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阅读中意象示例与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衔接阅读中意象示例与训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中意象示例与训练考点:1 .袁行需境与象与古风意境探微一一诗歌意境表现对象不同的一项2 .苏童白雪猪头意象的审美意蕴3,罗隐筹笔驿一一意象的作用4.非连文本:“诗歌语言中的逻辑” 一一最能体现“诗歌常常遵循的是情感逻辑”的诗句【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2 .最能体现“诗歌常常遵循的是情感逻辑”的诗句3 .诗歌意境表现对象不同的一项4 .意象的审美意蕴【考点示例】一、袁行霜境与象与古风意境探微一一诗歌意境表现对象不同的一项 【考点解读】1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信息正误3 .诗歌意境表现对象不同的一项材料1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
2、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 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 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 被人引用和发挥。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 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若群形,纠纷舛错, 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 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
3、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 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甫登上 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 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 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 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 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 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
4、暗示。 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迹影碧空尽,唯见 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 落木萧萧卜,不尽长江滚滚来。”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 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 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 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选自袁行霜境与象)材料2诗歌意境,从表现对象分,有“物意境” “事意境” “情意境” “理意境” o所谓“
5、物意境”,也叫“物境”,就是以“物”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山水诗、咏物诗、山 水画、花鸟画中多有此类意境。“物境”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如:“天苍束,在一个更自由的层面上呈现情怀”,并以李贺苏小小墓为例,分析“诗人想象着苏小小鬼魂的遭 际,读上去寒气森森、荒诞不经,但它所传递的情感,却如此幽怨深沉”;再以李贺雁门太守行为例, 指出“方才黑云压城,何来向日甲光? ”的说法是“把诗歌的情感逻辑与生活逻辑混作一谈”,最后总结 “诗歌之道,不在书,不在理,那在何处呢?也许就落在一个情字上。真情所至,方有高格”。可见 材料二认为诗歌的语言可以突破现实的框束,虽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但符合情感
6、的逻辑。5. (1)材料一认为读“青衿”应采取“不求甚解”的艺术态度;“青”的颜色不确定,不能确定“青衿” 的“青” 一定是学子服的颜色;“青”是永恒与凝静、停留与凭借的美好的象征,我们应当把“青衿”理 解为美好事物的代表,用它指代心爱的人,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因此,子衿是一首恋歌。(2)材料二认为诗歌不一定符合生活的逻辑,但要符合情感的逻辑,“青衿”虽然是学子服,但我们不必 把它当做学子服来看,只不过是热恋中的人用它指代情人,表达对恋人的深挚思念而已。【解析】结合材料一,“毛传说:青衿,青领也,学子所服。”可知,“青衿”虽然可理解为“青 领”,是“学子服”,但读书不能这样“较真”,应采取“不求
7、甚解”的艺术态度;材料一第二段解释“青”的颜色的不确定性;“青青子衿,原是随意起兴,若必欲说它,青青原是一种颜 色”“青的颜色如此的不定”,由此不能确定“青衿”的“青” 一定是学子服的颜色;材料一第三段解释“青”的含义,“青是冷色,它是凝静的、独立的”“青的永恒与凝静,使得一切流动 的变化都获得停留与凭借”“在时间老人的愚弄上,我们因此更爱那凝静与停留”,可见“青”是代表永 恒与凝静、停留与凭借的美好的含义。由此,“在一切美好的事物上,我们借着那刹那以会永久,然则对于那心爱的人儿,因此赞美他说青青 子衿、青青子佩,又何必真是穿青领之衣,佩青色之玉呢? ”,可见,我们应当把“青衿”理解为 美好事
