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中华文明的曲折与鼎盛——魏晋隋唐时期+导学案 4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3讲+中华文明的曲折与鼎盛——魏晋隋唐时期+导学案 4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讲+中华文明的曲折与鼎盛——魏晋隋唐时期+导学案 4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讲中华文明的曲折与鼎盛魏晋隋唐时期时空定位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趋势。隋唐时期(581907)国家统一,封建社会繁荣发展,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形成政治(1)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门阀士族政治兴起,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的交融。(2)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隋朝出现开皇之治,唐前期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创立和发展,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赋税制度由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
2、制逐渐放松;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经济(1)魏晋时期: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田庄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2)隋唐时期:封建农耕经济繁荣。通过调整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手工业上,官营比重不断缩小,民营比重日渐扩大;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交通上,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海陆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活跃文化(1)思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魏晋时期:道教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律令儒家化。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唐朝: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以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2)文艺科技:文艺: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到唐朝达到新的高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出现“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科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就,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3)交流: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专题要点1.民族交融:民族交融主要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盛世在很大程度上是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结
4、果。当时的皇室都有少数民族血统。2区域开发:东晋南朝江南开发与隋唐大运河航运的关系。3制度变化与创新:制度创新主要发生在隋朝和唐朝前期,但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有创新(如三省制、选官制度),隋唐对其进行了传承与创新。4思想文化领域新成就:思想文化和中外交流中的佛教传播、诗歌、书法、绘画,都可以跨越朝代体系联系起来进行考查,这样发展线索更清楚命题分析情境设计通过学习情境考查世家大族没落、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辨识不同书体;通过社会情境考查专制集权的加强、交通及中央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引用诗歌考查经济发展的状况;通过学术情境考查社会教化核心考点门阀士族制度;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及特点
5、;西晋至唐的土地制度;书法艺术的创新与特点;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价值导向文化传承;与时俱进;制度创新;文化自信;民族交融备考方向渗透唯物史观考查土地私有观念对土地制度实践的影响;运用学术情境考查科举制与察举制的关系;创设社会情境考查唐代士大夫对政治的影响力;运用学术情境考查唐代府兵制;通过生活情境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经济交流;通过学习情境考查隋唐时期的南北文化分布;通过学术情境考查唐代体育文化的兴盛考向一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创新价值引领1国家统一从曹操复古改制看中国古代思想传承(2023江苏高考,2)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
6、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知识为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大一统思想能力为重九州是中国的别称,曹操复古改制,并“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表明其打击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意向。该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素养导向从历史理解角度看曹操复古改制的意图;从家国情怀角度看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价值引领2制度创新以枢密使的创设切入认识中枢机构的运作(2022重庆卷,3)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
7、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解读知识为基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枢密使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枢密使制度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也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结果,其经历了从内廷化向外朝化的转变能力为重由材料可知,枢密使起初只是转呈奏章,并传达给中书门下实施,因此类似秘书机构。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素养导向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唐代枢密使的设置;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中枢机构的运行机制价值引领3权力制约从政事堂
8、的运作看三省职权的沿革(20221月浙江选考,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解读知识为基隋唐时期,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事堂:唐初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能力为重据材料“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
9、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可知,皇帝指定级别略低的官员进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素养导向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唐代三省的设置及其运作机制;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政事堂会议决议报呈皇帝的目的1历史理解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地位承上启下上承两汉察举制,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统治工具九品中正制是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士流移的条件下发展而来的,也是适应曹魏初期政治的特点而产生的。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
10、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到后期选官注重门第,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士族特权的重要工具,而且其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历史解释魏晋门阀政治的形成及其特点(1)形成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特点(特殊地位)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3.唯物史观对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影响和认识影
11、响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科举制有利于抑制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局经济制度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时,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垦荒,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两税法使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军事制度募兵制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认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制度创新要适应本国国情,顺应生产力的发展,符合时代潮流1视角:租庸调制与经济发展(2023江苏省百校联考)唐朝的
12、赋税制度称为“租庸调”,恰巧拼成了孟子书里的“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三项目,此制最主要用意在“为民制产”,务使大家有田地,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唐朝的税制()A对农民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意在保障广大农民有地可种D扩大了征收赋税的对象2视角:入仕途径与选官制度(2023苏锡常镇高三一模)唐朝宰相薛元超以门荫入仕,感叹“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诗人章孝标中进士后,作诗抒怀:“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由此可知,唐朝科举()A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B通过进士科
13、考试即可任官C注重诗赋等个人文学才能D进士出身的官员声望较高3视角:地方置官与中央集权(2023苏锡常镇高三二模)贞观年间,分置十道,设按察使、采访使等官职。开元年间“按察、采访等使以理州县,节度、团练等使以督府军事。租庸、转运、盐铁等使以毓财货。其余细务因事置使者,不可悉数。”这说明()A道开始负责各个州县行政事务B中央对地方管理力度不断增强C地方的行政区划不断走向细化D民政与司法职权分离趋向明显4基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说明影响行政区划改革的因素(2020江苏卷,21)(13分)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时
14、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