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阅读中意象示例与提升训练.docx
《初高中衔接阅读中意象示例与提升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衔接阅读中意象示例与提升训练.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中意象示例与提升训练考点:1 .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一一相同点: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2 .廖静爱丰子恺作品中的文与画与吴浩然丰子恺的漫画艺术一一丰子恺漫画的意境3,苏童白雪猪头一一意象的审美意蕴4 .王维积雨辆川庄作一一意境上的不同【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L意象的审美意蕴5 .意境上的不同6 .相同点: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4,丰子恺漫画的意境【考点示例】一、廖静爱丰子恺作品中的文与画与吴浩然丰子恺的漫画艺术一一丰子恺漫画的意境 【考点解读】1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信息正误3 .不能体现“文画互通”理论的论据4 .侧重点的不同
2、5,谈谈丰子恺漫画是如何用简洁的笔墨勾画出了诗词的意境的材料1按照西方文艺理论的思想,文学和绘画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文学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 术,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西方强调分界不同,中国传统理论中似乎更强调文学与绘画的 同一关系,即“文画互通”,绘画与文学相结合。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文画互通”有悠久 的历史传统。中国古代有许多画家本身又是文学家、诗人,他们的作品常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 诗画合一、文画合一,这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文艺现象。谢灵运,山水诗的开创者,就把绘画的 色彩、光线、远近、构图都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晚绿野秀, 岩高白云屯”“野旷沙岸
3、净,天高秋月明”都是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丰子恺曾经自谓“要沟通文学与绘画的关系。他在中国画的特色一一画中有诗绘画与文 学绘画概说艺术修养基础等论文和著作中研究过中国古代绘画与文学的关系,指出“中 国国大都多量地含着文学的分子”“即使是圆石、画竹,因为是赞美石的灵秀、竹的清节,也不 能说与文学全无关系”。他研究了从两汉直至明清的中国绘画,认为自从王维以后,“画中有诗” 就成为中国画的一般特色,尤其是到了宋代,画院的试法就是直接把文学与绘画拉到一起,即“用 一句古诗为试题,使国家巧运其才思,描出题目的诗意”。丰子恺立志沟通绘园与文学两种艺术 形式,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给绘画注入丰富的文学因素,他
4、自己也是“文画互通”这一理 论的实践者。虽然丰子恺最初是以绘画走上艺术之路,但他在1962年回顾自己40年文艺生涯时 说:“综合来看,我对文学,兴趣特别浓厚。因此我的作画,也不免受了文学的影响。”至于丰 子恺的文学创作受绘画的影响就更加直接。他的漫画思维对其散文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有题材 方面的,受绘画关注现实的影响,他的散文作品呈现了生活化的特点,大都取材现实生活的平凡 小事及其亲身经历,儿童相、成人相、自然相等无不直接取材于现实。有构思方法上的,丰子恺 的漫画注重意义特别、富有意蕴,使得其散文追求立意的鲜明和意味的深长,即“小中见大,弦 外有音”。在形式上,漫画都是简笔,线条自如简洁,散文
5、创作都是小篇幅,语言朴素简练自然。 在表现手法上,漫画的写意性、白描、比喻法、夸张法、点睛法、象征法、对比法等,特别是线 条的自如简洁和白描在散文中的运用,使得丰氏散文朴实、自然、流畅、简练。(摘编自廖静爱丰子恺作品中的文与画)材料2丰子恺的古诗新画说白了就是一种翻译,是把古典诗词中的佳句画成与此内容相近的漫画,唯 一的区别:回上题的是古诗词句,而回的都是现代人物,所以称“古诗新回”。把古诗译成回,气的川山野写得华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朝槿:即木槿,落叶灌木,夏秋之际开花,朝开暮谢,古人 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
6、可以煮来佐餐。颈联是说,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 赏朝槿晨开暮谢;在松下吃着蔬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蔬食。这情调,在一般世 人看来,未免过分寂寞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 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尾联是说,我已经是一个从追逐名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 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的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 还有谁会无端的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庄子杂
7、篇寓言载: 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 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疑。一 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 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 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致,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好;
8、而有 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深邃的意境和超迈的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需要画家了解诗词旨意,还要用简洁的笔墨恰如其分地勾画出诗词的意境,看似容易,其实需要 很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熟练的绘画技巧。丰子恺十分重视文学对绘画的影响,认为“漫画是沟通绘 画与文学的画种”。这一点,完全体现在他的漫画中。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画题化用自宋词人谢逸所作千秋岁咏夏景的最后一句,全 词是“楝花飘砌。藏歉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鹦鸽唤起 南窗睡。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 淡月天如水。”画家用写实法描写了人去楼空