8、物的代表,用它指代心爱的人,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因此,子衿是一首恋歌。再看材料二,“因为诗歌重在表达情感,所以常常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但有需要,便会冲破现实框束, 在一个更自由的层面上呈现情怀” “诗歌之道,不在书,不在理,那在何处呢?也许就落在一个情字 o真情所至,方有高格”,可见“青衿”虽然是学子服,但我们不必把它当做学子服来看,只不过是热 恋中的人用它指代情人,表达对恋人的深挚思念而已。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桃花春水深,水上鸳鸯浴。” 这些都是“物境”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目悦神怡之美感。所谓“事意境”,也叫“事境”,就
9、是以事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叙事诗、咏史诗和写人诗 中多有此类意境,此外古典戏曲、小说和散文中也往往有此类佳作。事境有大有小,有时一句诗 就是一个事境,如“少小离家老大回” “风雪夜归人”“落花时节又逢君”;有时一首诗是一个 事境,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和卖炭翁。事境的审美特点是“近”,贴近生活,真实 可信,所以才能获得“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所谓“情意境”,也叫“情境”,就是以“情”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抒情诗、抒情小赋、 抒情散文和音乐、戏曲中多有此类意境。在古典诗歌中,有直打其情成境者。如赵嘏忆山阳: “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多惭江上鸥。”金圣叹评云:“看 他四
10、七二十八字,中间杂用愁字、怜字、忧字、伤字、叹字、惭字, 凡若干悲苦字成诗,知先生怀忧,真有甚深者也? ”但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而成境者。如汉乐府西 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又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 人泪。”李白是写情境的圣手,他有许多这方面的名句,诸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请 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 到夜郎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在李白笔 下,风、水、月皆成为情的化身,而又是那样亲切自然,尽情尽理,真是大家风范。所谓“理意境”,也叫“理境”,就是
11、以“理”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如果说“情境”的审 美特点是求“美”的话,那么“理境”的审美特点则是求“真”。玄言诗、哲理诗、议论散文、 寓言、写意画中多有此类意境。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会当临绝顶,一 览众山小。”这些都是直言其理的名句,还有借景言理的,如崔颍黄鹤楼一诗,金圣叹评云: “他何曾是作诗,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什么“道理”呢?就是“黄鹤” 飞了,“昔人”去了,甚至他
12、们早都死了,而“楼”还存在着。生命是有限的,空的,只有“楼” 是无限的,实的。所以,感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便是这首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通过昔人、 黄鹤、楼、白云、此地、千载等时空意象表现出来的。前者所举名句,或理,或意,都浸泡在浓 郁的感情里;后者所举的“道理”则隐含在意象之中。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 它的“理”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地未受情感饱和的理。”(选自古风意境探微)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与境交融之后生成意境,意境可以超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B. “境生于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
13、有境;二是意境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呈现的意境,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D.抒情诗、抒情小赋中多有“情境”,这种“情境”有的是直抒其情,有的是借景抒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意境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 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可知,应该是“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故选Bo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董氏武陵集纪中称赞董铤诗的语句,意在证明刘禹锡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B.卖炭翁一首诗是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事境,可给读者“亲
