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对照课本注释翻译(共三篇).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对照课本注释翻译(共三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对照课本注释翻译(共三篇).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课对照课本注释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在尊长(孔子)近旁陪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n);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
2、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夫子哂(shn)之。孔子听了微微一笑。“求!尔何如?”“冉有,你怎么样?”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君子。”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贤人(来推行了)。” “赤!尔何如?” “公西华,你怎么样?”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朝见天子
3、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待着礼帽,当一个小小的主持赞礼的司仪官。”“点!尔何如?”“曾皙,你怎么样?”鼓瑟希,铿(k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n)。”(曾皙)弹奏瑟的声音(逐渐)稀疏,接着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曰:“莫(m)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风乎舞雩(y),咏而归。”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家。”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4、”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呀!”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曰:“夫子何哂由也?”(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唯求则非邦也与?”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唯赤则非邦也与?”“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
5、大事吗?”“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wng)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
6、王于天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说:“安民才能称王,这是没有人可以阻止的。”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民吗?”曰:“可。”(孟子)说:“可以。”曰:“何由知吾可也?”(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 s),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孟子)说:“我听胡龁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大王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
7、钟。”大王说:“释放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大王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体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曰:“有之。”(齐宣王)说:“有这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对我有这种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
8、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替换它。”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用小换大,(您的用心)他们怎么知道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钱财而用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啊。”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行仁
9、政的方式,(之所以对牛有不忍之心是因为大王)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王说,曰:“ 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齐宣王很高兴,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这话)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内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
10、舆薪。则王许之乎?”(孟子)说:“有人禀报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视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火。那么,大王您认可吗?”曰:“否。”(齐宣王)说:“不认可。”“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可是您的功德还到不了百姓那里,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11、,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宣王)说:“不去做与不能做的表现,怎么区分?”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部编版 必修 下册 对照 课本 注释 翻译 共三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