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与增效集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衔接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与增效集训.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初高中衔接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与增效集训考点:1 .钱起效古秋夜长与杜甫望岳一一妙句的异同点2 .守正创新,奏响民乐好声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研究民族音乐的困境与出路一 一侧重点比较3 .陈沆雪中家伯愚谷先生枉过燕支山赋呈二首一一情感常规变化点4 .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一一相同点: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 .妙句的异同点2 .侧重点比较3 .情感常规变化点4 .相同点: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考点示例】一、钱起效古秋夜长与杜甫望岳一一妙句的异同点【考点解读】L妙句的异同点一一双导模式2,对象错位一一合理推断情景中的具体人物3.古诗的组合元素
2、一一传统文化(“滴漏计时”),多项内容组合(景情衬托,不同身份的人物对比,多 角度写景,主题性人物的多个细节描写的暗示作用),大时代主题(“珍爱生命”)文本1效古秋夜长 钱起 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 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文本2檐前碧玄静如水,月吊栖乌啼鸟起。 谁家少妇事鸳机,锦幕云屏深掩扉。 白玉窗中间落叶,应怜寒女独无衣。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问题1荡胸生曾玄,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檐前碧云静如水”与“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两处“云” 一静一动,在表达感情上各 得其妙。请分别赏析。答案(1) “碧云静”:实写户外的风平云静
3、。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云之静,反衬女子一夜未眠汹涌澎湃的自伤之情、思念之情。(2) “生曾云”:实写泰山云蒸霞蔚,壮阔宏伟之景。以升腾的层云衬托作者开阔的胸襟,无畏的雄心,表达作者对大自然(泰山)的喜爱赞叹之情。解析“檐前碧云静如水”意思是:屋前的白云像水一般安静,是实写;上句“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 相思寒漏长”,写寒女彻夜未眠,内心涌动着悲伤与思念;此句以周围环境的“静”来反衬人物 内心的不平静。“荡胸生曾云”意思是:升腾的层层云气,使心胸摇荡。诗人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 之荡漾。泰山云蒸霞蔚,壮阔宏伟景观令作者胸襟开阔,表达作者对大自然(泰山)的喜爱赞叹 之情。考点妙句的异同点一一双
4、导模式事,由事归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意蕴盎然,如神来之笔。“停杯且听琵琶语”,领起下片。“停杯”承上,与“樽酒相逢”相呼应。“且听琵琶语”启下,是 “乐事”的补充。“琵琶语”,由白居易琵琶行的“今夜闻君琵琶语”句而来,指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且”是姑且的意思。因为既“多情多感仍多病”,又认为“乐事回头一笑空”,就不能以认真的态度来 对待音乐,以振奋的精神来欣赏音乐,东坡所以特地挑选了这个虚字“且”来著于“听”字之前,用以表 现他当时无聊赖、不经意的心态。“细捻轻拢句,亦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化出,赞美弹奏琵琶 的技艺。他本无心欣赏,然而却被吸引,说明演奏得确实美妙。“捻”,指左手手指按
5、弦在柱上左右搓转 的手法。“拢”,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的手法。赞美之情除了通过“细”和“轻”两字来表达外,还借 助于这四个从琵琶行诗句中化出的字来引起读者对琵琶行中那段脍炙人口的“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描写之 联想来实现。赞罢弹奏琵琶的美妙,顺势描写弹奏者,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位叫做胡琴的姑娘。东坡惜墨 如金,不去写其容貌、形体和服饰等,只用“醉脸春融”四字表现其神态。这四字写其神,丽而不艳,媚 中含庄,活脱脱描摹出一个喝了少许酒后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的充满了青春气息的动人姿 态。“结局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
