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梳理.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梳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1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 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 的矛盾是次要矛盾。(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 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 顺利地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
2、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 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转化,即主要矛盾降低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3)方法论意义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我们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当 我们正确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否则就容易 导致挫折。2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1)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 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
3、方面。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 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3 .方法论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 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 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一,既
4、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 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地抓住主要矛盾; 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两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 “重点论”,“重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 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二、质量互变规律(一)质、量、度的含义1 .质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正是 因为各种事物都具有自身特定的质。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特定的质就 是特定事物的存在本身。2 .量量是指事物存在
5、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 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量的规定性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3 .度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 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作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就是一定的质所能容 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和最低界限。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 原则,防止“过”或“不及”。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 犹不及”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二)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构成成
6、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的变 化。量的变化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 为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2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 不会发生质变。首先,质变必须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其次,质变必须由量变 规定其性质和方向。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 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相
7、互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在新质的 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 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使事物的发展显现出阶段性;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性质未变,而某些局 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 认量变。激变论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冒险主义,认为社会革命无须经过积蓄革命 力量的准备阶段。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庸俗进化论在社会政治上 表现为改良主义,主张社会的发展只能通过一点一滴的改良。3 .方法论意义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
8、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 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 .肯定和否定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 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 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2 .辩证的否定观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 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首先,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没有新 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其次,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 物对旧事物的否
9、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有所保留的否定。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3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 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 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 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片面夸大事物发展曲折性、回复性,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 的前进性
10、。直线论忽视或否认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4 .方法论意义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 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 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其次,要准备走曲折 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图片考点7: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一、规律和自然规律(一)规律1 .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 .规律的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 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 律。人们只
11、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第二,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 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有的规律在一切领域都起作用,如唯 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等所有领域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二)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个领域起作用的规律,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规律是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抹杀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第一,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各个人的自 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
12、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第二,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第三,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图片考点8:意识及其能动作用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 .意识的起源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的长期演化和发展,产生了人的意 识。它包括如下三个阶段: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其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王要表现在:
13、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2 .意识的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类意识高于动物心理,主 要在于它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的。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主观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首先,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 主观映象,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其次,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 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反映客观事物 的,这些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再次,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最后,人的意 识不仅能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上存
14、在的东西,而且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 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意识的客观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首先,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内容来源 于客观事物。其次,意识的感性形式、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尽管是主观世界 所特有的,但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再次,个体意识具有差异性,但产生差异 的原因是客观的。最后,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 或形象,但这种创造是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在观念和表象中加以改造而形成 的,它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如果抹杀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或 客观事物,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就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如果抹杀 意识的
15、客观性,把意识说成纯粹是主观自生的,就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在人 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 体的语言,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二、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 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 的统一。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唯心主义 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
16、质世界被 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 能力与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由于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所以,实现意识 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 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会导致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 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自考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考点 梳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