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检测+B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第一单元检测+B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检测+B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 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单元检测卷(B卷)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以其无礼于晋B.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你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陪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又欲肆其西封肆:肆意,放肆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亦去之去:离开A.B.C.D.3.下列对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旦日飨士卒飨:犒劳B.此亡秦之续耳续:继续C.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幸
2、而D.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使动用法,可译为“击碎”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愿枉车骑过之有牵牛而过堂下者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彼且恶乎待哉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D.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砉然向然B.善哉!技盖至此乎?C.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D.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庖中的“庖”指厨师。师说中“巫医”“乐师”等词与其用法相似,均表示职业。B.官知,精神活动,与“神欲”相对。庄子把认识过程分为
3、两个阶段。“官知”属思维阶段,“神欲”属感知阶段。C.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肯,附在骨头上的肉;綮,筋骨结合处。现在用来比喻要害或关键之处。D.桑林经首,两首乐曲名。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即为儒家经典春秋所做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B.侯、伯,古代爵位中的两种,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位和爵号制度往往因时而异。C.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
4、思:从事工作,主管其事;有职守之人;指供役使者,仆从;办事的官员。烛之武退秦师中指有职守之人。D.每个季度的三个月,第一个月叫“孟”,第二个月叫“仲”,第三个月叫“季”。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出出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
5、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万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
6、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隐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
7、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韵。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美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高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
8、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之后,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
9、”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
10、,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
11、一项是(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
12、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0.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
13、缚节、权诈智巧。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11.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12.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注,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子贡南见吴王,说曰:“
14、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子贡曰:“
15、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三者举事之大患。”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与越战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
16、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高、国、鲍、晏:齐国的四家大贵族,这时四家的领袖人物是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13.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三战A不胜B城门不守C越遂D围E王宫F杀夫差G而H戮其相。14.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一千辆兵车。“乘”古代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B.“王置齐而伐越”的“置”意思是放弃,与成语“置之不理”的“置”含义相同。C.“吴王大说”的“说”同“悦”,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用法相同。D.顿首,叩头,一种交际礼仪。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