6、之意,以景结情最好。”(沈义赋乐府指迷)此词的结句“斜照江 天一抹红”,正是景语,可视为当时“残霞晚照”的写实,也可视为是借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脸”的, 而它的妙处则在于“以迷离称隽”,令人难以捉摸,耐人反复寻味。这句“斜照江天一抹红”,其意同于 李商隐乐游原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不过尽在言外而已。它的色彩尽管明快,但其基调 仍是感伤的,与上片完全一致。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说:“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数语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致。”东 坡这篇采桑子小令,倏忽来去,只用了只言片语,却达到了曲折含蓄,言尽而意隽的境界之美。虽然 不是完美无缺的精品,但却非常符合沈祥龙所总结的对小令的要求
7、,当可为则。问题2下列对效古秋夜长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到嗅觉、由长空到大地渲染了一种寒凉萧瑟的秋日氛围。B.三四两句暗示寒女纺织之艰辛,身世之孤苦,为人织布却身心俱寒的凄凉。C.七八两句描写一位富家少妇,住在锦幕云屏的家中与寒女形成了鲜明对比。D. “白玉窗中”人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应”写出作者对寒女们的同情与关心。答案D解析D. “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应写出作者对寒女们的同情与关心”错误。“应”是希望,是呼吁, 说明现实中“白玉窗中”的人没有去可怜同情寒女无衣。反推白玉窗中的人不是作者自指,而是 上文中的富贵少妇。从“白玉” 一字亦可佐证。考点对象错位一
8、一合理推断情景中的具体人物古诗的组合元素一一传统文化(“滴漏计时”),多项内容组合(景情衬托,不同身份的人物 对比,多角度写景,主题性人物的多个细节描写的暗示作用),大时代主题(“珍爱生命”)注释1秋夜长:乐府杂曲歌名,南齐时王融作。秋汉:即秋空。玉霜:白霜。漏:古时计时工具。啼鸟起:指天亮。鸳机:即绣具。锦幕云屏:织有花纹的屏幕。白玉窗:犹白玉堂,为富贵人家所居的屋舍。怜:怜悯。鉴赏1这首诗是仿效古秋夜长而作。此诗缘情写景,对比鲜明,感情真挚,蕴涵丰富。句式的长短 不一,更好地表现了这种变化起伏的情绪,全诗前后两幅场景,一寒一暖,反差强烈,发人深思。 但诗人把寒女的希望寄托在富人的怜悯上,显
9、得力弱势衰,这是此诗的局限之处,比起杜甫的“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逊色不少。译文2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 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 明一暗两部分。冉冉升起的玄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 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 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当人登上山的绝顶,就会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赏析2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 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 泰
10、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 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 么样呢? ”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 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o可谓匠心 独具。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 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翠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 心
11、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一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 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 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 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 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 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 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
