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语文期初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三下学期语文期初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学期语文期初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文言文阅读河北省唐山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始孰强?”对曰:“不如始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对曰:“不如。”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期冯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当晋六卿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知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为参乘。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
2、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知氏地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也,愿王之勿易也!”(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势不可害,则虽强天下无奈何也,而况孟常、芒卯、韩、魏能奈我何!其势可害也,则不肖如如耳、魏齐,及韩、魏犹能害之。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申子曰:“失之数而求之信则疑矣。”其昭王之谓也。知伯无度,从韩康、魏宣而图以水灌灭其国,此知伯之所以国亡而身死、头为饮杯之故也。今昭王问孰与始强,其畏有水人之患乎?虽有左右,非韩、魏之
3、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虚言也。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调,弄不明,中期之任也。中期为所不知,岂不妄哉!左右对之曰“弱于始”与“不及”则可矣,其曰“甚然”则谀也。申子曰:“治不逾官,虽知不言。”今中期不知而尚言之。故曰昭王之问有失,左右中期之对皆有过也。(节选自韩非子难三)【注】晋六卿:指春秋末期晋国的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大家族。后文的知伯即知氏家主,当时势力最大;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分别是赵氏魏氏韩氏家主,晋阳、安邑、平阳分别是三家的封邑。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4、3分) 吾始A不知B水之可以亡C人之国也D乃今知之E汾水F可以灌安邑G绛水H可以灌平阳。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冯,同“凭”,文中指倚靠,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意思相同。B.参乘,在车右陪乘的人,与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的“参乘”意思相同。C.任其势,文中指凭借他的权势,其中“任”与成语“放任自流”中的“任”意思不同。D.所以,文中表示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用法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在的韩国、魏国实力不如以前,如耳、魏齐也不如孟尝、芒卯贤能,秦昭王认为,如
5、今韩国、魏国要攻打秦国,并不能把秦国怎么样。B.对于秦昭王的说法,侍臣都表示认同,中期则提出不同见解,他借晋国强大的知伯身死国灭的史事,劝说秦昭王不要把形势看得太简单。C.听了知伯的话后,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产生了忧虑,所以魏桓子用臂肘碰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碰魏桓子,两人在车上用肘和脚暗中交流。D.申子认为秦昭王丢掉法术而要求别人忠信是糊涂的,韩非子对此表示认同;对于左右侍臣,韩非子认为他们回答秦昭王的话是阿谀逢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4分)(2)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4分)14.韩非子认为
6、中期回答秦昭王有过错,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10.DEG11.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意思是乘。)12.D(“申子认为秦昭王丢掉法术而要求别人忠信是糊涂的”曲解文意,申子的话并不是针对秦昭王的;“韩非子认为他们回答秦昭王的话是阿谀逢迎”以偏概全,原文只说“其曰甚然则谀也”。)13.(8分)(1)如今秦兵虽然强大,但不会超过知氏;韩、魏虽然弱小,但还是要胜过当初在晋阳城下的时候。(过:超过;尚:还是;贤:胜过;句意1分)(2)既然这样,那么受侵害和不受侵害,在于是否依靠自己罢了,有什么可问的呢?(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自恃:宾语前置句,依靠自己;奚:什么;句意1分)14.(3
7、分)秦昭王问侍臣与知伯图谋魏桓子、韩康子封地情况并不一样,中期说“勿易”不切合实际,是空话。中期的职任是掌管琴瑟,他回答的是他不了解的事,这是荒谬的。(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 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对侍臣说:“现在韩、魏和他们初起时比,哪个阶段强?”侍臣回答说:“不如初起时强。”秦昭王说:“现在如耳、魏齐和从前孟尝君、芒卯相比,谁更贤能?”侍臣回答说:“如耳、魏齐不如孟尝君和芒卯。”秦昭王说:“凭借孟尝君和芒卯的贤能,率领强大的韩、魏来进攻秦国,还未能把寡人怎么样。如今靠无能的如耳、魏齐率领疲弱的韩、魏来攻打秦国,他们不可能把寡人怎么样也是很明显了。”左右侍臣都说
8、:“太对了。”中期却倚着琴回答说:“大王对天下形势估计错了。当初晋国六卿掌权的时候,知氏最强,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又率领韩、魏的军队在晋阳围攻赵襄子,挖开晋水淹灌晋阳城。知伯巡察水势,魏桓子驾车,韩康子在车右陪侍。知伯说:我起初不知道水也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如今才知道了。汾水也可以淹灌安邑,绛水也可以淹灌平阳。于是魏桓子用臂肘碰一碰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碰一碰魏桓子,两人在车上用肘和脚暗中交流,结果知氏领土被瓜分,知伯身死国亡,被天下人嘲笑。如今秦兵虽然强大,但不会超过知氏;韩、魏虽然弱小,但还是要胜过当初在晋阳城下的时候。现在正是他们用肘和脚暗中互相联合的时候,希望大王不要把形势看得太简单了!
