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阅读中音乐题材示例与提分训练.docx
《初高中衔接阅读中音乐题材示例与提分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衔接阅读中音乐题材示例与提分训练.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中音乐题材示例与提分训练考点:1 .张伯淳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一一描写角度的差异:音乐演奏2 .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一一相同点: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3 .白朴驻马听吹一一乐声的艺术魅力4 .韩愈听颖师弹琴一一写琴技之高超的方法【考点研究】L描写角度的差异:音乐演奏5 .乐声的艺术魅力6 .写琴技之高超的方法7 .相同点: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考点示例】一、张伯淳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一一描写角度的差异:音乐演奏 【考点解读】1.诗句对应2.描写角度的差异一一音乐演奏文本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张伯淳爱当始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
2、弦里,有无穷、 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蒙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得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 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问题1下片“潺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1) (2) o答案潺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潺阳城/得阳地僻无音乐);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解析抓住“洛阳”这个表地点的词来找答案;抓住“月色”这个意境找答案,即找有“月”的诗句。问题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
3、写角度的差异。(5分)答案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 面描写、直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解析作者对“关塞风寒,得阳月色”这两种曲调,两个意象特别敏感。即使在“天气暖犹轻”的“落 红”暮春季节,孤冷心绪被琵琶女的“旧谱与新声”挑拨得愈发凄楚。“似醉还醒”的“想”字。曲调传情,是词心所在。译文喜爱那对着酒炉的少年,将悠悠情思寄托于高雅的曲调之中。琵琶奏出春日百鸟鸣唱相和之 音,白日里喧喧嚷嚷,夜里便沉寂下来,只有年老的凤凰独自哀鸣。写出天然的音律,连眼底的 藁筝之音也望尘莫及。花
4、瓣飘落,天气微暖,认真地听乐师演奏。想到了昭君出塞时的风冷苍凉,潺阳江头商人妇在 月色下的孤寂,好像醉了,却很清醒。偏爱安静的轩窗,一曲终了,明白了曲中的幽深情绪。今 日相遇却不知将来在何处相见,下了一会的雨也停了,天气也晴了。鉴赏张伯淳系由宋入兀的士子,其前朝情结不易轻去。早年即由科举仕进的阅历,使他在南宋败亡 后深深怀抱一种被弃无靠的漂泊感。听到曲终,“怀抱转分明”,这是一种知音感,一种借酒浇 愁之后的欣慰满足感,尽管其愁仍未消却。昭君出塞是“去国”,河阳江头商人妇是“弃妇”,张伯淳从中觅得了通同的感受,于是“红颜”薄命与“青衫”落魄,真也“同是天涯沦落人” 了。 唯其如此,他盛赞之为“天
5、然律吕”,因弹奏出了真情,远非嘈杂的虚假热闹的“秦筝”之声可 以比拟。而且认为不论“百喙春和”地烦人还是“群喧夜寂”地沙漠一片,有此琵琶曲“老凤孤 鸣”就足够了。读此词,不能轻忽“幽情”的“寄”字,“似醉还醒”的“想”字。曲调传情, 是词心所在。二、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一一相同点: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考点解读】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文本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问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
6、”字我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 “感” “病” 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B. “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 情”“多感” “多病”依然。C.采桑子上阙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 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D. “细捻轻拢”句,由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化出,赞美弹奏琵琶的技 艺。答案C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 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 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
7、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 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 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 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 确认,得出答案。C. “上阙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是错误的。上阙前二句是先言情后言事, 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故答案选C。问题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 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 一句在描写上有异曲问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答案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
8、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 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 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 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 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卜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此类题可以运用如下三步。第一步,用现代散文诗的语言 重新描绘诗中景物,体会景物描写中所传达出的情意;第二步,把所描述的景物和体会到的感情 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区分不同情况。情景关系 般有如下几种情况:借景抒情(先有情
9、,借 景而发,包括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和融情于景三种形式);移情于景(把情感转移在景物上, 又称主客移位)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咏物抒怀);以景结情,等等。此类试题司 分三步,第一步点明手法;第二步答景”,可以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圆面“描绘了什么 样的景象”此类句式来答;第三步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斜照江天一抹红”,是一句景语,是当时“残霞晚照”的写实,所以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 融的手法,同时“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 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通过环境的安静写出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 从而表现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属于侧面描
