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汇编:论述类板块.docx
《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汇编:论述类板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汇编:论述类板块.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汇编:论述类板块2024届湖南省株洲市高三质量监测考试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首先,应该凸现美术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欧洲的近代博物馆是收藏的产物,美国博物馆最初是仿效欧洲博物馆建立起来的,但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不难发现,美国博物馆的这些“世界之最”都与教育有关。而且号称“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系统”的史密森尼研究院国立博物馆群在国际互联网上统一以“edu”(教育)为后缀。美国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不仅如此,美国的绝大部分博物馆和
2、美术馆都有着力量强大的教育部门。这些教育部门除了拥有固定的有着高学历的教育及艺术史论背景的教育人员,同时还拥有庞大的义工团队。教育部门的导赏员会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对象运用不同的作品阐释及解说方法。除此之外,博物馆和美术馆还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构建一些美术教育课程,提供相应的体验场所和学习空间。事实上,当代美国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还是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华盛顿邮报称:当代美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新的城市广场”,举办从爵士音乐会到教育研讨会的各种活动,没有任何别的场所能像今天的博物馆一样把各种不同的人聚集到一起。逛博物馆成为华盛顿居民的一大休闲习惯,每到节假日,国
3、会山附近的各大博物馆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美国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而且许多博物馆的捐赠者都是从小经常去博物馆并对博物馆拥有美好回忆的人。(摘编自郑勤砚爱上博物馆是一种生活方式)材料二:为何越来越多中国人愿意走进博物馆?首先,在中华民族日益复兴、文化自信愈加勃发的当下,民众更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光辉历程。叩问历史,鉴往知今,可资启迪未来。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大地上灿若星辰的文物资源,不仅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经验、智慧,于今仍可
4、作为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这些文物资源,大多数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也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在当今时代激活文物的持久生命力。其次,摆脱绝对贫困、步入全面小康的中国人,对于域外文明的故事有更多好奇与关注。作为了解和感知世界文明的窗口,博物馆承载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交往,推动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建立“人”与“物”之间的平等对话,博物馆以此来实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谐共生。再次,民众面对后疫情时代环境巨变,更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认识到生活有时也要有慢下来的时间与心情。走进博物馆,上下千年、纵横
5、万里,可沉淀可思考,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美好。(摘编自应妮“到博物馆去”,为何成为中国社会新时尚?)材料三:在降低门槛、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后,接下来,博物馆也有必要向纵深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这其中,更新对展品的介绍方式应成为重要一环。文物并不会自己“开口”,需要有人替它去讲述。传统的标签式简介,往往将展品扁平化为“时间、地点、人物”,很难满足人们对背景知识的需求。充分调动社会上的智力资源,鼓励更多专家和爱好者参与志愿讲解,是丰富观众参观体验的有效路径。另外,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不妨尝试更有创意、更加多元的策展方式。传统意义上,文物的展览方式较为固化,比如按年代、类别划分等
6、。近些年,不少博物馆都开启了更为灵活的策展模式,以主题策划的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令展品之间呈现出有趣的呼应和对话。例如,2020年故宫就策划了一场苏东坡大展,以人物经历为主轴讲述“苏轼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使书画、碑帖、器物等呈现出别致的空间语言,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故宫体验。类似的布展创新,应当被鼓励和支持,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支撑。博物馆还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在更多层面提供便民服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探索夜间开放模式,为忙碌一天的上班族提供一场暖心、放松的文化之旅。总之,博物馆不应该是“高冷”的,而应当成为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标配”;“到博物馆去”也不该止于一阵风潮,它可
7、以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摘编自任冠青“到博物馆去”,可以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博物馆、美术馆应凸现其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才能迈向真正的公共性。B. 中华大地上的文物资源,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才得以在当今时代激活其持久的生命力。C. 面对后疫情时代环境巨变,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的人们,走进博物馆,可以沉淀思考,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美好。D. 传统的标签式简介,很难满足人们对背景知识的需求,调动社会上的智力资源是博物馆丰富观众参观体验的有效路径。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
8、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都运用了丰富的事例,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博物馆应创新方法,彰显对民众的教育功能。B. 博物馆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就能改变国民教育思想,培养国民创新意识,体现其教育价值。C. 当下民众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这才有助于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勃发。D. 博物馆应运用新理念、新技术,降低博物馆的门槛,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 甘肃省博物馆推出“萌呆可爱”的“马踏飞燕”玩具。B. 北京古脊椎动物博物馆举办古脊椎博物馆奇妙夜活动。C. 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D.
