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实验指导书.doc
《安全心理实验指导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心理实验指导书.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全心理实验指导书 编制: 高翠翠2010年10月 实验一 两点阈测量一、实验目的: 学会运用触觉计进行两点阈测量的方法二、实验简介:两点阈是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点,被试刚刚能分辨出为两点时的最小距离。身体各部位的两点阈是不同的,活动较多的两点阈较低,如手指尖的两点阈1-3mm,手心的两点阈为8-12mm;而前臂38.5mm;大小腿45-47mm。.根据实验,正确判断为两点的次数百分数与两个受刺激点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常呈肩形曲线,在25%-75% 判断为两点的这一段往往是一条直线。所以,可以根据直线关系,用计算法或作图法求出两点阈。 1、计算法:x=x1+(x2-x1)(y-y1)/(y2-y1
2、) 其中,x1、x2、y1、y2为实验结果,y1是感觉到两点的次数稍小于50%的百分数,其相应的刺激为x1;y2是感觉到两点的次数稍大于50%的百分数,其相应的刺激为x2。y为所求的感觉到两点的百分数,即50%,x是其相应的刺激值,即两点阈。 2、作图法: (1)用S-P图求两点阈:作法是刺激为x轴,感觉到两点的次数百分数(P)为y轴;用5对数据在坐标上确定5个点,顺次将其连为一条曲线即S-P图;然后从y轴50%处引出x轴的平行线与曲线相交于(x、y)点,再通过交点作y轴的平行线与x轴相交于(x)点,这一点的读数即为50%次感觉到两点的刺激量,也就是所求的两点阈。 (2)用s-z图求两点阈极其
3、标准差:由于测定两点阈总结果的肩形曲线与正态分布的积累曲线接近,因此可以将P值(感觉到两点的百分数)转换为z值(在正态分布中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每一数值与平均数之差),在x轴上与z=0相对应的数值即为平均数,与z=1相对应的数值即为总结果的标准差。步骤:a、查pz转换表(正态分布表),将实验结果的P值(即各刺激感觉为两点地百分数)转换为z值,P0.50时z为负值。 b、以刺激为x轴,z值为y轴画出S-z图。 c、从y轴上z=0时引出x轴的平行线与直线相交,再通过此交点作y轴的平行线与x轴相交,此交点为所有结果的平均数,即两点阈。 d、从y轴上z= 1的两点各做x轴的平行线,分别相交于曲线上的两点,
4、再从这两个交点分别作与y轴的平行的线与x轴相交,x轴上这两个交点就是总结果的分布的标准差。这个标准差是所测两点阈准确度的指标,标准差越小,所测得的两点阈越可靠。三、实验仪器:触觉计,遮眼罩。四、实验程序: 1、被试坐在桌边,戴上遮眼罩,伸出左手,手心向上平放在桌面上。 2、主试练习给刺激的方法:要使触觉计的两个脚垂直地、轻轻地同时落在被试的手心上,并且两脚加到皮肤上的压力要相等,时间要保持2s,两次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至少要5s。 给被试指导语:“当我喊预备以后,你就注意自己的手心。如果你清楚地感觉到接触你手心皮肤的是两点的话,你就报告说两点;如果感觉不到是两个分开的点,或者感觉到是一个变长了的
5、椭圆的点,就报告说一点。要在手心受到刺激后马上报告,并且在整个实验中判断两点的标准要前后保持一致。” 3、确定刺激范围:用最小变化法粗略地测定两点阈。上下各试5次,找出被试既不是100%地判断为两点,也不是100%地判断为一点的刺激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选出间隔相等的5个刺激:最大的刺激约为90%次被判断为两点,最小的刺激约为10%次被判断为两点。然后按随机原则排出一个呈现刺激的顺序(表1)。5个刺激各试20次,共100次。刺激顺序参考表11 5 2 1 1 3 2 2 2 1 2 1 1 4 2 1 1 5 1 4 2 1 4 4 4 3 1 1 1 5 1 1 3 3 3 5 2 4 3 2
6、1 1 4 4 4 4 5 5 3 1 4 5 1 1 2 3 4 5 4 5 4 4 3 3 3 2 4 2 4 2 5 2 3 4 5 2 3 4 5 4 5 3 3 3 2 2 2 5 2 2 3 5 5 5 3 5 3 3 5 5 顺序刺激(mm)反应(1或2点)1至100 4、按排定的顺序进行测定,并将被试报告的结果记到事先准备好的表内。每测25次休息2min。五、实验结果: 1、分别计算各被试对每个刺激报告为两点的次数百分数,将结果填入下表:N:次数 ; P:感觉到两点的百分数;Z:在正态分布中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每一数值与平均数之差两点刺激的距离(mm)反应为两点的NPz 2、用计算