12、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 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 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 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 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 人
13、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 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 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 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局伟大不 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
14、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 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 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嵯,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二、守正创新,奏响民乐好声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研究民族音乐的困境与出路侧重点比较【考点解读】1 .侧重点比较2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4 .论据支持观点5 .从两个角度评论材料1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乐之邦”,民族音乐根植于中华大地,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密码。近年 来,民乐的创作、演出、传播呈现出新的时代气象
15、,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的认知度、接受度持续提 高。这既反映了文化自信的增强,也给民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 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民乐守正创新,要立足优秀传统,发民乐之“正声”。对民乐真正的自信,来自对优秀传统文 化发自内心的敬重。中华文化讲究艺术意蕴,民乐的魅力在于独特的韵味、真挚的情感和艺术的 感染力。音乐表达是诠释者与聆听者的“磁场”共鸣,其内心感受与审美认知蕴含在作品的意境 中。创新,应当是在尊重艺术自身规律基础上的求新求变。在新媒介环境下,舞台声、光、电和
16、服、 道、化等手段的融入,很迅速地就在感官上将民乐节目包装出耳目一新的效果。对于形式创新, 一方面可以尝试、探索,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走入误区,不能把一味追求感官刺激作为民乐创新的 审美取向和评判标准。独特的音韵格律,讲究听觉和味道,音色丰富、旋律性强是民乐的优势, 不要为了 “创新”而“创新”,更不能为了 “炫技”而“炫技”。体现自身特色,是民乐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几年民乐创作、传播的大环境有了很大改观, 扶持民乐发展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域性强的民间传统乐种、各地不断涌 现的民族管弦乐团,要守住自身特色,不要盲目跟风。比如,江浙沪地区的丝竹乐队、苏州评弹、 广东音乐、福建南
17、音,就很好地发挥了自身特色,成为老百姓生活的 部分。(摘编自守正创新,奏响民乐好声音)材料2随着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传统音乐文化也开始以一种新形式呈现在大众视野 并实现几何式增长的传播态势。最初,一些对传统文化影视作品感兴趣的用户将时下流行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进行二次创作,逐步打开了传统音乐传播的短视频市场。慢慢地,传统音乐的传播 不再是单一地依赖于影视作品,而是走向了自由化创作道路,关于传统音乐的短视频内容也呈现 出丰富多元的景象。此外,一些专业艺术机构以及专业艺术人才开始入驻短视频平台,通过创作 颇具创意的短视频宣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
