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pdf(7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成人肥胖食养指南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2024 年版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目目录录一、前言.1二、疾病特点与分型.2(一)肥胖定义与判定.2(二)中医对肥胖的认识及分型.3三、食养原则和建议.4(一)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合理膳食.5(二)少吃高能量食物,饮食清淡,限制饮酒.6(三)纠正不良饮食行为,科学进餐.7(四)多动少静,睡眠充足,作息规律.8(五)食养有道,合理选择食药物质.9(六)安全减重,达到并保持健康体重.9附录 1 成人肥胖患者的食物选择.11附录 2 常见食物交换表.15附录 3 不同地区食谱示例.20一、东北地区.20二、西北地区.26三、华北地区.32四、华东地区.
2、38五、华中地区.44六、西南地区.50七、华南地区.55附录 4 成人肥胖患者食养方举例.61附录 5 成人肥胖判定标准.66附录 6 常见身体活动强度系数.671成人肥胖成人肥胖食养指南食养指南一、前言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些年来,全球超重和肥胖率正快速增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根据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 34.3%、16.4%,其中 1844 岁、4559 岁和 60 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分别为 16.4%、18.3%和 13.6%,我国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肥胖不但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各种慢
3、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关,包括 2 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炎和胆结石等。肥胖甚至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2019 年全国 11.98%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于高体质指数(BMI),死亡人数为 54.95 万。肥胖的流行以其高昂的医疗费用为国民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有研究预测,到2030 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 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 4180 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 21.5%,未来中国城乡居民超重肥胖率及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将呈上升趋势。因此,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肥胖的发生虽然受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影响,但根本原因是机
4、体的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从而导致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在体内贮存。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是肥胖防治的两大重要影响因素。减肥关键三分靠动,七分靠吃。以“辨证施膳”为核心的中医食养是在中医辨证施治2指导下的非药物调养方法,强调根据体质、病因、病机、证候,给予不同食养方案,具有调和气血、平衡人体阴阳、辅助疾病防治的作用。针对肥胖患者的不同体质,选取不同特性的食物或食药物质,有助于达到减重效果,维持健康体重。为预防和控制我国人群肥胖的发生发展,改善肥胖患者的体重,调整日常膳食结构,提高居民营养健康水平,发展传统食养服务,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相关要
5、求,制定本指南。本指南以食养为基础,依据现代营养学理论和相关证据,以及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调养方案,提出具有多学科优势互补的成人肥胖患者食养基本原则和食谱示例。本指南主要面向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成人肥胖患者,为肥胖防控提供食养指导。肥胖合并其他急性或慢性病的患者或有并发症者,在医生或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也可参考本指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食养方案。二、疾病特点与分型(一)肥胖定义与判定。肥胖是人体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或机体代谢改变而导致体重过度增长的一种状态。根据肥胖病因及发病机制分为单纯
6、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病因可寻者为单纯性肥胖;继发于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基础上的肥胖症为继发性肥胖。体质指数(BMI)和腰围(WC)是3常用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指标。我国健康成年人的 BMI 正常 范 围 为 18.5kg/m2 BMI24.0kg/m2,24.0kg/m2BMI28.0kg/m2为 超 重,BMI 28.0kg/m2为 肥 胖,BMI18.5kg/m2为体重过低。85cm成年男性 WC90cm,80cm成年女性 WC85cm 可判断为中心型肥胖前期;成年男性WC90cm,成年女性 WC85cm 可判断为中心型肥胖。(二)中医对肥胖的认识及分型。中医学将肥胖
