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相关专业知识考点解析(9):传染病学.doc
《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相关专业知识考点解析(9):传染病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相关专业知识考点解析(9):传染病学.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相关专业知识传染病学一、病毒性肝炎(一)病原学(一)甲肝病毒:只有1个抗原系统,感染后早期产生IgM型抗体,仅存在36个月,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感染后产生的IgG抗体,可存在多年,有保护力。(二)乙肝病毒:HBV有5个抗原抗体系统:HBsAg与抗HBs:急性自限性HBV感染时血中HBsAg大多持续16周,最长可达20周。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急性感染后期,HBsAg转阴后一段时间开始出现,可持续多年。抗HBs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乙型肝炎恢复期、既往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pre-S1与抗pre-S1:pre-S1在感染早期紧接着HBsAg出现于血液中,在急性期很
2、快转阴提示病毒清除或病情好转。pre-S1阳性是HBV存在和复制的标志,如果pre-S1持续阳性,提示感染慢性化。抗pre-S1被认为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感染早期即可出现。pre-S2与抗pre-S2:pre-S2可作为判断HBV复制的一项指标。抗pre-S2在急性肝炎恢复早期出现,并发挥起保护性抗体作用,抗pre-S2亦可作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观察指标。pre-S1、pre-S2与抗pre-S1。抗pre-S2还未作为一项常规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HBeAg与抗HBe:HBeAg阳性,说明病毒在复制。抗HBe抗体出现在HBeAg转阴后,如果HBeAg阴转、抗HBe抗体出现,同时HBV-DNA也
3、阴转,则说明HBV复制减少或停止,但如HBV-DNA仍持续阳性,则说明HBV的前C区发生了变异,病毒仍在复制,具有传染性。HBcAg与抗HBc: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肝细胞核中,血液中无游离HBcAg,故临床一般不做HBcAg检测,而检测其抗体。抗HBc IgM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绝大多数出现在发病第一周,多数在6个月内消失,抗HBc IgM阳性提示急性期感染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 IgG出现较迟,但可保持多年甚至终身。但这2种核心抗体均无保护力,不影响HBV复制。HBV-DNA存在于病毒的核心部分,血清中检出HBV-DNA和HBeAg,说明病毒在复制,其中HBV-DNA为最
4、敏感最直接的HBV感染指标。(三)丙肝病毒(HCV)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抗HCV又分为IgM型和IgG型。抗HCV IgM在发病后即可检测到,一般持续13个月。如果抗HCV IgM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为慢性。(四)丁肝为缺陷型病毒,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HDV Ag最早出现,然后分别是抗HDV IgM和抗HDV IgG,一般三者不会同时存在。(五)戊肝病毒病毒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经胆汁随粪便排出。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或隐性感染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二
5、)传播途径甲型和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三)易感人群甲型肝炎以儿童发病率高,而戊型肝炎则主要发生于青壮年,孕妇罹患戊型肝炎后则较易发展为重型肝炎。三、临床表现潜伏期(3-7-5-7-4)(一)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分为以下三期,总病程24个月。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约80%有发热伴畏寒。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仅少数有发热。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为AST、ALT升高,本期持续57天。黄疸期: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
6、达高峰。部分患者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检查示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本期持续26周。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12个月。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无黄疸型发病率远高于黄疸型。无黄疸型通常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腹胀、肝区痛、肝大、有轻压痛及叩痛等。恢复较快,病程多在3个月内。有些病例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 (二)慢性肝炎1.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
7、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区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阙如。肝功能指标仅1项或2项轻度异常。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重型肝炎(肝衰竭)四、各种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前可有不洁饮食史,如未煮熟海产如毛蚶、蛤蜊及饮用污染水。甲肝多见于儿童。戊肝多见于成年人。乙型、丁型及丙型肝炎病前可有输血或血制品史、手术史及注射史,或与病人有生活密切接触史。(二)临床表现 (