9、的场景:廊檐下, 道卷起的竹帘,帘外是 弯新 月,桌上一把壶,几个杯。画面景致简单,着墨不多,却意境深远。人世间聚散终有时,良朋散 尽,而言犹未尽,茶香尚在。孤寂的夜色里空对一弯新月,让人倍感天凉如水。寥寥几笔就把我 们带进古典的诗情画意之中,引起无限的遐思。难怪有人说这幅国比诗词本身还富有诗情。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画题选自宋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全词:“一片春愁待酒 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 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画家很喜欢此词最后一句,用画笔为读者 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夏景。精致的格窗、碧绿的芭蕉、鲜红的樱
10、桃,还有匕舞的蜻蜓和缕缕香烟, 经画家巧妙的安排,景致迷人,赏心悦目丰子恺创作的古诗新画数量很多,1925年初版的子恺漫画第一卷就收了 60幅,1948年 民国日报社初版丰子恺圆存上卜两集也收录近60幅,还曾专辑出版过画中有诗古诗新 画等。朱自清很喜欢这类画,他在子恺漫画(1925年12月上海文学周报社初版)序言 中写道:“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一一带核儿的小诗。你 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摘编自吴浩然丰子恺的漫画艺术)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文艺理论认为文学和绘画两者分属
11、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严格的界限,而在中国传统理论中 强调两者的同一关系。B.绘画与文学相结合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谢灵运是把绘画的一些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第一 人。C.丰子恺不仅研究文学与绘画的关系,而且也在绘画与文学创作过程中积极实践“文画互通”这 一理论。D.丰子恺散文取材的生活化,构思上追求立意的鲜明和意味的深长,语言的朴素简练等都与他的 漫画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 “谢灵运是把绘画的一些技巧运用到 诗歌创作中的第一人”错误。文章只说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因此只能得出谢灵运是最早把 绘画的一些技巧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的人,而不
12、能说“是把绘画的一些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的第一人”。故选B。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画互通”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文艺现象,受传统影响,丰子恺一开始就踏上了 “文画互通” 的创作之路。B.丰子恺认为,自从王维以后,“画中有诗”成为中国画的一般特色,到了宋代,绘画考试以一 句古诗为试题。C.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都是丰子恺践行“漫画是沟通绘画与文 学的画种”主张之作。D.朱自清很喜欢丰子恺创作的古诗新画,认为丰子恺古诗新画创作有诗意,抓住了诗歌的精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 “丰子恺一开始就踏上了 文画互通的创作之路”说
13、法错误,原文有“丰子恺最初是以绘画走上艺术之路”的信息。故选A。问题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文画互通”理论的一项是()A.王维江山雪霁图卷所描绘的景物使人联想到他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B.鲁迅小说中对林嫂、阿Q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借鉴了黑白木刻艺术中简洁、概括等手法。C.萧红有良好的绘画素养,在其小说创造中以斑斓的色彩绘制了一幅幅多彩鲜艳的风景画。D.在创作新闻人物通讯时,可借助小说人物塑造的“写意法”,既简洁又实用,能使人物生动形 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D项说的是人物通讯与小说创作的关系,没有体现“文” “画”的关系,更谈不上“文画互通”。故选D。问题4
14、两则材料对丰子恺的绘圆和文学创作均有所涉及,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材料一侧重于阐述丰子恺的绘画与其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材料二重点阐述了丰子恺十分重视文学对绘画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第二段以“丰子恺曾经自谓要沟通 文学与绘画的关系”开头,然后陈述了丰子恺在理论方面对绘画与文学关系的认识,接着论述 了丰子恺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绘画与文学相互影响的特点。因此材料一重点在于阐述丰子 恺的“文画互通”理论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材料二以第一段为总领段,并列举了多个 实例论述了丰子恺“古诗新画”中文学对其绘画艺术的影响。问题5下图是丰
15、子恺根据“去年兀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兀夜时,月与灯 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创作的漫画,请根据对材料的 理解谈谈丰子恺漫画是如何用简洁的笔墨勾画出了诗词的意境的。4R1V C:二、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一一相同点: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点解读】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文本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问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
16、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 “感” “病” 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B. “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 情” “多感” “多病”依然。C.采桑子上阙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 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D. “细捻轻拢”句,由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化出,赞美弹奏琵琶的技艺。答案C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 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 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17、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 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 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 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 确认,得出答案。C.“上阙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是错误的。上阙前二句是先言情后言事, 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故答案选C。问题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 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 一句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答案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写