7、归属于“脂人”“膏人”“肥人”等范畴,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篇将人之肥瘦分为“有肥、有膏、有肉”,肥胖病因多与年龄、体质、饮食、情志、劳逸因素有关。中医认为,肥胖属本虚标实证,辨证涉及痰、湿、热等病理因素,常兼夹痰湿、血瘀、气郁等标实之证,其病位多在脾胃,与肾气虚关系密切,并可涉及五脏。常见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如下:胃热火郁证胃热火郁证:肥胖多食,消谷善饥,大便不爽,甚或干结,尿黄,或有口干口苦,喜饮水,舌质红,苔黄,脉数。痰湿内盛证痰湿内盛证:形体肥胖,身体沉重,肢体困倦,脘痞胸满,可伴头晕,口干而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嗜食肥甘醇酒,喜卧懒动,舌质淡胖或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气郁
8、血瘀证气郁血瘀证:肥胖懒动,喜太息,胸闷胁满,面晦唇暗,肢端色泽不鲜,甚或青紫,可伴便干,失眠,男子性欲下降甚至阳痿,女子月经不调、量少甚或闭经,经血色暗或有血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脉弦或涩。脾虚不运证脾虚不运证: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脘腹痞4闷,或有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则尤甚,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大便溏或便秘,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形体肥胖,易于疲劳,四肢不温,甚或四肢厥冷,喜食热饮,小便清长,舌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三、食养原则和建议根据营养科学理论、中医理论和目前膳食相关肥胖科学研究文献证据,在
9、专家组共同讨论、建立共识的基础上,对成人肥胖患者的日常食养提出 6 条原则和建议。包括:1.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合理膳食。2.少吃高能量食物,饮食清淡,限制饮酒。3.纠正不良饮食行为,科学进餐。4.多动少静,睡眠充足,作息规律。5.食养有道,合理选择食药物质。6.安全减重,达到并保持健康体重。5(一)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合理膳食。控制总能量摄入和保持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控制总能量摄入,可基于不同人群每天的能量需要量(表 1),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 30%50%或降低 5001000kcal,或推荐每日能量摄入男性 12001500kcal、女性 10001200kcal 的限能量平衡
10、膳食;另一方面也可根据不同个体基础代谢率和身体活动相应的实际能量需要量,分别给予超重和肥胖个体 85%和 80%的摄入标准,以达到能量负平衡,同时能满足能量摄入高于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基本需求,帮助减重、减少体脂。临床上还可根据身高(cm)-105 计算出理想体重(kg),再乘以能量系数 1535kcal/kg(一般卧床者15kcal/kg、轻身体活动者 2025kcal/kg、中身体活动者30kcal/kg、重身体活动者 35kcal/kg),计算成人个体化的6一日能量。以上方法可根据实际需要任选其一用来指导超重肥胖患者膳食,达到控制总能量摄入的目标。合理膳食应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同时保障食物摄入
11、多样化和平衡膳食,保证营养素的充足摄入,必要时补充复合营养素补充剂。三大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分别为脂肪 20%30%,蛋白质 15%20%,碳水化合物 50%60%。一日三餐合理分配饮食,推荐早中晚三餐供能比为 3:4:3。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至少占谷物的一半,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保障足量的新鲜蔬果摄入,蔬菜水果品种多样化,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动物性食物应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应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必要时,可在医生或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指导下,选用高蛋白膳食、低碳水化合物膳食、间歇式断食膳食或营养代餐等其他膳食减重干预措施,
12、具体方法可参考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及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表 1中国居民成人膳食能量需要量(单位:kcal/d)低强度身体活动水平低强度身体活动水平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水平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水平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195021502400255028003000成年女性160017001950210023002450注:摘自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023 版(二)少吃高能量食物,饮食清淡,限制饮酒。高能量食物通常是指提供 400kcal/100g 以上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含糖烘焙糕点、糖果、肥肉等;全谷物、7蔬菜和水果一般为低能量食物。经
