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研课磨课心得体会.docx
《国培研课磨课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培研课磨课心得体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培研课磨课心得体味磨课心得体味育红小学王青磊这个假期我们城关镇组织了磨课活动。通过活动我受益匪浅,汲 取了老师们的菁华也认识到上课中的不足。细细反思取得以下感悟: 一:深入钻研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教材是教师呈现教学艺术的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深入 理解教材,抓住核心目标、分清主次。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 解的辩论,同组教师对相同教材见仁见智的理解。通过这几天的磨课 我对教材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是上好课的前提有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是很有道理的。在“磨”课的时 候,普通的做法是先让执教者自主设计一种教法,第一次试教后,执讲 者要对自己本轮磨课进行反思,听课者
2、进行讨论。我们组要求听课者 把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上,各种教法亮相, 找出本轮磨课中的教学“亮点”,认真分析,进一步完善,促进教师讲 课的信心和热情,营造和谐的教研氛围;也可以让其他教师是决不能照搬教材,必须要对教材有所创新。这次磨课让我深深感 受到信心在鼓励中坚定,艰难在研讨中化解,好课在磨砺中诞生。这 次磨课活动促进了我校研修组教研氛围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提高了教 师专业化的水平,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殊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起 到深远的影响。“磨课”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思量和研究 将期待下一阶段研修的开始。在磨课中感悟与成长崇明县实验小学吴佳本学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
3、第三届“智慧杯”青年教师课堂评优比赛, 也结合我在市级培训班中所要完成的一堂学员实践课,选择了一年级 下册教材“几何小实践”中长度比较这一内容,我们一年级备课组 齐心协力与我一起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研课磨课活动。这是一次难忘 的经历,虽然过程艰辛,可收获和成长也是满满的。在整个过程中, 与组内的两位老师不断研磨课本内容、课堂表现,对于数学教学的 理解和感悟也丰富了许多。第一次试教:博采众长未必好在接到上课任务之后,我选择了一年级下册“几何小实践”中长度比 较这一课,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 方法来判断物体的长短。而对于几何实践内容来说主要以教材为基础, 结合学生实际,提供大
4、量的操作素材、操作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 过多次实践来逐步体验、感知,自己概括出长度比较的基本方法。确 定好教学目标和大致方向之后,我开始钻研教材、找寻成功课例,因 为自己本身没有教授过该内容,所以希翼能有所借鉴,在教材中提供 了,学习小火伴E绳,、“比身高,、”比旗前、“比长宽”以及“方格纸比长短” 这五样素材,于是我将这五样素材放入教案中并结合普通教学设计中 的引入、探索、练习部份,进行了第一次试教。组内的吴春花老师和我 的师傅施建平老师听了第一次试教,听完之后的感觉是比较“散”,宛 如写文章一样,框架有了,可是内容却还有待商榷。那该怎么办?大 家决定坐下来一起仔子细细地研课磨课。第二次试
5、教:细节决定成败第一次试教之后,我们就进入了真正的研课磨课阶段。从引入部 分开始,一步步地推敲。原本引入中我采用让小朋友来选择班中最高 的同学去当运动会的旗手,企图在选择的时候让学生产生“比较”的 认识需求,但是效果并非很好,在组内讨论中,师傅施老师给出了建 议,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其实已经对长度比较有了一定的生活认 知,那末,需求如何产生?不妨将引入改成请一位学生与老师来比一比身高,由于高矮相差较多,学生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这样就可 以自然而然地过渡至长度比较”的第一环节:比较方法用眼睛看,继而出示各种生活中用眼睛看一下子就能比出长度来 的事物。接下去是新课探索环节,凭借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
6、积累,吴老师 和施老师都给我指出了不少教学细节上的不足,比如在对学生操作活 动中给出的指令要清晰、引导要准确;在教学语言的处理上如何简洁 精练等等。而在探索环节的教学设计上,我们也遇到了难题:由于该 内容中一共有4个长度比较的方法要涉及一“用眼睛看,“一端对齐、 看另一端”、“长方形纸片比长宽(借助工具1)”、“方格纸上比长短( 借助工具2 ) ”,那末究竟是先完成所有探索内容后再一次性练习呢? 还是在每一个探索环节结束后就进行巩固练习?商议下来,因为第一次试教所采用的就是先探后练,感觉效果不 是最理想,所以吴老师和施老师建议我可以在第二次试教中尝试边探 边练,让孩子对照较方法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7、和系统的认识。而对练习 部份的内容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使得环节之间的衔接能够更顺畅。在对教案和课件进行修改之后,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这一次感 觉上也顺畅了许多,教学的内容和设计上也觉得扎实了许多。智慧杯比赛:好的基础成功的一半两次试教之后,终于要真枪实弹地上场比赛了,有组内两位老师 为我全程保驾护航,对教学设计环节的耽心基本没有了,但是对自己 的临场发挥水平多少还是有点忐忑,比如教学语言的运用、课堂气氛 的把握上,也是认识到了自身的这些不足,在第二次试教之后,吴老 师和施老师开始为我进行教学语言的重组,细化到每一字每一句,让 我真正清晰地认识到,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都不容小觑,老师的每一 个指令都
