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名词资料.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名词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名词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美刺说:出自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 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 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言志说:出自尚书尧典和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所谓的赋诗言志是指借“诗三百”中现成的诗篇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所谓“志”主要 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时,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观志观风说:出自左传、国语。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实际是与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
2、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三不朽:出自左传。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其为不朽。” 立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立功,即立边功和武功;立言 之“言”指有关政教的言辞,后世泛指文化学术类。(4)其中“立言”又在“立德”、“立功”之下。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 理论基础。诗教出自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 教也。”“诗教”是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 但态度温和委婉,即所谓的“温柔敦厚”。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其实强调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诗歌宣达心 志;其二是诗歌的政治功
3、用;其三是诗歌的教化功能。“兴观群怨”说: 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在社会生活中有 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政治的作用。“文质彬彬”:出自论语。 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词,可能因当时禅宗流行,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借用这个名词来称呼诗 派。 江西诗派的创作主张及特色是: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羊绵。 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
4、的转变。江西诗派是宋诗发 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这是宋代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提出的诗歌创作法则。他认为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遣词造句唯独创最难。于是教人以取巧之方。 点铁成金,出自答洪驹父书。即取古人之陈言加以点化,为我所用。 夺胎换骨,出自冷斋夜话,即蹈袭古人之诗意加以形容,为我所用。 这两种说法不过是在以故为新的英名下,教人横加剽窃而己。这一理论表现了一定 的求变创新精神,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后人不善学习,往往以抄袭代替创作。“活法说”江西诗派的陈师道提出。“学诗当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 矩也。”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
5、无特定风格论。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早年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和晚唐绝句,最后摆脱前人束缚而自 成一家,其诗体称“诚斋体”。形成诚斋体的要素:a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b做诗想象奇特,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缺点:时有粗率滑易、浅俗无味之作。“诗外工夫”论 这是陆游的示子谪诗中,对学者提出的教导。 他指出专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摹拟雕琢,是写不出好的诗的,更重要的是在诗外下功 夫。 陆游所说的“诗外功夫”,首先,是多同外面的世界接触,同实际生活多接触;其 次读书识物穷理。 这是陆游从自己创作体验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他在强调诗人多同外界接触、丰富生 活的同时,强调要多向
6、遗产学习。沧浪诗话严羽的沧浪诗话在宋代诗话中体系性最强,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诗话形式探讨诗 歌艺术理论进入更自觉的阶段。全书分为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册。对诗歌的艺 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别材别趣说。“别材”即是说诗歌创作在题材和内容方面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规定。“别趣”即是说诗歌有其特殊的艺术旨趣。“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诗歌的思维方式,“以禅喻诗”“以识为主”、“以盛唐为法“。要求学诗者提高鉴别诗歌优劣的能力,强调学诗 入门的重要性。严羽诗论的局限。忽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只肯定汉魏和盛唐诗歌,缺乏 历史发展的眼光。“妙悟”说 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
7、 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兴趣”说“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 实相。严羽所说的“兴趣”说有三个要素:一是抒情;二是要真实感受和具体形象;三是 要含蓄和自然浑成。别材、别趣: 别材,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这特别的 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 别趣,指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不是发发议论、讲讲道理就可以成为诗歌的。这是指 诗歌必须有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 别材,是针对以学问为诗而发;别趣,是针对以议论为诗而发的。盛唐气象严羽论诗
