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古诗示例与提升训练.docx
《初高中衔接古诗示例与提升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衔接古诗示例与提升训练.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初高中衔接古诗示例与提升训练考点:1 .黄庭坚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一一分析两句同词的不同表达意义2 .杜甫冬至一一内容呼应3 .(五代)徐昌图临江仙一一作者表达的情感4 .范云效古诗一一理论应用:“总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L作者表达的情感5 .分析两句同词的不同表达意义呼应6 .理论应用:“总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考点示例】一、黄庭坚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一一分析两句同词的不同表达意义 【考点解读】1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2.分析两句同词的不同表达意义文本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黄庭坚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周鼎不酬康瓠价,豫章元是栋梁
2、材。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当年向此来。【注】七叔祖:黄注,黄庭坚的叔祖父。康瓠:破瓦壶,多喻庸才。豫章:大木,樟类乔木。问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注力排南山的壮气豪情。B. “野马”“尘埃”指游动的雾气,运用典故,叹息如今黄注的功业已烟消云散。C.五、六两句对仗工整,语句深沉缜藉,表达诗人对黄注的怀才不遇感到愤懑。D.尾联描写了黄注因当年来方城的豪情壮志落空而只能挥泪离开的落寞悲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D. “黄注因当年来方城的豪情壮志落空而只能挥泪离开”错误,尾联写黄庭坚自己感悼七叔
3、祖黄 注豪情壮志落空挥泪离开。故选D。问题2黄庭坚登快阁中的“青眼聊因美酒横”与本诗中的“白眼举觞三百杯”,都写了 “眼”和“酒”, 试分析两句不同的表达意义。答案登快阁通过“青眼”写自己因“佳人去”只能喜爱美酒的百无聊赖的生活,抒发了知音难觅 的无奈和伤感;本诗通过“白眼”刻画了七叔祖恃才傲物的性格,通过“举觞三百杯”表现其畅 饮的豪情,表达了作者对七叔祖的才情和傲岸性格的赞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题目已经提供了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眼”和“酒”,都涉及阮籍“青白眼”的典故。黄庭坚登快阁中的“青眼聊因美酒横”是指诗人因“佳人绝去,朱弦难续”,所以纵情美酒, 以借酒消愁。史
4、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 o “青眼”只因百无聊赖的生活,故而借“酒”纵情,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的无奈和伤感。本诗中“白眼举觞三百杯”,是赞美黄兴孤傲、豪迈的性格,举觞豪饮三百杯,傲视青天,睥睨 切,旁若无人,俊美之姿宛如玉树临风。“白眼”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七叔祖恃才傲物的性格。而“举觞”则表现其畅饮的豪迈。二、杜甫冬至一一内容呼应【考点解读】L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呼应文本冬至 杜甫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是三秦?问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5、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活,久滞他乡,时时遭受穷困和愁苦的磨缠。B.颔联写旅居之地远在天涯,但当地人节日的好客热情带给诗人些许安慰。C.颈联以自身孤老之处境对比出仕在朝的官员,虚实结合,极具面感。D.尾联中“三秦”指长安和朝廷,“路迷”表达诗人迷惘和无所适从之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B. “但当地人节日的好客热情带给诗人些许安慰”错误,“天涯风俗自相亲”意思是:这万里天 涯,一些风俗和人情也仿佛都是各自相亲。天涯风俗更让诗人增添对故土家园的思念。故选B。问题2首联中“长为客”是全诗纲领,以下三联都注重与之呼应。请简要分析。答案颔联:“天涯”点出旅居之地僻远
6、,因为“长为客”,“穷愁”缠身,诗人才会形容“独老”。 颈联:身临“丹壑”遥想“紫宸”,是久客异乡对朝廷和故乡的思念。尾联:“心折”“路迷” 之慨,正是由于久客难归。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颔联“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写诗人旅居之境况,因为“长为客”,因此漂泊江上 才会有“独老”的愁绪,才会因为天涯与故乡不同的风俗而更加思念家乡。颈联“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写诗人在这个风俗自亲的冬至日里,扶杖而行,身临 “丹壑”,而意想“紫宸”,由眼下的凄清、落魄,想到昔日的热闹、得意。正因为“长为客”, 诗人才会想念朝廷,思念故园。尾联“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是三秦”承上,
7、因想到长安,更增愁恨。此时诗人心中的“穷 愁”变得更加不可排解,故而有“心折”碎句,因此,那种要结束这种漂荡生活而重归故里的心 情更加强烈,可回家的路却寻不着,所以诗人不禁要悲叹:“路迷何处见三秦”。之所以“路迷”, 正是由于久客难归。表达出诗人对人生路途产生的迷惘和无所适从之感。译文每年冬至我总是在他乡做客,穷困和愁苦胶滞纠缠,让人神情恍惚。我流寓江湖,自照形貌, 好像只有我在衰老,而这万里天涯的风俗和人情,也仿佛都是各自相亲。雪后我拄着藜杖踱步到 丹壑,不禁想到宫中早朝刚散,正离开紫宸殿宫门的官员身上佩玉鸣响。此时我的心仿佛已经折 碎,不剩 寸,前路迷茫,我要站在什么地方,才能看见朝廷?赏