7、法求出两点阈 3、作S-P图求两点阈 4、作S-Z图求两点阈和标准差实验二 闪光融合频率测量一、实验目的: 学会闪光融合频率计测量闪光融合频率的方法二、实验简介:一个频率较低的闪光刺激会产生忽明忽暗的感觉,这叫光的闪烁。随着闪光的频率不断增加,闪烁感觉就逐渐消失,最后变成一个稳定的光,这叫光的融合。感到光融合时闪光的最低频率和感到光闪烁时闪光的最高频率的平均数叫做融合临界频率(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 ,或闪烁临界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有时也叫做闪烁融合的临界点(critical flicker fusion)简称为cff,单
8、位是Hz。cff反映了眼睛对光刺激在时间上变化的分辨能力,cff越高,表明时间的视觉敏度越高。人眼的cff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闪光的强度、闪光正(亮)负(暗)时相的差异闪光刺激视网膜的部位和面积、闪光的色调、闪光出现的背景和眼的适应情况,以及一些非视觉的因素,如年龄、练习、注意程度和疲劳等。三、实验仪器: 闪烁仪。仪器呈现闪光刺激,闪光的频率在4060HZ范围内分档调节,亮点光强度分7档。闪光面积为2度视角。闪光的色调有五种:红、黄、蓝、绿、白四、实验程序: 1、给被试如下指导语:“这是一个有关闪烁现象的实验。实验的仪器是闪烁仪,双眼靠近这个仪器的观察窗,即可看到里边有一个一亮一暗的光。你用右
9、手轻按仪器暗箱右侧的红色调频旋钮,光闪烁的速度逐渐加快。当闪光的闪速加快到一定程度时,看起来就不闪了。当轻按绿色按钮时,闪光的闪速就会减慢。原来看起来不闪的光,在闪速减慢到一定程度时,看起来又会闪了。你的任务是,当看到闪光时就按动旋钮,按到刚刚感到不闪的地方;当你看到一个不闪的光就减慢闪速,直到刚刚感到闪光时停止。每次调好后要告诉我。按动按钮时要稳,尽量按到刚刚感到闪或不闪的地方,如果按过了头,也可以再往回调,要准确,每次判断闪和不闪的标准也要一致。整个实验要做两次,先调到不闪,再调到闪算一次。”为了让被试学习掌握刚刚感到不闪和刚刚感到闪的标准,闪与不闪各做两次后再进行正式实验。 2、 按事先
10、安排的顺序进行实验,选取较大的四个光强,每种光强按上下下上的顺序做四次;选取四种光的色调,每种光的色调也分别做四次。记下每次被试感到闪与不闪时的频率(Hz)五、实验结果: 1、分别计算每个被试在每一种光强和每种光色调下四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即为cff。并将结果填如下表:光强11/21/41/8cff(Hz)光的颜色红黄绿蓝 2、从结果得出闪光融合频率受光强和光色调影响的规律。实验三:盲点的测试一、实验目的 测定左右眼盲点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及大小,学习有关的计算方法二、实验简介 当我们用一只眼注视物体时,在单眼视野中会有一个看不见任何物体的小区域,这是因为在这个区域内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
11、正好落在盲点上了。盲点是视神经离开眼球的地方,在那里没有视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能感受外界光刺激,因此把它叫做盲点。 盲点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可以由视野计测定,也可以用自制的图片来测定。盲点的大小和它在视网膜上与中央凹的距离都可以用长度单位(mm)或视角单位()来表示。在图3-3中,A、B分别代表两个物体,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当它们在远处并用左眼注视A时,可以同时看见A和B。这时A在视网膜上的投影(a)正好落在中央凹处,B的投影(b)在中央凹的鼻侧;当A、B向近移到A1B1位置时,刚刚看不见B,这时B的投影落在盲点离中央凹的近侧b1处,ab1的距离用视角1表示;在AB逐渐从A1B1向A2
12、B2移动的过程中,一直看不见B,这时b都落在盲点上;当AB移到A2B2位置,又刚刚看到B时,B的投影落在盲点离中央凹的远侧(b2)处,ab2的距离用视角2表示。因此,盲点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就在鼻侧距中央凹b1b2之间,它的水平直径为(21)。视角一般用下列公式计算:=57.3 式中,D代表眼节点O与观察物的垂直距离(即O与注视点的距离),d代表注视点与观察物的距离。 B A B1 A1 D1 1 B2 A2 2 D2 O 17mm b2 a b1图31 测定左眼盲点位置的示意图 因为人眼节点与视网膜的距离平均约为17mm,则盲点与中央凹的长度距离(d)可用下列公式计算:d=17/57.3(mm)
13、 前人测定的结果,左右眼的盲点均处于视网膜的鼻侧距中央凹处中心约1520之间。盲点呈竖立椭圆形,水平直径为5.5,垂直直径为7.5,它的中心比中央凹的中心要低1.5,如图32所示。 一般情况下,人们没有盲点的体验,这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用双眼观察,同一在两眼视网膜上投影的位置时相应的,而盲点的位置则是对称的。所以当外界物体投射在一只眼的盲点上而不能被这只眼看见时,可以为另一只眼看到,而且日常观察中眼球是经常转动的。因此,在日常视觉中人们不会感觉到盲点的存在。DCBA E图32 左眼盲点位置示意图 A:中央凹,直径=0.5mm,2,只有锥体细胞;B:中央窝,直径=1.5mm,约5主要是锥体细
