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就业群体特征与社会保障制度匹配性的分析和思考.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正规就业群体特征与社会保障制度匹配性的分析和思考.ppt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非正规就业群体特征与社会保障制度匹配性的分析和思考以保姆为例 唐代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电话:13141329159E-mail:3/16/20241问题背景及说明问题背景及说明目标匹配理论及其分析框架目标匹配理论及其分析框架 保姆的群体特征保姆的群体特征保姆的保障状况与诉求保姆的保障状况与诉求 保姆特征与保障制度的匹配性分析保姆特征与保障制度的匹配性分析几点思考几点思考3/16/20242问题背景伴随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加速以及改革深化,中国就业形式和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1996年以来,国有单位从业人数减少3100万人,城镇集体企业减少1500万人,同期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涌入城市,
2、进一步加大城镇的就业压力。以上两个群体,由于体制以及素质原因大都很难回到或进入国有、集体等正规单位就业,多以非正规就业形式实现就业,非正规就业逐渐演变为我国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城镇2.4亿从业人员中,国有、集体等正规单位就业人数由1996年的57.4%降到2001年的51.1%,个体、自营劳动者等非正规就业人员达到1亿人以上。非正规就业作为一个与传统典型就业具有显著差异性的群体,社会保障需要体现其基本诉求,而现阶段针对这一庞大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缺失,尽快建立相应的制度来保障这一群体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3/16/20243非正规就业的界定非正规就业,在我国也称灵活就业,它
3、是与传统的正规就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从劳动经济组织的非正规性来定义从劳动经济组织的非正规性来定义非正规部门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小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国际劳工组织,1991)。ILO认定它有三种类别:一是小型或微型企业类,二是家庭企业,三是独立的服务者。从就业方式的非正规性来定义从就业方式的非正规性来定义如自我雇佣、家庭内就业、阶段性就业、从事非全日制的弹性工时工作、钟点工、临时工、季节工等。中国的非正规就业广泛存在于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中,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
4、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保姆,亦称家政服务人员,是指受雇为人照管儿童、照顾老人或从事保姆,亦称家政服务人员,是指受雇为人照管儿童、照顾老人或从事家务劳动的劳动者。由于家政服务业属于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是非家务劳动的劳动者。由于家政服务业属于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是非正规就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正规就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群体。3/16/20244北京市保姆市场的基本情况据北京家政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北京有约22万名家政服务员及1200多家家政服务公司。虽然近些年家政服务市场的结构和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目前北京家政市场需求仍然以照顾老人、婴幼儿为主,有这两类需求的雇主几乎占到了市场份额的
5、85%。北京市的保姆基本上通过家政公司这一途径进入雇主家庭。当前,家政服务雇佣关系主要有三种:一是家庭直接请保姆。二是员工管理形式,在家政市场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小。三是中介形式,这是现有家政服务公司的主要形式。3/16/20245调查设计与实施 1.1.基本假定基本假定假设1:社会保障资源是稀缺的;假设2:社会保障制度的各行为主体是理性经济人,寻求预期收益最大化;假设3:社会保障制度各参与行为主体是风险厌恶者;假设4:制度的各行为主体,并非无所不知,是有限理性的。2.2.数据来源数据来源我们在2006年3月初到4月上旬,用1个多月的时间对北京市保姆的工作、生活及保障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3.3.