8、三)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检查(1)血清转氨酶升高,急性者可高达正常高限10倍以上,慢性增高者多在2倍以上。(2)血清胆红素可增高到17.120.0mol/L以上,无黄疸者可不高。(3)碱性磷酸酶、转肽酶可升高。(4)慢性者血浆白蛋白可减低。2.病毒学指标(1)甲型肝炎:抗HAV IgM阳性;粪便中检出HAV颗粒或抗原或HAV RNA。(2)乙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现已少见HBV携带者 注:另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除HBV DNA阳性外,其余HBV血清学标志均为阴性。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注:抗HEV IgM阳性可作为诊断参考,但需排除假阳性。五、治疗(一)慢性肝炎1
9、.一般治疗 适当休息,进食高蛋白饮食(肝性脑病时应限制蛋白入量),禁止饮酒。2.药物治疗 包括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治疗。其中最重要的是抗病毒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和HCC的发生,延长存活时间。(1)抗病毒治疗1)适应证包括:HBV DNA105拷贝/ml;ALT2倍正常上限;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10ULN,血TBil2ULN;如ALT2倍正常值上限,但组织病理学Knodell HAI指数4,或中度(G23)及以上炎症坏死和(或)中度(S2)以上纤维化病变。注意排除由药物、酒精和其他因素所致的AL
10、T升高,也应排除因应用降酶治疗后ALT暂时性正常;丙型肝炎HCV RNA阳性。2)抗病毒治疗疗效判断:完全应答:HBV DNA或HCV RNA阴转,ALT正常,HBeAg血清转换;部分应答:介于完全应答和无应答之间者;无应答:HBV DNA或HCV RNA、ALT、HBeAg均无应答者。3)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核苷类似物:共2类,即核酸类似物和核苷酸类似物,前者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恩曲他滨等。后者包括阿德福韦酯、特诺福韦等。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转换后继续用药1年以上;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至少2年以上;肝硬化患者需长期
11、应用。(2)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如胸腺五肽、复方鳖甲软肝片等。(二)重型肝炎的治疗1.支持和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清淡饮食,营养支持治疗。2.药物治疗 包括促进肝细胞再生、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等治疗。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治疗。3.人工肝支持系统4.肝移植六、预防甲乙型肝炎的预防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3.接种疫苗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一、病原学汉坦病毒:RNA病毒,核衣壳蛋白抗体是宿主感染后出现最早的抗体,在病程第23天即能检测出,有助于早期诊断。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我国发现53种动物携带本病毒,在我国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
12、。人不是主要传染源。(二)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虫媒传播5种传播途径。(三)易感性人普遍易感,在流行区隐性感染率可达3.5%4.3%。三、发病机制1.病毒直接作用临床上患者均有病毒血症期,且有相应的中毒症状,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轻重不同。2.免疫损伤作用(1)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损伤(型变态反应):本病患者早期血清补体下降,血循环中存在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是本病血管和肾脏损害的主要原因。(2)其他免疫反应1)变态反应:、型变态反应2)细胞免疫反应3)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四、临床表现(一)发热期(二)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46病日。多数病人发
13、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热退后发生。轻型病人可不发生低血压或休克。本期持续时间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6日以上,一般为13日。(三)少尿期多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与休克期重叠的少尿,应和肾前性少尿相区别。一般以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少数病人无明显少尿而存在氮质血症,称为无少尿型肾衰竭,这是肾小球受损而肾小管受损不严重所致。少尿期一般发生于58病日。持续时间短者1日,长者可达10余日,一般为25日。少尿期的临床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病人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多数病人此期由于DIC、血小板功能障碍或肝素类物质增加而出血现象加重,表现
14、为皮肤瘀斑增加、鼻出血、便血、呕血、咯血、血尿或阴道出血。少数病人出现颅内出血及其他内脏出血。(四)多尿期1.移行期每天尿量由400ml增至2000ml,此期虽尿量增加,但血尿素氮(BUN)和肌酐等反而升高,症状加重,不少患者因并发症而死于此期,宜特别注意观察病情。2.多尿早期每天尿量超过2000ml,氮质血症并未见改善,症状仍重。3.多尿后期尿量每天超过3000ml,并逐日增加,氮质血症逐步下降,精神食欲逐日好转,此期每天尿量可达40008000ml,少数可达15000ml以上。此期若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发生继发性休克,亦可发生低血钠、低血钾等症状。(五)恢复期一般需13个月,体
