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docx
《浙江省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参考答案:1 .斥需/蜩与学鸠才得吹嘘身渐稳/当风轻借力2 . (1)相同点:作品都借风筝高飞,隐喻仕途的扶摇直上、飞黄腾达。纸莺中的风筝远 上碧霄,临江仙中的风筝“远赴蟾宫”。(2)不同点:纸莺借物喻人,借风筝意象,对黑暗官场中倚官仗势、趋炎附势的小人进 行辛辣讽刺。临江仙托物言志,借风筝当风借力纵入高空,隐喻自己并非池中物,终将 脱颖而出,崭露行藏。【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联系(纸莺)很是嘲笑大鹏起飞像那般艰难,和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需/蜩与学鸠极为相 似。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写正好借着风力,乘风直上;“才得吹嘘身渐稳”,明风筝得 风吹助,渐渐平稳地飘飞起来。“当风”
2、“吹嘘”喻指机遇。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合“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可知:作品都借风 筝高飞,隐喻仕途的扶摇直上、飞黄腾达。而“未必碧霄因可到”纸莺中的风筝远上碧 霄,“只疑远赴蟾宫”临江仙中的风筝“远赴蟾宫”。纸莺中的风筝是借物喻人,写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 借风筝意象,对黑暗官场中倚官仗势、趋炎附势的小人进行辛辣讽刺。临江仙托物言志,“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是写风筝也是写诗人的志向。诗人明 明白白的正告我们,风筝只有在有风的时候才能飞上天空,如果没风,任谁风筝也飞不起来。一个人在社会上有成或者无成何尝不
3、是如此呢?才能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机遇也必不可少, 如果没有机遇,没有可以借力的风,即使一个人再有才华,也不可能有所成就。世上的人们, 你们只知道我在地上的样子,和你们似乎一样;但你们要知道,一旦风起,那临风飘举就是 我!诗人借风筝却写出了 “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的志向。4 .惊;蝉鸣(蝉声)5 .用蝉的特点喻人的特点,表达了甘于淡泊和固守高洁的节操。借蝉的典故抒发人的 情感,表达词人不愿再蹈危机、再履官场之意。借蝉鸣(拟人)自诉心声,抒发自己人生 如梦、凄苦无人说的惶恐和悲凉。以蝉所处的环境喻人的处境经历,蝉的末日已临,暗指 自己凄凉的身世。以蝉之死引发联想与想象。树枯蝉死,枯蜕尚遗,表
4、达自己的节操无人 理解、魂断遗恨无尽之意。【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首咏蝉词,“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描写了词人从昼眠中起身的动作和心 境,下句“饮露身轻,吟风翅薄”描写蝉的形象和习性,“短梦深宫,向人犹自诉憔悴”借 蝉鸣自诉心声。让词人从昼眠中起身的是蝉鸣(蝉声),正是这蝉鸣(蝉声)使词人心“惊” 而起身,从而借蝉抒情。可见,“惊”字是全词的词眼。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用蝉的特点喻人的特点。“饮露身轻,吟风翅薄”描写蝉的形象和习性,蝉“饮露”“吟 风”的习性喻指人的高洁品质,表达了甘于淡泊和固守高洁的节操。借蝉的典故抒发人的情感。由蝉引
5、发联想,“漫重拂琴” “怕寻冠珥”两句用典,“漫”“怕”二字表达词人不愿再蹈危机、再履官场之意。借蝉鸣(拟人)自诉心声。“短梦”形容蝉生命短暂,“诉憔悴”以蝉拟人,形容蝉鸣声 凄切,以蝉生命的短暂与叫声的凄切,抒发自己人生如梦、凄苦无人说的惶恐和悲凉。以蝉所处的环境喻人的处境经历。“病叶”“纤柯” “斜阳身世”写出蝉的环境凄清,蝉 的末日已临,暗指自己凄凉的身世。以蝉之死引发联想与想象。“甚已绝余音,尚遗枯蜕”树枯蝉死,枯蜕尚遗,词人因此联 想到满怀怨苦化为蝉的女子,“鬓影参差”,独对青镜,表达自己的节操无人理解、魂断遗 恨无尽之意。5 .咏物诗竹笋(新竹)6 .同:两诗都抓住景物各自特点,突
