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如何高效备考历史_高三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如何高效备考历史_高三历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生如何高效备考历史_高三历史篇一:高三历史一轮应怎样高效引导学生复习 高三历史一轮应怎样高效引导学生复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是学生驾驭历史基础学问、培育基本实力、构建学科学问体系的最核心阶段,高考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一轮复习质量好坏,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高效地搞好第一轮历史复习至关重要。学生要留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考情,明确方向。 学生进入高三后,首先要仔细地做20222022年近三年山东省高考真题,从中让学生自己体会、体验高考试题、高考水准,明晰考情。不难发觉高考试题无论如何改变,其实都离不开对历史基础学问的落实和历史思维实力的养成,都离不开对主干学问的驾驭及学问网络的构建。之后,学生自
2、己反思自己水平“距离高考有多远?”以便明确自己备考目标、方向。 二、剖析自己,找出问题。 (一)课堂上: 1、上课思索热忱不高,依靠老师对学问的梳理。 2、有些历史事务的时间依次还不是很熟识。 3、感觉历史学问特别零碎、乱,希望加强学问间内在联系的讲解。 (二)平常训练: 、做练习题时喜爱看着课本做。、喜爱做选择题,不愿做问答题。 (三)正规考试: 、细小学问点不会,特殊对时间很头痛。 、语言表达不到位,学问点知道,就是用不上。错别字太多。 、考试时间紧,答题抓不住重点,写了许多但得分很少。 、审题不清、不全、不准、不细,有些材料看不懂,特殊是文言文。 (四)自主复习: 、没有固定时间课前预习
3、、课后反思,甚至抽不出识记主干学问的时间。 、什么都要看,什么都看不进去。、平常做题效率低,磨磨蹭蹭。 (五)学问驾驭: 记忆性学问:支离破裂。(基础学问驾驭不够扎实、不精确、不系统。) 理解性学问:一知半解。(缺乏对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线索、基本特征的驾驭,模糊不清。) 表述性学问:辞不达意。(缺乏严密性,不会运用历史学科语言。) 逻辑性学问:杂乱无章。(随意性较强,逻辑不严密;轻易划掉写在试卷上的文字;在卷中乱划乱改等。) 三、瞄准目标,对症下药。 1、激发学生学习斗志,明晰学习进度安排(模块、单元、课时安排)。在老师的大安排之下制定自己的小安排。合理支配好时间安排。 9月1日-10月初: 复
4、习完必修一政治文明史。 10月8日-11月12日: 复习完必修二经济文明史。 11月13日-12月13日:复习完必修三思想文化史。 12月14日-1月9日: 必修综合复习与检测 2022年2月7日-3月1日:复习选修一。 3月2日-3月10日:一轮综合模拟。 2、学会阅读教材,概括教材大意,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学问。 A.阅读的步骤-采纳章、节、目、段、句、词浓缩阅读法。注意相互之间联系。 B.阅读的内容-学生仔细细致地阅读教材,不留死角。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导言: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复习的重中之重。地图、图片是复习的重要内容。 文献资料。注释。 书目。 C.阅读的实效-学生
5、阅读时,要把精力放在你是否驾驭了课文的主旨、灵魂上。每读一段课文后要暂停一下,闭目深思这段课文包含有哪些信息、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如何,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言简意赅地将之表达出来。对于隐性学问,没有干脆用文字表述出来,而是隐藏在教材之中的学问内容和学问联系,这就须要去理解、去挖掘。 D.阅读的技巧- 要重视关键词(又称段落主题句)。它通常在每一段的第一句或是最终一句。要想一想,支撑它的依据是什么? 要擅长把标题变成问题对自己提问。 对某些重要材料要加深理解。如需加深理解,可按“阅读自我提问阅读复述”的程序进行阅读。 如需较许久地记住的学问。 E. 识记方法-可以类比记忆法、规律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理解
6、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 3、坚持课前预习、课上倾听与课后复习。 课前预习: 纵览章节、引言和子目。依据考纲了解教材的要点、难点,并把重要的学问目标(如时间、地域、人物、事务、术语)划下来。把不懂的地方确定下来,上课时就便于集中精力留意老师是如何讲解的。课前要刚好回顾上节要点,主动迎接老师提问。 课上倾听: 要端正听课看法。你应当相识到自己的幸运:每堂课都是老师化了几个小时甚至于是一生的心血才打算好的,你就这么简单地得到了;你应当想到,课后的自学很难在相同的单位时间里获得相应的信息。 要仔细倾听。带着问题去听课,时刻打算着回答老师的问题,会让自己精力特别集中,并且要边听边动脑筋。尤其
