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针灸治疗(带医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悸针灸治疗(带医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悸心悸是指以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又称为“惊悸”、“怔忡”。惊悸 常因突受惊恐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怔忡可与惊恐无关,心中跳动不 安,终日不止,稍劳尤甚,病情较重。但惊悸迁延日久亦可发展为怔忡。两者病情虽有轻重 之不同,发病情况亦有差异,但病因病机基本相同,故合并叙述。西医学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高 血压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低血钾症等出现心悸为主要表现时, 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病因病机】平常心虚胆怯,骤遇惊恐,以致心惊神摇,不能自主,发为心悸;或久病体虚,或失血过多, 或思虑过
2、度致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神失所养;或大病、久病之后,心阳虚衰,心脉失其温养,亦可发为心悸;或久病虚劳,或劳欲过度,或遗泄频繁,伤及肾阴,或肾水 素亏,不能上济于心,致心火妄动,扰乱心神,而发心悸;或好食肥甘、辛辣、炙烤、醇酒, 蕴热化火生痰;或饮食损伤,脾运失健,痰湿内生,郁而化热;或思虑恼怒,五志化火,炼 津成痰,痰火扰心而致心悸;或脾肾阳虚,牌失健运,肾失温煦,而致水液内停,上凌于心, 心阳被阻,发为心悸;或痹证日久不愈,风寒湿热之邪,内舍于心,以致心脉痹阻,气滞血 瘀,发为心悸。本病基本病机为心神不宁,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肺、肾亦有关系。【辨证治疗】辨证以自觉心中悸动不安,时作时息
3、,善惊易恐,坐卧不宁,甚至不能自主为主症。常伴 有头晕、胸闷不适、心烦少眠、颤抖乏力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 汗出肢冷,或见晕厥,常为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累、饮酒等因素所诱发。知识链接诊断要点:自觉心悸不宁,甚至不能自主。各种心脏疾患、心律不齐和神经官能症均可 引起,临床需配合有关检查,以明确原因。1 心虚胆怯 心中悸动不安,善惊易恐,常因惊恐而诱发,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夜寐不宁, 而易惊醒,舌淡苔薄白,脉弦细。2,心脾两虚 心悸不安,失眠健忘,头晕目眩,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胸闷食少,舌淡红苔 薄白,脉弱。3 .阴虚火旺 心悸不宁,心中烦热,少寐多梦,思虑劳心则加重,头
4、晕目眩,腰酸耳鸣,手 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4,心血瘀阻心悸怔忡,胸闷不舒,心痛阵作,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5 .水气凌心心悸怔忡,胸闷喘息,不能平卧,咳吐大量泡沫痰涎,眩晕,面浮足肿,尿少, 舌淡苔白滑,脉弦滑。6 .心阳虚弱 心悸不安,动则尤甚,胸闷气短,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迟 或结代。7,痰火扰心心悸时发时止,烦躁不宁,失眠多梦而易惊醒,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心虚胆怯者益气安神,补心壮阳;心脾两虚者益气养血;阴虚 火旺者滋阴降火;心血瘀阻者活血化瘀;水气凌心者温阳化水;心阳虚弱者温补心阳;痰火 扰心者清化痰热。取手少
5、阴经、手厥阴经穴及其俞、募穴为主。主穴神门、主门、心俞、内关、巨阙配穴 心虚胆怯加大陵、胆俞、足三里;心阳虚弱加膻中、气海;心脾两虚加脾俞、膈俞、 足三里;阴虚火旺加太溪、肾俞、厥阴俞;水气凌心加中脱、阴陵泉、水分、三焦俞;痰火 扰心加丰隆、尺泽、胆俞;心血瘀阻加膈俞、血海、膻中;心阳虚弱加关元、肾俞;腹胀、 便清者加天枢、公孙;手足心热加劳宫、涌泉;胸闷气喘甚者加天突、膻中。方义 心悸的治疗总以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为主,故取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都穴郊门,二 穴相配宁心安神以定悸;心俞益心气,调心血,配心之募穴巨阙,俞募相配,补益心气,调 理心经气机以镇惊宁神止悸;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功能通心络,