6、调查对象的界定及调查方法的选择调查对象的界定及调查方法的选择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北京市的住在雇主家里从事家务服务的住家保姆和不住在雇主家里而是定时上门服务的保姆,以住家保姆为主体。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对保姆的情况进行调查。一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对20名保姆进行了深度访谈。3/16/202463.3.数据质量数据质量对保姆的选择遵从简单随机抽样原则,调查对象为校园、住宅小区、家政公司中的保姆。调查方式:现场访谈、现场填写及回收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数量为180份,有效率90.0%。通过对调查过程的严格监控,以及对回收问卷的逻辑检验,从总体来看问卷填写质量较高,调查
7、是可信的。3/16/20247关于目标匹配理论的几个概念20世纪90年代,“目标定位”和“选择性”等传统观念重新崛起。目标匹配(Matching)是依据目标定位思想和分类分层的保障理念,加入匹配(match)这一核心元素,在目标定位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从而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来研究目标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目标定位(目标定位(TargetingTargeting)目标定位是伴随全球的社会保障改革浪潮而兴起的一个概念,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但其基本内涵是:通过某种方式界定所需保障的目标群体,然后对目标群体施以保障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公共福利支出目标指向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将稀缺资源有效的分配给
8、那些最需要的人。3/16/20248目标匹配目标匹配 其基本思想为:受群体特征的影响,特定的目标群体必然会在保障需求和保障方式上有其特殊的偏好,在设计保障制度的时候就必须充分考虑保障制度是否能与目标群体相适应,并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对其匹配度加以评估。3/16/20249目标匹配理论的实质 目标匹配理论包含目标定位和目标匹配两个主要环节:目标匹配理论包含目标定位和目标匹配两个主要环节:从目标定位来看,涉及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如何界定目标定位政策中的目标群体,即“有需要的人”。这是优化目标定位给付,将稀缺的资源定位于最需要人群的前提和基础。其二,将有限资源定位于目标群体,这其实是“选择性政策”的一种
9、表现,这涉及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问题。学术界始终存在着“普享性”与“选择性”的争议,目标定位正是以选择性理念为其思想基础。3/16/202410从目标匹配来看,主要需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包含两个基础和两个基础和一个关键点一个关键点:目标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目标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特定的目标群体会影响到保障制度的偏好,这里主要是指那些可能对其保障诉求和保障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的特征。保障项目的基本特性是什么。保障项目的基本特性是什么。具有普适性的保障制度安排基本是不存在的,需要对保障项目的特性和适用范围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用何种保障方式来保障具有特定群体特征的目标群体才能达到理用何种保障方式来保障
10、具有特定群体特征的目标群体才能达到理想的保障效果。想的保障效果。具体来说,就是保障项目的特性与目标群体特征的匹配性问题,这是其中的关键点。3/16/202411目标匹配理论的分析框架 通过目标定位解决有限的社会保障资源的流向问题,即让保障资源指向特定的目标群体,从而为该群体提供相应的保障。其定位流程如下图所示:3/16/2024123/16/202413目标群体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必须由一个指标体系,根据提炼出的多个特征变量才能确定,其保障也不是一个单一项目就可以解决,而要依赖于一个由诸项目有机组成的体系。由此图1可以演变为:3/16/2024143/16/202415在确定保障资源的流向之后
11、,目标匹配的下一方面内容就需要考察保障项目与目标群体之间的匹配问题,这是达到预期保障效果的关键一环。3/16/202416判别保障项目与目标群体是否匹配的标准 保保障障项项目目是是否否实实现现对对目目标标群群体体的的应应保保尽尽保保。一项合理的保障制度应该覆盖其目标群体的绝大部分乃至全部。如果一项保障制度很难将目标群体纳入其保障体系,那么保障制度本身和目标群体之间一定存在不协调的地方。保保障障项项目目的的保保障障水水平平是是否否适适当当。保障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目标群体造成不利影响。保保障障制制度度的的可可持持续续性性。这是从保障制度自身的发展来看,一项合理的与目标群体相匹配的保障制度必定具有
12、很强的生命力,能够为目标群体提供持续有效的保障。目目标标群群体体对对保保障障制制度度的的满满意意度度。对于保障制度的保障效果,目标群体自己是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的,因此,目标群体的满意度也就成为判别保障制度与目标群体特征是否匹配的重要指标。3/16/202417保姆的群体特征1年龄(Age)表1 保姆年龄的分布年龄分组 人数(人)比重(%)16-20168.8921-308446.6731-454424.4445+3620.00合计180100.003/16/202418保姆的群体特征2性别(Gender)性别特征作为人口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会通过多种方式对被保障对象的保障问题产生影响。保姆中女性
13、占有较大比重,受其生理特征的影响,往往对某些特定保障项目存在较大需求。同时,女性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就业和保障方面还经常受到不公正待遇,侵害女性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性别特征对于保障问题的影响是显著的,在研究非正规就业群体的保障问题时,必须对这一因素足够重视。3/16/202419保姆的群体特征3户籍(Household Registration)表2 保姆户籍的特征户籍类别 人数(人)比重(%)农村户籍1488.89本地城市户籍846.67外地城市户籍2424.44合计180100.003/16/202420保姆的群体特征4教育(Educational Level)表3 保姆的受