8、要清晰明确,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懂得该如何思量该思量些 什么。而在课堂上,老师的应变能力也非常的重要,我们的孩子有时 候比我们更聪明,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和新颖的生成问题又该怎么去 处理呢?我又学到了许多许多。在这堂课中,学生在掌握了两个物体的长度比较方法后,按照课 本素材让学生比较一张长方形纸长和宽的长度。因为长和宽是在同一 个长方形上,而不像其他比较的两个物体是分离的,所以习题的难度高 了一层。书上浮现了这个习题原意是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比较, 在这里我们不局限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量,谁的方法多。显然学生的潜力是老师们无法估计的,他们的想像和方法
9、远远超过 老师的预想。想出了折一折的办法,还利用各种工具:尺、铅笔、 手等来“量一量”的方法,还有学生想出了同桌利用两张相同大小的 长方形纸,各取一长一宽直接比较。智慧杯比赛虽说不能算得上完美,但也是组内老师一起研磨出来 的成果,在这基础上,我们又听取徐校长的建议进行改进,力求在培 训班的实践课中可以表现得更好。培训班实践课:宝剑锋从磨砺出在徐校长的建议之下,我们又将教学设计中“学习小火伴比跳绳长 短”的内容进行了改进,在前两次试教中也发现,学生都关注在因为小 胖人是最高的所以他的绳子是最长的,而不去关注比较三条绳子用怎 样的方法去比较长短。没有动手体验的过程,小朋友很难将比较的方 法说清晰,
10、故而改成为每一个小朋友提供三段毛线,让他们通过动手 操作后自己概括出比较长度的基本方法。有了动手体验和感悟之后, 学生参预的热情也高了,总结和概括起来也更加地“有话可说”。固然,几易其稿、几经磨练,培训班实践课虽然已是大家经验累 积的菁华,是各位老师倾心匡助的结晶,但我作为青年教师,身上还 存在着不少的不足和困惑,比如: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材 深度挖掘不够,引导学生思量的活动设计较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较 少。课堂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不强;在安排小组活动时,要求不够明 确或者不详细等等。我们在一次次的试教、反思、修改、磨练中成熟起来,正是在“磨课, 的困惑和痛苦,顿悟和快乐中,我们感受着成
11、长。如何将“磨课”存在的 问题与困惑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继续研究、改进,都有待我们在今后 的教学中继续深入的实践与探索。本次磨课活动,大家虽然辛苦但从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的欢跃, 令人回味无穷,磨课更是越磨越有内涵和内容。我想:一节课越研究 越有内涵,越磨越有滋味,越讲越有讲不完的内容和价值。此次活动不是终点站,今后的日子,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 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附:第二稿教案长度比较学校实验小学执教者吴佳学科数学内容仅供参考师抱着“找刺”的心理,满腔热忱地匡助同仁指出毛病,良药苦口利于 “行”,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以促使执讲者开辟思路,诱发智慧,促进反 思,改进教学行动。执教者再次从上
12、课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和自我诊 断,吸取各方意见,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 的磨练中,教师自然会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 各种因素。如此往复下去,何愁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得不到提升呢?三、丰富教学手段是上好课条件一节好课不应该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手段不应该过于花哨,教学 评价不应以是否运用多媒体一票否决,这是毫无意义的。通过这次讲 课效果,我们能明显地看到这堂课所运用的多媒体课件在数量、质量 以及展示时机等方面,来辅助教学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度”。每一次的展示课,主讲教师总会花大量的时间制作精美的课件, 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更让课堂蓬箪生辉。但有时不免做得花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培研课磨课 心得体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