6、出一个“新”字,揭示各自包含的哲理;异:张诗抓住芭蕉心生长新旧相随的特点,用六个“新”字,揭示了在培养品德、学习知 识上温故知新的道理;郑诗抓住“新竹高于旧竹枝”的特点,揭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 理。(或写“新竹需老干扶持,体现新旧相依、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亦可。)【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题材,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第一个空要求填写诗歌的题材。题材与诗歌内容有关,一般包括怀古诗、送别诗、闺怨诗、 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这两首诗歌都以物为题,一为“芭蕉”,一为“新竹”,以物喻 人,托物言志,所以属于咏物诗。第二空,这首诗歌吟咏“新竹”,“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意思是“等到第二
7、 年再有新竹长出,它也开始孕育新的竹子了,就这样池塘周围布满了郁郁葱葱的幼竹”,这 里的“龙孙”比喻新生的竹子。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根据诗歌所写内容把握诗中的哲理,然后分析两首诗歌哲理表达上的 不同。先看张诗。这首诗歌吟咏的对象是“芭蕉”,前两句“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是讲述芭蕉 成长的过程,“心尽展新枝”“暗已随”是说新的芭蕉心随着旧的芭蕉心的老去枯萎而生长; 后两句“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引出“德”“知”,四句诗连用六个“新”字, 由芭蕉的成长引出人的成长,劝导世人要像芭蕉那样“学新心、养新德、起新知”。再看郑诗。这首诗吟咏的对
8、象是“新竹”。前两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是说“新生的 竹子能够超过旧有的竹子,完全是凭仗老竹的催生与滋养”,这两句是回顾,既表达了 “长 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又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后两句“下年再 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意思是“等到第二年再有新竹长出,它也开始孕育新的竹子了, 就这样池塘周围布满了郁郁葱葱的幼竹”,这是展望,用以表达新生力量将更好更强大。这 首诗歌用新竹高于老竹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又以新竹是在老竹的基础上成长来比喻新生 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由此可知,两首诗歌所针对的对象都呈现一个“新”的特点;不同点是二者在吟咏对象时侧 重的点
9、以及所揭示的道理。7. 暮春薛宝钗8. “白云堂前春解舞”,写出柳絮纷飞之时的姿态优美;“东风卷得均匀”,写柳絮纷舞 而不乱的情形;“蜂围蝶阵乱纷纷”,写出了蜂蝶绕絮同舞之景,也写出了柳絮的轻薄无力;“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则言柳絮落败之时跌落泥土之中的情形,也暗喻韶华易逝芳 华难回的伤感。“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以柳条对柳絮态度不变,表明自己的 态度:无论旁人对我是亲是疏,是好是坏,我自己的姿态都不会改变。“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结尾三句一改大多数人对于柳絮轻浮的嘲笑或是飘零时的哀愁, 转而将对柳絮的无根不定的哀伤化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分析】7.