8、以盛唐为法,在答吴景仙书提出。 可见“盛唐气象”是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的特征。 具体地说,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意象美;有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有不落痕迹的自 然化工美;有抑扬顿挫的诗歌格律美。“词别是一家”说。 李清照在论词里力主严格区分诗词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不能算是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耳”。 她认为诗词本质区别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声律乐 律,她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她的这一观点可能比较偏激保守,但也确实道出了诗与词的一些不同之处,给词的 创作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钟嗣成录鬼簿 广泛
9、地记载了前辈与同代的金元戏曲作家一百余人的传记和作品目录,并制曲以吊 这些作家中若干已去世的知友。 这些记载是研究金元戏曲历史的重要资料,也透露着作者的批评观点。 钟嗣成作录鬼簿,借以抒写身世之感、愤世嫉俗之意,也是司马迁“发愤著书” 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因而在评述不少戏曲作家作品时也揭示了他们的不平之气。 它在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史上确实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格调”说: 格调说渊于严羽的“既格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最早把“格调”作为作诗的根本 要求的是前后七子。清沈德潜受到前后七子的影响,标举“格调”说。 沈德潜以“格调说”建构其理论体系。其体系包括“审宗旨”、“标风格”、“辨 神韵”
10、三个方面。“审宗旨”强调诗歌关乎美刺比兴和温柔敦厚,要密切关注政治得失和风俗盛衰; “标风格”强调骨格、气调等诗歌内在的气度和意蕴;“辨神韵”,主张有雄大开阔的 意境,反对一味追求冲淡闲远的意境。沈德潜的格调说总体上表现出正统保守的倾向。但他能肯定暴露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 的作品,也体现了其诗论的人民性特点。唐宋派: 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复古流派。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而标举唐宋散文,尤推韩欧。 唐宋派取法唐宋,缺少创新,持续时间短,创作成就不高,但唐宋派的散文上承唐 宋古文的传统,下接公安、竟陵派,开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先河,在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方苞的“义法论
11、”“义法” 一词始见于史记,方苞取来论文。义、法,合起来说是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 义法分开来讲,义指文章的内容材料,法指文章的表现手段。是指文章的特定思想 内容与特定的表现方式的统一。义决定法,法体现义。童心说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 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 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从这种观点出发,认为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是“古今至文”;而那些 儒学经典是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王士旗“神韵说” 王虽提倡“神韵”,但在其论诗文献中并不以此为主要内容,只因他曾编有神韵 集,故名。 神韵说的理论内涵包括三方面:a在作家
12、修养方面,强调性情与学问并举。b在创作方面,追求味外之味的美学旨趣。c在艺术风格上,以冲淡清远为宗。翁方纲“肌理”说是继承并修正王士祯的“神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针对袁枚的“性灵”说而 提出的。“肌理”二字源于杜甫丽人行,本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所谓肌理,包括以儒 家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翁方纲学的不是宋诗的精华,而 是其流弊。袁枚性灵说。 袁枚在随园诗话正式提出,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性灵”一词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a诗本乎性情。“性情”泛指人的各种情,尤指是男女之情。b诗应注重灵机。“性灵”即性情”和“灵机”的结合,而且以前者
13、为主,也就是自然地、风趣地 书写个人的真实情感。 袁枚的性灵说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又继承发展了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的 “性灵说”,对明清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提供了新的理论。性灵派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 抒发真性情;要表现个性、创造性;从表现赤子之心的真情出发,要求有自然化工之美, 反对有任何的人工痕迹。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其诗学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元的三十首,全面评论汉魏 至宋千馀年间的重要诗人及诗派,表达他的诗歌主张。 诗歌是人的元气自然流露,应当体现人真情实感。 比较喜欢有英雄气概的作品:“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
14、无人角两雄。” 主张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秀丽而无雕琢之弊。.原诗 叶燮著。分内外篇共四卷,以推究诗歌的本原、反对复古主义为主要内容。 大力的批驳模拟复古的陈腐观点,同时也批评了否定传统的偏激之见,指出诗歌的 发展史是连续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其间有正也有变,有盛也有衰。 是我国古代诗话中最有系统性和理论性的一部著作。除文心雕龙以外,还很少 有这样阐述得很透彻、分析得很细密、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著作。汤沈之争 沈璟、吕玉绳将牡丹亭改编成同梦记,“沈汤之争”由此而生。沈汤之争 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汤即汤显祖,沈即沈璟。 沈、汤作为当时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