14、教育程度教育程度人 数(人)比重(%)1.小学肄业及文盲 5228.89 2.小学(不包括肄业)8446.67 3.初中(包括肄业)2815.56 4.高中、中专(包括肄业)168.89 合计 180100.003/16/202421保姆的群体特征5收入(Salary)表4 保姆的平均月收入分组收入分组(元/月)人 数(人)比重(%)500以下 84.44500699 11664.44700899 5228.89900+42.22合计 180100.003/16/202422保姆的群体特征6流动性(Occupational Mobility)保姆是一个流动性非常强的群体,常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
15、态,较为频繁地更换工作。在被调查的保姆中,有156人曾经换过工作,占到总体的86.67%,其中20人换过3次工作以上;104人换过2次工作;32人换过1次工作。保姆的这一特征对其社会保障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极强的地域分割性,中国有几千个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管理单位(左学金,2006);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还比较低,而且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手续和程序也比较烦琐,这都给保姆这类高流动性群体参保带来诸多不便。3/16/202423结论上面是通过调查数据提炼出保姆的六个特征变量,其中包含三个人口学的特征变量(年龄、性别、户籍)和三个与就业相关的特征变量(收入、流动性和教育),其组
16、合基本能刻画出保姆的主要特征。保姆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以满足基本生计和安全需要为主要目保姆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以满足基本生计和安全需要为主要目标的群体。标的群体。这一群体特征决定保姆对保障制度的需求和偏好,艰难的生活境遇使得保姆关心和考虑更多的是眼前的生存问题以及可能会对其生存构成威胁的问题,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是最基本的生活和安全保障,这构成了他们保障诉求的主要方面。如果保障制度不能充分考虑保姆的群体特征和受特征影响而形成的独特需求,那么保障制度就很难达到预期的保障效果,这是依据保姆群体的特征做出的一个基本推断。3/16/202424保姆的保障现状表5 保姆参加社会保障的情况社会保险项
17、目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养老+医疗参加三种及以上参加人数12124160124比重(%)6.676.672.228.890.006.672.22被调查保姆中参加社会保险的(至少参加一项的)共有28人,占到被调查对象的15.56%。他们往往只是自己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来防范可能的风险,其中“存钱”的方式是最普遍的,他们认为以“存钱”的方式来保障自己是最为实在而有效的。3/16/202425保姆对目前社会保险的满意度 表6 保姆对当前社会保险不满的原因 造成您不满的原因 人 数(人)比重(%)个人缴费比例高 2816.67保险流动性不强 5230.95保障水平低 84.76 补偿程序复杂3219.05
18、 支付方式不合理 127.14 对社会保险政策不了解 3621.43 3/16/202426保姆的劳动权益 被调查的保姆中有164人是通过家政公司进入雇主家庭的,占到受调查者的91.11%,另外16人是通过熟人介绍的。当问到“是否和家政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时,有71.1%的被调查保姆做出肯定回答,但他们大都没有正规的合同文本。关于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其中有37.8%的受调查对象(68人)每天工作810小时,35.6%的受调查对象(64人)每天工作1113小时,另有13.3%的保姆(24人)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有84.4%的受调查保姆(152人)每周的休息时间在一天以内,有77.8%的保姆(14
19、0人)春节的休假时间在三天以内。延长工时或安排在节假日工作,能获得更高收入的保姆仅占受调查者的6.67%。从被调查的对象来看,接受过相关技能培训的保姆不到70%。保姆对于自己能享有哪些方面的权利认知度较低,大部分不了解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政策。权利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对于一些侵害他们权益的行为,更多是采取一种消极忍让的态度。3/16/202427保姆的保障诉求 表6 保姆不愿参加社会保险的原因 不愿参保的原因 人 数(人)占不愿参保保姆的比重(%)对社会保险不了解 833.33对社会保险没信心 416.67没有必要 00.00没考虑过 1250.00其他 00.00根据问卷“您目前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20、?”的调查结果,被调查对象中,有156人选择了“生活困难”这一选项,低收入使得保姆关注更多的是当前的生活问题。当进一步问到“您愿意参加社会保险吗?”,有86.67%的保姆(156人)愿意参加社会保险,表明保姆对社会保障有着较为强烈的需求和意愿。3/16/202428表7 被调查保姆按参保意愿对五大社会保险的排序情况排第一的次数排第二的次数排第三的次数排第四的次数排第五的次数养老保险164286048医疗保险644828160工伤保险485636124失业保险284844324生育保险0020361003/16/202429按照不同保险项目的重要程度,设定选项排第一位的保险为数值5,第二位为4,
21、第三位为3,第四位为2,第五位为1,可以计算出社会保险的意愿值。结果保姆对五大社会保险的参保意愿得分分别为:养老保险(348)、医疗保险(628)、工伤保险(600)、失业保险(532)、生育保险(232)。从得分可以看出,保姆对参加医疗保险的意愿最强,其余社会保险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保姆参保意愿的强弱是与该群体特征相关联的,由于保姆普遍比较年轻,收入较低,他们对养老问题的关注普遍不足,而对在工作和生活中更直接和频繁面临的伤病、工作事故以及失去工作等风险更关注,由此导致对医疗、工伤和失业这三种保险的参与意愿更强。3/16/202430结论通过对北京市保姆
