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倍数的特征说课稿.docx
《253倍数的特征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3倍数的特征说课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53倍数的特征说课稿253倍数的特征说课稿5篇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 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下面给大家分享253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欢迎阅读!253倍数的特征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卜册第19页的内容,它是在因数 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 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 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
2、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 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 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 教学目标如下:1、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发展学生的 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 题的探究性
3、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教学难点: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二、教法和学法。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我从三个方面考虑教法和学法: 第五步、通过学生总结出的2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总结出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 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猜想一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思想,提高了自我反思意识。教学5的倍数特征,让学生利用刚学的找2的倍数特征的方法来找5的倍数特征
4、,有利 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对比观察,让学生观察百数表,找出2、5的倍数有什么共同点,通过学生观察可以得出 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第三环节:巩固练习,认知提高。课后练习第1题、2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困惑”尔还想知道什么”这三个小环节,总结跟反 思这节课,为下面的内容打下伏笔。总之,本节课设计以教师为导线,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个性化表达贯穿始终,教 学目标明确,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了以生为本的课堂,不足之处,望各位专 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板书设计2、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5的倍
5、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自然数偶数奇数253倍数的特征说课稿(篇4)一、说理念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 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提出“最近 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促进学生的 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 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 理想的道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学生 学习的“有效性”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
6、经验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取的,而且来自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 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教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 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 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 ”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 的真实水平。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 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7、揭示规律, 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 动经验。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课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 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 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我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 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 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2)倡导在“触摸“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 在教学中管多次让学生运
8、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 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 学习内驱力。(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 在本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 的发现。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它超越了“掌握知识”而升华为“学会生存”。3、让数学走进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在口常生活中掌握数学,探索真实世界中的 数学,这比单纯学习数学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引导
9、他们走 向生活,勇于实践,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本堂课所使用的教具大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实物,从观察实物入手,慢慢得出长方体、正 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走向实践,学会用数学的观点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如: ”下面图形,能不能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如不能,为什么?”二、说思路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基础上展 开教学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作好铺垫。因此,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 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 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的。在认识长方体特
10、征的基础上, 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 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说教学(一)操作感悟1、出示实物: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请学生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是什么 形状的?2、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形状。(二)自主探究1、认识长方体特征(1)初步感知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实物,并动手摸一摸,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2)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再次观察实物。通过讨论、交流、概括特征。(3
11、)指导识图认识不同方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包括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和学生一起探讨看不 见的棱和面的表示方法,理解立体直观图的形状特点,完善对长方体的整体认识。(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揭示它们的意义及其相对性。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 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一起探究,逐步获得新知,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时,也逐步 掌握了探索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提高教学效率。2、认识正方体的特征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诱发比较、迁移类推。3、认识长方体、
12、正方体的关系(1)多媒体动态演示,比较分析。揭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得出:正方体是特 殊的长方体。(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开放学习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 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尝试总结,验证,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主 要方法之一,特别在几何体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加强形体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识别 能力。同时渗透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联系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三)实践应用1、判断题2、操作题将8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并分别指山长、宽、高。3、拓展提高题判断部分展开图形能否围成长
13、方体或正方体,并说明理由。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加强动手操作实践,丰富学生感知,积累空间观念,形成能力。积极引发学生的争论,辩 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253倍数的特征说课稿(篇5)一、说教材本单元是学生接触不确定现象。结合“抛硬币游戏过程,体会落地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 反面朝上是不能事先确定的。进而通过“摸球”试验,体会有的试验结果是一定发生的,有 的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是可能发生的。教学目标: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 事情的发生不是确定的。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二、说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
14、手实验法。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体 会动手实验法探索新知识的有效途径。三、说教学过程(一)引入主题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师)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 所以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二)探究新知例L例2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有些则是确定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教学例1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抛一枚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朝上?”“亲自抛一抛, 验证猜想,最后用“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来描述这一现象。教学例2时,可让学生依次摸球得出结论再进行分类。例3应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最后列
15、举出这场足球赛的3种可能结果。教学中注意有序地列出随机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分析及推理能 力。(三)课堂练习课堂活动及练习题1、2、3。(四)布置作业、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 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 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 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 的教学
16、,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 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重点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分以下的六个环节进行教学。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为了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Q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364、420、515、736、1028、905让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依据,从而进行小结: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都 是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定。而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板 书:3的倍数的特征)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
17、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便充分利用小 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出题,随意说一 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猜想验证。由于学生在猜一猜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让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 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我便引导学生去验证, 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三、体验新知。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53 倍数 特征 说课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