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docx
《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数据正在成为组织的财富和创新的基础,大数据在催生一个更加智能
2、的社会。那么,又该如何理解我们正在迈进的这个智能型社会呢?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信息、知识还是智能,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是以数据为载体存在的。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智能的基础,当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采取行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机器智能就产生了,这些过程都依赖数据分析。目前,人类记录周围世界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过去,我们是决定记录什么;现在及将来,我们要进入决定不记录什么的时代。数据分析的能力不断增强,这将加快我们迈向智能时代的步伐。智能时代的特点,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和网络将像有智商的人一样为人类工作和服务。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环环相扣,齿
3、齿吻合,日常管理通过数据更加优化,各种任务、合作可以无缝对接,社会运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并先后启动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认定一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包括19个教育领域特色基地,研究智能时代各种教育场景下智能治
4、理机制;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将智能教育纳入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人工智能+教育”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教育变革创新注入强劲动能。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具备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比如,语音识别、视觉识别等技术世界领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了海量的数据资源,291亿在校学生和184437万专任教师展现出丰富的应用需求;教育领域数字化基础条件全面提档升级,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配备的师生终端数量超过2800万台。“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就在身边。音乐课上,虚拟数字人“元老师”跨越时空限制,带领多所学校学生同
5、唱一首歌;体育课上,学生开始跳绳项目测试,智能终端上实时显示心率变化、跳绳次数、平均速度等数据。技术改变课堂,潜力无限。比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能够模拟穿上太空服行走在宇宙,感受浩瀚星河的魅力;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体验川剧变脸,平面的课本知识变得可感可知。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教育生态。教、练、考、评、管各环节均有人工智能辅助,让教师教得更好;虚实融合多场景教学、协同育人,让学生学得更好;海量线上数据和逐渐强大的算力,让学校管理更加确准。“人工智能+教育”,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或方案,而不只是一个概念,应该可以规模化推广和应用
6、。服务于学校的智慧教育产品,不是个例,不是定制化,不是只能在这个学校用,而是能够聚焦大多数学校的共性需求,最终要把产品或服务推广到更多学校去。规模化应用才是新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必经之路,也是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的基石。技术于教育本质而言,是工具,不能本末倒置。智慧教育产品或服务应用之后,能够有可以用数据来说明的成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这也应该成为规模化应用的前提。着眼未来,应携手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人机协作如何更聪明,人机对话如何更友好,是“人工智能+教育”的长期课题。一方面,技术应服务育人,在让其“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坚持教师“传道”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人工智能
7、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数字鸿沟”可能将部分学生排除在智能教育之外,数据收集、使用、分析等环节存在安全隐患,相关公共政策制定较为滞后,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现代化,这些都是需要回答好的课题。教育是动态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把握教育规律、用好技术手段、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赋能教育现代化,培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摘编自涂子沛大数据及人民时评相美文章)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数据使我们进入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我们要尝试理解这个智能型的社会。B.更多的工作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使人们
8、可以不劳而获,这是智能时代的优势。C.第段列举音乐课“元老师”和体育课跳绳测试等例子,说明“人工智能+教育”离我们并不遥远。D.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使人机协作更和谐,是着眼未来的长期课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机器智能是为人类服务的。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并采取行动。B.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将成为教育变革创新最重要的措施。C.“教、练、考、评、管”的过程有人工智能辅助,有利于教学,具有无限潜力。D.国家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发展,许多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段观点的一