10、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由“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可知写的是暮春时节飘风的柳絮。这首词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作。薛宝钗与林黛玉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对立的。作 者让薛宝钗作欢愉之词,来翻黛玉之所作情调缠绵悲戚的内容,看上去只是写诗词吟咏上互 相争胜,实际上这是作者借以刻画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段。这是薛宝钗所作的 一首柳絮词,该词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薛宝钗在叙述其创作意图时说过:“柳絮 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胭柳絮、悠然起
11、舞的情状。下片言志,抒写了柳絮的情志:有 离即有合,有散必有聚。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 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 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一一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 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 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 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几曾
12、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用一 “何曾”、一 “岂必” 的反问句式,便顿使苏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作一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积极的精神。同时,就 词的结构而论,则此处写柳絮的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正好为词的下片抒写柳絮直上 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线。下片词人更侧重于抒写柳絮的情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 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 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 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显而易见,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
13、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 “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她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世态度,体现在柳絮“随聚随分”的形象描述中。9 . C10 .诗人由北方故乡被贬至南蛮之地,思归不能,志向难伸,满怀哀怨,与离骚表达 的贬谪之怨相近。诗人虽然被贬,但依然心怀贞质,“受命不迁”,与离骚中屈原对 节操的坚守相近。本诗借橘抒怀,托物言志,与离骚经常借香草抒发高洁的情怀相近。【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将橘与雪进行对比”错误,诗人借橘与雪表达道理类似,构不成对比。橘应生在南方, 而雪滞于北方,诗人
14、借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故选Co10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橘柚受命江南,不可北移,可作者受命之地本在北方。诗的后面四句,由橘柚的“受命不迁” 引发自己被迫南来的感慨。柳宗元出生并长期生活在长安,那里本是自己的出生之地,是自 己踏上人生道路,实现济世抱负的用武之地。他被贬谪至“风俗绝不相同”的南蛮之地,志 向难伸。离骚中屈原,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 王面前诬陷屈原,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流放汉北,放逐江南等。 诗人虽然被贬,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表示自己与屈原一样赞赏并保持橘 树那种“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
15、,抒发了被贬永州的感慨。离骚中,屈原因为忧愤国家 的前途命运,用”赴死的决绝”坚守理念,甚至“虽九死其犹未悔”。诗的前面四句对橘柚进行热情赞颂。前两句说橘柚始终保持着坚贞不屈的节操和坚韧不拔的 精神。三四句从上面两句对橘柚内质的赞美转到对外形的描绘。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 不迁的品性。借橘抒怀,托物言志。离骚中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 保持修洁等。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 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 “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11 .梅花/寒梅思念/怀念12 .王诗中
16、,梅花象征故乡,诗人借问故乡的梅花是否开放,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陆诗运用借代,用“一枝春”借代梅花,也象征春天的来临,陆诗借折梅赠友,表达了对 友人的思念之意。汪诗以故乡梅花已落,反衬客馆的梅花刚刚开放,突出作者客居他乡的 孤苦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从“君自故乡来寒梅着花未? ”可知,王诗中的主人公久居他乡,忽然遇到来自故乡的 旧友,借询问家乡的梅花是否开放,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折花逢驿使聊赠一枝春”可知,诗人与友人远隔千里,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 而这一次,诗人传送的不是书信却是梅花,诗人用“一枝春”借代梅花,表达了诗人对朋
