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都匀剑江中学历史组 学生姓名: 班级: 课标要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本课重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难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本课名词解释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所谓“西学东渐”,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代:从明代至清代前期,至多可以叫做“西学东来”,因为那时西学对于中学并未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转型的时代。即晚清(或“近代”
2、)以来,西学确实对中学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意味着容闳所说的:“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尽管“西学东渐”这个中文书名是译者按自己的理解而另起的,与容闳的原书名并不相同,但也确实是对原书宗旨的一种精准的概括,故被人们广泛接受。【谚文】:又称韩文、训民正音、朝鲜谚文、朝鲜字、韩国文字、韩字、韩古尔。谚文指朝鲜语(或韩国语)的表音文字。谚文是一种参考借鉴汉字方体形态的方块拼音文字,与拉丁文、汉语拼音体系、日本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等一样是表音文字。15世纪朝鲜王朝世
3、宗大王遣人完成训民正音,创造朝鲜拼音文。以前在朝鲜民族是一直借用汉字来作为记录他们语言的文字,然而汉语与朝鲜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语素文字。15世纪,在朝鲜王朝(1392年1910年) 2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1418年1450年在位)的倡导下,由一批学者创造完成。世宗大王于1443年组织一批学者创造了适合标记朝鲜语语音的字母体系谚文字母。这些字母当时被称作“训民正音”,意为“教老百姓以正确的字音( )”。于1443年正式创建,1446年颁布使用朝鲜文。【喃字】:又称字喃,指的是越南主体民族京族曾经使用过的文字,是汉字型孳乳文字中的一种。越南在长期使用汉字的同时,假借汉字和
4、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依据京语的读音,创造了这种文字。6世纪开始盛行。分为假借喃字、形声喃字和会意喃字。古代越南官方仅使用汉字,民间则有一种共同使用喃字与汉字标记越南语的方式,被称为汉喃文。喃字复杂且过于依傍汉字,始终没有成为越南的正式文字。法国殖民越南时期,喃字地位直线下降。1945年越南独立之后,喃字彻底被拉丁字母“国语字”正式取代。【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总局是晚清洋务运动中第一家大型近代军工企业,由曾国藩、李鸿章等创建于1865年。1868年,该局附设翻译馆。翻译馆负责翻译西方科学、技术等书籍,是近代中国由政府创办的第一个翻译西书机构。从1868年至1912年,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
5、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了大量具有较高价值的西方图书,其译书之系统完整,学科之多,质量之高,在中国近代史上独树一帜,为推动国人睁眼看世界、虚心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汉诗】:日本汉诗是日本人直接用汉字按照汉诗格律用韵创作的诗歌,包括律诗、绝句、古诗和乐府等不同诗歌体裁。作为中日文化交流产物,日本汉诗曾经有过高度繁荣的历史,据汉诗文图书目录记载,从奈良时代至汉诗衰替的明治时代,先后问世的汉诗总集与别集达769种、2339册,收入诗歌在20万首以上。(一) 课前作业:思维导图结构 组长检查 优秀合格不合格理由: (二) 完成课程自学,讨论以下问题,并且把答案分享出来:1
6、、佛教中国化的原因及影响: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的特点:3、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特征:4、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清末民初西学东渐有何差异?5、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三) 题目巩固1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汉族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了当时()A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唐朝的繁荣昌盛C唐文化兼具包容性和辐射力 D中朝关系较和睦2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注重以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德川家康曾亲自邀请“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为诸侯公卿讲授“四书”。这反映德川幕府()A强化统治的思想基
7、础 B推崇中国儒家思想C重视忠义和孝行品性 D善于学习外来文化3玄奘于627年(一说629年)自长安沿丝绸之路西行,经中亚进入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学习。645年,玄奘回到长安,从印度带回佛经657部,后将其中的75部共1335卷译为汉语,这些佛经中的许多内容在印度已经失传,仅凭汉译本流传于世。这说明()A商路发展利于文化传承 B佛教的传播有利于维护统治C中印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详细辑录了瀛寰志略中介绍英国“火轮船”的文字:“近年英吉利制火轮船递送文书,由印度海驶至亚丁入红海。”此外,魏源所撰英吉利小记中对火轮船也有专门介绍:“河桥五道,河中多火轮舟火轮舟行
8、最速,所以通文报。”魏源此举()A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 B找到了救亡图存的有效路径C唤醒了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 D回应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挑战5下表是瀛寰志略一书对不同地区的介绍、这反映了作者()地区介绍欧洲长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议,运用本火、尤为奇妙。火器创自中国,彼土仿而为之、益加精妙美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吉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中国中国故自剖判以来,为伦物之宗祖,而万方仰之如展极A抛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B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制度C正视欧洲先进的物质文明 D认为西方文明源于中国6明末徐光启,李之藻与传教士艾儒略、汤若望等人共同完成的崇祯历书,有效地促
9、进了农业生产。明末清初的学者们通过翻译、编写书籍的方式,介绍、引进西方的火器技术和火器,如著名的红夷大炮就在军事战争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这可用来说明明清之际()A中西方文化实现了全面融合 B文化交流改变传统外交观念C中国科技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D中国科技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帕米尔高原的帝国,伴随着帝国建立,伊斯兰教也传往世界各地。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在地中海、印度洋甚至远至中国东南沿海的辽阔区域,阿拉伯商人都一度是最活跃的群体。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采
10、用文化宽容政策,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据说,翻译的稿酬以与译著重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印度和波斯的经典得以保存。这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公元771年,一位印度学者将一篇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其中包括从0到9等十个数字,阿拉伯人发现印度数字的优点,在帝国境内推广应用。随后,阿拉伯人又通过西班牙将印度数字传入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各国。公元712年,阿拉伯人在占领撒马尔罕时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造纸技术。公元79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建立了第一座造纸作坊,当他们占领了
11、西西里岛和西班牙以后,造纸技术也传进了欧洲。摘编自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材料二我国的科技翻译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止于18世纪中叶,延续了近一二百年的历史,明末清初,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我国东南沿海,许多西方耶稣教会人士以科学传教为名进入中国进行宗教传播活动,当时中国的学者与他们合作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著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庭筠,他们三位被耶稣教会人士称为“中国圣教三柱石”,还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熊三拔,日耳曼人汤若望。利玛窦开创了“中西合译”的翻译形式,也成了翻译传统。虽然徐光启他们未能留下详细的翻译方法理论,但他们的看法却很有创造性,如徐光启指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