13、常摄入高能量食物与体重增加及肥胖有关,减少高能量食物摄入有助于控制膳食总能量。因此,减重期间应少吃高能量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食物、蔬菜等。减重期间饮食要清淡,严格控制脂肪/油、盐、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5g,烹调油不超过 2025g,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 25g 以下。首先,应减少烹饪过程中烹调油、盐、糖用量,多选用蒸、煮、熘及水滑等烹调方式,少油煎炸,并减少高脂肪食物用量。其次,采购时主动阅读食品的营养标签,选择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或)糖、钠含量低的食物,尽量不选或少选油炸食品、加工肉制品、含糖烘焙糕点、蜜饯、糖果、冰淇淋及含糖饮料等。每克酒精可产生约 7
14、kcal 能量,远高于同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值。酒精除可以带来能量以外,其他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素含量极少。因此,在减重期间应严格限制饮酒。(三)纠正不良饮食行为,科学进餐。科学选择,进餐规律,定时定量,养成良好饮食行为是维持健康体重的基础。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保持一日三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规律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缓而导致进食过量。重视早餐,不漏餐,晚餐勿过晚进食,建议在 17:0019:00 进食晚餐,晚餐后不宜再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饮水。如饮水后仍饥饿难忍或有低血糖风险者,可以适当选择进食少许低能量高膳食8纤维食物。不暴饮暴食,控制随意进食零食、饮料
15、,避免夜宵。不论在家或在外就餐,都应根据个人的生理条件和身体活动量,力求做到饮食有节制、科学搭配,进行标准化、定量的营养配餐,合理计划每日餐次和能量分配来安排全天膳食。进餐宜细嚼慢咽,摄入同样食物,细嚼慢咽有利于减少总食量。另外,减缓进餐速度可以增加饱腹感,降低饥饿感。适当改变进餐顺序也是一种简单、易行、有效的减重方法。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也有助于减少高能量食物的进食量。(四)多动少静,睡眠充足,作息规律。身体活动不足或缺乏和久坐的静态生活方式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原因。身体活动通过增加能量消耗,调节机体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养成不易发胖的体质等途径达到减重效果。肥胖患者减重的运
16、动原则是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每周进行 150300 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 57 天,至少隔天运动 1 次;抗阻运动每周 23 天,隔天 1 次,每次 1020 分钟。每周通过运动消耗能量2000kcal 或以上。减重过程是重塑良好生活方式的过程。首先要培养兴趣,把运动变为习惯。应当认识到运动是一个减重、改善健康的机会,而不是浪费时间。通过增加日常身体活动、有计划安排运动,循序渐进,逐渐增进运动量,达到每周的建议量。运动减重贵在坚持,选择和培养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持之以恒,把天天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尽可能减9少静坐和被动视屏时间,每天静坐和被动视屏时间要控制在24 小时以内
17、。对于长期静坐或伏案工作者,每小时要起来活动 35 分钟。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作息无规律可引起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增加肥胖风险,导致“过劳肥”。肥胖患者应按昼夜生物节律,保证每日 7 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建议在夜里 11 点之前上床睡觉。(五)食养有道,合理选择食药物质。遵循“药食同源”理论,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胃热火郁证采用具有清胃热、消导滞作用的食药物质,如铁皮石斛、麦芽等;痰湿内盛证采用化痰消滞作用的食药物质,如薏苡仁、橘皮、砂仁等;气郁血瘀证采用理气化瘀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橘皮、山楂、当归等;脾虚不运证采用健脾益气作用的食药物质,如茯苓、山药、莲子等;脾肾阳虚证采用温阳补虚作用的