9、项是( )A.支付宝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国妇基会启动了“AI豆计划”,这个计划通过在贫困地区培训相关职业人才、孵化社会企业,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B.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每位视障学生量身定制了阅读终端产品“阳光听书郎”,帮助视障学生畅听任何电子书籍。C.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构建了一套“人工智能X”中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与澳门培正中学、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倡导在每年的10月组织开展“世界人工智能周”活动,初步构建起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D.在教育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支持指导下,第二届海岛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共同研讨中国海岛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理念、方法,致力开
10、展多样化、多层次的特色鲜明的海岛教育。4.根据材料内容,我们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教育”?请简要概括。5.教育求变,请你设计一个人工智能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方案。【答案】1. B 2. B 3. C 4.“人工智能教育”,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变革着教育教学生态环境;“人工智能教育”,不是概念,而是可以推广应用的技术,具有真正的价值;“人工智能教育”,需要继续发展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5.老师在讲解劝学的课程时,就会拿出语音辅助教学设施“小爱老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随时通过语音提问的方式和“小爱老师互动。人工智能机器人会结合提问及时地在网络上搜集答案和回复再以语音
11、的方式讲解出来。学生看到这个好玩的新朋友,都纷纷上前想要和它“对话”,课堂气氛得到了激发,课程讲解也变得很容易,学生也真正做到了“不懂就要问”,即使是那些内向学生也开了口,这对他们表达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使人们可以不劳而获”错,原文是说“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环环相扣,齿齿吻合,日常管理通过数据更加优化,各种任务、合作可以无缝对接,社会运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可见,原文并没有说更多的工作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使人们可以不劳而获。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B“将成为教育变
12、革创新最重要的措施”错,原文是“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并先后启动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原文只是说教育部先后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并没有说这个试点工作将成为教育变革创新最重要的措施。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段观点是:“人工智能+教育”是服务于学校的智慧教育产品或方案,能聚焦大多数学校的共性需求,最终要把产品或服务推广到更多学校去。A说的是“AI豆计划”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这不是服务于学校的智慧教育产品,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段观点。B说的是为视障学生定制的“阳光听书郎”,是为了帮助视障学生
13、畅听电子书籍,不使服务于学校的智慧教育产品,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段观点。D研讨中国海岛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理念、方法,致力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特色鲜明的海岛教育,这不关乎服务于学校的智慧教育产品或方案,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段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第段“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就在身边。”可知,“人工智能教育”,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根据第段“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教育生态”可知,“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变革着教育教学生态环境;根据第段“人工智能十教育,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
14、或方案,而不只是一个概念,应该可以规模化推广和应用”“智慧教育产品或服务应用之后,能够有可以用数据来说明的成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这也应该成为规模化应用的前提”可知,“人工智能教育”,不是概念,而是可以推广应用的技术,具有真正的价值;根据第段“人机协作如何更聪明,人机对话如何更友好,是人工智能十教育的长期课题”可知,“人工智能教育”,需要继续发展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六段中“人工智能教育”在“音乐课上,虚拟数字人元老师跨越时空限制,带领多所学校学生同唱一首歌;体育课上,学生开始跳绳项目测试,智能终端上实时显示心率变化、跳绳次数、平均
15、速度等数据”等例子得到启示。利用人工智能,虚实融合多场景进行课堂教学。比如老师在讲解谋篇课文时,可以拿出语音辅助教学设施“小爱老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随时通过语音提问的方式和“小爱老师”互动,这样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根据第七段中“人工智能教育教、练、考、评、管各环节均有人工智能辅助,让教师教得更好;虚实融合多场景教学、协同育人,让学生学得更好;海量线上数据和逐渐强大的算力,让学校管理更加确准”设计:老师提问学生时,人工智能机器人会结合提问及时地在网络上搜集答案和回复再以语音的方式讲解出来。学生对这个新朋友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都想要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直接“对话”,这样课堂气氛活跃,老师
