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教案要点.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地球的形状教案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的形状教案要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球的外形教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外形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学问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外形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究地球外形经受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生疏到科学是不断进展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类生疏地球外形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行缺少的推动力。教学预备:地球仪、小船、相关图片、笔、纸、多媒体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1. 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地球2. 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外形是个什么样的,地球
2、有多大呢?我们今日就来学习这些学问。板书课题:地球的外形。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局部。你知道吗?在人类飞出地球之前,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外形了。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生疏地球外形的呢?二、带着学生经受人类生疏地球外形的过程3. 展现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话:同学们对于地球的生疏基原来自于书和电视,现在科学技术兴旺了, 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生疏,古代人又是怎样生疏地球的呢?教师收集了一些古代人对地球外形的猜测、探究与实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印度人认为:古代中国人认为:最初,人们凭直觉来生疏地球,提出了“天园地方”的猜测。但是,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
3、猜测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依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 刚刚我们了解了古代人生疏地球外形的过程。没有得到多数人验证所以不信任。那时候的人比较封建 等等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信任呢?学生争论沟通。5. 请同学们看书:谈话: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觉察进港的船只总是先观察桅杆,在渐渐观察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渐渐隐没在地平线下,据此,人们猜测地球是一个球体用模拟试验观看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消灭什么不同现象。提示:观看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掌握船的速度,不要
4、太快。模拟试验:观看帆船进出港试验器材:纸、火柴梗、地球仪试验过程:1.用橡皮泥或纸做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3. 观看船进港,你有什么觉察4. 再把船放在桌面上模拟航行,两次试验,观看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试验现象:船在球体上航行,进港时首先消灭的是桅杆,然后是船身,出港是相反船在平面上航行,进港时,桅杆和船身同时消灭,出港时一样试验结论:地球是球体的。地球是圆的吗?观看正方体上小纸船的运动观看球体上小纸船的运动小结:在正方体上,小船会突然消逝;在球体上,小船会渐渐消逝。在正方体上,小船会突然消灭; 在球体上,小船会渐渐消灭。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经过科学家的周密测量,觉察地球并不是一
5、个正圆的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章球体。还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 如临海观船,登高望远等3. 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1.2.3.4.5.6.三、生疏地球的大小给地球量一量“身” 四、板书设计:地球的外形4. 小组争论: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留意提示组长做好分类记录5. 小组汇报。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生疏,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生疏。学生争论沟通,教师适当补充。2.在高科技的今日,人类已经飞出地球通过卫星照片证明白地球是个球体,那么想象一下,假设我们没有飞进太空,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6、呢?学生在已有学问的根底上对所提问题进展假设。3.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沟通。 4看课本,了解人类生疏地球外形的过程。观看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外形。6. 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7. 提问:通过对地球外形的生疏,你有何收获?1. 介绍利用科学技术观看到的地球。苏联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 “神舟五号”宇宙飞船2. 谈话:依据收集到的资料,谁来说说地球有多大?3. 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外表积等相关数据,教师依据学生的答复,把这些数据展现出来。4. 谈话:依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5. 提问: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960 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
7、少中国面积吗?6. 学生猜测7. 教师展现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生疏地球的大小。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的位置,看一看中国在地球仪上有多大。四、拓展活动:算一算,假设你以每小时 4 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 8 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从太空看地球 圆球体【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1、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章的全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探讨地球现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和简洁的方法证明地球的现状。2、通过阅读查找得出表示地球大小的具体数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讨地球奇特的古怪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2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8、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受到科 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重点、难点】1重点:地球的外形和大小。2难点:教材中关于人类生疏地球外形的过程表达格外简单, 需师生补充精当材料。【关心工具】1. 多媒体课件。2. 表演用道具。【主要训练形式】1.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研讨。2. 教师指导,学生表演。【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教师提问:我们人类生活的共同家园地球是什么外形的? 谁能描述地球的外形呢?学生答复。(2)、教师单击主界面,出示画面1: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外表积示意图,指导学生记忆具体数据,交给记忆方法,比照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大小。二导入课:教师谈话导入,谈话内容如下:通过
