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地域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宣城地域文化.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第五章安徽的艺术学习目的:安徽的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各种艺术形式发展生机蓬勃,流派纷呈,名家迭 出。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历史,各种艺术形式的代表 样式、主要特点、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从而对安徽的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 画艺术、建造艺术、文房四宝艺术有立体的认识。 学习要求:1、从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造艺术、文房四宝艺术五个方面,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安徽戏曲艺术、绘画艺术、建造艺术的代表作品。3、通过本章的学习,在掌握各种艺术形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欣赏各种艺术 作品。 学习建议: 1、结合教材自学和课外延伸阅读,了解
2、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2、艺术形式表现的更多的是动态的、直观的、立体的样式,建议学生走出课堂,去观 摩戏曲、音乐、舞蹈、绘画、建造等各项艺术作品,体味安徽艺术的独特韵味。 3、如果有可能的话,结合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安徽艺术之旅”游,通过实地考察, 感受安徽文化艺术的底蕴。普通了解:安徽的戏曲艺术概况、舞蹈艺术概况、绘画艺术概况和建造艺术概 况。一、戏曲艺术 1、安徽目连戏 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剧种,它主要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间救母的故事。安徽目连戏又叫“大戏”,主要流行于当时的徽州、池州、宁国、太平四府 地域。安徽目连戏具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奇妙而 夸张的脸谱,
3、行当俱全,还有讲求排场的一套演出规矩,唱腔为联曲体制。安徽 目连戏一开始受到弋阳腔、青阳腔的影响,主要是用高腔形式在演唱,后来又兼 唱部份昆曲、乱弹、徽戏,流传的时间很长,影响很大,在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 地位。目连戏由于宣扬佛教行善劝世,大多是崇信佛教的信徒行善还愿时演出, 故俗称“还愿戏”。现在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福建等地乡间也还有目连戏 的演出,安徽目连戏流传时间长、辐射面积广、影响大,又因山区较僻静闭塞, 宗族关系复杂,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原生态的目连戏面貌。2、泗州戏泗州戏是开放在泗洪大地上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它土生土长,具有 浓郁的乡土气息。据泗州戏老艺人回顾,泗州戏是由当地姓
4、丘、葛、张的三位艺 人,吸收民间太平调等创新而成,故泗州戏演员旧时都称“丘门腿”,意谓丘姓门 下学艺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泗州戏剧目丰富,如传统剧目大出观、 三膝桥、樊梨花点兵、走女朦、拾棉夜、喝面叶等期盛演不衰。泗州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非常鲜明。男腔粗犷、爽朗、高亢、 噫唬,女腔婉转游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有拉魂的魅力,故而被称之为“拉 魂腔”。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及农民生活、劳动的音调。如赶 牛耕地、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 泗州戏的花腔调门不少,同一种调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各人唱法互不相同, 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
5、都难以规范和定型,“怡心调”是泗州戏的最大特点。二、舞蹈艺术安徽民间舞蹈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不同风格,即所谓“风谣歌舞, 各附其俗”。风格特色大致可分为五个不同色采区:淮北及淮河两岸的舞蹈风格粗 犷炽热,注重技巧。代表性舞蹈有花鼓灯、火老虎、大鼓镶等;皖西山 区舞蹈风格明快,节奏跳跃,载歌载舞,代表性舞蹈有鸽鹑理窝、十把小扇 、十二月梳等;安庆及长江两岸舞蹈风格秀媚文静,代表性舞蹈有十二条手 巾、十二月花神、抛球舞等;江南地区舞蹈风格古老刚健、节奏深沉缓慢,代表性舞蹈有傩舞、游太阳、得胜鼓等;皖东南地区舞蹈风格柔 美,表现情感细腻,代表性舞蹈有双条鼓、秧歌灯、打对子等。据统计, 安徽省
6、民族民间舞蹈共有六百五十余个,独具特色的约有一百余个。代表性的安 徽民间舞蹈有花鼓灯、龙舞、狮子舞、傩舞、巫舞等。1、花鼓灯花鼓灯流行于颍上县、凤台县、怀远县、淮南市、蚌埠市为中心的淮河流域。 花鼓灯的角色分两大类: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花鼓灯包含有舞、歌、 锣鼓演奏和有简单情节的小戏曲四大部份,每一个部份都可以单独表演。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份,舞蹈中包括“大场”、“小场”、“盘鼓大场,又 称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大场表演是由伞把子带领,变换各种图形,表 达出热烈欢快的情绪,每变换一种或者几种图形,便由慢到快,直到奔跑,所 以叫跑大场。小场,又称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双人