16、对课程内容的讲解容易多了,满足了那些学生“不懂就要问”的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提升那些内向不喜欢开口请教问题学生的表达能力。(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北爱(节选)老藤苗青从来不缺礼物,她收到的礼物大多来自父亲。从小学开始,每年生日当天她都会收到父亲的礼物一个别致的飞机模型。这些模型有客机、战斗机、直升机和航天飞机等等,大都用合金材料制作,精致逼真,比例得当。家里那个博古架上已经摆了十九架飞机模型,最新的模型是某国一架五代机,魔幻的造型,铅灰色的涂层,让这架飞机充满了神秘感。工程师出身的父亲是个飞机迷,他自嘲是个半途而废的诗人,当年因为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写诗
17、的兴趣便被设计飞行器的爱好所替代。父亲说正像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诗人一定是蹩脚诗人一样,一个在地上爬行的国家一定难逃弱国命运。父亲的毕业论文是大型飞行器设计的问题及对策,他私下和要好的同学讲,这篇论文实际上是他“一个人的计划”,毕业后他要锚定这个计划,设计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飞机。父亲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鲲鹏机械厂搞飞机设计,那是坐落在沈阳的一个国营大厂。很可惜,计划终归是计划,要想变成现实不是那么容易。到鲲鹏机械厂工作后,别说大飞机,就是喷洒农药的螺旋桨小飞机也没有设计任务。鲲鹏机械厂本来是造飞机的,因为计划调整,只能转产生产冰激凌机。父亲说他切实体会到了孔子为什么感慨“时也,命也”,人争不过
18、命,没有风,再美丽的风筝也飞不上天。后来父亲选择了离开,从沈阳回到家乡武汉工作。虽然不再搞飞机,但父亲的飞机情结依然没有消解,心心念念的还是他“一个人的计划”。父亲每次送她飞机模型都会附一首短诗,短诗富有哲理,颇有些泰戈尔的风格。苗青一直记着父亲第一次送飞机模型时所附带的两句诗:白山黑水间高高的索伦杆,有谁,能挂起飘扬的旗帜?当时她不懂这个疑问句的含义,问母亲,母亲说你爸爸在东北有条尾巴呢,但苗青还是不明白。现在临近毕业,择业去向成了一道必答的难题。苗青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南下,随男朋友江峰去深圳搞房地产挣大钱,用江峰的话说是路子已经铺好;另一条则是北上,到东北去从事自己的专业,这是导师吴教授
19、的建议。这些日子,几位同学都明确了去向,唯有她还没最后下定决心。南下还是北上,她和江峰产生了分歧。她对江峰说学了八年飞机设计,结果去做房地产,总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江峰说能有机会设计飞机当然好,但前面几届学长比我们厉害的有许多,哪一个成功了?飞机不仅是烧钱的行当,还是国家行为,需要大进大出,目前商用飞行器被西方大国垄断,想有所作为很难。江峰认为合适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找一份得心应手、收入可观的工作更实际。苗青觉得就业这件大事应该与父母商量一下,就风尘仆仆回到武汉。父亲说:“你知道我最近在做什么?有家科研所请我参与研制水上飞机,我答应了,想不到在退休后会重返老本行。”苗青很惊讶。父亲远离这个行
20、业几十年,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参与水上飞机研制能发挥多大作用呢?但她还是为父亲高兴。“水上飞机都是螺旋桨飞机,难度系数不大,您肯定会胜任,不过科技更新换代很快,现在不比八十年代,吃老本肯定不行。”她说。父亲拉开抽屉,拿出三本厚厚的棕色笔记本往苗青面前一推,“你看看,爸爸这些年闲着了吗?”苗青一本本翻看,不看则已,一看顿时愣住了,这是三本各种新型飞机技术特点的笔记。她注意到,父亲的每一本笔记本扉页上都有一句诗。第一本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二本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第三本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三句古诗很常见,但用庄这里意味不同。苗青到卫生间绞
21、了条温毛巾,回来将博古架里的十九个飞机模型一一擦了一遍。这些飞机模型质量都非带好,没有一架破损。看着这些飞机模型,苗青不禁回想起以往生日的情景,高三毕业那年生日,父亲送她一架国外最先进的武装直升机模型。父亲说蜻蜓哪个国家都有,为什么有的国家根据蜻蜓原理就能研制出直升机,而有的国家蜻蜓只能是蜻蜓,说到底是个想象力的问题,设计飞机的人,靠想象力可以与宇宙太空对话。第二天一早,她说自己已经做出决定去东北。父亲站在那里凝视着她半天说不出话来。“不论有多大的不适应,我都拿定主意,听从导师的建议,去东北!”苗青又重复了一句。父亲和母亲相互看了一眼。母亲摇了摇头,父亲则一字一句地说:“从今年开始,你的生日我
22、不送礼物了,我等着你送我一件大礼,你知道我想要什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由苗青每年都会收到父亲充满神秘感的飞机模型作为礼物,自然引出父亲的身份和苗青的工作去向难题。B.当苗青从母亲口中知道“爸爸在东北有条尾巴”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飞机设计专业,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愿望。C.由于八十年代鲲鹏机械厂放弃了飞机制造,几十年后,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我国依旧缺少设计飞机的人才。D.面对女儿“去东北”的决定,父亲既激动又期待,并未言明“大礼”看似留有悬念,但十九架飞机模型已表露无遗。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中父亲的话不
23、仅写出他的幽默,衬托出其对设计飞行器的热爱,也使文中多次引用诗歌显得合情合理。B.句子中引用孔子的话“时也,命也”,体现了父亲生不逢时、理想得不到实现的苦闷。C.句子中的江峰是一位为了金钱而放弃专业的怯懦者,他的出现不仅和苗青形成对比,也使小说情节出现波澜。D.句子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同时又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能让人感觉到苗青的郑重和坚决。8.“苗青一本本翻看,不看则已”这个段落,写到“三句古诗很常见,但用在这里意味不同”,请结合上下文说明三句诗各自的意味。9.关于本文主人公,同学们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是苗青,有人认为是父亲,你觉得呢?请选择自己的观点,并从三个角度说明理由。【答案】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联盟 2023 2024 学年 上学 开学 摸底 联考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