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doc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1、六大强酸:HCl、H2SO4、HNO3、HBr、HI、HClO42、四大强碱:KOH、Ca(OH)2、NaOH、Ba(OH)23、酸性氧化物:能跟碱反应生成相应价态盐跟水的氧化物。一般为非金属氧化物。特例:Mn2O74、常见酸性氧化物:CO2、SO2、SO3、SiO2、P2O5等。5、碱性氧化物:能跟碱反应生成相应价态盐跟水的氧化物。一般为金属氧化物。6、酸性氧化物的性质:酸性氧化物+水酸;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含氧酸盐;酸性氧化物+碱盐+水。7、碱性氧化物的性质:碱性氧化物+水碱;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碱性氧化物+酸盐+水;8、关于氧化物的
2、注意点:(1)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Mn2O7等。(2)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等。(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9、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如: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等。10、溶解性:钾钠铵硝盐易溶;盐酸盐除氯化银;硫酸盐除钙钡银;碳酸盐都不溶;碱类溶钾钠铵钡。11、常见物质的俗名:碱石灰(混合物):CaO、NaOH物质俗名物质俗名Na2CO3纯碱、苏打KOH苛性钾NaHCO3小苏打NaOH烧碱、火碱、苛性钠CuSO45H2O胆矾Na2SiO3的水溶液水玻璃
3、FeSO47H2O绿矾CH4天然气、沼气KAl(SO4)212H2O明矾CH3CH2OH酒精CaCO3石灰石C6H12O6葡萄糖或果糖CaO生石灰C12H22O11蔗糖或麦芽糖Ca(OH)2熟石灰、消石灰(C6H10O5)n淀粉或纤维素NaCl食盐CO(NH2)2尿素CaSO42H2O生石膏2CaSO4H2O熟石膏12、分散系(混合物):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的体系,叫做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13、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是胶体区别于溶液、浊液的本质特征。14、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
4、特征能否通过滤纸能否通过半透膜有无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nm均匀、透明、稳定能能无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nm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不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nm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不能无泥水15、丁达尔效应(胶体的特性):用一束强光照射胶体,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区别胶体和溶液)16、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Fe(OH)3胶体。17、制备胶体的方程式:FeCl33H2O=Fe(OH)3(胶体)+3HCl二、物质的转化(2)碱的化学通性碱18、酸、碱、盐的化学通性(1)酸的化学通性酸(3
5、)盐的化学通性盐19、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三、离子反应20、物质导电原因分析:金属铜导电的原因是:铜内有自由移动的电子。NaCl固体、KNO3固体不导电的原因是:固体中尽管有阴、阳离子,但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NaCl溶液、KNO3溶液、稀盐酸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蔗糖溶液、乙醇溶液不导电的原因是:蔗糖、乙醇都是由分子构成,在水中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粒子。注意:H2SO4、HNO3、HCl等化合物在液态条件下都不导电(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2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22、常见电解质:酸、碱、盐、水、金属氧化物。23、非电解质:在
6、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24、常见非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氢化物(NH3)、大多数有机物(酒精、葡萄糖、蔗糖等)。2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强酸、强碱、大部分盐、金属氧化物)26、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弱酸、弱碱、水)27、导电条件及原因:固体电解质不导电,只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因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解离出了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阴、阳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28、注意: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能导
7、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氯化钠溶液等。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如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29、溶液导电性强弱判断: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30、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融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31、电离方程式书写:左边写化学式,右边写离子符号;
8、强酸的酸式酸根拆,弱酸的酸式酸根不能拆;(例如:NaHSO4(aq)=Na+H+SO42-,NaHCO3=Na+HCO3-)强电解质写“=”,弱电解质写“” 注意:NaHSO4(熔融)=Na+HSO4-32、电离方程式应符合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定律。33、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34、离子反应: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35、离子反应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36、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步骤:写:正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不拆:单质
9、、氧化物、气体、沉淀、水、弱酸、弱碱、浓硫酸等。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37、注意:凡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若为澄清溶液拆成离子形式,若为悬浊液写化学式;若为生成物一般写化学式,并且加沉淀符号;多元弱酸的酸式盐的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写;而强酸盐的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要拆开写。38、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
10、符合事实;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看是否拆正确;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39、 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结合生成难溶物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结合生成易挥发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OH-和CO32-、SO32-和NH4+等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40、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
11、应排除有色离子: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等离子;强碱性溶液或pH大于7的溶液或使酚酞试纸变红的溶液,都含有大量OH-,其中肯定不存在能与OH-反应的离子,如:NH4+、HS-、HSO3-、HCO3-、Fe3+、Al3+、Fe2+、Cu2+、Mg2+等(即H+、弱碱根等)。强酸性溶液或pH小于7的溶液、加入锌粒生成H2或使石蕊试纸变红的溶液,都含有大量H+,其中肯定不存在能与H+反应的离子,如:OH-、S2-、HS-、SO32-、HSO3-、F-、ClO-、CH3COO-、CO32-、HCO3-、SiO32-等(即OH-、弱酸根、弱酸的酸式酸根等