7、或者三人即兴表演的抒情 舞。花鼓灯艺术具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既是供他人欣赏、娱乐的艺 术品种,也是表演者个人抒发感情、自我娱乐的手段。在灯场上往往是表演者如 痴如狂,围观者如醉如迷,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参预的积极性。2、龙舞龙舞遍及全省,形式之多,居民间舞蹈之冠,春节、春会、喜庆吉日都要舞 龙以助兴。龙舞多在体内点燃烛火,在灯会上夜晚演出,所以常称为龙灯。龙舞 的品种就制作材料划分,有纸龙、布龙、草龙、板龙、灯龙。就形式上分,有各节 不相连的断龙,有多人共舞的长龙,也有单人表演的手龙。休宁县有一种板龙,习 惯上是“一丁一龙”,即村子里每一个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为一丁,每一丁自制一
8、节 龙身,表演时龙头在前,经过各家门口,各家的“丁”就将自备的龙身接上去,于 是越接越长,直至最后一丁接完,再接上龙尾,遍村游舞。不看舞的技巧和花样, 只看它的气势。绩溪县有一种手龙,由一人两手持之表演,有时三、四人,人持 一龙,另有人手持绣球,共同表演。手龙小巧灵便,表演者可以运用翻、腾、扑、 跳等武术技巧,同时两手把龙绕在身上,盘旋飞舞,龙虽小则活力强。3、狮 子舞狮子舞遍及全省城乡,名目繁多,形式各异。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一类是 把狮子视为神物,以舞狮来祓除不祥;一类是把狮子作为吉祥物,舞狮子一方面 供人欣赏取乐,一方面给人带来吉祥和幸福;还有一类是专为娱乐,人们遇有大 喜大庆的喜事和重
9、大节日,跳起狮子舞以示快乐和欢庆。狮子舞的形式多种多样,它所表现的狮子的性格也是千差万别。狮子灯 表现狮子的勇猛、狂燥,使人望而生畏;青狮玩烛表现狮子温驯可爱,情趣 横溢;九狮一吼表现狮子的群际关系;手狮是一人舞一狮,四只狮子形成 一组,技巧难度高,结构严谨。4、凤阳花鼓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 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镇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 时增加乐器伴奏。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等。花鼓小巧玲珑,鼓面直 径三寸摆布;鼓条为两根一尺五摆布的细竹棍。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两 根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由此得名。“
10、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 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唱的就是这种情形。凤阳花鼓流行于明 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 根据清代的记载,凤阳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凤阳花鼓这种流浪卖艺的民间歌舞表演,现在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 留下来。凤阳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 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形式活泼多样,气氛热烈欢快,成为劳动人民民间喜庆 丰收、欢度节日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三、绘画艺术概况1、国画新安画派:元代,程政以新安大好山水入画,开新安画派先声。明嘉靖年间, 丁瓒绘画以米友仁、倪瓒为
11、宗,画风清淡简炼,为新安画派形成奠定了基础。稍 后的程嘉燧、李永昌,绘画也崇尚倪瓒,枯笔皴擦,简而深厚,开始形成新安画 派风格。清初,渐江、查土标、孙逸、汪之瑞“海阳四家”,多以峻岭奇松、悬崖 峭石、疏流寒柯入画,富有山林野逸、轩爽清秀的韵味,突出了新安画派的特异 风格。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斗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机。 明万历至清乾隆间,新安画派画家有七十余人,除上述代表外,主要还有程邃、程正揆、戴本孝、吴山涛、汪家珍等。清中叶以后,汪朴、何文煜、程鸣、 黄镇、江蓉、吴之麟、雪庄、莲溪、虚谷等,在师承新安画派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均 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姑熟画派,又称“芜湖画派”。
12、明末清初芜湖画家萧云从继承和发扬元代黄、 王、倪、吴雅洁淡逸”的风貌,强调水墨在绘画上的表现作用,在运笔、用墨、设色 等方面集众家之长。他擅长山水画,也工人物画,人物画离骚图发展了李公 麟的白描人物技法。萧云从绘画影响很大,从学者多,在芜湖一带形成“姑熟画派” O姑熟画派中,萧一芸,参以唐、沈技法,用笔清逸”,算是能推陈出新、自成面貌的 画家。此外还有陈延、韩铸、孙据德、方兆曾经、释海涛、潘土球、王履瑞在当 时也很有影响。清代画家中学萧云从的不少,其中当涂人黄钺所作青绿山水和水 墨山水各有特色,是“姑熟派”的传人。宣城画派,指以梅清为首的梅氏诸画家。在绘画艺术上,梅清自谓多学元代, 得力于倪瓒
13、、沈周笔意,“不薄今人爱古人”,但他“师古”而不“泥古”,而是融入“ 我法”,认为“古人在我”,注重笔墨韵味和“文人画”的传统,反对死临硬摹、食古不 化。梅清擅长山水、松石,特别好画黄山,他自称“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 黄山矣。”黄山的奇峰异石,飞瀑流泉,云海变化,松树的千姿百态,无不收入 笔底。他笔下的黄山多以气势取胜,行笔流动豪放,运墨酣畅淋漓,取景奇险, 用线蟠曲,富有运动之态,如西海门图、天都峰图、莲花峰图以及现 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的西海千峰图等,山峦风云变幻,松多奇苍,给人苍茫、 凝重的感觉。梅氏画家中,较为著名的还有梅清的从子梅磊、梅磊之子梅南,从 孙梅、侄孙梅庚、梅种、梅蔚等,其中尤以梅庚名气最大。梅庚的小幅山水, 多数是疏点林木,纯用浓墨钩斫山石,稍加淡墨皴染。虽不施点苔,亦妙趣横生。 梅家之外,半山和尚也是宣城画派的重要角色,画风静而内沉。半山和梅清诗画 互酬,共同形成宣城画派风格。龙城画派:在“扬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间,萧县浮现了一批“重传统、重笔墨、 重生活”的乡土书画家。其时,高手林立,群星灿烂,形成以龙城为活动中心的 书画研讨体系,人们誉之为“龙城画派”。此画派问鼎徐淮,声闻遐迩。代表人物 有工于画竹的王为翰,善写山水的刘本铭,精于花鸟绘画的张太平和能书善画 的吴作章、吴柳庵。清末,龙城画派更加壮大。路荫南所作平远山水,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