10、写。“唯见江心秋月白”也是景物描写,写了月夜之下 江面的景色,所以也是以景结情、t青景交融的手法,同时,写出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 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表现出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 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通过这种景物描写具有曲有尽而韵无穷,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译文本来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于多景楼中。问在他乡问举杯,故友又重逢。回首当年相 知,惺惺相惜成一笑,功业无成转头空。且停杯,侧耳听一一琵琶声声诉衷情。细细地捻,轻轻地拢,醉了琵琶女,一脸春融融;更有那 一抹斜阳脉脉相辉映,江天一色晚霞红。赏析东坡喜吟诗
11、,词集中颇多歌席酬谢、即事明笔的“急就章” O这些临时随意而发、肆口而成的 作品,不容深思,无暇推敲,未必完美,但却更足以显示东坡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 和敏捷的创作才华,别有系人之处。这篇采桑子,正属于此类即兴之作。据东坡的友人杨绘(元素)记载: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仲冬,东坡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 途经润州(今江苏镇江),与孙洙巨源、王存正仲集会于该地风景奇胜的甘露寺多景楼。席间, 京师官妓甚多,而一个名叫胡琴的,姿色技艺尤其美好。酒阑,孙巨源请求东坡说:“残霞晚照, 非奇词不尽。”东坡于是填了这篇采桑子。东坡另有润州甘露寺弹筝一诗,亦为同时所 作,可参读。“万事开头难”,吟诗填
12、词也不例外。但东坡填这篇采桑子却能毫不费力地从“多景楼” 的“多”字头取灵感,从杜甫水宿遣兴兴奉呈群公的首句“鲁钝仍多病”借来句型和后二字, 写出了连用三个“多”字的言情语句作为发端。它像“劈地抽森秀”的太华,以其奇兀给人以强 烈的印象,并顿时产生出磁铁般吸引读者的力量。多景楼在今镇江市北固山后峰、甘露寺后部, 下临长江,三面滨水,登楼四望,整个城市可尽收眼底,曾被米芾赞为天下江山第 楼。东坡是 个博古通今、关心时政、喜欢寻幽探胜的人,在这样的多景楼上眺望壮丽的江山,他能不触景生 情吗?想到三国时的孙权曾建都于此地,六朝的宋武帝刘裕曾居住于此地、起兵讨伐桓玄于此地, 东晋谢安、梁武帝萧衍曾流连
13、于此山等等历史事实,他能不感慨系之吗?想到他先因与执政的王 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离京而今奔走于道路,他能不满怀愁绪,病已病时吗?东坡不把自己的 “情”、“感”和“病”之“多”的内容一一写出,只用此七字概括。近人陈洵说:“词笔莫妙 于留。盖能留则不尽而有余味,离合顺逆,皆可随意指挥,而深沉浑厚,皆由此得。”(海绡 说词)东坡可以说是深得“留”的二味了。关于这起句有善“留”之妙,还必须补充说明一下, 就是他所以那样戛然而止,迅速道出“多景楼中”,为的是顾及全篇,不使这忧愁情绪的抒发过 多而成为赘疣。紧接著的“樽酒相逢”,点明与孙巨源、王正仲等集会于多景楼之事,极其平实。 像山脉之有起伏,浪潮之有
14、高低,如此平实,为的是给卜面抒情的“乐事回头一笑空”,与起句 “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语意相连,意谓这次集会多景楼而饮酒停歌,诚为“乐事”,可惜不能长 久,“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 感”、“多病”依然留在心头。哀怨无穷,尽在言外。以上四句构成上片。它是虚与实的结合, 言事与言情的结合,而以虚为主,以言情为主。唯其如此,所以既不浮乏,又颇空灵。四句之中, 前一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一句先言事后言情,亦错落有致。上片由情至事,由事归情,借眼前之 景,写心中之情,意蕴盎然,如神来之笔。“停杯且听琵琶语”,领起下片。“停杯”承上,与“樽酒相逢”相呼应。“
15、且听琵琶语” 启下,是“乐事”的补充。“琵琶语”,由白居易琵琶行的“今夜闻君琵琶语”句而来,指 琵琶所弹奏的乐曲。“且”是姑且的意思。因为既“多情多感仍多病”,又认为“乐事回头一笑 空”,就不能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音乐,以振奋的精神来欣赏音乐,东坡所以特地挑选了这个虚 字“且”来著于“听”字之前,用以表现他当时无聊赖、不经意的心态。“细捻轻拢”句,亦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化出,赞美弹奏琵琶的技艺。他本无心欣赏,然而却被吸引,说明演 奏得确实美妙。“捻”,指左手手指按弦在柱上左右搓转的手法。“拢”,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 推的手法。赞美之情除了通过“细”和“轻”两字来表达外,还借助于这四个从琵琶行诗句
16、 中化出的字来引起读者对琵琶行中那段脍炙人口的“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 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描写之联想来实现。 赞罢弹奏琵琶的美妙,顺势描写弹奏者,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位叫做胡琴的姑娘。东坡惜墨如金, 不去写其容貌、形体和服饰等,只用“醉脸春融”四字表现其神态。这四字写其神,丽而不艳, 媚中含庄,活脱脱描摹出一个喝了少许酒后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的充满了青春气 息的动人姿态。“结局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1#最好。(沈义赋乐府指迷) 此词的结句“斜照江天一抹红”,正是景语,可视为当时“残霞晚照”的写实,也可视为是借以 形容
17、胡琴姑娘之“醉脸”的,而它的妙处则在于“以迷离称隽”,令人难以捉摸,耐人反复寻味。 这句“斜照江天一抹红”,其意同于李商隐乐游原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不过 尽在言外而已。它的色彩尽管明快,但其基调仍是感伤的,与上片完全一致。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说:“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数语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 致。”东坡这篇采桑子小令,倏忽来去,只用了只言片语,却达到了曲折含蓄,言尽而意隽 的境界之美。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精品,但却非常符合沈祥龙所总结的对小令的要求,当可为则。【考题对接】一、白朴驻马听吹一一乐声的艺术魅力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题目。驻马听吹白朴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
18、,鹏鸽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 也,一声吹落江楼月。L下面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B.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象。C.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D.以“霜天沙漠,鹏鸽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E. “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蕴不绝,妙笔!2.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一、白朴驻马听吹【答案】LAB【解析】A. “驻马听”“戍边将士吹箫
19、抒怀”,没有根据;“吹箫”亦不妥,作品中写道“玉管宜横 清更洁”,可见描绘的是笛子的吹奏效果。2.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确乎有非同一般的 魅力。【译文】笛声像裂石穿云一样高亢,笛子横吹,音调就更雅正了。就像下了霜的天气里的大漠,连鹏鹏也想要飞舞 了。凤凰台上黑云遮盖,梅花竟被惊动,化为黄昏的雪花。人声都没了,笛子的声音把江楼上的月亮都吹 落了。【赏析】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随着演奏或歌唱的进行,它也随之消失在茫茫太空。古人为了表达把优美动人的 音乐“留住”的意愿,就有了 “余音绕梁”的神话故事:列子汤问中说“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 雍门,鬻歌假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衔接 阅读 音乐 题材 示例 训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