7、是专注于学习目标、预习中未解决的的部分、老师强调的学问和重点分析的学问。 要多种器官并用,做好笔记并主动地提问和回答。在课堂上,要坚持耳听、眼看、手记、嘴巴问答,这样才能为大脑印下清楚的记忆痕迹。 要刚好归纳。可在下课再花费一、二分钟追忆一下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课后复习: 刚好反思内化课上所学主干学问(历史事务、历史人物和历史术语等)、归纳本节基本线索、学问网络,还可以运用比较法、编制表格法分类总结。并且要坚持间隔复习法,滚动式复习。让重要学问点“像钉子钉在脑子里一样”。 (历史比较时需留意三点:首先是明确思维方向,求同还是求异,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其次是确定比较点,也就是划分一些领域进
8、行比较,如可以是两个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务的缘由、过程、结果等,当然还可以是两个历史事务的性质、特点、影响等。) 4、学会记笔记。 学生备专用的16K本笔记,每一页应留下肯定的空白,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补充;字的书写以自己能看懂为条件,不必苛求端正整齐;可用一些自己能懂的简略词或缩写词;一些教材上有的内容可干脆在教材上做好标记以节约时间。 记好老师的授课提纲、重要的概念、结论及其分析;重要的学问归类或学问框架(含线索、结构);精典的例子或练习题;老师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和思索方法。笔记应多次复习,一般应在对其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即是在当天)结合笔记的整理进行
9、一次较为细致的复习。当笔记“冷却”时(起初一般是12周,以后可逐步延长),再复习一遍,一是强化识记,二是看看是否有新的疑问,三是尤其要留意各部分笔记在整个学问体系中的相互关联。 5、高效练习、整理错题,矫正提升。 (1)学生练习答题时,经常存在以下问题: A.答题不规范。格式不规范错别字较多答错试题位置(注:今年混答得分高于分条得分。) B.学科实力弱。基础学问驾驭不扎实,答题不细致 、不全面。解读材料的实力较弱,审题中抓不准关键词。语言表述不精确。不能够依据问题作答,审题不细致,有漏答题目的现象。 (2)学生矫正、规范审题、答题: 建立完整的学问体系、重视学科语言的精确表述、重视答题技巧的培
10、育、组织答案的训练。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精析题意,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答几问的原则。切忌答非所问,文不对题。 依据分值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做到详略得当。 简列提纲,全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阐述,防止要点遗漏。 观点明确,具有条理性。 (“三要”:点要齐、话要短、面要全;四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提示化) 语言精确,精炼,历史术语。 不留“空白”。 保持卷面整齐美观。 详细题型要求:单选题要求:尽量不要翻书做,依靠自己的预习和课堂理解完成。非选择题规范解题格式、解题思路及基础学问运用的训练要求;独立完成,不要照抄答案。假如实在不行,看完答案后要思索为什么要这样答。 (3)学会分析
11、错因,尽快提升: A.选择题做过后要求: 第一步分析错误缘由;其次步每题做个变题;第三步说明变题缘由。 B.材料题做过后要求: 第一步:读懂答案提出问题;其次步:读深答案提出启示;第三步:读透答案提出补充。 C.解答图表题的“三个三”:. a、三看图表,全面获得信息。看标题,明方向;看数据,明内容;看注文,明扩展。 b、三重比较,描述有关现象。纵向比,看改变;横向比,看差异;全面比,看关系。 c、三位一体,精确组织答案。是什么,现象到本质;为什么,书本到时政;怎么办,问题到对策。 6、关注现实,以史为鉴。 (1)历史问题的现实思索。对当时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务、历史现象的思索。如历史教材中关于
12、全球化、一体化学问,关于近代化探究的学问,科学技术革命学问等。 (2)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如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化的反思等。 (3)政治地理问题的历史交融。学习时要找寻学科的交叉点,抓好政史地学科的结合部,选好切入点进行整理。如民生、三农、人口、社保、环境、教化、水利工程、大事周年事务等问题。 篇二:高三历史一轮应怎样高效引导学生复习 高三历史一轮应怎样高效复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是学生驾驭历史基础学问、培育基本实力、构建学科学问体系的最核心阶段,高考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一轮复习质量好坏,因此,学生高效地做好第一轮历史复习至关
13、重要。学生要留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考情,明确方向。 学生进入高三后,首先要仔细地做近三年高考真题,从中让学生自己体会、体验高考试题、高考水准,明晰考情。不难发觉高考试题无论如何改变,其实都离不开对历史基础学问的落实和历史思维实力的养成,都离不开对主干知 识的驾驭及学问网络的构建。之后,学生自己反思自己水平“距离高考有多远?”以便明确自己备考目标、方向。 二、剖析自己,找出问题。 (一)课堂上: 1、上课思索热忱不高,依靠老师对学问的梳理。 2、有些历史事务的时间依次还不是很熟识。 3、感觉历史学问特别零碎、乱、多、杂。 (二)平常训练: 、做练习题时喜爱看着课本做。、喜爱做选择题,不愿做主观