15、力才能完全恢复,但有的病人肾功能恢复须更长时间。根据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和出血、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本病可分为5型: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非典型。五、诊断(一)诊断特征性症状、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史(二)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病程12天白细胞计数多属正常,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第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出现较多异型淋巴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均升高,血小板从第2病日起开始减少,并可见异型血小板。2.尿常规病程第2天可出现尿蛋白,第46病日尿蛋白常达+,突然出现大量尿蛋白对诊断很有帮助。部分病例尿蛋白中出现膜状物,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3.血液生化检查B
16、UN及肌酐在低血压休克期、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期开始升高,移行期末达高峰,多尿后期开始下降。发热期血气分析以呼吸性碱中毒多见,休克期和少尿期以代偿性酸中毒为主。血钠、氯、钙在本病各期中多数降低,磷、镁增高。血钾在少尿期升高,少数患者少尿期出现低血钾。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4.凝血功能检查发热期开始血小板减少,若出现DIC,血小板常减少至50109/L以下,DIC的高凝期出现凝血时间缩短,消耗性低凝血期则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凝血酶时间延长,进入纤溶亢进期则出现纤维蛋白降解物(FDP)升高。5.免疫学检查(1)特异性抗体检测:在第2病日即能检测出特异性IgM抗体,1:20
17、为阳性。IgG抗体1:40为阳性,1周后滴度上升4倍或以上有诊断价值。(2)特异性抗原检测:常用免疫荧光法或ELISA法,胶体金法则更敏感。早期患者的血清及周围血中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尿沉渣细胞均可检出汉坦病毒抗原。6.病毒分离将发热期患者的血清、血细胞和尿液等接种Vero-E6细胞或A549细胞中可分离出汉坦病毒。六、治疗综合治疗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对症治疗。“三早一就”仍然是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一)发热期1.抗病毒2.减轻外渗3.改善中毒症状4.预防DIC(二)低血压休克期1.补充血容量宜早期、快速和适量,争取4小时内血压稳定。液体应
18、晶胶结合,以平衡盐为主。临床上对休克较重患者,常用双渗平衡盐液能达到快速补充血容量的目的。2.纠正酸中毒3.血管活性药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三)少尿期1.稳定内环境 2.促进利尿3.透析疗法透析疗法的适应证:4.导泻和放血疗法为预防高血容量综合征和高血钾,可以进行导泻。但必须是无消化道出血者。常用甘露醇、硫酸镁或大黄。(四)多尿期1.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2.防治继发感染若发生感染应及时诊断和治疗,忌用对肾脏有毒性作用的抗生素。(五)恢复期补充营养,出院后应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七、预防(一)疫情监测(二)防鼠灭鼠(三)做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四)疫苗注射艾滋病一、病
19、原学RNA病毒,既嗜淋巴细胞,又嗜神经细胞,主要感染CD4+T细胞以及单核-吞噬细胞、B淋巴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等。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无症状而血清HIV抗体阳性的HIV感染者、血清病毒阳性而HIV抗体阴性的窗口期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染源,窗口期通常为26周。(二)传播途径1.性接触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以同性恋为主。2.血液接触传播3.母婴传播4.其他(三)易感人群三、发病机制HIV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包括CD4+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主要表现为CD4+T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导致免疫功能缺陷。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20、的发生。1.病毒动力学HIV进入人体后,导致CD4+T淋巴细胞数量短期内一过性迅速减少为特征的急性感染。CD4+T淋巴细胞可自行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但病毒并未被清除,形成慢性感染。2.HIV感染与复制HIV感染宿主免疫细胞后以每天产生1091010颗粒的速度繁殖,并直接使CD4+T细胞溶解破坏。芽生释出后可再感染并破坏其他细胞。3.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4.单核-吞噬细胞(MP)功能异常5.B细胞功能异常6.自然杀伤细胞7.异常免疫激活四、临床表现(一)临床分期1.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的24周。大多数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临床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全身不适
21、、头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痛、肌痛、关节痛、皮瘆、淋巴结肿大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此期血清可检出HIV RNA及P24抗原。CD4+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同时CD4/CD8比例倒置。2.无症状期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数量、类型、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卫生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此期具有传染性。3.艾滋病期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HIV血浆病毒数量明显升高。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1)HIV相关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相关专业知识考点解析 9:传染病学 心血管 内科 主治医师 资格 笔试 相关 专业知识 考点 解析 传染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