15、不同:汤显祖重 文辞,要求格律服从文辞和内容;沈璟重格律,强调文辞服从格律和观众。两人持论相对,发生过文辞碰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就是 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黄遵宪、梁启超与“诗界革命” 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 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 在诗界革命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他提出“我手写我口”。但这时只不过在诗 句里运用些新名词,还没有真正从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去进行革新。“小说界革命”1902年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的“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16、强调小说的社会政治功用,提出“小说为国民之魂”,要求小说为政治改良服务。 为了充分发挥小说的社会政治功用,梁启超对小说的本质和特点作了探讨。提出“熏 浸刺提”说。梁启超不仅重视小说的政治教化功能,而且揭示了小说的艺术特点,对我国小说理论 的发展和深化,产生了促进作用。同光体: 近代学古诗派之一。“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同光体代表诗人陈三立、陈衍,宣称“不墨守盛唐”。写诗主体学宋,兼带学唐, 学唐则趋于中唐韩柳。“同光体”,早期有主张变法图强、反对外国侵略的诗歌内容,而较多的则是写个人 身世、山水咏物。清亡以后,他们大都表现出复辟思想。长庆体元白诗体。元稹与白居易诗风相近,元有
17、元氏长庆集而白有白氏长庆集,皆成书于长庆 年间,故称元白诗体为“长庆体”。“长庆体”相对固定的题材类型有二:通过铺陈某一人的遭遇,以见政治之得失;通 过描写某一宫廷苑囿的变迁,以见国运之兴衰,从中寄托对于朝政的殷忧。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文学流派,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它有广狭二义,狭义单指其 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推崇李商隐,兼重唐彦谦。大多师法李诗的雕润 密丽、音调铿锵。成就高于白体和晚唐体,但无本质区别,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为该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梃、姚鼐都是安徽桐 城人,所以有“桐城派”之称。 桐城派创始于
18、方苞,变化于刘大槌,成熟于姚鼐。方苞提出“义法”说;刘大槌进 一步发展,提出了 “因声求气”说;姚鼐集桐城派之大成,提出“义理、考证、文章” 7克o 桐城派尊崇程朱理学,讲究义法和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对清代以及近 代的文文坛产生巨大的影响。刘熙载清代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东方黑格尔”。刘熙载的代表作艺概共六卷,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 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 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和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是刘熙载多年来玩味品鉴传统文化艺 术的心得之谈。他的文艺思想有几点:a “诗为天人之合” “艺者道之形”b “作诗不必
19、多,所贵肝胆真”,“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c “物一无文”,“物无一则无文”d “文之道,时为大”,“诗品出于人品”艺概刘熙载的代表作艺概共六卷,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 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 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和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是刘熙载多年来玩味品鉴传统文化艺 术的心得之谈。文艺思想有几点:a “诗为天人之合” “艺者道之形”b “作诗不必多,所贵肝胆真”,“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c “物一无文”,“物无一则无文”d “文之道,时为大”,“诗品出于人品” 艺概的理论相当丰富,具有强烈的辩证法精神。刘熙载及主要文艺理论。清代文学家、文
20、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东方黑格尔”。刘熙载的代表作艺概共六卷,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 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 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和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是刘熙载多年来玩味品鉴传统文化艺 术的心得之谈。文艺思想有几点:a “诗为天人之合” “艺者道之形”b “作诗不必多,所贵肝胆真”,“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c “物一无文”,“物无一则无文”d “文之道,时为大”,“诗品出于人品“ 艺概的理论相当丰富,具有强烈的辩证法精神。因文生事: 是金圣叹小说评点的理论术语,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提出。 即在小说的创作中,并不需要依循实录史实的原则,只
21、需要按照文学成规与审美规 律的要求,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其增删补减完全可以由作者依据自己主观审美感 受和读者的审美需要来决定。 金圣叹的“因文生事”说,确立了小说叙事的审美原则,尤其是他把“生事”提到小说创作原则的高度,这对于作家在创作中自觉地冲破传统习见,大胆虚构,充分发挥 其艺术审美功能,打出了理论旗帜。金人瑞的“澄怀格物”论 金圣叹基于对客观生活第一性的认识,提出了这个理论。“格物”就是接触外界事物,这种格物的前提是“澄怀”,也就是不带偏见,不存 杂念,做到客观地“格物”。 金圣叹认为,文章的好坏就决定于作家是否澄杯格物,而施耐庵之所以在艺术上取 得巨大成功,就在于他十年格物。评点中
22、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种批评方式。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写作 方法等要素进行评论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特点是:发表意见比较自由灵活。可以在全书的序言或每章的序言中,对全书或每章 的思想艺术特点发表见解;也可以在眉批和行批中,对具体描写,用三言五语发表见解。王国维的“境界说”出自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对前人“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含义:一是情景交 融;二是真实自然;三是含蓄不尽。 王国维从创作的角度把意境分为“写境” “造境”和“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两 大类:境界说吸取了西方新的理论,并和中国传统文论相融合,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备,然后才能成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学 批评 笔记 名词 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