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堂思路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堂思路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章节课堂思路一、课堂引入用好丽友派有关“仁”的广告引入,唤起学生对仁的主观认知。师问:大家第一次了解到“仁”是在哪里呢?是在书本上吗?生:书上、老师口中、电视上。师:我第一次了解到人“仁”就是在一个电视广告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个广告。播放广告师:广告当中是怎么诠释“仁”的呀?是“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儒家思想对人们的道德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仁”是第一位的。孔子也 嘱咐自己的弟子“当仁,不让于师二可见仁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视频里对“仁” 的解释是“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那孔子是怎么诠释仁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二、存异求同,溯清
2、源流。在以学生情况为转移的个性化阐述中明确“仁”的基本含义(-)翻译前四则选文师:第四章的选文里有几个人问过孔子关于“仁”的问题呢?生:四个人,颜渊、仲弓、樊迟、子贡。师:没错,我们来看一看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所提出的关于“仁”的问题做出了什么样的解答。 第一则由教师进行翻译主要讲解,对特殊句式以及重点实词进行强调和提问。1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日:“请问其目J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J 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特殊句式:克己复礼为仁一一判断句 为:是非礼勿视一一宾语前置句实词:归:称许 目:条目,详情
3、 事:实行 由:听凭为:做第二则点一位同学进行翻译。翻译后强调句式和重点实词。2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 家无怨。”仲弓日:“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J特殊句式:勿施于人一一介宾短语做状语,状语后置。实词:邦:国、诸侯国 家:卿大夫的封邑虚词:于:介词,在师:孔子给仲弓的关于仁的解释看起来与他给颜渊的解释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也说到了 “礼。说到了君臣之礼,臣民之间的礼。“出门”、“使民”、“在邦”“在家”,这里孔子对仲 弓的指导是立足于一位官员的身份的,也就是,要是为官的的话该如何去做,如何施仁。第三则由教师进行翻译和主要讲解,“举直错诸枉”点
4、同学进行逐字翻译。翻译后提问“大 家认为这句话孔子是在回答仁呢还是回答知呢? ”预设:“回答的是知师:樊迟也是那么认为的,樊迟跟子夏也是那么说的“乡也吾见于夫 子而问知”,但其实这句话解释的不止有“知。就像子夏的解释一样,“举直错诸枉”是知, “能使枉者直”则是仁。3樊迟问仁。子日:“爱人J问知。子日:“知人J樊迟未达。子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 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 尹,不仁者远矣J特殊句式:何谓也一一宾语前置 富哉言乎!一一主谓倒装(贤哉回也
5、。感叹,突出强 调的放在前面) 选于众一一介宾短语做状语后置特殊字词:通假字知:通“智” 错:通“措”安排 乡:通“向”,先前词类活用直:正直的人枉:邪恶的人兼语词:诸:之于的合音实词:举:选拔推荐任用樊迟问仁,孔子给出的回答是“爱人”,是最简明和清晰的词义解释,就像是词典对字词的 解释一样,阐述的不是如何实践仁,而是仁是什么的,也就是仁的根本含义。第四则,由教师进行翻译和主要讲解,教师强调重点。第五则点学生进行翻译,教师强调重点。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 5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 舜其
6、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J 特殊句式:有一言而可以(之)终身行之者乎省略4博施于民介宾短语做状语,状语后置5如何宾语前置5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判断句特殊字词:可以:可以凭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诸:“之乎”合音5使动用法:立:使人立 达:使人达5实词:言:字4病:担心5虚词:其:大概句中语气词,表揣测。4子贡问仁,问的是是不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无疑把仁的境界抬到一个极高的很难实 现的难度,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有资本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孔子告诉子贡“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对于子贡
7、来说,将自己的能 力和资本用在将心比心,帮扶他人,就已经是仁了。(-)分析前四则内容,进行下列问题的研讨突破。需要突破的问题有以下三个: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孔子在解答四位学生问题的时候对“仁”的阐述不同?体现了孔子什么 教学特点?第二个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种说法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在不尽相同的阐释当中明确“仁”的内核。对第一个问题的突破:在PPT (导学案)上提供必要的参考材料,同学们小组讨论。冉雍,字仲弓。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 收到不错的效果。这个官职他做了三个月,因为季氏聘他仅仅看中他的名声,用作政治花瓶,
8、 而不是真心用他做管理,所以对他的建议和主张并不采纳。看清形势以后,冉雍便辞去职务, 继续跟随老师修身进学。子曰:“雍也可使南面J南面:古时尊者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所以无论是天子、诸侯还是卿大夫,当他作为长官出 现时,总是面南而坐的。【樊迟之问】:指种田、种菜的事。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J请学为圃。日:“吾不如老圃J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 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襁:背小孩的背带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 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