9、: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等数据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不是一个标准球体,准确答案请大家课下连续探究。地球是球形天体这一今日看来是常识的问题, 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对它的生疏却经过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今日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人类是如何生疏地球外形的。前面我们已布置了一个作业:四个大组,每组分别争论一个课本所给的代表性大事,我们先通过课本图片资料和文字段落的学习, 然后小组内汇总,遴选构思,以表演的方式把学习成果展现出来,把人类生疏地球外形过程的概貌呈现出来。现在各组参与表演的同学作预备,下面让我们用掌声请第一组的代表同学带上自己预备的表演道具上讲台,表演活动一教师指导学生表演,指导学生一边表
10、演,一边口述表演过程好内容。看完表演,我们自己完成活动一的填空题,填完后,我请一个同学把答案说说。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一后,板书课题: 地球的外形与大小。三学习课教师讲故事,学生表演,师生共同学习天圆地方教师:在亘古荒凉的年月,人类活动范围狭小,只能凭直觉生疏世界,当时人们 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听公元前十世纪我国周朝一对农家父女的对白:学生表演:烈日下父女耕地父:边耕地边擦汗自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女:望头顶烈日说父亲,太阳又当头照了,擦擦汗吧,它每天在天上东升西 落,这天就似乎一口倒扣着的大锅啊。父:聪明吾儿,那你再看这平坦的大地又像什么? 女:略思考像方正的木板。父:对,正如书
11、中所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教师:点击画面2点击鼠标出示,下同天圆地方图。女:假设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是一个方正的木板,那圆盖与地的四个 角怎么合得拢呢?父:这教师讲解:这位小女孩的疑心确实是个难题,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并不 是直觉得那么平人们对原有的关于地球的结论开头产生了疑心,做了各种各样的解 释,开头认为地表可能是个曲面,如我们祖先就认为:大地像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 顶半圆的斗笠,得出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假设。这就是“盖天说”。教师:点击画面3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图。教师讲故事:时间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的生疏也不断进步,转瞬三百年过去了, 让我们看看古希
12、腊的先哲们又是怎样观看思考的。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坐在海 边高山上观海思考。教师点击:画面4毕达哥拉斯头像教师点击:画面5船桅杆近岸与离岸动态图”单击“船帆”和“登高望远”。 学生表演二教师提示:“船去桅杆最终消逝,船来桅杆最先消灭”;如站得再高一些,刚刚 消逝的桅杆又看到了站得高,看得远,莫非这两件事情是偶然的吗?看来大地可能 是个曲面。毕达哥拉斯是认为大地为曲面的第一人,又过了约 200 年,即公元前 4 世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土多德又留意到什么现象呢?画面6亚里士多德头像画面7动态月食现象单击“月食”。表演三亚里士多德看画面7,自语月食时地球影子是圆弧,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 地球
13、很可能是球形天体。观众问题 1:请问亚里士多德先生:你仅凭这个现象就能断定地球是球形的吗?亚里士多德:我还觉察,当一个人向南或向北旅行时,在他前面的地平线上会不 断消灭星,原先看到的星则不断移位,甚至消逝在后面的地平面下,这种状况只有 在曲面上才会发生。所以我也认为大地是个曲面。教师:又过了约 200 年,到了公元前 240 年前后,古希腊哲学家埃拉托色尼在埃及的阿斯旺和亚力山大又觉察了什么好玩的现象呢?画面8单击“头像”及“示意图”埃拉托色尼头像;阿斯旺、亚力山大两地太阳高度示意图。 表演四埃拉托色尼踱步自语:我站在处在北回归线上的阿斯旺这个地方有口枯井, 每年夏至,阳光直射井底,而在 80
14、0 千米以外的亚力山大却无直射现象这只能说明大地是曲面。教师:埃拉托色尼由此第一次比较准确地测量出地球圆周长,与今日数据仅相差 200 千米,这是多么微小的差距呀!埃拉托色尼因此被誉为“地理学之父”。教师:在西方文明苦苦探求真理的同时,东方文明也未停顿寻找的脚步,作为文明古国, 我们祖先对世界天文学进展做出了不朽的奉献。公元 1 世纪我国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在继承前人理论的根底上大胆创,提出了“浑天说”。画面9张衡头像单击出简介。画面 (10)“浑天说” 示意图。表演五张衡:看上去,天上太阳、月亮是球体,我们所在的大地是不是球体呢?踱步 语大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如同蛋壳,地如同蛋黄,且地浮在
15、水面上,而天浮在 空气上。观众问题 2:请问张衡先生:“浑天说”与“盖天说” 的主要区分是什么, 张衡:主要区分在于天之外形是整球形的天体还是半球形的天盖?盖天说认为天总在地的上方,不会没于地下,天上地下。 浑天说认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教师:“浑天说” 虽有缺陷,但不行否认它是人类对地球外形生疏上的一次飞跃。此后人类始终未停顿过对地球外形的探究,但都停留在假想、推想阶段,直到历史来到了16 世纪,人类才用自己的宏大实践证明白地球确实是个球体,那就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画面 (11)麦哲伦头像。环球航行示意图:红色箭头动态指示线路。连续单击示意图,箭头出,讲解同 步学生讲解:1519 年
16、9 月 20 日,麦哲伦率 5 艘船,265 人从西班牙圣卢卡港动身,沿巴西东海岸南下,于其次年 10 月抵达南美洲南端,这里有一条波涛汹涌的海峡,一些船员对前途感到畏怯而哗变,一艘船触礁漂浮,另一艘载有大局部给养的船背叛离去。在这 种状况下,麦哲伦也毫不动摇,坚持前进,声称即使是吃船上的帆和皮革,也决不回 头。经过五星期航行后,他们最终绕出了这个海峡,日后人们称之为麦哲伦海峡,走出海峡后,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浩瀚无垠的大海,这里风平浪静,连续航行 3 个月, 竟没遇到过一次大风大浪,人们称之为太平洋。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 1521 年 3 月, 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因与岛上居民冲突而被杀死,
17、其余船只连续航行。1521 年 9 月,到达今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时,又损失 2 艘船。最终一艘船,满载着欧洲人热爱的香料,驶过印度洋,绕过非洲,于 1522 年 9 月 6 日,回到西班牙,船只仅剩 18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历时 3 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从今,人们不必再担忧走到地球另一端时会掉人无底的深渊,这无疑是人类认 识史上的重大突破。画面12加加林头地球卫星照片教师: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明白地球是球形天体。历史在进步,科技在进展,1957 年 10 月 4 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第一位进人太空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联宇航员
18、加加林。1961 年 4 月 12 日,他乘坐“东方号” 宇宙飞船围绕地球飞行一圈,历时 108 分钟,从而写下了人类航天飞行的篇章。也开拓了人类首次在地球外广褒的宇宙空间观看地球的先河,下面请看加加林先生在外太空给我们发回的报道。表演六加加林:地球上的朋友们,大家好!此时此刻我怀着万分感动的心情向大家报告, 我们居住的地球原来是一个如此蔚蓝浑圆的球体,地表大都是海洋,不如称之为水球,地球像我们看到的太阳、月亮一样,高高悬挂在布满星斗的太空中,发出蓝光。自古 以来,人们始终在想象、探究地球外形的原来面目,我是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来到太 空的,我要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细心的观看,大胆的想象,勇敢的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 形状 教案 要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