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解与训练】归纳概括类(训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解与训练】归纳概括类(训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解与训练】归纳概括类(训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 之归纳概括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 就已开始。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 成就一一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 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 诗书画印能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同。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 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 等统称为造
2、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而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 故与舞蹈、音乐等统称为音律艺术或时间艺术。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 录,吸收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强化艺术的造型功能。正因为这种泾渭分明的认知, 在西方文化史中基本没有形成诗画合一的局面。在中国,诗画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可以说,魏晋之前,我国早期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也 分别具备上述“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特征,各尽其职,各自发展。唐代,随着诗 词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唐诗取得的灿烂成果,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涵泳中,获得更多创作 的主题和灵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不仅
3、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 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的 发展。同时,一些诗人在欣赏绘画时引发诗情,并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只是,此时的题 画诗大多没有题于画面之上,但是诗与画彼此启发的萌芽慢慢显现出来。到了宋代,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 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 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这个时期也 涌现出许多探讨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成果。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盛,元代画家不仅 自觉地在绘画创
4、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 品的空白处,并铃盖上自己设计镌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 面貌,传承至今。伴随文化历史类电视网络节目的热播,诗词与绘画的结合也以新形式出现在荧屏上, 人们从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诗词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探寻并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从 “诗画关系”入手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无疑更具启发性和现实意义。艺以载道,文以 化人。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 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摘编自孟繁玮开拓“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材料二:诗歌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5、形式,诗以时间为幅度,画以空间为前提,诗的材料是 语言、文字,画是点、线、面、色彩。莱辛在拉奥孔中对诗画的区别问题曾作过详细 的论述。他认为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所以绘画不宜于 处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情节;而诗歌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的动作,所 以诗歌不宜于充分地逼真地描写静止的物体。因此,绘画作为造型艺术只能描写完成了的 人物性格,概括其基本特征;而诗歌则能描写在形成发展中的人物性格和反映出它所具有 的矛盾。莱辛的理论主要说明诗画各有各的面貌,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姐妹”。总之,诗 与画的根本不同点在于,诗是语言艺术,画是造型艺术。中国画家自古崇尚自然,重
6、“神韵”,讲“意境”。魏晋六朝时期,画家宗炳对自然 山水有着深厚的钦慕与向往,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绘画的艺术宗旨:“圣人含道应 物,贤者澄怀味像。游山水之象与道相通,其道为圣人精神所在。他认为,画山水者, 眼所见,心所画,画山水之灵气,观者心旷神怡,“畅神”也。诗有诗情,画有画意,两 者的共同点在于“境界”。唐代被称为“诗家天子”的王昌龄认为“搜求于象,心入于境”; 孟郊也认为“天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所谓“象”即一般形象,后来延伸为物象、 意象、想象等等。“圣人立象以尽意“,借景抒情,其景为象,其情为诗。唐王维的诗清 逸、闲雅,意境深远,尤其是山水田园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诗与画各有所长,
7、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艺术的精神相通,这就产生了诗画合璧的空间, 相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艺术追求,必然产生相通的艺术,两者融和,相互映辉,使诗情 画意给人以东方美的感受,于是诗画合璧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便成了中国美学史上一大 特征。(摘编自顾平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诗画合璧)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诗词与中国画虽然分属不同门类,但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跨界融合,在东方艺术 中独树一帜。B.西方美学家认为绘画、建筑和雕刻用线条色彩描绘物体,诗歌、舞蹈和音乐用声音 语言叙述动作。C.唐代山水田园诗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诗人也受绘画的启发,开始 尝试创作题
8、画诗。D.画家崇尚自然,重神韵,讲意境;诗歌则以景为象,借景抒情,以情为诗,诗情画 意的共同点在于境界。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方绘画注重实录、讲究科技和强化造型的认知,是西方文化中不能形成诗画合一 局面的根本原因。B.宋元时期,诗画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元代画家还造就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 体的独特艺术风貌。C.运用各种视听手段将诗与画结合并呈现于荧屏之上,可以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传统诗 词的永恒魅力。D.诗有诗情,画有画意,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艺术追求,促使二者融合映辉,给 人以东方美的感受。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
9、宋代的邵雍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 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B.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根据嵇康所作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诗句绘画时: 曾经 慨叹道:“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C.沈括评王维画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如彦远画评言,王维 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D.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夫画道之中,山水为最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把山水置于最高的地位。4 .如何理解莱辛所说的诗画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姐妹”?请联系材料简要概括。(4分)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
10、络。(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庄子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 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在鱼乐之辩中,庄子以知游鱼之乐而发出会心的感慨,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 之乐”诘难之,透露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 的问难若从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鱼的快乐是鱼的体验,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 乐。“出游从容”,是鱼游动的样态,并不表示鱼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庄子与鱼别而 为二,二者各为孤立的世界,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庄子的 论断不成立;从逻辑上看,庄子的推论也
11、无根据。游鱼之乐这个论题的要点之一,就是“知”,惠子认为,鱼之乐不可“知”,但 庄子说“我知之漆上也”。这句话是此论辩的关键。正像宣颖所解释的:“我游濠上 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正因“我”来到这河边,徘徊在河的桥梁上,正因“我” 心情的“从容”,在这从容游荡中,“我”感到无拘束的快乐,所以“我” “觉得” 游鱼是快乐的,山风是快乐的,白云是快乐的,鸣鸟是快乐的。这是诗意的目光、审 美的目光。惠子中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而庄子却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 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他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 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桥上看鱼,鱼在桥下优游,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解与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解与训练】归纳概括类训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论述 文本 阅读 讲解 训练 归纳 概括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