18、时随地地传播和接收信息,而短视频“短” 的特性使受众可以充分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观看。传统音乐作品在碎片化的传播下节约了受众的时 间成本,受众在短时间内即可观看完一个视频作品,而这也正契合了当代人碎片化阅读的习惯。 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不仅满足了受众对娱乐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然而, 由于短视频平台的开放性,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者不再都是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导致视频作品 质量良莠不齐。首先是由于专业能力的欠缺和表现手法的局限,很多作品并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 效果。其次是作品的同质化问题,当一个传统音乐作品获得了一些关注后,其他受众便纷纷跟风 模仿,创作大量与其类似的视频作品,这就导致视
19、频内容越来越缺乏创新性。另外,一些恶搞、 低俗的传统音乐相关作品也频频在短视频平台上传播,严重影响传统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 传统音乐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传播也存在着大量侵犯版权的行为,一些受众在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的 情况下,擅自对传统音乐进行复制或者大规模改动。这类行为的出现不仅会导致传统音乐形象的 扭曲,也会影响传统音乐未来的创新发展。(摘编自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研究)材料3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什么是创新?怎样创新?其发展的主体应该通俗 易懂、雅俗共赏,将高雅的艺术形式融入人民大众的欣赏需求中,否则,将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民族音乐需要新鲜血液,更需要创新动力。今天
20、,在中国音乐“学院派”的创作理念中,很多 作品还不成熟,还在探索和试验,还没有更多地考虑到群众的欣赏需求,特别是不顾大众倾听旋 律的传统愿望,而执意用西方人的听觉习惯来改造中国民乐传统,它淡化了传统音乐中突出旋律 美的优势和特点,这是多年来中国音乐在专业化创作上出现的通病。这类所谓现代派的探索性作 品,不被演奏家所喜爱,也不被观众理解和接纳,掌声和鲜花往往只来自音乐圈内三五“知己”, 成为典型的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时尚。作品上演之后,圈内人士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些作品进行 学术褒扬,这些原本不好听的作品被说成“多么富有创新精神”“多么具有现代意识”,甚至冠以 “继承传统的现代典范”,进而被抬进无比
21、庄严而神圣的高雅殿堂。久而久之,学习作曲的青年人 误以为这就是创作标准,造成了在人才培养上的方向性问题,同时也形成了对民乐演出市场大众 需求的导向性问题,制约了中国民乐的传承发展。民族音乐古老而悠久,是伴随中国人生活了千百年的音乐遗产,而今天的某些民族音乐作品已 缺少了过去传统中具有优美和典雅的一面,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以西方现代手法创制的新奇、怪异 的风格,这类作品误伤了观众对民乐的热情,使民族音乐脱离了大众、远离了市场。由于新型音 乐无法满足观众对当下民乐的认知热情,民族音乐演出市场自然就失去了大众影响力。(摘编自民族音乐的困境与出路)问题1三则材料,论述既着眼共同话题,又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22、。答案共同点:都是谈民乐创新。侧重点:材料一从“守正”和“创新”两个方面出发,整体谈民乐发展的方向;材料二从民乐短视频传播谈起,从现象的形成、发展、优劣势等探究民乐形式创新健康发展的 策略;材料三从民乐传承的困境入手,以某些“学院派”形式创新的弊端不符合大众需求探寻传承与 创新的出口。解析侧重点:材料一守正创新,奏响民乐好声音一文,“民乐的创作、演出、传播呈现出新的时代气象, 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的认知度、接受度持续提高。这既反映了文化自信的增强,也给民乐的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民乐守正创新,要立足优秀传统”“创新,应当是在尊重 艺术自身规律基础上的求新求变” “体现自身特色,