18、食药物质,如小茴香、山药、肉桂等。(六)安全减重,达到并保持健康体重。科学减重需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大脑思维、体脂肪、肌肉和各个器官适应新能量状态,逐步达到新平衡。减重速度并非越快越好,过快的减重速度易对机体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短期内快速减重,体重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机体水分的丢失而非脂肪组织的减少,一旦恢复正常饮食,身体为了维持正常运作,将重新补充水分,体重会快速反弹。孕妇、乳母、老年人及患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人群,应在医生或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科学减重,避免不合10理的减重对健康造成损害。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 6 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
19、 24kg。减重速度因人而异,一般分为 3 种情况:第一种是体重平稳下降,每周减0.51kg;第二种是减重初期的 12 个月体重无明显变化,之后体重才开始下降,而且下降速度较快;第三种是体重最初下降较快,可达每周下降 12kg,随后体重停止下降,进入为期数周甚至数月的平台期,突破平台期后体重继续下降。为避免减重速度过快对机体造成损害,同时也增加减重者的信心,建议在减重初始时设立体重减轻约每周 0.5kg 的目标,但随着机体非脂肪组织的减少,机体对能量变化的反应减弱,需要增加能量消耗或进一步限制能量摄入来继续减轻体重。在减重过程中应注意自我监测,不仅包括对体重变化的监测,还应包含食物摄入量以及身
20、体活动情况的监测。自我监测可以提高减重者对减重行为的自我意识,从而有助于减重计划的维持和成功。同时,减重的过程中不只要关注体重的变化,更要关注体脂率和肌肉量的变化,做到减少肌肉的流失,维持机体的肌肉量和基础代谢率。减重者应清楚地了解减重的过程和机体正常的生理变化,循序渐进,逐步减至正常体重。11附录 1成人肥胖患者的食物选择成人肥胖患者的食物选择一、食物选择科学合理选择食物,对于成功减重来说至关重要。减重过程中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应注意食物选择的多样化与合理化,保证平衡膳食。(一)谷薯类的选择。谷薯类对于机体健康而言至关重要,建议每日总摄入量在 150300g。全谷物是碳水化合物、膳食纤
21、维和 B 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增加全谷物摄入有助于维持正常体重,延缓体重增长,还可降低全因死亡、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结直肠癌等的风险。全谷类和杂豆可以提供更多的 B 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对控制肥胖具有重要作用。建议肥胖患者每日摄入全谷物和杂豆 50150g,如营养素密度较高的黑米、玉米等。在主食的选择上要粗细搭配,避免长期单纯地摄入粗粮或细粮。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并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建议肥胖患者每天摄入薯类 50100g。(二)蔬菜和水果类的选择。减重人群应增加每日新鲜蔬菜摄入量,要保证 300500g(生重)甚至更多,其中深色蔬菜的摄入量应占 1/2 以上
22、。深色蔬菜指深绿色、橘红色和紫红色蔬菜等,具有营养优势,尤其是其富含的-胡萝卜素,是膳食维生素 A 的主12要来源。深绿色蔬菜有菠菜、油菜等;橘红色蔬菜如胡萝卜、西红柿;紫红色菜如紫甘蓝、红苋菜等。蔬菜的种类有上千种,含有的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种类也各不相同,因此挑选和购买蔬菜时要多变换,每天至少达到 35 种。建议每天食用水果宜在 200g 左右,同时减少高糖分水果的食用,如榴莲、香蕉、荔枝、鲜枣等,且不宜饮用果汁。(三)肉类、水产品和蛋类的选择。减重期间适宜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和水产品。作为优质蛋白质来源的鱼虾蟹贝等水产品的脂肪含量较低,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建议每周至少食用 2 次
23、或者一周总量吃够 280525g,相当于每天摄入量为 4075g。以猪牛羊鸡为代表的畜禽肉,建议每周不要超过 500g,大概每天不超过 70g。猪、牛、羊肉要选择纯瘦肉。建议不要完全不吃红肉,避免发生贫血。蛋类摄入量要保证每周 280350g(7 个鸡蛋)。(四)奶豆类的选择。推荐减重期间每天喝低脂或脱脂牛奶 300500mL。有乳糖不耐受的减重者可以选择无添加糖的低脂酸奶或无乳糖产品。如饮奶不足,注意增加优质蛋白质和钙的摄入。减重期间适宜选择豆腐、不加糖的豆浆和豆腐脑等豆制品,每天摄入大豆 1525g,避免选择油炸类以及含盐较高的豆制品。(五)坚果类的选择。坚果属于高能量食物,但含有较高水平
24、的不饱和脂肪酸、13维生素 E 等营养素,故适量摄入有益健康,但其能量应该计入一日三餐的总能量之中。推荐每周平均 5070g(平均每天 10g 左右),首选原味坚果。如果摄入过多,应减少一日三餐中其他食物摄入量。此外,减重人群还要警惕食物中那些“看不见”的脂肪。很多人认为烹调用油是膳食脂肪的唯一来源,其实日常食用的很多食物中都含有脂肪,却常常容易被忽视。肉类、动物内脏、坚果中均含有较多“看不见”的脂肪。这些“看不见”的脂肪容易导致膳食脂肪过量摄入,进而造成肥胖。总之,减重期间应注意选择适宜的食物,控制不利于减重且有损健康的食物摄入,最终实现既维护机体健康,又能将体重减至理想水平的目标。表 1.
25、1各类食物选择举例分类分类优选食物优选食物限量食物限量食物不宜食物不宜食物谷薯类蒸煮烹饪、粗细搭配的杂米饭、杂粮面等精白米面类、粉丝、年糕等高油烹饪及加工的谷薯类,如油条、炸薯条、方便面、干脆面、面制辣条等;添加糖、奶油、黄油的点心,如奶油蛋糕、黄油面包、奶油爆米花等蔬菜类叶菜类、瓜茄类、鲜豆类、花芽类、菌藻类等部分高淀粉含量的蔬菜,如莲藕等高油、盐、糖烹饪及加工的蔬菜,如炸藕夹、油焖茄子、油炸的果蔬脆等水果类绝大部分浆果类、核果类、瓜果类等水果,如柚子、蓝莓、草莓、苹果、樱桃等含糖量比较高的水果,如冬枣、山楂、榴莲、香蕉、荔枝、甘蔗、龙眼、芒果等各类高糖分的水果罐头、果脯等畜禽类畜类脂肪含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 成人 肥胖 指南 2024 年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