18、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 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 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 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 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卜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此类题可以运用如下三步。第一步,用现代散文诗的语言 重新描绘诗中景物,体会景物描写中所传达出的情意;第二步,把所描述的景物和体会到的感情 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区分不同情况。情景关系 般有如下几种情况:借景抒情(先有情,借 景而发,包
19、括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和融情于景三种形式);移情于景(把情感转移在景物上, 又称主客移位)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咏物抒怀);以景结情,等等。此类试题可 分三步,第一步点明手法;第二步答景”,可以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圆面“ “描绘了什么 样的景象”此类句式来答;第三步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斜照江天一抹红”,是一句景语,是当时“残霞晚照”的写实,所以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 融的手法,同时“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 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通过环境的安静写出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 从而表现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属于侧面描写。“唯见江
20、心秋月白”也是景物描写,写了月夜之下 江面的景色,所以也是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同时,写出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 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表现出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 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通过这种景物描写具有曲有尽而韵无穷,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译文本来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于多景楼中。同在他乡同举杯,故友又重逢。回首当年相 知,惺惺相惜成一笑,功业无成转头空。且停杯,侧耳听一一琵琶声声诉衷情。细细地捻,轻轻地拢,醉了琵琶女,一脸春融融;更有那 一抹斜阳脉脉相辉映,江天一色晚霞红。赏析东坡喜吟诗,词集中颇多歌
21、席酬谢、即事明笔的“急就章”。这些临时随意而发、肆口而成的 作品,不容深思,无暇推敲,未必完美,但却更足以显示东坡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 和敏捷的创作才华,别有系人之处。这篇采桑子,正属于此类即兴之作。据东坡的友人杨绘(元素)记载: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仲冬,东坡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 途经润州(今江苏镇江),与孙洙巨源、王存正仲集会于该地风景奇胜的甘露寺多景楼。席间, 京师官妓甚多,而一个名叫胡琴的,姿色技艺尤其美好。酒阑,孙巨源请求东坡说:“残霞晚照, 非奇词不尽。”东坡于是填了这篇采桑子。东坡另有润州甘露寺弹筝一诗,亦为同时所 作,可参读。“万事开头难”,吟诗填词也不例外。但东
22、坡填这篇采桑子却能毫不费力地从“多景楼” 的“多”字次取灵感,从杜甫水宿遣兴兴奉呈群公的首句“鲁钝仍多病”借来句型和后二字,写出了连用三个“多”字的言情语句作为发端。它像“劈地抽森秀”的太华,以其奇兀给人以强 烈的印象,并顿时产生出磁铁般吸引读者的力量。多景楼在今镇江市北固山后峰、甘露寺后部, 下临长江,三面滨水,登楼四望,整个城市可尽收眼底,曾被米芾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东坡是 个博古通今、关心时政、喜欢寻幽探胜的人,在这样的多景楼上眺望壮丽的江山,他能不触景生 情吗?想到三国时的孙权曾建都于此地,六朝的宋武帝刘裕曾居住于此地、起兵讨伐桓玄于此地, 东晋谢安、梁武帝萧衍曾流连于此山等等历史事实
23、,他能不感慨系之吗?想到他先因与执政的王 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离京而今奔走于道路,他能不满怀愁绪,病已病时吗?东坡不把自己的 “情”、“感”和“病”之“多”的内容一一写出,只用此七字概括。近人陈洵说:“词笔莫妙 于留。盖能留则不尽而有余味,离合顺逆,皆可随意指挥,而深沉浑厚,皆由此得。”(海绡 说词)东坡可以说是深得“留”的三味了。关于这起句有善“留”之妙,还必须补充说明一下, 就是他所以那样戛然而止,迅速道出“多景楼中”,为的是顾及全篇,不使这忧愁情绪的抒发过 多而成为赘疣。紧接著的“樽酒相逢”,点明与孙巨源、王正仲等集会于多景楼之事,极其平实。 像山脉之有起伏,浪潮之有高低,如此平实,为
24、的是给下面抒情的“乐事回头一笑空”,与起句 “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语意相连,意谓这次集会多景楼而饮酒停歌,诚为“乐事”,可惜不能长 久,“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 感”、“多病”依然留在心头。哀怨无穷,尽在言外。以上四句构成上片。它是虚与实的结合, 言事与言情的结合,而以虚为主,以言情为主。唯其如此,所以既不浮乏,又颇空灵。四句之中, 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亦错落有致。上片由情至事,由事归情,借眼前之 景,写心中之情,意蕴盎然,如神来之笔。“停杯且听琵琶语”,领起下片。“停杯”承上,与“樽酒相逢”相呼应。“且听琵琶语” 启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衔接 阅读 中意 示例 提升 训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