8、析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都是写眼前之景,言诗人旅居冬至的情形;颈联和尾联写诗人由冬至而回 忆起长安的冬至日情形。全诗由诗人一己的漂泊流浪联想到朝廷,集中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 想。八句皆对,律对严整,感情深挚,具有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一二句“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直接叙写诗人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活。正因为 自己是“长为客”,久滞旅途,所以时光一年年的流逝,才更让诗人心生悲愁,故下一句诗中有 “穷愁泥杀人”之语。这样直露地抒写,正如那“冬至”日的寒冷一样直扑人面,一下子便把读 者摄入一种愁苦、阴冷的氛围之中。三四句落笔来写诗人自己旅居之境况:“江上形容吾独老”是承上联“穷愁”来写,这样形
9、 容独老,正是穷愁所致,而“天涯风俗自相亲”却更让诗人增添对故土家园的思念,因为这份“自 相亲”是与其客居生活有关。而且在这联诗中,诗人以粗线条把其“形容”勾勒了出来,使上联 写到的那种穷愁更加形象化。五六句首先写诗人在这个风俗自亲的冬至日里,扶杖而行,身临“丹壑”,而意想“紫宸”, 由眼下的凄清、落魄与昔日的热闹、得意形成对比,把今日的“穷愁”更加深切地表达了出来, 而“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属对工整,两幅画面的形象感也非常强烈。而且这联 由这“忆”,使诗意更进一层。最后两句承上,因想到长安,更增愁恨。“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此时诗人 心中的“穷愁”变得更加不可排解,
10、故而有“心折”碎句,因此,那种要结束这种漂荡生活而重 归故里的心情更加强烈,可回家的路却寻不着,所以诗人不禁要悲叹:“路迷何处见三秦 O之 所以“路迷”,正是由于久客难归,这一句则又是扣住首句“长为客”来写的,表达出诗人对人 生路途产生的迷惘和无所适从之感。这首诗把杜甫晚年那种漂泊生活的苦与愁,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而且在表达上,诗人注 重诗的每一句都遥相呼应,所以读完这首诗时,读者仿佛真的感受到了寒冷与愁绪。因为诗人年 年“长为客”,故而“路迷”难归;因为他有无法摆脱的“穷愁”,所以他才会“形容独老”、 肠断“心折”;正因为他身临“丹壑”而意想“紫宸”,因此他才有“心折”“路迷”之慨,这 首
11、诗就是这样情浓意切,读来有浑然体之感。【考题对接】一、(五代)徐昌图临江仙一一作者表达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临江仙(五代)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两句直接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 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B.上阕写的是离别前的情景,是实写。下阕写的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写尽 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C.词人写离愁没有采用直抒胸臆手法,而是
12、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沿情布景,通过景物的转承和变换、 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D.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 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E.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是行人的化身, “寒日”显其心头之冷,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景。2.试结合全词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一、(五代)徐昌图临江仙【答案】1. BC【解析】B项,下阕写的是离别后的情景而不是离别“前”的情景。C项,“浮生长恨飘蓬”中“恨” 是直抒胸
13、臆。2. “饮散离亭西去”“回头烟柳渐重重”“残灯孤枕梦”等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 情,“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解析】在羁役前,徐图昌为了抒发对心上人的眷恋和难消的离愁而在与恋人驿站饮别时写下了这首词。故选BCo上阕写的是离别后的情景,是实写。首两句直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 字则是直抒胸臆,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且这恨又是“长恨”,这就道 出了 “饮散”“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一个“长” 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
14、“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 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 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是行人的化身;“寒日”显其心头之冷,“暮 天红”虽是美景,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 景。下阕都是词人想象中的情景。首句以问引起下文。“潮平淮月朦胧”暗示他那离别时的剧烈情绪已逐渐平 静下来,可是心头却又一片迷惘。心里空虚只能借酒浇愁,可是在短暂的麻痹之后,还是要醒来,醒来时 的静夜中心头却是更加空虚,更加愁苦难耐。词人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 在的空
15、冷之景交融为一,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酒醒人静奈愁浓”,一旦酒醒,回到现实, 只能更增愁情,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冲刷得掉的。一个“奈”字,突出了词人万般无奈的苦闷心情。末两 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描绘的是一幅多么凄凉可怕的景象。灯里的油就要燃尽,灯火忽明忽暗; 一个人躺在枕头上,没有人陪伴,想入睡做个梦都不可得;五更时的寒风吹来更是倍增寒意。而从“潮平” 到“残灯”再到“五更”,足见行人一夜未睡,“愁浓”之情不虚,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译文】喝完饯别酒,友人们终于挥手别去,常常怨恨这种漂泊不定短暂虚浮的人生。回首看到如烟似雾的杨 柳早已遮断视线。往前看去,风清云淡,孤雁远征。孤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衔接 古诗 示例 提升 训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