23、是民乐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围绕“民乐创新”谈论,从“守正”和“创新”两个方面出发,整体谈民乐发展的方向。材料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研究一文,“随着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的兴起, 传统音乐文化也开始以一种新形式呈现在大众视野并实现几何式增长的传播态势” “传统音乐的 传播不再是单一地依赖于影视作品,而是走向了自由化创作道路,关于传统音乐的短视频内容也 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景象” “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不仅满足了受众对娱乐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传 统音乐文化的发展”“然而,由于短视频平台的开放性,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者不再都是具备专 业素养的人才,导致视频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从民乐短视频传播谈起
24、,从现象的形成、发展、 优劣势等探究民乐形式创新健康发展的策略。材料三民族音乐的困境与出路一文,“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民族 音乐需要新鲜血液,更需要创新动力。今天,在中国音乐学院派的创作理念中,很多作品还 不成熟,还在探索和试验,还没有更多地考虑到群众的欣赏需求”“这类作品误伤了观众对民乐 的热情,使民族音乐脱离了大众、远离了市场”,从民乐传承的困境入手,以某些“学院派”形 式创新的弊端不符合大众需求探寻传承与创新的出口。再据此概括出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都是谈民乐创新。问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乐节目焕发生机,与舞台声、光、电和服、道
25、、化等技术手段的融入有较大关系。B.民乐传播短视频的创作经历了由依赖于传统文化影视作品逐渐走向自由创作的过程。C.短视频平台中民乐作品的相互模仿造成内容同质化,导致传统音乐文化的扭曲发展。 D.对某些现代派探索作品的无端吹捧影响了民族音乐的人才培养,也误导了大众需求。答案C解析C.“扭曲发展”言之过重。文本中“扭曲发展”是恶搞、低俗的传统音乐相关作品频频在短视频 平台上传播,以及传播存在着大量侵犯版权的行为造成的结果。问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对民乐进行形式上的创新表达了鲜明的反对态度,显得理性而克制。B.材料二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短视频平台对于传统民族音乐传播的优
26、劣势。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新媒介对民乐发展的影响,分别强调创作和传播。D.材料三提及的“困境”指民乐的大众影响力降低,无法满足观众认知热情。答案B解析A. “鲜明的反对态度”错,材料一对民乐进行形式创新的态度是中立的,而非鲜明反对。C. “分别强调创作和传播”错,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从创作和传播两个方面谈到新媒介对民乐发展 的影响,侧重强调的方面不明显。D. “指民乐的大众影响力降低”以偏概全,材料三的“困境”还包括“严峻的传承危机”。问题4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A.国风乐团自得琴社的视频作品醉成都以画卷的形式展开,画中人身着唐装,用传统民族乐 器弹奏流行民谣成都,中间
27、还加上了现代说唱元素。B.2022年春节戏曲晚会集结了全国30多个戏曲剧种、70多个戏曲院团,近百名戏曲名家积 极参与,通过戏曲精品佳作,营造欢乐祥和的新春氛围。C.在“新民乐国风夜”晚会中,节目组打破传统节目演绎形式,邀请美国歌手唐伯虎演唱,陈力 宝吹响啖呐伴奏,演绎吸呐届的经典曲目百鸟朝凤。D.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多年来率团上演了 “摇滚评弹”“爵士评弹”,并将金宇澄的小说繁 花改编成了评弹作品高博文说繁花在全国巡演。答案B解析材料一守正创新,奏响民乐好声音的观点是强调“守正创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B.选项属于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没有体现创新。问题5经典咏流传是一档以“和诗以歌”
28、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的文化音乐节目。 第三季以“大美中华”为主题,在经典传唱人演唱之前,经典鉴赏团成员康震老师在舞台特定区域结合AR对诗词背景进行解读。解析完成后,环绕舞台的水幕徐徐落下,诗词在璀璨的光影中倒 映其上。经典传唱人“走进”水幕开启传唱之旅,使得唱响“大美中华”的舞台仿若成为一幅动 态的诗词卷轴。请结合材料,分别从“守正”和“创新”两个角度来谈谈这档节目。答案守正:以“大美中华”为主题,表明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和敬重,彰显了 民族自信;以中国古诗词的传唱为核心,不仅演唱曲目,而且对背景进行了解读,向大众传播 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考虑观众需求,“诗词画