14、胞,有少数棒体细胞;C:黄斑,直径=35mm,约10,有锥体和棒体细胞;D:黄斑以外,主要是棒体细胞,锥体细胞极少;E:盲点,水平直径=1.6mm,5.5,垂直直径2.2mm,7.5,没有锥体和棒体细胞。三、实验方法被试: 主试和被试可以是同一个人。仪器:148cm的白卡片,30cm长的直尺,圆规,钢笔,单眼遮掩罩。程序: 1、制作测定盲点的图片。在白卡片的水平中线上画“”和“”使二者相距6cm(d),并通过“”画两个直径为2cm的相切圆,然后用钢笔将“”描大到直径为3mm的点。 2、用最小变化法的变式测量刚刚看见和刚刚看不见3mm点的距离(D): (1)戴上单眼罩,遮住右眼,用左眼观察。 (
15、2)用手将图片举在左眼前约40cm的地方,使“”在右边,并对准左眼。这时用左眼前约40cm的地方,使“”在右边,并对准左眼。这时用左眼注视“”,还可看见图片另一端的点和相切圆。 (3)将图片沿水平线慢慢从远向近移动,同时要保持左眼注视“”,并注意被观察的圆点。当刚刚发觉看不见该圆点时(即两相切圆的地方有一缺口)立刻停止移动图片,用另一只手拿直尺量这时图片与左眼的距离(mm),加7mm(眼角膜与节点距离)后,再记入下表中。图片移动方向从远到近(A)从近倒远(B)D左眼1D1=2D2=右眼1D1=2D2=表中“”为刚刚看不见,“”为刚刚看见了。 (4)继续向近移动图片,到刚刚看见时,用同法量距离并
16、作记录。 (5)将图片从距离眼8cm处开始向远处移动,用同法测得另两个D的数值。 (6)换用右眼观察,将图片转180,使“”对准右眼,用上述相同的程序测得4个D的数值。 (7)分别计算两眼在刚刚看见圆点时的较远和较近的距离阈限。即D1和D2结 果 1、根据测定的D1和D2计算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和mm,填入下表中。与中央凹的关系近 侧 远 侧 1 mm 2() mm左眼右眼 2、分别计算左右眼盲点的水平直径,填入表中。水平直径(2-1) mm左眼右眼思 考 题 1、根据你所测定的左右眼的盲点的大小,在据节点50cm距离上,有一个多大的范围我们看不见? 2、如何测定盲点的垂直直径的大小?试验四
17、 知觉实验(一) 速度知觉实验一、实验目的 演示速度知觉的个体差异,学习测量速度知觉准确性的方法二、实验方法 被试:教室内自愿当被试的学生二人。三、实验仪器速度知觉测量仪:一个亮点按一定速度从左向右移动,前一段距离被试可以看到,后一段距离被试看不见光点,最后到终点时又可看到了。当亮点开始移动时电钟走动,亮点走过一定距离后消失,被试估计亮点到达终点时按反应键。最后显示亮点实际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和被试估计的时间。四、实验程序1、让一名被试坐在仪器前1m处,用优势手拿好电键,主试给指导语:“当我喊预备时,你就注意看左边将会出现一个亮点,它按一定的速度向右移动,你要注意观察它的速度。这个亮点按这个
18、速度走一定距离后就消失了。你虽然看不到这个亮点了,但它仍在按原来的速度向右移动着,移动到了终点处它又会出现。要求你估计它什么时候正好到达终点就按一下键。不要等你见到终点处出现亮点时再按,那就晚了。你要想象亮点在消失后仍按原来的速度在幕后向右移动,你觉得它该到终点时就按键。”根据显示的两个时间,说明一个是亮点实际速度,另一个是被试的估计,二者的差就是速度知觉的误差,误差越小,速度知觉的准确性越高。2、换一个被试,用同法做,比较两个被试的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差异3、让一个被试连续做10次,每次结果都写在纸上。观察速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否因练习而提高。(二)深度知觉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深度知觉现象;学习使用
19、深度知觉仪测量深度知觉阈限;比较双眼和单眼在辨别深度时的差异。二、实验仪器和材料BD104A电动深度知觉仪;可移动转椅;单眼罩;记录纸。三、 实验程序 1、被试坐在仪器前,视线与观察窗保持水平,固定头部,能看到仪器内两根立柱中部。2、以仪器内其中一根立柱为标准刺激,距离被试两米,位置固定。另一根可移动的立柱为变异刺激,被试可以操纵电键前后移动。3、正式实验时,先由主试将变异刺激调至任意位置,然后要求被试仔细观察仪器内两根立柱,自由调整,直至被试人为两根立柱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离眼睛的距离相等为止。被试调整后,主试记录两根立柱的实际误差,填入下表中:4、正式实验时,先进行双眼观察20次,其中有1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全 心理 实验 指导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