12、)。四、氧化还原反应41、定义: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42、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4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44、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表现出氧化性;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表现出还原性。45、氧化产物:失电子被氧化后得到的产物-具有氧化性还原产物:得电子被还原后得到的产物-具有还原性46、注意:氧化剂还原剂可以是不同物质,也可以是同种物质;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可以是不同物质,也可以是同种物质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是指物质得到(或失去)电子的能力,与物质得失电子数目的多
13、少无关47、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有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48、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升失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降得还49、常见的氧化剂(元素处于最高价时或中间价态)活泼非金属单质,如F2、Cl2、Br2、O2等。元素处于高价时的氧化物、高价含氧酸及高价含氧化酸盐等,如MnO2,NO2;浓H2SO4,HNO3;KMnO4,KClO3,FeCl3等。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50、重要的还原剂(元素处于最低价时或中间价态)金属单质,如Na,K,Zn,Fe等。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2,C,
14、Si等。元素处于低化合价时的氧化物,如CO,SO2等。元素处于低化合价时的酸,如HCl(浓),HBr,HI,H2S等。元素处于低化合价时的盐,如Na2SO3,FeSO4等。5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52、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1)双线桥法:两条线分别从反应物中变价元素指向生成物中相应变价元素,一上一下,线上标注:“得/失abe-”,【a指参与变价的原子个数;b指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化合价变化数目)】。(2)单线桥法:一条线从反应物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失电子元素)指向反应物中化合价降低的元素(得电子元素),线上标注:转移“ne-”,【n指转移电子总数:得e- = 失e-
15、 = 转移e-】。53、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价态规律:同种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歧化和归中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价态的变化“只靠拢,可相交,不相叉”。反应先后规律:多种氧化剂与一种还原剂相遇,氧化性强的首先得电子被还原;多种还原剂与一种氧化剂相遇,还原性强的首先失电子被氧化。守恒规律: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 = 化合价降低总数,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 氧化剂得电子总数。54、 氧化性与还原性的强弱判断规律:(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判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
16、产物(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从左向右还原性逐渐减弱,对应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F2 Cl2 Br2 I2 S从左向右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3)根据反应条件和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条件要求越低,反应越剧烈,对应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55、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步骤:标变价元素化合价;找出变价元素化合价升降(得失电子)总数;求得失电子数的最小公倍数;配系数;细检查(原子守恒、电荷守恒)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一、活泼金属单质-钠1、钠元素的存在:在自然
17、界中以化合物(化合态)的形式存在。2、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带金属光泽、质软、熔点低、密度比水小但比煤油大的固体。3、金属钠的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大量钠保存在固体石蜡中。4、钠与氧气反应:很活泼,常温下:4Na + O22Na2O(白色) (新切开的钠放在空气中容易变暗)加热条件下:2Na+O2 Na2O2(淡黄色)现象:(在坩埚中进行)先熔化成小球,后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5、 钠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NaNa2ONaOHNa2CO310H2O(结晶)Na2CO3(风化),即:一小块钠置露在空气中的现象:银白色的钠很快变暗(生成Na2O),跟着变成白色固体(N
18、aOH),然后在固体表面出现小液滴(NaOH易潮解),最终变成白色粉未(最终产物是Na2CO3)。6、钠与H2O的反应(反应剧烈,切绿豆大小即可):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注意配平)实验现象分析与结论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熔成小球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四处游动有气体生成,推动小球迅速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有气体生成,反应剧烈加入酚酞溶液由无色变红色生成碱性物质生成6、 足量钠与酸反应:“先酸后水”2Na + 2H+ = 2Na+ + H27、 足量钠与盐溶液反应:“先水后盐”(K、Ca、Na均如此) 如:将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不能置换出铜单质2N
19、a + 2H2O = 2NaOH + H2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实验现象:钠熔成小球,在液面上四处游动,有蓝色沉淀生成,有气泡放出通电8、钠着火的处理:用干燥的沙土盖灭。9、工业制钠:电解熔融的NaCl:2NaCl(熔融)=2Na + Cl210、钠的氧化物性质Na2ONa2O2色态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 物质种类碱性氧化物过氧化物氧元素价态21生成条件4Na+O2=2Na2O2Na+O2Na2O2与水反应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O2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Na2O+CO2=Na2CO32Na2O2+2CO2=2Na2C
20、O3+O2与酸反应Na2O+2HCl=2NaCl+H2O2Na2O2+4HCl=4NaCl+O2+2H2O稳定性不稳定2Na2O+O22Na2O2稳定11、注意:Na2O2与H2O的离子反应方程式:2Na2O2 + 2H2O = 4Na+ + 4OH- + O2反应实质:Na2O2 + 2H2O = 2NaOH + H2O2 2H2O2 = 2H2O + O2实验现象:产生气泡,试管壁发烫,溶液(滴加酚酞)先变红,后褪色;与H2O、CO2的反应,Na2O2可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与H2O、CO2的反应,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是过氧化物;12、含钠元素的两种盐:Na2CO3和NaHCO
21、3的性质名称碳酸钠碳酸氢钠化学式Na2CO3NaHCO3俗名苏打、纯碱小苏打色、态白色粉末白色细小晶体用途洗涤剂,玻璃、肥皂、造纸、纺织等工业发酵粉、灭火剂、治疗胃酸过多(有胃溃疡时不能用)溶解度大小溶解度:Na2CO3 NaHCO3水溶液碱性碱性(同浓度):Na2CO3NaHCO3与酸反应方程式NaHCO3比Na2CO3快CO32- 2H= H2O+CO2Na2CO3 + 2HCl =2NaCl + CO2 + H2OHCO3- H= H2O +CO2NaHCO3+HCl=NaCl + CO2+H2O热稳定性热稳定性:Na2CO3NaHCO32NaHCO3 Na2CO3H2OCO2与CaCl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精品资料 新高考化学精品专题 高中化学课件 高中化学学案 高考化学新题型 高考化学冲刺 高中化学试卷 高考化学解题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