29、轴”等从氛围上呈现了传统音乐优美和典雅的 一面。创新:经典传唱人用现代音乐方式演唱古典诗词,进行了音乐形式的融合创新;利用AR、水 幕等技术在感官上将节目包装出耳目一新的效果,贴合大众观赏需求。解析“守正”:结合材料一 “要立足优秀传统,发民乐之正声“对民乐真正的自信,来自对优秀传统文化 发自内心的敬重”可知,“守正”就是要表达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敬重,而经典咏 流传以“大美中华”为主题,表达了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和敬重,彰显了 民族自信。结合材料一 “中华文化讲究艺术意蕴,民乐的魅力在于独特的韵味、真挚的情感和艺术的感染力。 音乐表达是诠释者与聆听者的磁场共鸣,其内心
30、感受与审美认知蕴含在作品的意境中”可知, “守正”还指呈现审美意境,具有感染力,让观众产生共鸣。而经典咏流传在经典传唱人演 唱之前,经典鉴赏团成员康震老师在舞台特定区域结合AR对诗词背景进行解读,解析完成后,环 绕舞台的水幕徐徐落卜,诗词在璀璨的光影中倒映其上,体现了以中国古诗词的传唱为核心,不 仅演唱曲目,而且对背景进行了解读,向大众传播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考虑观众需求,“诗词 画轴”等从氛围上呈现了传统音乐优美和典雅。“创新结合材料一 “在新媒介环境下,舞台声、光、电和服、道、化等手段的融入”可知,创新首先是 音乐形式上的融合,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体
31、 现了音乐形式的融合创新。结合材料一 “很迅速地就在感官上将民乐节目包装出耳目一新的效果”可知,创新就是要在感官 上将节目包装出耳目一新的效果,而经典咏流传“环绕舞台的水幕徐徐落卜,诗词在璀璨的 光影中倒映其上”“舞台仿若成为一幅动态的诗词卷轴”利用AR、水幕等技术在感官上将节目包 装出耳目一新的效果。【考题对接】一、陈沆雪中家伯愚谷先生枉过燕支山赋呈二首一一情感常规变化点阅读下面这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雪中家伯愚谷先生枉过燕支山赋呈二首陈沆其一积雪满林屋,没我阶上苔。三日闭门坐,悄然对寒梅。谁知先生杖,为我山中来。其二七十犹好学,无人知此心。虚怀发高论,独许吾知音。夫子下山去,梅花香满林。1
32、.这两首诗写作背景相同,意脉相连。如果将两诗贯通起来看,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 简要分析。2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明示出诗人与访客的关系,既含有诗人的自谦之意,又体现了对长者的尊敬之情。B.前诗的一、二两句分别从大处和细节落笔,紧扣诗题描写雪景,写出了诗人处境的僻寒。C.后诗的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学识浅薄却高谈阔论,希望与长辈能够成为论学的知音。D.两首诗的用语虽然平淡质朴,但是诗人视愚谷先生亦亲亦师亦友的情感令人回味悠长。一、陈沆雪中家伯愚谷先生枉过燕支山赋呈二首【答案】1 .积雪满林,诗人闭门独坐,百无聊赖,惟有悄然静对院里的寒梅,可见此时此
33、境的诗人心中充满了孤 寂冷落之情。愚谷先生不顾年迈,冒雪登门造访,让独坐赏梅的诗人深为感动,意外和欣喜之情隐含其中。愚谷先生好学谦虚的品质和渊博的学识如梅香一样洒满树林,让诗人心生敬佩和赞美之情,并且诗人为 自己能成为知音而感到欣慰。【解析】第一首开头两句“积雪满林屋,没我阶上苔”写连日山雪,早已白茫茫一片,诗人因是闭门观雪, 但见门前山林,身边屋宇,为雪覆盖;阶前青苔,尽被雪封,雪后已无人行于屋前台阶。雪满林屋,阶苔 封没,是写诗人的处境之僻而塞,亦以示诗人之孤寂冷清。第三、四句云“三日闭门坐,悄然对寒梅”便 深一层透露了诗人的这种心态。连着三日大雪,只能闭门独坐,冷静孤寂,惟有悄然静对着院
34、里的雪中寒 梅,益显处境之寂静。第一首最后两句“谁知先生杖,为我山中来”“谁知” 一语,直露身处孤静之境的诗人的惊喜之情。试想, 大雪封山,山高路险,天寒地冻,而一位年事已高的长者,突然登门来访,解我寂寞,岂又不惊不喜之理? 何况,又是专程“为我”,来自雪林的“山中”;何况,又是拄杖而来的老人,意外和欣喜之情隐含其中。 第二首开头第一句“七十犹好学”伯父年已七十,却为论学之事,冒雪而至,好学如此,令人感佩。三、 四句“虚怀发高论,独许吾知音”伯父为人虚怀若谷,不惜就正于晚辈;但伯父之谦虚,又非不学,他时 有高论,令诗人敬服,他亦以此推许诗人是知音。最后两句“夫子下山去,梅花香满林”诗人运用借物
35、写 人、移情于物的诗法,以“梅花香满林”的景感,写出对“夫子”上山来访留下的美好印象。雪中梅花, 高洁清丽,足可以喻“夫子”的道德文章。第二首主要表达对愚谷先生好学谦虚的品质和渊博的学识的敬 佩和赞美之情,并且诗人为自己能成为知音而感到欣慰。2 .C【解析】C.“写诗人自己学识浅薄却高谈阔论”错,后诗的三、四两句写伯父为人虚怀若谷,畅怀高 论,他亦以此推许诗人是知音。【赏析】此诗作于嘉庆二十年(1815),诗人年三十而尚未入仕,后四年即中进土一甲第一。诗人出身书香门第, 其伯陈光绪,亦高年好学。燕支山位薪水县境内,横亘巴水、潘水间,诗人家在此山麓。这两首诗,清幽 雅丽,为友人称道。魏源、黄修存