6、安心神,定心悸。加大陵、足三里、胆俞养心安神,益胆定志;加膻中、气海温补胸中之阳;加脾俞、足三里、 膈俞补益心脾,益气血以安神;加肾俞、太溪、厥阴俞滋补肾阴以上济心火,治其本,泻火 宁心,治其标;加膻中、膈俞、血海活血化瘀;加丰隆、尺泽、胆俞化痰和中,清热泻火, 除烦定志;加关元、心俞补心肾之阳而定悸。操作 毫针刺,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寒者加灸。背部月俞穴不宜直刺、 深刺。每日1次,留针2030min。【其他疗法】1 .耳针取心、神门、胸、肺、皮质下、肾、肝、胆。每次选23穴,常规消毒,毫针刺入 1分许,捻转lmin,留针20min,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或用掀针埋藏,或王不留
7、行籽贴压, 每35日更换1次。2 .穴位注射 取内关、心俞、厥阴俞、邦门。每次选12穴,用丹参注射液,或维 生素B、维生素B/昆合注射液,或安定注射液2ml加5%葡萄糖注射液4mL每次每穴 注入药物0.5ml,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本法对伴有心绞痛发作的患者较为适宜,心脏 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心律失常疗效也较为满意。3 .皮肤针 取颈项部、腰舐部背俞穴、气管两侧、三阴交、印堂、内关、膻中。中等强度叩 刺至局部皮肤潮红略有出血点为度,每次5lOmin,每日1次。4 .电针法取三阴交、内关、心俞、膻中为主,辅以郊门、间使、厥阴俞、足三里、地机等 穴。每次选主、辅穴12对,交替使用。针刺得气后,接通电
8、针仪,选用疏密波,中等度 刺激,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1530min, 10次为1疗程。5 .穴位埋线 取心俞、邦门、内关、厥阴俞。按埋线法常规操作,将“0”号羊肠线埋入穴下, 3个月埋线1次。6 .腕踝针 取上1区(神门穴处)、上2区(内关穴处)。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 10次为1疗程。对阵发性快速房颤、心肌炎及冠心病房颤效果较好,对慢性持续性房颤、 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效果欠佳。案例分析丁某,女性,37岁,主因“心悸、胸闷间断发作2年,加重5天”,患者每遇心情紧张,心 中悸动不安,善惊易恐,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夜寐不宁,而易惊醒,舌淡,苔薄白,脉弦 细。5天前患者因与人争
9、吵后再次出现心悸不安,气短,胸闷头晕,伴夜间易惊醒,夜梦较 多。诊断为“心悸”心虚胆怯型。治则:宁心安神定志,针灸取穴:百会、神门、多门、心 俞、内关、巨阙,其中百会穴灸法,内关穴强刺激,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随即患 者自觉心悸减轻,胸闷缓解,给予治疗2疗程30次后痊愈,后随访未再发。(王红,刘晓娟.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2001, 65:15-17.) 分析: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已诊断为“心悸”心虚胆怯型。思虑紧张,心脾损伤,心血亏耗则 血不养神,心虚胆怯。故取百会重用灸法,神门、部门、心俞、内关补益心脾、宁心安神定O【按语】1 .针灸治疗心悸有较好的疗效,而且有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但本病可见于西医学多种疾病, 所以应明确诊断,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若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倾向时,应及时采取综合治 疗措施。2 .在针灸治疗的同时,配合耳针、穴位埋线、艾条温和灸等,则症状的改善既明显又持久, 应用于缓解期,对预防本病的发作亦有一定的效果。3 .应注意调畅情志,避免忧思、郁怒、惊恐等不良刺激,注意休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4注意饮食有节,忌肥甘厚味、过饥、过饱、酒烟,水气凌心者应限制食盐摄入量。3由其他原因引起不寐者,应同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4 .老年人睡眠时间缩短而容易醒觉,如无明显症状,则属生理现象,不需治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