14、切不泛”的美感享受。C.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借景抒情而成境的例子,言乡水有情,更显思乡情深。D. “情境”求“美”,“理境”求“真”,“情” “理”在同一诗作中通常不能兼而有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情境求美,理境求真,情理在同一诗作中通常不能兼而有之”错 误,原文有,所谓“情意境”,也叫“情境”,就是以“情”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所谓“理 意境”,也叫“理境”,就是以“理”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如果说“情境”的审美特点是求 “美”的话,那么“理境”的审美特点则是求“真 o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 它的“理”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
15、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地未受情感饱和的理。”可见选 项表述绝对,且“情” “理”在同一诗作中是可以兼而有之的。故选D。问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诗歌意境表现对象不同的一项是()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C.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潺阳城。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榆柳”“桃李”等可判断出属于“物意境” O“天姥” “五岳” “赤城”可判断属于“物意境” O“辞帝京” “谪居”“卧病”等可判断出属于“事意境”。“乱石” “惊涛”等司判断出属于“物意境” O故选C。二、苏童白雪猪头一一意象的
16、审美意蕴【考点解读】1 .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2 .与文本有关的说法3 .意象的审美意蕴一一 “世情小说”文本白雪猪头苏童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人们明明看见肉联厂的小货车运来 了八只猪头,八只猪头都冒着新鲜生猪特有的热气,我母亲排在第六位。可是等肉铺的门打开了, 我母亲却看见柜台上只放着四个小号的猪头,另外四只大的不见了。我母亲踮着脚向张云兰的脚 下看,看见的是张云兰紫红色的胶鞋。那只胶鞋突然抬起来,把什么东西踢到更隐蔽的地方去了。 我母亲断定那是一只大猪头。猪头售空了,我母亲却倔,“我数过的, 共来了八只。我母亲说,“还有四只,拿出来! 你不拿我自己进
17、来拿了。我母亲以为正义在她一边,人就有点冲动,推推这人,拨拨那人,可 是也不知是肉铺里人太多,或者干脆就是人家故意挡着我母亲的去路,她怎么也无法进入柜台里 侧。她听见张云兰冷笑的声音,你算老几呀,自己进来拿,谁批准你进来了? 一些纷乱的男女混 杂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少数声音息事宁人,大多数声音却立场鲜明,表示他们站在张云兰 的一边。见喜的母亲向我母亲耳语了几句,竟然就让她冷静下来了。她说,“张云兰记仇,得罪 谁也不能得罪她,我跟你一样,有五个孩子,都是长身体的年龄,要吃肉的,怎么去得罪她呢? ”我们街上不公平的事情很多,还是说猪头吧,有的人到了八点钟才去肉铺,却提着猪头从肉铺 里出来了。比
18、如我们家隔壁的小兵,那天我母亲看见小兵肩上扛着一只猪头往家里走,尽管天底 下的猪头长相雷同,我母亲还是 眼认出来,那就是清晨时分在肉铺失踪的猪头之。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一个手里管着棉布,一个手里管着 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我母亲不是笨人,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我母亲平时善于与女邻居相处,她手巧,会裁剪,也会缝纫,小兵的母亲经常求上门来,让我 母亲缝这个缝那个的,我母亲有求必应。当然女邻居也给予了 定的回报,主要是赠送各种票证, 有煤票,草纸票,最好的是布票。我们家那么多人,到了过年的时候,几乎不花钱,每人都有新 衣服新裤子穿。那天夜里我母亲带了
19、只崭新的假领子到小兵家去了。小兵的母亲是个聪明的女人,她说,张 云兰也有四个孩子呢,你给她家的孩子做几条裤子嘛!为了孩子的肚子,你就别管你的面子了, 你做好了裤子我给送去,保证你有好处,马上要过年了,这么和她僵下去,你还指望有什么好东 西端给孩子们吃呀,张云兰那把刀是长眼睛的,你吃了她的亏都没地方去告她的状。女邻居把我 母亲说动了心。母亲说,你替我捎个口信给张云兰,让她把料子拿来,以后她儿女的衣服我来做 好了。凡事都是趁热打铁的好,尤其在春节即将临近的时候。小兵的母亲第二天回家的时候带了一捆 藏青色的布到我家来。此后的 个星期也许是我母亲 生中最忙碌的日子。张云兰提供的 捆布 要求做五条长裤子
20、,都是男裤,长短不一。时间紧迫,只好挑灯夜战,我们在睡梦中听见缝纫机 应和着窗外的北风在歌唱,声音有时流畅,有时迟疑,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整个事情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张云兰从肉铺调 到东风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我们对于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象,最终像个肥皂泡似的破火了。除夕前那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天色还早,其他人都没起床,我和我三哥计划在家门前堆雪人。 我们在拉门栓的时候感觉到外面什么东西在轻轻撞着门,门打开了,有个裹红围巾穿男式工作棉 袄的女人正站在我们家门前,女人的手里提着两只猪头,左手一只,右手一