14、题。 (三)正规考试: 、细小学问点不会,特殊对时间很头痛。 、语言表达不到位,学问点知道,就是用不上。 、答题抓不住重点,写了许多但得分很少。 、审题不清、不全、不准、不细,有些材料看不懂,特殊是文言文。 (四)自主复习: 、没有固定时间课前预习、课后反思,甚至抽不出识记主干学问的时间。 、什么都要看,什么都看不进去。 、平常做题效率不高,做不到限时练。 (五)学问驾驭: 1、记忆性学问:支离破裂。(基础学问驾驭不够扎实、不精确、不系统。) 2、理解性学问:一知半解。(缺乏对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线索、基本特征的驾驭,模糊不清。) 3、表述性学问:辞不达意。(缺乏严密性,不会运用历史学科语言。)
15、4、逻辑性学问:杂乱无章。(随意性较强,逻辑不严密;轻易划掉写在试卷上的文字;在卷中乱划乱改等。) 三、瞄准目标,对症下药。 (一)激发学习斗志,明晰学习进度安排(模块、单元、课时安排)。在老师的大安排之下制定自己的小安排。合理支配好时间安排。 (二)学会阅读教材,概括教材大意,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学问。 1、阅读的步骤-采纳章、节、目、段、句、词浓缩阅读法。注意相互之间联系。 2、阅读的内容-仔细细致地阅读教材,不留死角。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导言: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复习的重中之 篇三:高三学生如何复习历史 高三学生如何复习历史 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 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
16、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支配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安排。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实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日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
17、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详细方法如下: 1确定在肯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依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目口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支配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依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
18、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确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些,且每天安排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二、每一遍复习都要有侧重点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识的内容,感到很枯燥。当然,时间是记忆的保证,但记忆效果的凹凸与投入的时间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驾驭学问应注意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洁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
19、; 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学问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详细方法如下: 第一遍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详细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书目是学问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详细学问点归属弄清晰。另外,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全部的内容都回忆出来(其实这也是不行能的),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学问,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其次遍复习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学问拓展为重点。从目前高考