36、评第一首日:“清幽之韵,总胜从前。”董桂敷评日:“神韵高绝。” 惟于第二首,诸评有争议。董桂敷以为这一首有“味外味” o吴嵩梁评语较晦,日:“吾无隐乎尔。”似 谓审度宜慎。而龚自珍则直言不讳,评日:“此种稍滑,惧开震体。”指其第二首,未为入雅,有违正体。 于此可见陈诗在好友中之影响。此选二首,第一首写雪中迎客,第二首写梅下送客。来客本是作者的伯父,是位年事已高的长辈,作 者当以敬畏之心谨敬相待,诗题“枉过”、“赋呈”之语,即体现了这一点。尊者屈驾访己,乃谦称“枉 过”;为诗以赠上位者,乃恭书“赋呈”:故诗题已明示长幼名份。但伯侄同属风雅之土,相聚赏梅,论 学赋诗,于亲情之间,又别有师友之情、知
37、音之交,此中绝无俗儒严守长幼之序的朽腐气味。此正这首诗 的本色,亦其可贵之处。第一首开头两句云:“积雪满林屋,没我阶上苔。”紧扣诗题写“雪中”景。上句大处落笔,写连日 山雪,早已白茫茫一片,诗人因是闭门观雪,但见门前山林,身边屋宇,为雪覆盖。下句从细处写,写惟 阶前青苔,尽被雪封,雪后已无人行于屋前台阶。雪满林屋,阶苔封没,是写诗人的处境之僻而塞,亦以 示诗人之孤寂冷清。诗人关注“阶上苔”之被雪封没,亦其留意于人迹出没、以解冷落无聊的心态流露。 第三、四句云“三日闭门坐,悄然对寒梅。”便深一层透露了诗人的这种心态。连着三日大雪,只能闭门 独坐,冷静孤寂,惟有悄然静对着院里的雪中寒梅,益显处境之
38、寂静。但为土子者,有寒梅为伴,送来幽 香,亦可解人寂聊。故诗人处此既静又雅又洁之境,已尽得风韵之趣。上述四句写足了山雪之景与诗人之 心,极尽铺垫,故两句云:“谁知先生杖,为我山中来。”“谁知” 一语,直露身处孤静之境的诗人的惊 喜之情。试想,大雪封山,山高路险,天寒地冻,而一位年事已高的长者,突然登门来访,解我寂寞,岂 又不惊不喜之理?何况,又是专程“为我”,来自雪林的“山中”;何况,又是拄杖而来的老人。诗中突 出“先生杖”来,以杖指代先生,别有匠心。杖来山中,固以示伯父年迈,亦以示雪山路险,须借杖步来。 但更易引人联想的是,杖击路冰,笃然有声,与前四句写积雪、林屋、阶上苔、闭门、独坐、寒梅等
39、静态, 形成对照。炼一 “杖”字,颇得诗法。总之,这末两句出,来客的高谊厚爱与长者风度,在诗人心眼之间, 较之静对为伴的寒梅,更具高格与风雅。至于从诗人一面来说,亦尽得风雅之趣,所谓“主雅客来勤”, 全诗句句在暗示着诗人这方面的品调,无须蛇足。第二首写梅下送客。从内容上说,是接续第一首诗意。但全诗笔触全在客方描写。伯父年已七十,却 为论学之事,冒雪而至,好学如此,令人感佩。但是,伯虽“七十犹好学”,而于俗流村夫来说,却是“无 人知此心”的。正因为此,他才将侄儿视为知音。三、四句“虚怀发高论,独许吾知音,”就进一步申说 此意。伯父为人虚怀若谷,不惜就正于晚辈;但伯父之谦虚,又非不学,他时有高论,
40、令诗人敬服,他亦 以此推许诗人是知音。诗谓“独许”,并非诗人自我标榜,而是其伯难得论学的知己,故一旦相逢,便畅 怀高论,虽为伯侄,而无界防。如此,惟学以重,可见其“好学”的雅兴。世人不解此,而贤侄乃解之, 非“知音”而为何者?然于诗人一面来说,来访论学者,是伯,是师,更是畏友。故谓送别,称“夫子下 山去,梅花香满林。”诗人运用借物写人、移情于物的诗法,以“梅花香满林”的景感,写出对“夫子” 上山来访留下的美好印象。雪中梅花,高洁清丽,足可以喻“夫子”的道德文章。此句亦与第一首“悄然 对寒梅”句相呼应,自访前至访后,原来悄然静对之寒梅,到今竟然香满山林了。如此结句写出“夫子” 的进山来访,给诗人
41、、也是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其学问、人格与情义,都可与梅香之幽远一样长驻人心, 令人难忘。诗人借物写人,含颂扬而不直露,既合诗艺之道、风雅之旨,又合彼我身份。此诗造语简淡,却情味深浓;状形设喻,随景择取,而格高味永,情长韵远。陈沆为诗,讲究锤炼, 常几易其稿,然读来不落痕迹,做到了简入深出,无愧乎时人的诗坛大宗之誉。二、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一一相同点: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L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
42、“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 “感” “病”而不赘 叙,令人印象深刻。B. “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 感” “多病”依然。C.采桑子上阙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 合,意蕴盎然。D.“细捻轻拢”句,由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化出,赞美弹奏琵琶的技艺。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 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 一句 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二、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答案】LC【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诗