21、只,都是我们从来没 见过的大猪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 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她一身寒气地挤进门来,把两只猪头放在了地上,说,你妈妈等会儿起来,告诉她张云兰来过 了。你们记不住我的名字也没有关系,她看见猪头就会知道,我来过了。听我母亲说,张云兰家后来也搬走了,她不在肉铺工作,大家自然便慢慢地淡忘了她。我母亲和 张云兰后来没有交成朋友,但她有一次在红星路的杂品店遇见了张云兰,她们都看中了一把芦花 扫帚,两个人的手差点撞起来,后来又都退让,谁也不去拿。我母亲说她和张衣兰在杂品店里见 了面都很客气,两个人只顾说话,忘了扫帚的事情
22、,结果那把质量上乘的芦花扫帚让别人捞去了。问题1下列1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猪头”贯穿文章前后,从“抢买猪头”到“送猪头”的转变,可以看出人物关系和情感的微 妙变化。B.母亲 眼认出那失踪的猪头之,这毫无根据的臆断写出母亲排第六名却买不至U八只猪头之 的愤怒。C.母亲在杂品店遇见张云兰的情节看似无关紧要,却在轻描淡写中表现出两人的默契,丰富了人 物形象。D.小说语言明朗、轻快,还有一些幽默的成分,如“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有时热情奔放, 有时哀怨不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B. “这毫无根据的臆断”错误。由文章第四段
23、“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 在杂货店, 个手里管着棉布, 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我母亲不是笨 人,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可知,母亲的“臆断”是有依据的,小兵父母掌控着紧俏的 凭票供应的面、糖,与掌控着肉供应的张云兰有相互给予方便的“交易”。这反映了物资紧缺的 时代,普通百姓的狡黠、功利。故选B。问题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情节的“出乎意料”多在“情理之中”,白雪猪头中张云兰被调走却极为突兀,影响 主题的表达。B.苏童善于追忆过去,他用孩子的视角将读者带回那个特定的时代,体现出年代特色。C.小说中的票据表现了物资紧缺的时代特点
24、,各种各样的票据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特色产物。D.同样写人性,曹禺的雷雨以周朴园的自私冷酷为代表,批判了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的人性, 而白雪猪头赞美人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 白雪猪头中张云兰被调走却极为突兀,影响主题的表达”错误。由文章倒数第五段 “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整个事情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张云兰从肉铺调 到东风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我们对于春 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象,最终像个肥皂泡似的破灭了 ”可知,张云兰被调走使文章突生波澜,使 “我们”全家对张云兰产生误会,并且对春节不再期待。也为突出张云兰
25、被调走仍然送猪头的重 信守诺的美好人性做铺垫,这一情节同样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是为了更有力地表现主题。故选A。问题3小说中“白雪猪头”近乎一个意象,它有怎样的审美意蕴?请简要分析。答案人性美,白雪覆盖的猪头体现了困顿处境中的人情温暖。浪漫美,白雪猪头超越了现实,为小说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诙谐美,用白雪来形容猪头,这种雅俗反差形成了幽默感。留白美,白雪猪头为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审美空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点物象的鉴赏能力。由文章倒数第五段“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整个事情的结局却出乎意料, 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
26、后调走 了”可知,张玄兰人已经调走了我家应该买不到猪头了,与文章倒数第三段“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 上去风尘仆仆”形成强烈对比,张云兰人已经调走了却仍然送来猪头,体现了困顿处境中的人情 温暖,人情美。本就对“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象”破火的我们又看到了希望,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无比的喜悦, 白雪猪头象征着张云兰重信守诺的人性美,已经超越了现实中的猪头,为小说增添了神秘浪漫的 色彩。猪头本是一种食物,却与美好的意象“白雪”相结合,有一种诙谐美,用白雪来形容猪头,这种 雅俗反差形成了幽默感。张云兰的衣服上围巾上和猪头一样都落
27、了雪,暗示了张云兰的千里送“猪头”的情意,为读者留 下了想象,以及回味的审美空间。问题4有人称苏童的这篇小说为典型的“世情小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答案以市井小民为主人公,从冲突、交易到感恩,母亲和张云兰两个平凡小百姓同样善良、重信守 诺,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叙写日常琐事,买猪肉、缝衣服、送猪头、买扫帚,在小事中捕捉人心、发现人性,以人性的 力量消解冲突、解除对立。主旨表现世故人情,刻画物资紧缺的世情,讲述人性、人情,探讨人与时代的关系,人性对时 代的超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能力。由“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我母亲以为正义在她