20、文科综合试卷看,历史学 科的试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对历史发展沿革(即历史基本线索)的考查,二是注意考查学生的综合及创新实力。选择题一般是在同一背景材料下,对发生在不同时代但与背景材料相关的历史现象进行设问,形成题组,各小题看似互不相属,事实上是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考查,2000年综合卷的松江棉纺织业、2001年综合卷的中国古代教化等试题都是如此。在考查学生创新实力时,命题者往往会供应一个生疏的背景材料,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学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类试题大都涉及学科间的学问渗透。如2000年综合卷的中东问题、巴拿马运输河问题,2001年高考综合卷从非洲不同历史
21、时期的形势图得出其形成及改变的缘由等试题,这类试题不仅仅要求学生对某个历史学问点的深层次分析,而且强调学问的系统性与拓展性。若平常只留意点的复习而忽视线面的复习与深化,那么解答这些试题时便会手足无措,因此复习时要注意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进行学科间的学问渗透,然而学生因实力所限,复习时很难深化与拓展。其次遍复习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复习的重点放在历史事务间的内在联系上,力求分析得出教材中各书目、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纳回忆法进行(即在翻开教材前,先努力回忆教材每一章的大小标题以及每个标题下所讲的重要事务、这些事务的联系如何),回忆不出来再翻开教材,这样既抓
22、住了主干学问,又能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学问框架的理解。 2若觉得正在复习的内容与已复习过的内容相像时,应马上去回忆与此相像的内容是什么。例如,看到明朝的手工业就应联想到宋朝、元朝手工业发展状况,看到景德镇制瓷业便应想到教材中其他相关的内容,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串联式回忆,逐步把握历史的基本线索,形成有序的学问结构。 3留意学问的延长与拓展。延长与拓展的学问主要是老师补充的学问。教学中,老师会常常就某个详细学问点,给学生供应一些新材料、新观点或进行一些学科渗透。如从历史、地理、政治等角度,看井冈山革命依据地创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三大决战首战东北,而东北战场又首战锦州的缘由;如何客观地评价
23、国民政府的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及改订新约运动等。对这些教材没有干脆涉及的学问深层次分析,学生往往会登记来,复习时还必需去看乃至去记忆,这是学生拓展学问较为有效的途径。考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老师平常补充内容相关、相像甚至相同的背景材料,虽然试题设问角度会有所不同,但由于学生对背景材料已有所了解,因此并不会感到生疏,分析解答时也不会无从下手。 三、要有肯定的练习时间 运用驾驭的学问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志向的主要手段。因此,有选择地做一些相关练习是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需同样要有明确的练习时间与练习量。许多高三学生的练习是被动或盲目的(即老师发什么便做什么、发多
24、少做多少);自主练习时只做选择题、很少甚至不做材料分析与问答题,即使做选择题也只求量不求质,至于主观题因平常很少或根本不做,有些学生则边看书边做练习。这些方法既不科学,效果也不高。笔者认为学生做练习应主动并有明确目的,目口做什么练习、何时做,依据自己的复习进度进行,详细方法如下: 首先,选择一本质量较高的复习资料。当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由于商家一味的追求利润,许多资料存在严峻的质量问题,如印刷不清、题量少价格高、甚至参考答案错误多多,而学生往往不辨真伪,一看到资料就买,有些学生手中甚至每门学科往往有四五本 参考资料。笔者认为,学生手中只要有一本复习资料就可以了。 其次,要有固定的
25、练习时间。有些同学,习惯每天看点书、做些相关练习,认为这样可以刚好巩固并了解自己的复习效果,其动身点当然没错,但问题是:高三学生每天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每门学科每天都得有肯定的复习时间,其中英语、数学便要占去较多时间,留给历史学科的时间最多也不过1小时,而且这1小时内又有三本历史教材要复习,那么留下做练习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甚至根本没有。另外各教材每天所复习内容的相关练习也较少,学生练习时又很少留意节奏、速度,而高考则需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题量,平常练习时的松散、随意使许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本完成不了一份高考试卷。为防止高考时出现失误,平常的训练,必需要有一个固定的单位时间来做练习。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求学生每周星期五在历史学科的复习时间里,用近1个小时的时间,将本周以来已复习的相关内容的选择题全部完成,而且只要求做选择题,缘由是1%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