9、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明确答案:仲弓一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对官员的相关事宜较为熟悉,孔子也认为冉雍有为官的潜 质,因此在与其谈话时指导他该如何为官。仲弓也有可能成为那个有资本对他人对民众实行 仁义之政的人。子贡一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是拥有最多资源、金钱,是有资本有能力去扶持和影响他人的人。颜渊一一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最贤,但距离官场最远,最贫穷,没有政治能力去帮助和影响他人。孔子给予颜渊的建 议就是以个人修养为立场点。并且给予他最高的期待,即“天下归仁焉二樊迟一一爱人樊迟不聪敏,孔子便给他解释“仁”的词语含义。体现了孔子
10、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因每个学生的阅历资质和个性不同,孔子结合个体特殊性 提供给他们教导。因此对不同的人,他关于仁的解释而不同。第二个问题突破与第三个问题的突破:在这些不同的阐释中可以总结出的“仁”是怎么样的, 这些个性化指导中指向“仁”的什么根本特质?颜渊 樊迟 仲弓 子贡克己复礼为仁 爱人自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p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一否定JLfc=. 士-R ZE根本含义实践指导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第一步:解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种说法的关系。 明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高。两者
11、一个否定一个肯定,都是近取自己做比方,仁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要“爱人”。 两者都是对于践行仁义即指导,即实践指导(仁之方)。第二步:在实践上提出这两者,“能近取譬”作为“仁之方”,要实现的“仁”的本质含义, 就是孔子给樊迟解释的,最简单的“爱人”,这是“仁”所追求的处世准则。(呼应课前引入的视频中“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阐述“仁”在现代社会交往当中的意义。)第三步:“仁”是人与人交往间的体贴与关爱,是我们对待他人所持的态度。“仁”还包含着对每个人自身的要求。我们来看看如果我们不用“仁”来要求自己会出现什 么情况。串讲第九则:9子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常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特
12、殊句式:无特殊字词:词类活用:乐:安乐的生活(安与利不予以强调,教师串讲时进行意译串讲) 实词:约:贫困 为什么“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常处乐”呢?真正的仁者,心中怀有纯粹的道德心性对于仁道,不是勉强去做,而是与内心完全相应, 随心而行罢了。外界环境对他没有丝毫的影响,实行仁会让他让他感到心安,所以说仁者安 仁。真正的智者,心中有正确的是非标准,对于仁道,心中知道他的好处,笃定去追求,不 会动摇,所以说智者利仁。仁者和智者,实践仁的原因不同,但同样能够保全自己的内心, 所以才能久处贫困而不滥行,久处富贵而不淫逸。而对于那些那些不仁的人,心中没有坚定的准则,私欲会控制他的行为,所以容易被外
13、界事物所动摇。这样的人如果忽然遭遇贫贱穷困的生活,开始的时候或许能够克制自己。时 间长了,就会忧愁痛苦,为了自己的现实利益,什么事情都敢做,损人利己。这样的人如果 忽然过上富贵安逸的生活,开始的时候或许能够装模作样。时间长了,就会志得意满,为了 满足自己更大的欲望,什么骄奢淫逸的事情都敢做。若我们不是生来就是“仁者”“知者”,那便要自己有意识地、自觉地去要求自己,克制 一己私欲,“克己”的克制的就是自己那部分私欲。欲望使人行为祸乱不守理,“克己” 了, 克制自己的一己私欲了,便能“复礼” 了。我们时刻克制住个人私欲,在处世之时咱也能真正为他人考虑,真正地关爱和体贴他人。 第四步,总结。三、结合
14、第一则与第六则来看支配和影响我们去践行仁的因素。我们知道了该如何要求自己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也明白了怎么去实践仁。孔子明白仁的内核, 但是相比于解释“仁是什么”,孔子更愿意自己的弟子将“仁”贯彻在实践里,所以它会根 据各位弟子的情况与个体的独特性给予不同的指导。这些指导让我们不能第一时间明晰说出 “仁”的内核,但也同样说明了另外一个点。那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实践仁,不管他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他是愚钝还是聪颖。外部因素是不是会影响我们对仁的实践?不会。因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我们自身的条件是不是会影响我们对仁的实践?不会的,因为“我欲仁,斯仁至矣!” “斯” 在这里是“那么,就”。孔子说“仁远
15、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再翻译此句),真的决定 我们能不能实践仁的,就是“我欲不欲仁,“欲”是想要的意思,也就是我们的主观意愿。由人飒X 疑闻脓富X四、第七第八则的讲解及作文素材的拓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涌现了一批批仁人志士将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与抱负。我们来看一 下第七则、第八则。7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子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J重点字词:任:担子,担当的东西。不亦:语气词,反问中表示委婉已:停止(第七则由教师串讲,第八则由学生翻译)翻译后提问学生了解哪些杀身以成仁的志士仁人,再问其他的同学知道哪些其他的“杀身以 成仁”的例子。除了同学们说过的这些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在行为里体现着类似决心与责任的伟人,例 如五、进行小小的思维风暴有人说“杀身以成仁”是泯灭人性,剥夺人们的生命权,并使得许多有才之人为此而殒命。 你是怎么认为的呢?明确:关于要不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去维护心中的真理,其实是个人的选择。有的人觉得可以 为了实现正义而暂且蛰伏,以待来日的时机,有些人觉得一刻违背原则都难以忍受。“求生”也可以是为了 “成仁”;“杀身”也有可能会“害仁”。“杀身以成仁”这句话我们在 使用之时应该强调的是贯彻仁的决心,为了仁,为了正义,可以付出最大的努力,付出最大 的代价。这句话不该是用来进行无原则的道德绑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