28、 边, 人就有点冲动大多数声音却立场鲜明,表示他们站在张云兰的一边”“张云兰也有四个孩子 呢,你给她家的孩子做几条裤子嘛”可知,我的母亲和张云兰一样,都是市井小民,二人因买猪 头发生冲突,“母亲”又以做裤子和张云兰达成交易。由“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 “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 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 可知,文章以市井小民为主人公,两个人都很善良、信守承诺,由误会变成感恩,散发出人性的 光辉。“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写了母亲买猪头却没有买
29、到。“我 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写了母亲为张云兰家的孩子做裤子。“更加令人印 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 雪,看上去风尘仆仆”写了张衣兰送猪头。“她们都看中了一把芦花扫帚,两个人的手差点撞起 来,后来又都退让,谁也不去拿”写了二人买扫帚。这些都是日常琐事,作者在小事中捕捉人心、 发现人性,以人性的力量消解之前母亲对猪头买而不得因此与张云兰形成的冲突、解除了二人的 对立。母亲凌晨出发也买不到猪头,买猪头需要“贿赂”张玄兰,还有干啥都得凭票,“小兵家没什 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 个手里管着棉布, 个手里
30、管着白糖,都是紧 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主旨表现世故人情,刻画物资紧缺的世情,讲述人性、人情,探讨人对 物资的需求与物资紧缺时代的关系,最后二人的善良重诺的人性美超越了时代。【考题对接】一、罗隐筹笔驿意象的作用筹笔驿罗隐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注】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 而得名。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谯周: 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A.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
31、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联称颂诸葛亮鞠躬尽瘁,离开南阳一心辅佐刘备,为蜀国大业用尽良谋。B.颔联说当时孙刘联军比不上曹操大军,后依靠长江之险,又借东风,利用天时地利才取得胜利。C.颈联写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听信谯周的话投降,蜀国人民轻视孺子阿斗,憎恨谯周。D.本诗咏史怀古,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流畅,不着痕迹。2 .诗的尾联写岩下流水,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一、罗隐筹笔驿【答案】1 . C【解析】C. “蜀国人民轻视孺子阿斗,憎恨谯周”错误,颈联是说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易地断 送了。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
32、。他如有知, 一定是恨谯周的。2 .以景结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将岩下流水拟人化,意思是说一切成为历史,只剩山岩下多情 的流水,年年从筹笔驿附近流过,仿佛还蕴藏着深情。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尊敬怀念、感叹惋惜,以 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之情。【解析】尾联“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写岩下流水,借景抒情,将岩下流水拟人化,原本无 情的流水也变得如此多情,日日夜夜从筹笔驿附近流过,仿佛在怀念诸葛亮,水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 借年年不断的岩下流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尊敬怀念之情;昏君庸臣葬送了大好河山徒留遗恨,使诸葛 亮一生的努力付之东流,对此事也表现了感叹惋惜之情;结合注释,与诸葛亮相比,诗人
33、自己“十上不第”, 更是英雄无路,壮志难酬,这里也表现了诗人自身抑郁不得志之情。【译文】诸葛亮抛弃隐居为主人分担兴汉之忧,四处征战竭尽全力帷幄运良筹。 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齐心协力,大运一去即使英雄也难以指挥自由。 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遗恨编纬只能怪两朝老臣谯周。 而今只剩下山岩旁多情的江水,仿佛怀念,往事不停地绕驿奔流。【赏析】此诗首联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诸葛亮 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 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
