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导引-探究-提升”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学案课 型探究课 课题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年 级高二时间班级出课人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统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该单元主要着眼于中华文化,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世界意义。本课作为单元中的第一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展现了中华文化源源不息的生命力与多元一体的内涵,也为第二课介绍其世界意义奠定了基础。从本课内容的编排上看,教材主要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这三大子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并正确理解其多元含义,进
2、而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有初步接触,但对于其发展历程与多元含义比较陌生。且学生的历史知识仍相对零散,未建起系统的抽象思维体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仍需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逻辑,按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补充相关的文本、图片和音像资源,力求攻破本课重难点。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春秋战国大变革;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原理,辩证的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空观念】运用时空定位,分析中华文化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概
3、况和具体表现。【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总结和分析其特点,把握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中华文化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培养家国情怀。重 点难 点重 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难 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课前准备课件准备、班级分组准备、学案导学与随堂笔
4、记“导引-探究-提升”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学法指导导入新课【探究思考】1、观看视频,体现了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察视频,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教学,增强课堂氛,了解本课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问题导引1、观看视频,体现了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2、结合图片,中华文化的起源地有哪些?体现什么特点?一体表现在哪里?3、中华文明何时进入青铜时代?此时代呈现出何种特点?4、为什么孔子的主张得不到当时各国君主的青睐?5、【归纳总结】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6、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如何?7、魏晋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的有何发展?8、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9、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
5、承与转折体现在哪些方面?10、近代到现代,中华文化的衰落与复兴体现在哪些方面?11、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有哪些?12、在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兼容别派学说的几次大发展分别是什么?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都包括哪些内容,有何意义?14、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内涵的含义、表现及意义?15、根据材料 ,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怎样的特点?16、根据材料归纳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当代价值结合教材自学完成合作探究【时空坐标】【概念阐释】中华传统文化: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
6、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探究思考】2、结合图片,中华文化的起源地有哪些?体现什么特点?一体表现在哪里?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远古时期特点: (1) 多元起源; 以华夏族为核心;(3)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2、奠基春秋战国【探究思考】3、中华文明何时进入青铜时代?此时代呈现出何种特点?夏朝:进入青铜时代,汉字发展成熟商朝: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西周:青铜礼器反映出礼制的发展与完善(1)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 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形成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2)百
7、家争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表现: 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探究思考】4、为什么孔子的主张得不到当时各国君主的青睐?儒家思想讲究仁,以德治民,教化,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秩序混乱,统治者热崇尚武力,加强集权。【归纳总结】 5、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时代特征: 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两大历史趋势: 历史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三种治国思想: 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集权国家;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四个
8、思想派别: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3、 形成秦汉时期【探究思考】6、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如何?(1)秦朝: 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 ;(2)汉代: 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 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探究思考】7、魏晋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的有何发展?(1)魏晋: 儒、佛、道交汇融通,魏晋玄学盛行(2)隋唐: 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5、繁荣:宋元时期【探究思考】8、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1)背景: 宋代,儒佛道相互渗透、吸收,理
9、学形成(2)表现: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3)影响: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6. 传承与转折:明清时期【探究思考】9、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体现在哪些方面?(1)传承: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2)转折: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3)禁锢: 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7.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探究思考】10、近代到现代,中华文化的衰落与复兴体现在哪些方面
10、?(1)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探究思考】11、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有哪些?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中央集权体制,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奠定物质基础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交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借鉴吸收外来文化。【探究思考】12、在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兼容别派学说的几次大发展分别是什么?第一次:是战国时期的荀子,将儒家和法家相结合,提
