错;然后比对,在具体比对过程中既要比对主干部分是否转述一致,也要比对修饰部分是否转述一致,以防偷换概念。例(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2020课标全国)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原文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
14、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答案选项偷换概念。原文是“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而非“真实性值得怀疑”。6.混淆是非设错方式解题指津命题者整合概括时,有意将原文材料中肯定的内容予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情加以肯定。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比对选项中和原文中出现的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以防混淆是非。例(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2021浙江)进行时态的特点是能借鉴小说的写法,使散文更像小说,并使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发生相应改变,它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原文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
15、维方式。现在有些散文为什么写得像小说,是对小说的借鉴吗?我认为不是。问题的核心在于进行时态的介入。随着散文表述时态的变化,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答案选项混淆是非。“进行时态的特点是能借鉴小说的写法,使散文更像小说”错。原文表述是“现在有些散文为什么写得像小说,是对小说的借鉴吗?我认为不是”。7.张冠李戴设错方式解题指津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
16、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另外,还要留意文中代词的指代,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例(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2021新高考省份T8联考)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是提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第一人;随后五代至宋元时期,荆浩、郭熙等也触及了山水画的意境问题。原文唐代王昌龄在诗论杂著诗格中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山水画从五代至宋元时期便开始接触到“意境”的问题,五代时期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可忘笔墨,而有真景”,宋代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有“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之语,这可视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发端。答案选项张冠李戴。王昌龄“是提出山水画
17、论意境说的第一人”,文中提到王昌龄在诗论杂著诗格中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王昌龄是从文学领域提出意境概念的,而非从山水画领域提出的。8.曲解文意设错方式解题指津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误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要判断“曲解文意”干扰项,一定要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或者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意思,等等。例(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2021
18、天津)消费者看重商品的文化价值,在消费过程中完成了对自身社会身份的直接选择。原文“消费者在相似的商品中做出选择时,通常不是比较其使用价值,而是比较其文化价值;从诸多商品中做出一种选择,就成了消费者对意义、快乐和社会身份的选择。”由此可见,游客群体对以文化为内涵的数字创意文旅产品存在消费诉求,这也反映出对凝结文化精粹并融入科技元素的创意型产品所彰显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在对产品的期待与消费后,消费者间接地完成了对社会身份的选择。答案选项曲解文意。“在消费过程中”“直接选择”错,原文是“在对产品的期待与消费后,消费者间接地完成了对社会身份的选择”。二、运用比对两步法,确定选项定答案第一步:切分层次,标
19、出关键;回到原文,找出选项与文本的对应信息。第二步:两相比对,确定正误。比对一般从两个角度入手:(1)比对词语。看选项与原文在词语的内涵、范围、程度、时态等方面有无改变,看有无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混淆时态、无中生有等设误点。(2)比对句子。看选项与原文在句意的理解尤其是句间关系的判断上是否一致,有无说法绝对等问题。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作在设色上以青绿为主色调,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张弛有度,或浑厚,或轻盈,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照人,画中的内容让人观后赞叹,不失雄阔之境
20、界与恢宏之气势。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由演员饰演的展卷人(文物工作者)对千里江山图潜心钻研后“走”入了画家希孟的内心世界,目睹希孟绘制画作,让观众追随展卷人的视角,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只此青绿中的展卷人和希孟的内心是息息相通的。例如在接近尾声部分,饰演画家的演员拿着一幅又一幅的画朝着舞台的后方做“呈上”的动作,这种动作的重复,让观众进入了希孟的内心世界,似乎与展卷人一样,读懂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展卷人在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物,同时通过对画作的研究,进入了希孟的“世界”。这些都是他对画作进行研究后所产生的“想象”,他的内心深处是想去“探寻”,等到他认为的探寻结束
21、后,他也就与希孟“心灵相通”了。希孟的心愿是“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而展卷人的心愿则是“我知道终有一天,这幅画也会同与它相遇过的人们一样,随时光远去。但,有我辈守护一日,这一天便将晚来一日”。(摘编自新时代,新气息,新气象舞蹈诗剧观后陈伟科,有删改)材料二:只此青绿是以展卷人的视角,将观众带入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的。那么进入到画面中,每一项工艺都与展卷人这一角色产生了联系与互动在对待希孟的感情当中,浓烈情感的来源究竟为何?是对他画出这幅旷世名作的艰辛产生的体谅之情?若无现代化字幕这一媒介交代展卷人这一角色的话,是否会让观众觉得希孟作画并非无名无款,而是无父无母的一出悲剧
22、?因此思考将展卷人这一视角交给观众,将所有的游玩山水之乐,体会人间心酸之苦,交给沉浸在入画的观众手中,或许是保留这一无限意蕴更好的方式。(豆瓣网评,有删改)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画面色彩颇具特色,画面内容有雄阔之境界与恢宏之气势。B.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让展卷人穿越到北宋,以其所见向观众展示王希孟绘制千里江山图的情景。C.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舞蹈者反复的“呈上”动作,表达了画家极度渴望自己的内心世界被读懂。D.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复杂的现代媒介技术,通过展卷人的话,让观众了解了希孟作画为何无名无款。技法演示第一步,找出选项与文本的对
23、应信息,D项与文本对应信息为“若无现代化字幕这一媒介交代展卷人这一角色的话,是否会让观众觉得希孟作画并非无名无款,而是无父无母的一出悲剧”;第二步,两相比对,确定正误,通过“若无现代化字幕这一媒介交代展卷人这一角色的话,是否会让观众觉得希孟作画并非无名无款,而是无父无母的一出悲剧”这句话,并不能得出“让观众了解了希孟作画为何无名无款”的结论,属于无中生有。答案D类型二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题的选项主要从过度推断、因果混乱的角度设置陷阱,这种题目对考生文意的把握及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更高,思维难度加大。考生在做此类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据文推断,合理推断。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现代文 阅读 信息 文本 技法 点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