43、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 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 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 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 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 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 “上阙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是错误的。上阙前二句是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 言事后言情。故答案选C
44、。2.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 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 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 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 味的广阔空间。【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此类题可以运用如下三步。第一步,用现代散文诗的语言 重新描绘诗中景物,体会景物描写中所传达出的情意;第二步,把所描述的景物和体会到的感情之间的关 系进行剖析,区分不
45、同情况。情景关系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借景抒情(先有情,借景而发,包括触景 生情、寓情于景和融情于景三种形式);移情于景(把情感转移在景物上,又称主客移位)融(寓) 情于景;托物言志(咏物抒怀);以景结情,等等。此类试题可分三步,第一步点明手法;第二步答“景”,可以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此类句式来答;第三步写抒发了什 么样的情感。“斜照江天一抹红”,是一句景语,是当时“残霞晚照”的写实,所以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同时“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 通过环境的安静写出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
46、浸在音乐的回味中,从而表现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属于侧面描写。“唯见江心秋月白”也是景物描写,写了月夜之下江面的景色,所以也是以景结情、情景 交融的手法,同时,写出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表现出演奏结 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 通过这种景物描写具有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译文】本来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于多景楼中。同在他乡同举杯,故友又重逢。回首当年相知,惺惺 相惜成一笑,功业无成转头空。且停杯,侧耳听一一琵琶声声诉衷情。细细地捻,轻轻地拢,醉了琵琶女,一脸春融融;更
47、有那一抹斜阳 脉脉相辉映,江天一色晚霞红。【赏析】东坡喜吟诗,词集中颇多歌席酬谢、即事明笔的“急就章”。这些临时随意而发、肆口而成的作品, 不容深思,无暇推敲,未必完美,但却更足以显示东坡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敏捷的创作才 华,别有系人之处。这篇采桑子,正属于此类即兴之作。据东坡的友人杨绘(元素)记载: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仲冬,东坡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途经润 州(今江苏镇江),与孙洙巨源、王存正仲集会于该地风景奇胜的甘露寺多景楼。席间,京师官妓甚多, 而一个名叫胡琴的,姿色技艺尤其美好。酒阑,孙巨源请求东坡说:“残霞晚照,非奇词不尽。”东坡于 是填了这篇采桑子。东坡另有润州甘露寺弹筝一诗,亦为同时所作,可参读。“万事开头难”,吟诗填词也不例外。但东坡填这篇采桑子却能毫不费力地从“多景楼”的“多” 字获取灵感,从杜甫水宿遣兴兴奉呈群公的首句“鲁钝仍多病”借来句型和后三字,写出了连用三个 “多”字的言情语句作为发端。它像“劈地抽森秀”的太华,以其奇兀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并顿时产生出 磁铁般吸引读者的力量。多景楼在今镇江市北固山后峰、甘露寺后部,下临长江,三面滨水,登楼四望, 整个城市可尽收眼底,曾被米芾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东坡是个博古通今、关心时政、喜欢寻幽探胜的人, 在这样的多景楼上眺望壮丽的江山,他能不触景生情吗?想到三国时的孙权曾建都于此地,六朝的宋武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