9、鲁笔博物馆开展楹联大赛、开笔礼、亲子游研学活动。4. 有人说:“一座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 如何让“到博物馆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质量监测考试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新石器时代如果按考古学文化的特征进行综合考察,可以划分为许多较小的文化区,它们的范围虽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动,但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最著名的是中原文化区,它以渭河流域和晋陕豫三省邻接地区为中心,范围几乎遍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全境。根据古史传说,这一带曾是黄帝和炎帝为代表的部落集团活动的地域,以后在这里形
10、成华夏各族。黄土高原西头的甘肃和青海东北部地区,这里的新石器文化应是往后戎羌各族的史前文化。山东丘陵及其附近的平原地区,是传说中以太吴和少吴为代表的两吴部落集团活动的区域。那里较早为北辛文化,继之而起的大汶口文化在分布范围上有相当的扩大,大汶口文化以后发展为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应是东夷诸族的史前文化。辽河和大凌河流域较早有兴隆洼文化,继之而起的有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其后在这个地区兴起的早期青铜文化是夏家店下层文化,一般认为它与燕文化虽有距离,但也有可能是其一个重要渊源。中国南方也可分为若干文化区。长江中游即是重要的一个。根据古史传说,那里曾是三苗部落活动的地区,著名的楚文化应是从
11、这里孕育起来的。长江下游也是一个文化区,那里较早有河姆渡文化,其后有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这些都应是古越族的史前文化。这五个文化区都紧邻和围绕着中原文化区,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五个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中原文化区更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假如我们把中原文化区看成是第一个层次,它周围的五个文化区是第二个层次,那么最外层也还有许多别的文化区,可以算作第三个层次。它们同第二个层次的关系较同第一个层次更为直接也更为密切,好像是第二重的花瓣。而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此为作者参加1986年6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艾尔莱召开
12、的“中国古代史与社会科学一般法则”国际讨论会时提交并宣读的论文)(摘编自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材料二:2023年7月14日上午,纪录片何以中国主创组来到北京,对纪录片总顾问、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进行采访,提问者干超为纪录片总导演。干超:严先生,有关“最早的中国”,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严文明:最早的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现在从考古来看,可能尧都就在山西的陶寺。尧老了要找个继承人,找谁呢?他要传给舜。舜在哪里呢?在河南。舜要到尧都去,也就是说到陶唐氏那去,那要从南面往北面跑。传说中,舜到尧那儿去,叫“至中国”,这是最早有“中国”两个字出现的时候,是“中国”最早的记
13、录。晚一些到西周的时候,出来一个青铜器叫何尊。何尊上面正儿八经就有“中国”两个字。后来一般认为“中国”应该是在洛阳。西周东迁到了成周,成周是天下之中,那就是洛阳。但是不管怎样转来转去,山西、陕西、河南交界的地方,就是“中国”的中心。中国有那么一个大中心,然后又有几个大的文化区。山东就是东边了,就是齐、鲁。河北和东北的南部,就是燕国。南方就是楚国。陕西在周以后就是秦。山西就是晋,晋文公很厉害啊。所以春秋时候,“五霸”就是中国的五个中心地方。那么我研究新石器时代,也是有个中心,然后有五个文化区围绕这个大中心,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这样了。为什么?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地理环境就是有中心
14、、有主体、有外围。外围,西北和西南都是高山,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北面是沙漠;南面也是一些山;东边就是大海。所以中国的周围,是一个很大的地理单元。你把世界地图拿起来看,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地方、第二个文明像中国这样持续发展、生生不息。为什么?因为跟中国这个地理环境有关系。那么文化本身,也是有中心、有主体、有外围,它就是非常稳固地发展,没有任何外力可以把中国文明推倒,不可能。所以中国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后面,包括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始皇大统一,然后汉武帝统一中国,一直下来就没有中断。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是这样的。我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出来,这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想象出来的,与中国的环境和中国文化本
15、身的特质都很有关系。为什么孔子的儒家学说传下来以后,一直就没有中断?我们中国人讲家国情怀,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这样的。干超:严先生,您讲那个重瓣花朵理论,文明有一个花心,这个花心是以中原为中心。中华文明在这样的地理空间当中诞生孕育,它保持一种持续发展的态势。不过,在这个空间当中,它仍然有南方和北方的区别。按照南北方,或者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来分的话,您觉得它们各自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和差异呢?严文明:黄河流域主要是旱地农业,主要种小米。旱地农业对于土地的要求不高,这个地方长了一段时间以后,地里肥力递减了,他就必须换一个地方。所以在黄河流域,聚落搬迁得比较频繁。但在长江流域主要是水稻。水田旱了你要
16、灌溉,水多了你又要排,所以就必须有一块一块的田块。好不容易弄出一块田块来,就不容易搬迁,所以长江流域史前的居民是很稳定的。黄河流域再往北,就是游牧民族。到了冬季缺草,牲畜没得吃了,那怎么办呢?他就往南跑,抢黄河流域的农业民族。黄河流域的农业民族抵不住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再往南跑,长江流域的农业比较发达。再往南,还有广东、广西。长江流域有的人也往南迁。南迁以后,那边的人往哪跑呢?往海上跑。所以中国的华南地区是百越民族,百越民族是海上民族。中国就是这么联系到一起,使得内部的变化比较大,但是整体来讲却很稳定,发展到后面一个朝代一个朝代下来。我不是为讲历史而讲历史,是要古为今用,要为我们民族的发展,找出