34、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实 指打东吴。刘备去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征北伐”,不说“南征北伐” 而说“北征东讨”,因为上句已用了 “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颌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来句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 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只是倚靠了长江之险,曹操北方的军队不习水战。又靠了东风,好用火攻 来烧毁曹军的战船取胜,这是利用天时地理来获胜,所以说“天地皆同力”。时运不济,像李商隐诗里说 的:“关张无命欲何如? ”关羽、张飞都早死了,不能帮助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颈联“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诸葛亮
35、死后,魏将邓艾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 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主要是指 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尾联归结到筹笔驿:“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在驿亭的岩下水,还在傍驿流着,好像 在怀念诸葛亮。这首诗先想到诸葛亮,写他的出山和北伐,肯定他的用兵“尽良筹”,这就跟筹笔驿的规划军事结合。 既然是“尽良筹”,而他的出师到底有利无利,这就开出颔联,归于时运,时来才有利,运去就难办了。 颈联归到运去,于是孺子抛弃山河,谯周主张归降。归结到岩下水的多情。这里把诸葛亮规划的胜利和挫 折归于时运
36、。李商隐筹笔驿:“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也认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 由于关张无命,不能帮助他北伐,也归结命运。温庭筠经五丈原:“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 人。”他称蜀国为下国,称魏国为中原,含有上国的意思。下国和中原对抗,含有大小强弱不同的意味, 所以说“中原逐鹿不由人”,即认为偏处西南的弱小的下国要跟中原强大的魏国逐鹿,是不由人力的,即 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国来统一中原,也非人力能达,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归之于时运或天命了。这样 的看法胜过两篇筹笔驿的看法。就写筹笔驿说,李商隐诗的开头:“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何焯批李诗:“起二句即 目前所见,觉武侯英灵奕奕如在
37、。”看到筹笔驿上的猿鸟还像在畏简书,风云长期在保护营栅,极力写出 诸葛亮的英灵如在。这个开头是既切题又推尊诸葛亮,写得非常有力,不是罗隐的多情永傍驿流所能比的。二、非连文本:“诗歌语言中的逻辑”一一最能体现“诗歌常常遵循的是情感逻辑”的诗句材料一: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为什么说“青青子衿”呢?毛传 说:“青衿,青领也,学子所服。”所以诗序便据此说:“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子 衿是一首恋歌,古人解诗往往附会到这个程度,以两个字的关系而委曲了全诗的意思。陶渊明说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原是艺术的态度,因为一切艺术的语言原不是逻辑的语言所能尽的, 艺术把人
38、带到原始的浑然的境界,才与生命本身更为接近。我们如果用尺子去量一个美人的身体,便必失 去了对这美人的欣赏,何况有些还非尺子所能量的呢。艺术的博大之感,正在不必专注意于某点,而听其 每一点自由地表现在我们眼前。青青子衿,原是随意起兴,若必欲说它,青青原是一种颜色。荀子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 青近于黑色,如说“青眼”“垂青”之类,但我们说“踏青”,它便是草色,我们说“青青陵上柏”,它 便是松色,至于“独留青琢向黄昏”,它是什么颜色呢?青的颜色如此的不定,所以卫风说“绿竹青 青”,古诗说“青青河畔草”,青便与绿几乎不可分了。然而青又不是绿,我们称“青天”,又称曰“碧 落”,青与碧与绿这之间盖
39、有一个差别,这差别不在颜色的深浅上,而在它基本的性质的不同。所以同一 色彩,我们取其某一性质则曰绿,某一性质则曰碧,某一性质则曰青。而青所代表的乃是一个颜色的单纯。我们说“炉火纯青”,这青究竟是什么颜色,我们实在说不出。 但它的性质我们却知道得很清楚。红是暖色,它是流动的、热闹的,所以近于复杂;青是冷色,它是凝静 的、独立的,所谓“十二晚峰青历历”,它便是单纯的象征,它象征着存在与永久,“曲终人不见,江上 数峰青”、“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青的永恒与凝静,使得一切流动的变化都获得停留与 凭借。人生的悲剧便在不可以停留。我们有了生而终于要走到死;我们有了活泼而终于要走到衰歇,这不 只
40、是生命的现象,而且是一切历史的法则。在时间老人的愚弄上,我们因此更爱那凝静与停留。我们称赞 一个人曰年青”,我们称那可喜的时间曰“青春”,在一切美好的事物上,我们借着那刹那以会永久, 然则对于那心爱的人儿,因此赞美他说“青青子衿”、“青青子佩”,又何必真是穿青领之衣,佩青色之 玉呢?昔人相马可以“牝牡骊黄”,当其专注于神情便忽略了外表,何况之于恋人的衣服呢?所以读书要不求甚解,解诗更要不求甚解,然后我们得到那真正的妙处。曹孟德随意改用古诗,他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他所以是古今第一解人。阮籍咏怀说:“皋兰被径 路,青骊逝骏骏(驳驶意为马跑得很快的样子)”,我们在那时光