17、友 的思念之情。从“孤馆寒梅发江上一枝开”可知,汪诗以故园和客馆梅花开放的早迟不同,表现出诗 人客居异地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王诗“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是说“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 腊梅花开了没有? ”,这株寒梅,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 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 “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陆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是说“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 梅花吧”,诗人用“一枝春”借代梅花,也象征春天的来临,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表 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情的思念和
18、良好的祝愿。汪诗“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是说“此时故乡的园中花已经开了又凋谢了,江上春尚寒, 只有一枝梅花独开”,汪诗叙述故乡花已落,客馆花才开,以两地花开时差作比,衬托出“哪 里都没有家乡好”这种中国人民的传统心态,抒发了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13 .劝拟人14 .刘熙载这句话说的是,咏物诗表面看是咏所见之物,实际上隐含着作者所咏的情怀,是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本词上阕尾三句写希望孤雁洁身自好,借此表现词人高洁的志向和 对世俗的不屑。词的下阕借孤雁艰险凄凉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孤雁命运的关怀与怜悯, 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深沉忧伤。【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文
19、章结构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下片“凄凉劝你无言”意思是,满心凄凉奉劝孤雁。“你”指孤雁。这首词借孤雁的形象诉说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上片描写孤雁离群后不知道飞向哪里去,表 示对失群的孤雁的深切同情。下片劝告孤雁在艰险的生活和凄凉的环境中姑且度过流水般逝 去的年头。上片词人的劝说,“孤雁”并无一言回答,它好像并没有留下的意思而与词人过 “一沙半水”的艰苦生活,苦度流逝的岁月,而是远走高飞了。一个“劝”字,将上文作自 然的过渡。“劝”字将孤雁人格化,以劝告孤雁的口吻对孤雁诉说,“无言”也是说“孤雁”并无一言 回答,可见运用了拟人修辞。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理解“咏物隐然只是咏怀
20、,盖个中有我也”这句话的意思,强调的是托物言志、借物抒 怀,再结合诗歌中的孤雁形象进行分析。这是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题型。上片“暗自眠,凤凰纵好,宁是姻缘”意思是,还是暗暗自眠,不要存非分之想,凤凰纵然 美丽、高雅,但却不能与之结为婚姻。言外之意,要“孤鸿”洁身自好,自尊、自强。这也 体现了词人高洁的志向和对社会上世俗的不屑。这是托“孤雁”言志。下片“稻粱初尽,网罗正苦,梦魂易警,几处寒烟”在稻粱寻找不到的情况下,狩猎者正在 张下大网捕捉大雁,处处有陷阱,处处要提防,即使在睡梦之中,也要警惕。“几处寒烟” 是描写“孤鸿”生活的环境,四周是湖沼地,水雾迷茫,寒气逼人。这充分描写出现实的恐 怖以及人
21、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情形,也表现了词人对“孤鸿”的深切关心。这是借“孤 雁”抒情。15. C16.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土憔悴守蒿蓬”,颔联以比喻、拟人来写此地梅花命运悲苦。把 梅花拟人化,比作美人、志士。本句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写憔悴零落、无人欣赏 的梅花的遭遇,表达了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士的同情,抒情较为含蓄委婉。【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 “不愿意移栽到上林苑中和别的花木争奇斗艳”错误,“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颜色 空”不能移植入上林之苑,其根欲老,深可叹惋;而更值得痛惜的是,上林苑中,此刻正缺 少颜色美艳的奇花异木。尾联不
22、是不愿意,而是不能移栽到上林苑,抒发了有志之士不得重 用的感慨。故选Co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蕴的能力。解答时结合全诗的内容和手法,阐释颔联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颔联以比喻来写此地梅花命运悲苦。美人、志士,既 是拟物,也是将人的身世之感并入其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在草木蓬蒿间零落 憔悴、无人欣赏的梅花,表达了对怀才不遇、有志难伸、老死乡野的人才志士之士的同情。 一方面国家需要杰出人才担负责任,另一方面,却又有许多优秀人才闲置草野,老死蓬莱! 此句借写独山梅花的不幸处境,讽咏当今统治者埋没人才。17. 拟人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18. (1)运
23、用拟人、衬托(或“映衬”)手法,借写傲雪之梅也禁受不住大雪,像诗人一样 沉浸在愁苦中,从而含蓄道出雪之大,愁之浓,富有新意。(2)巧妙地照应题目中“阻雪”二字,回应“阻雪”事实;又以梅暗寓(象征)了自己的 高洁情怀。【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留”指乐意羁留,“身留”是出于被迫。途中 遇雪,不能航行,泊舟岸边,自然不是“心留”。词人起笔突兀,设置问题,出示幻象以虚 写实。他落笔不写风雪和溪流,而写泊舟经过,立意较为翻新,下面继续让白鸥发问:“心 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使用反问,“锁眉头”以形示情。白鸥是词人寄托心情的意象。问
24、 者之意,借白鸥说出,婉深而鲜明。此谓托物言人也。作者阻雪的心情通过白鸥表达的,但 白鹭的心情也和作者恰恰相反,白鹭也非作者化身。白鹭惯于生活在风雪之中,激流之上。 而作者却是迫于“身留”。作者描写白鸥,是深化意境。“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 清,忆旧游。”由舟内到舟外,逐次展示境况的寒冷凄清。傍晚时分,冷风拍打着帘幕,把 灯火撩拨得跳荡不已,光晕连同我的影子,都在摇曳着。孤独冷清的境地,情不自禁地想起 昔日的游伴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结尾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炼句)的能力。“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结尾表明,词人陷入了深沉的愁思。直到 终篇,才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高考 语文 古代 诗歌 阅读 分类 训练 言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