17、究竟往哪儿去。干超:严先生,我们的片子名称叫何以中国,中国考古的根本使命,是不是就在探索这个命题?严文明:对对对。中国何以成为中国,对对对对。我是讲考古,讲历史,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国人认识了自己的历史,应该对下面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文化的自信是有一个深厚的来源的,它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古人写的神话故事,它是通过考古能够实实在在看到的,对,实实在在的。干超:我们这部纪录片何以中国,从新石器一直讲到夏商周秦汉,从一开始这个脚本和分集就是您亲自把关的,两年多以后,我们终于快拍完了。严文明:节目的文本我看了,写得非常好,我改了一些地方,供你们参考。你们是做了一件好事,立了一功啊。这样,让考古的
18、成果可以普及到老百姓,他们都可以看。我们挖出来的,一般人哪看得见呢?你们这样做,老百姓都可以看得出来,看得出我们的中国确实有悠久的历史,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这样对于建设现代的中国就会更加增强信心。我觉得意义就是这个。(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的研究重点是新石器时代,突出理论成就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重瓣花朵”理论。B. 材料一划横线的“这五个文化区”指的是中国南方的若干文化区,包括长江中游文化、长江下游文化等,紧邻和围绕着中原文化区。C. 材料二中,严文明教授谈对“中国”的理解时,考证尧都可能的位置,提到叫“何尊”
19、的青铜器,都体现出考古学的专业角度。D. 材料二中,黄河流域的农业民族南迁,根本原因是黄河流域主要是旱地农业,旱地农业对于土地的要求不高。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新石器时代如果按考古学文化的特征进行综合考察,可以划分为许多较小的文化区”,意味着以不同标准还能有其它区域划分。B. 由于中原地区处在核心位置,易于受到周围文化的激荡和影响,能够从各方面吸收有利于本身发展的先进因素,因而有条件最早进入文明社会。C. 一般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在辽河和大凌河流域这个地区兴起的早期青铜文化,它与燕文化虽有距离,但很有可能发源于燕文化。D.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中原核心结
20、构,为文明时期发展成以华夏族为主体,同周围许多民族、部族或部落保持不同程度关系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明“重瓣花朵”论断本身就是一个美妙且富有诗意的理论,反映了提出者为了清晰说明观点,在表达上下的功夫。B. 材料二提问者开门见山,抓住负责拍摄的纪录片主题关键词“中国”提问,从简单问题入手,使被访问者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C. 材料二访谈中,严文明教授从地理环境特点角度谈“中国”的中心时,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言谈中满含民族自信和自豪感。D. 在论述第一层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时,材料一重在突出各文化区之间的联系和变动
21、,材料二重在展现各文化区的独立和相对稳定。4. 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成果发布会将要举行,如果你是主持人,你会怎么介绍此次考古成果发布会的意义?请根据材料二思考概括,拟写发言要点。5. 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严文明教授都阐述了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重瓣花朵”理论,但论说风格有差异,请分析原因。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羌笛是一种源于古羌人的民族民间乐器,传说是秦汉之际游牧在西北高原的羌人所发明,故名羌笛,传入中原后,形制经过了改变。从南朝至唐宋的诗词中,经常能见到它的身影。羌笛
22、既是唐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文化符号。说文解字对“笛”字的解释中有“笛,七孔箭也。从竹,由声。羌笛三孔”之描述。应劭风俗通义引乐记云:“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长二尺四寸,七孔。其后又有羌笛,马融笛赋曰: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音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以当便易持,京君明贤,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京君”即西汉末学者京房,马融认为正是京房加了一个最高音按孔,使羌笛成为五孔。沈括的梦溪笔谈也对“羌笛”进行了描述:“笛有雅笛,有羌笛,其形制所始。旧说皆不同,周礼笙师教篪篷。或云
23、汉武帝时,丘仲始作笛,又云,起于羌人。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横笛耳。”唐代李善还曾对“双笛”进行释解:“然羌笛与笛二器不同,长于古笛,有三孔,大小异,故谓之双笛。”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双笛”后注谓“五孔”,给人感觉“双笛”为一件乐器,其形制乃双管并列,具备五孔。近代黄侃在文选平点中亦云“曰近世双笛,别于古笛也”,将“双笛”与“古笛”视为两种乐器。清代胡彦升在乐律表微中认为“横笛始于羌,与竖笛为双笛。马融长笛赋谓近世双笛从羌起者,古笛,非出于羌。世有双笛,乃从羌之有横笛起耳”。概言之,羌笛本是流行于古代西北羌人
24、日常生活中的民间乐器,后来成为南朝至唐宋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展现了羌笛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属性。羌笛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声音“廖亮清越”,幽咽动人,有助于突出缠绵悱恻的诗意和蕴藉含蓄的形象,因而成了诗词歌赋中表达边塞将士戍边意志和思乡之情的最佳隐喻。南朝梁虞羲最早将“羌笛”引入诗词创作之中,其在咏霍将军北伐中所作的“胡笳关下思,羌笛陇头鸣”,借“胡笳”“羌笛”歌颂汉名将霍去病的丰功伟绩,也表达出自己立志为国效命、马革裹尸的壮志豪情。南朝梁庾信奉使北上,羁留长安,被迫仕于西魏、北周,再未回南方,在这种心境之下,庾信写下了“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再借“胡笳”“羌笛”之音,抒发自己羁旅的孤寂凄凉。南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