41、的闪变中乃有了一点常动不息的姿态。 蔡邕有青衣赋,所写正是窃窕的少女,然则青衣并不限于男子又岂限于学子之所服呢?(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 材料二:因为诗歌重在表达情感,所以常常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但有需要,便会冲破现实框束,在一个更自 由的层面上呈现情怀。李贺苏小小墓写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 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珊。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这诗写得真好!兰花 的露水,像苏小小哭泣的眼睛,坟头的青草,像她的茵褥,风是她的衣裳,水是她的环琼,她生前乘坐的 油壁车,无主空自等待,她与恋人约会的西陵之下,如今只是凄风苦雨。诗人想象着苏小小鬼魂的遭
42、际, 读上去寒气森森、荒诞不经,但它所传递的情感,却如此幽怨深沉。通过苏小小生前身后的对比,诗人流 露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寂寞永远是深藏在热闹之中,才成其为无凭的寂寞;伤心永远是跟随在幸福之 后,才愈见出无尽的伤心。李贺还有一首雁门太守行,开头写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 开。”用黑云比喻围城的敌军,用向日甲光比喻守城将士的英姿,爱憎之情见于笔端。有人却挑刺说:“方 才黑云压城,何来向日甲光? ”似这样的批评,便是吹毛求疵,是不入诗的表现,是把诗歌的情感逻辑与 生活逻辑混作一谈。其实,岂止黑云日光可以在诗中同时出现,但有情感表达的需要,大雪芭蕉也可同台 亮相,上穷碧落下黄泉,也一样畅
43、通可行。所以,沧浪诗话说;“诗有别裁,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歌之道,不在书,不在 理,那在何处呢?也许就落在一个“情”字上。真情所至,方有高格。(摘编自人民日报张健无情不作诗)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序依据毛传认为“子衿”是在指责世道乱而学校废弃,正是这种严重的附会,导致了对整首诗的 曲解。B.逻辑的语言不能完全解释清楚艺术的语言,因此对待艺术,我们有时还须不求其解,以期得到真正的妙 处。C.曹操对“青青子衿”的改用把握住了原诗的要义,其见解的高明堪称古今第一。D.苏小小鬼魂的遭际,荒诞不经,冲破了现实的限制,不符合情感的逻辑,但情感却更幽怨深
44、沉。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红是暖色,其流动的、热闹的特质,决定了它的性质复杂,而青则与之相反。B.青与绿的差别主要在于基本性质的不同,凡是“青”,都单纯地象征着存在与永久。C.专注于某一点,会妨碍艺术自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影响我们感受艺术的博大。D.诗歌注重情感的表达,越不符合生活的逻辑,越能显出诗人感情的真挚。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诗歌常常遵循的是情感逻辑”的一项是()A.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一一沈侄期杂诗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C.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一一白居易暮江吟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
45、知。一一苏轼惠崇春江晚景4 .两则材料都提及了 “诗歌语言中的逻辑”,但论述的侧重点明显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结合两则材料观点,概括分析解读诗经中“青青子衿”的方法。二、非连文本:“诗歌语言中的逻辑”【答案】1. D【解析】D.“不符合情感的逻辑”错。材料二说“诗人想象着苏小小鬼魂的遭际,读上去寒气森森、 荒诞不经,但它所传递的情感,却如此幽怨深沉”,可见苏小小鬼魂的遭际,荒诞不经,冲破了现实的限 制,虽不符合生活的逻辑,却符合情感的逻辑。2. A【解析】B. 凡是青,都单纯地象征着存在与永久”错。材料一 “所谓十二晚峰青历历,它 便是单纯的象征,它象征着存在与永久”,可见象征“存在
46、与永久”的是“十二晚峰青历历”的“青”, 而不是所有的“青”;C. “专注于某一点,会妨碍艺术自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影响我们感受艺术的博大”错,材料一 “艺术的 博大之感,正在不必专注意于某点,而听其每一点自由地表现在我们眼前”,选项对“不必专注意于某点” 进行反推,不合逻辑;D.“越不符合生活的逻辑,越能显出诗人感情的真挚”错。材料二“因为诗歌重在表达情感,所以常常遵 循的是情感的逻辑,但有需要,便会冲破现实框束,在一个更自由的层面上呈现情怀”,为了表达情感可 以突破生活逻辑,不等于“越不符合生活的逻辑,越能显出诗人感情的真挚”。3.A【解析】A. “闺中月”“长在汉家营”不符合生活的逻辑,
47、因为月亮只有一个,它会移动。但此句表 达了思妇与征人的相思之情,符合情感的逻辑,能体现“诗歌常常遵循的是情感逻辑”;B.山寺因为地势较高,春天带来晚一些,符合生活的逻辑;C.残阳照水,江水一半是绿色的,一半是红色的,符合生活的逻辑;D.鸭子常在水上玩耍,它们能最先感知到江水变暖,符合生活的逻辑。4. (1)材料一认为诗歌的语言不是逻辑的语言,不必过于较真,应本着不求甚解的艺术态度读诗,才能 进入真正的诗的境界;(2)材料二认为诗歌的语言可以突破现实的框束,虽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但符合情 感的逻辑。【解析】材料一由诗序误解“青衿”进而误读整首诗,引出关于如何读诗的问题;接着以陶渊明读书不求 甚解,引出作者观点,“不求甚解原是艺术的态度,因为一切艺术的语言原不是逻辑的语言所能尽的,艺 术把人带到原始的浑然的境界,才与生命本身更为接近”,接着以“青衿”为例,分析了 “青”的颜色及 其含义,指出“在一切美好的事物上,我们借着那刹那以会永久,然则对于那心爱的人儿,因此赞美他说青青子衿、青青子佩,又何必真是穿青领之衣,佩青色之玉呢? ”,最后总结“所以读书要不求 甚解,解诗更要不求甚解,然后我们得到那真正的妙处 o由此可见,材料一认为诗歌的语言不是逻辑的 语言,不必过于较真,应本着不求甚解的艺术态度读诗,才能进入真正的诗的境界。材料二开头即提出“因为诗歌重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