9、”材料二:大凡明君治理国家,依靠他的权势。权势不可侵害,那么即使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也不能把我怎么样,何况是孟尝君、芒卯以及韩、魏,能把我怎么样呢?君主的权势可以侵害的话,那么像如耳、魏齐这样的无能之辈以及弱国韩、魏也能加以侵害。既然这样,那么受侵害和不受侵害,在于是否依靠自己罢了,有什么可问的呢?申不害说:“丢掉法术而要别人忠实,就糊涂了。”恐怕说的就是昭王吧。知伯没有法度,带领韩康子、魏宣子而企图用水灌城灭掉他们的国家,这就是知伯国亡身死、头盖骨被做成饮杯的缘故。现在昭王问起目前的韩、魏与当初的韩、魏哪个强大,难道是害怕有引水灌城而自取灭亡的祸患吗?虽然有侍臣在身边,可他们并不是韩康子、魏宣子
10、,哪有碰肘踩脚的勾当呢?而中期却说不要轻视,这是空话一句。况且中期掌管的是琴瑟。弦不调和,曲不清楚,属于中期的责任。中期去做他不懂的事,岂不是荒谬吗?左右近侍回答说“比初期衰弱”和“不如过去”还可以,说“确实如此”就是奉承了。申不害说:“办事不要越权,分外的事即便知道也不要讲。”如今中期不知道却还要议论。所以说,昭王的提问有过失,近侍和中期的回答都有错。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
11、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叉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楚非存亡继绝而敕无罪则仁广而义太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间行军袭色,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
12、?”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匆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匆已,如是又何以行之?”营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极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13、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节选自管子小问)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节选自论语为政2)注共;通“拱”,环抱,环绕。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诛暴A禁非B在C继绝D而赦无罪E则仁广F而义大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B.“假而礼之”中的“假”,与劝学“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
14、同。C.“厚而无欺”中的“厚”,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的“厚”字词性不同。D.“牧民”中的“牧”,与谏太宗十思疏“思谦冲以自牧”中的“牧”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但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B.桓公询间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摧毁装备、夺取粮食等具体措施。C.管仲在回答桓公问题时,顺水推舟,循循而入,依理展开,既展示了国相的才能,又不乏辩士的风采,D.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不但揭露深层
15、原因,而且提出了“信、忠、严、礼”的主张,并希望桓公能“慎而行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2)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14.管子和孔子“为政”都强调“德”,但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3分)10.BDE【解析】句意: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诛暴禁非”“存亡继绝”,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B、D两处断开;“而赦无罪”,动宾结构,句意完整,E处断开。11.B【解析】A项,正确。B项,错误。通“嘉”,嘉奖、赞许。/假借。句意:嘉奖并
16、且以礼招待他。/善于借助外物啊。C项,正确。动词,厚待。/形容词,丰厚的。句意:厚待而不欺骗他。/用丰厚的礼物和信物讨好楚国。D项,正确。统治、治理。/养。句意:治理人民。/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12.A【解析】“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错,原文“力地而动于时”,是合于农时,而不是调整改变。13.(1)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行”“利”“奚”各1分,句意1分)(2)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如何才能预知(安排)举措的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行军”“错”“若何”各1分,句意1分)14.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并能减少百姓的怨恨;孔子强调德,是
17、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一点2分,两点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桓公问管仲说:“怎样才能做到治而不乱,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呢?”管仲回答说:“分清责任来安排官职,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了。”桓公说:“请问怎样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管仲回答说:“努力耕种土地而合于农时,就一定能使国家富裕了。”桓公又问说:“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管仲回答说:“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桓公说:“请问关于胜敌的武器问题?”管仲回答说:“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收集天下的精材,招请天下的良工巧匠,就
18、有胜敌的武器了。”桓公说:“攻取敌人的策略如何?”管仲回答说:“摧毁他们的设备,消散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桓公说:“那么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说:“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桓公说:“收集天下的精材怎么办?”管仲回答说:“价值五的给六,价值九的给十,不可在价钱上限其定数。”桓公说:“招请良工巧匠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出三倍的工钱,他们就不远千里而来。”桓公说:“我已经听明白关于胜敌的武器和攻取敌人的策略了,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如何才能预知(安排)举措的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管仲回答说:“要花钱收买耳
19、日,要了解敌国地图。”桓公说:“怎样才能保持野战必胜呢?”管仲回答说:“运用奇兵。”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要刑罚恐吓,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以前天子立于中央,土地方圆千里,只要上述四条具备了,为什么百姓还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
20、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问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材料二:孔子说:“用道德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所有的星展都会环绕着它。”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
21、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节选自孟子尽心下)材料二:夫世间传书诸子之语,多欲立奇造异。作惊目之论,以骇世俗之人;为谲诡之书,以著殊异之名。传书言: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世以为然,殆虚言也。夫季子耻吴之乱,吴欲共立以为主,终不肯受,去之延陵,终身不还,廉让之行,终始若一。许由让天下不嫌贪封侯伯夷委国饥死不嫌贪刀钩。廉让之行,大可以况小,小难以况大。
22、季子能让吴位,何嫌贪地遗金?季子使于上国,道过徐。徐君好其宝剑,未之即予。还而徐君死,解剑带冢树而去。廉让之心,耻负其前志也。季子不负死者,弃其宝剑,何嫌一叱生人取金于地?季子未去吴乎,公子也;已去吴乎,延陵君也。公子与君,出有前后,车有附从,不能空行于涂,明矣。既不耻取金,何难使左右而烦披裘者?世称柳下惠之行,言其能以幽冥自修洁也。贤者同操,故千岁交志。置季子于冥昧之处,尚不取金,况以白日,前后备具,取金于路,非季子之操也。或时季子实见遗金,怜披裘薪者,欲以益之;或时言取彼地金,欲以予薪者,不自取也。世俗传言,则言季子取遗金也。(节选自王充论衡书虚)【注】武成:尚书周书篇名,记载的是武王伐纣
23、的事件经过。传书:解释儒家经书的著作。季子:季札,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寿梦见季札很贤能,想立他为吴王,他始终不肯。后来季札受封于延陵,所以又称“延陵季子”。刀钩:古代两种普通的兵器。这里是便宜的意思。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许由让A天下B不C嫌D贪E封侯F伯夷G委国H饥死I不J嫌K贪L刀钩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文中专指注书,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十六诵诗书”的“书”意思相同。B.瞋目,指发怒而睁大眼睛。与成语“瞋目扼腕”中的“瞋目”意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