11、出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的主张;第二次:是西汉的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道、法、阴阳等各家学说相糅合,提出了新儒学;第三次:是宋明时期的朱熹和王守仁等人,将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融合,提出并发展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将儒学发展到哲学化阶段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探究思考】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都包括哪些内容,有何意义?重视以人为本,强调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探究思考】14、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内涵的含义、表现及意义?1、伦理观: 重视以人为本,(人本思想)(相对神本,实用主义) (1)人本内涵:关注人
12、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主张积极入世。表现:周公:“敬天保民”,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意义: 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2、政治观:民本思想(相对君本、官本)内涵: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表现:春秋时期: 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民贵君轻”。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意义: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3、自然观: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思想表现: 夏商时期,相信鬼神,
13、商人祭天地、祖先。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尧存,不为桀亡”即“制天命而之”的思想。(2)意义: 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4、家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代表: 春秋战国: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两宋时期: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夭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清时期: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4、(2)意义:有利于提高责任感、使命感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5、价值观:崇德尚贤,天下为公:(1)表现: 西周初年“明德”“敬德”;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为政以德”;战国时期:墨子的尚贤、孟子、礼记(2)意义: 这些思想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6、人生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表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好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意义: 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7、处世观:和而不同(1)表现: 西周末年的太史伯:“和实生物,
15、 同则不继”;孔子、孟子: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2)意义: “和”的思想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探究思考】15、根据材料 ,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怎样的特点?1、 特点: (1)本土性:起源与发展(如汉字、京剧、本土建筑);(2)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如儒法道长期并行、多种地方戏剧);(3)包容性: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如佛教本土化、西学东渐);(4)凝聚性:共同文化特质同心协力 ( 如炎黄子孙;龙图腾);(5)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
16、至今(如汉字、传统节日)。2.价值: 【探究思考】16、根据材料归纳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当代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4)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对本节课有大致的把握。了解记基本的概念,掌握必备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得出认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展示图文资料,引导学生从图片、文字中提取信息,提升学生概括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引导学
17、生回顾所学,结合教材概括总结,学会提取、概括及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阅读材料之前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获取、总结、解读信息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结合教材,学会提取、概括及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根据材料、教材和所学,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发挥学生主体,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史料分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史料的价值,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能力课堂小结 在当今世界中,我们应当站在新
18、时代的高度审视中华传统文化,当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已少有民族性可言,标准化是工业文明的基本属性。制度文化中的经济管理领域全球同一性成分颇重,但也渗入若干民族文化特色。从世界格局言之,全球化是一种大趋势,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国别性、民族性也不可小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必须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垦殖新生产力提供的丰厚土壤,以吞吐百川的气魄,汲取中外古今文明精粹,重新赢得原创性动力,创造无愧于时代,也无愧于世界的新文化。既承继传统,又改铸传统的中国文化,如五彩凤凰,正在现代生活的烈焰里腾飞、超升。总结本课内容,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的
19、历史思维能力,从整体上掌握本课内容当堂检测一、单选题1(2024上广东东莞高三统考期末)战国至西汉时期,民间曾广泛流行“驰逐”的飞速驰车竞技项目,高速驰车亦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的嗜好,甚至以温良谨慎著称的汉文帝也想尝试飞车疾驰的乐趣。这反映了当时()A勇进精神影响社会风气B皇帝好恶决定竞技兴衰C耕战结合思想深入人心D民族交融带来文化重构2(2024云南楚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校考一模)有学者认为,在政治方面,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并使用人牲;而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建立了调节人际关系的礼乐制度。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A专制君主的权力出现异化B治国理念趋于理性C初步确立起儒
20、家伦理道德D宗法意识日趋淡漠3(2024福建一模)南宋时期兴起永嘉学派,其代表人物陈亮认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叶适也提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的主张。据此可知,永嘉学派()A受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B与心学一脉相承C维护了理学的正统地位D主张经世致用4(2023上山东济宁高二济宁一中校考阶段练习)清末民初,把中国视为“东亚病夫”或“病夫国”等论调流行一时:时人指出,西方人“视中华为垂危之病夫,床笫呻吟,罔然自主”;民初的一则广告曰:“欲雪东方病夫之耻乎?请速服强体大王的血中宝”。由此可知,“东亚病夫”等论调()A表明传统中医疗效不彰B反映民众精神危机严重C被大
21、量应用于商业宣传D呈现出浓厚的民族意识5(2023上四川雅安高三雅安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孟子系统地阐述了“仁政”学说,提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这反映出二人的学说()A在治国理念上截然相反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C迎合了封建贵族的诉求D蕴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6(2023上山西吕梁高三校联考期中)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他们川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这些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表明()A儒家经典是启蒙思想的主要来源 B中国传统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72422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