22、的保障状况和诉求的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现现行行社社会会保保险险制制度度对对保保姆姆群群体体的的保保障障非非常常有有限限。大多数保姆没有得到任何制度性的保障,少数参加社会保险的保姆,其保障项目也是残缺的,不能对其可能遭遇的风险进行有力的控制,其保障效果处于不佳的状态。劳劳动动权权益益不不能能得得到到制制度度的的有有效效保保障障。由于针对这一群体权益的法律法规缺失,当其权益遭到侵犯时,很难通过法律等正规途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而且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其自我保障意识较弱,这也是其权益频繁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保姆的保障诉求来看,大多数保姆愿意得到社会保障的。从保姆的保障诉求来看,大多
23、数保姆愿意得到社会保障的。对于医疗、工伤等保障项目,保姆的保障意愿非常强。然而,现有保障制度设计的理念和缺陷使得保姆的保障需求很难得到有效满足,这也导致他们对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满意度低。3/16/202431现有保障制度保障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适应保姆群体的基本特征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适应保姆群体的基本特征保姆群体的基本特征可表述为:年年龄龄相相对对年年轻轻、农农村村户户籍籍为为主主、高高流动性、低收入、低教育程度。流动性、低收入、低教育程度。从社会保险的特点来看,它更更加加适适合合那那部部分分单单位位固固定定,收收入入达达到到一一定水平并比较稳定的群体。定水平并比较稳定的群体
24、。3/16/202432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充分考虑保姆群体的独特需求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充分考虑保姆群体的独特需求保姆目前最关心的还是其生存和基本安全的问题,这是由他们的生活境遇和群体特征所决定的,试想当一个人还在经常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发愁时,他还能为了一些不确定的风险而缴纳对他而言数目不菲的保险费吗?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适应保姆的群体特征,没有充分考虑他们的特殊需求,这导致社会保障项目不能得到其认同和接受。其中的问题,有的可以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下解决,有些则需要借助其他的保障计划来弥补。3/16/202433设计非正规就业群体保障制度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新的保障制度理念的确立,即新的保障制
25、度理念的确立,即“生存为本、安全第一生存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的理念。新新的的保保障障制制度度和和已已有有保保障障制制度度的的关关系系以以及及在在整整个个社社会会保保障障体体系系中中的的定定位位问问题题。盲目以问题为导向来设计新制度,可能会造成新制度和已有保障制度之间的冲突,而且缺乏整体规划会造成保障制度体系的庞杂和混乱。保保障障制制度度与与非非正正规规就就业业群群体体特特征征的的匹匹配配及及适适应应问问题题。这个问题是制度设计的核心所在,也是所设计保障制度能否达到预期保障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必须充分考虑到该群体的群体特征和独特需求,加强保障制度中保障项目和保障水平的针对性。对对于于新新的的
26、保保障障制制度度时时效效性性的的思思考考。是将该制度作为过渡性制度还是长期制度,会对制度设计和它运行中的一些问题产生影响。如果制度只是短期的过渡性制度,那么在设计制度时就要考虑到和未来制度的接口,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制度体系的震荡和影响;如果判断新制度是一长期制度,则应按照长期制度的方式进行设计。3/16/202434建立非正规就业群体保障制度应确立的基本原则 灵灵活活性性原原则则。这是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谈,对于非正规就业群体,需要增加他们对于保障项目的选择权。保保障障基基本本,逐逐步步完完善善原原则则。这是从保障水平和和保障内容来谈,要从群体层面上解决他们的基本保障问题,在保障内容上,首先解决非
27、正规就业群体最迫切需要得到保障项目,根据需求逐步完善。动动态态调调整整原原则则。任何一项制度安排都需要在制度的运行过程中根据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加以调整和优化,非正规就业群体保障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动态调整空间,不能过于固化。与与现现行行制制度度兼兼容容的的原原则则。新制度会对现行制度有一定的路径依赖,在进行制度改良时必须对新制度和已有制度的兼容问题进行评估。3/16/202435对非正规就业群体保障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依据非正规就业者的群体特征建立一个区别于正规就业群体的有差别的保障制度,就此提出如下思考:非正规就业群体是社会保障的当然主体。非正规就业群体是社会保障的当然主体。增强社会保险制度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的适应性。增强社会保险制度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的适应性。对于非正规就业群体的保障制度建设,应该采取重重点点突突破破,逐逐步步完善完善的方式。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适应非正规就业群体特征的医疗、工伤和失业保险。赋赋予予非非正正规规就就业业群群体体公公平平的的教教育育和和培培训训权权利利,提提升升其其市市场场竞竞争争能能力。力。社会保险制度不是保障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唯一选择。社会保险制度不是保障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唯一选择。3/16/2024363/16/20243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