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卫生学---第八版-复习资料.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儿童少年卫生学---第八版-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少年卫生学---第八版-复习资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绪言一、1.儿童少年卫生学研究对象:0-24岁儿童青少年。研究的重点人群:中小学生群体(7-18岁儿童少年,即儿 童期与青春期)2.各阶段年龄范围界定A胎儿期:受精卵.孕40周,孕早期(孕0.13周)、孕中期(孕14-27周,身长力、孕晚期(孕28周至出生,体重B婴儿期:0-1岁,身长可增加25cm (为胎儿期的一半),一岁时身高约为75cm (为出生时的L5倍);体重增加 6kg (为胎儿期的2倍),一岁时体重约为9kH (为出生时的3倍)C幼儿期:1-3岁,2岁时身高达成人的一半,体重是出生时4倍D学龄前期:3-6岁E学龄期:6-11/12岁F青春期:约10-19岁,女比男早1-2年
2、G青年期:约15-24岁二、儿童少年生物和社会特性三大特征: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接受学校教育的塑造;明显社会脆弱性和健康易损性。三、儿童享有的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包括受保护权、参与权)四、儿少卫生学的学科研究内容L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2 .儿童少年健康状况及其决定因素3 .儿童少年卫生服务4 .儿童少年卫生学的技术和方法五、重要理论:三级预防理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生态健康观、生命周期理论第二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概述一、生长发育概念1 .生长: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大小、长短、重 量和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包含形态生长和化学生长。一一量变。2
3、 .发育:指身体组织、器官和各系统功能上的不断分化和完善过程,包括“身”(体格、体力)、“心”(心理、 情绪、行为等)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一一质变。3 .成熟: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和心理-行为等方面达到 成人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养下一代的能力。成熟度:专指某一特定生长发育指标当时达到的发育水平占成人水平的百分比。生长长期趋势:是指19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全面出现的儿童少年群体身材一代比一代长得高、性发育提前、成年身高逐步增长的趋势,是近150年来人类生物学领域最突出的现象。原因:遗传和环境主要表现:新生儿的体长和体重增加儿童
4、平均身高增加,身高停止增加年龄提前,成人身高水平增加性成熟提前(如月经初潮提前)其他:脑重量;第一恒磨牙;骨龄二、生长发育指标体系(一)体格发育指标体格发育通常是指身体外部形态的发育,是人体整体发育的重要方面。体格发育有很多测量指标,大体归 为三类,即纵向测量、横向测量和重量测量。优点:方法简单,结果直观,使用方便;能描述儿童的发育水平等级;能追踪观察儿童某项指标的发育趋势和速度;能比较个体和群体儿童的发育水平。缺点:不同性别的每一项指标都要做一张图,也不能同时评价几项指标和分析比较发育的匀称度。2 .百分位数法:原理过程与离差法相似,适用于正态或非正态资料。优点:无论指标是否呈正态分布,都能
5、准确显示其分散程度。缺点:制定标准时对样本量的要求较高3 .Z分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差法,它以0为中心,用偏离该年龄组标准差的程度来反映生长情况,即 将个体的测量值转换成Z分,由Z分可确定其发育等级。2上等、12中上等、-11中等、-1-2中下 等、V-2下等。Z=实测值.均值/标准差优点:方便个体、群体间的横向比较,以及同一个体、群体不同年代的纵向比较,无需考虑性别、年 龄、不同指标等因素。缺点:未摆脱正态分布要求的束缚,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原始资料需先进行正态化处理(如LMS法), 再转化为Z分。当个体儿童的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均低于参考人群的中位数两个标准差(M-2S)时,评定为慢性严
6、重营养不良。(三)生长发育速度评价1 .生长速度评价大多用于群体年增长率的修匀值=(a+2b+c)/42 .个体生长速度评价最常用的方法是生长监测图(四)发育匀称度评价1 .体型匀称度身高体重指数(又称克托莱指数):表示单位身高的体重,可反映营养状况。身高胸围指数:表示单位身高的胸围,反映胸廓发育状况,亦可从横断面反映躯干体型。其均值在突增 高峰前岁年龄增长而下降,突增高峰时最低;突增高峰后再次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成年后趋于稳定。体质量指数(BMI):表示每平方米身体面积所包含的体重,该指标不仅敏感反映身体充实度和体型胖 瘦,且受身高干扰小,与皮脂厚度、上臂围等营养指标相关性较高。广泛用于筛查营
7、养不良、超重/肥胖。 18岁成人的筛查标准:18.5过轻;18.523.9正常;,24超重;,28肥胖Kaup指数:表示每平方厘米身长的重量,反映婴幼儿体格发育状况和营养水平的一个较实用的指标, 且能较好反映儿童体脂分布情况。劳雷尔指数:表示每立方厘米身体的重量。通过肌肉、骨骼、脂肪、内脏器官的发育综合反映人体单 位体积充实度,可作为营养指数,但受身材高矮影响大。2 .身材匀称::坐高/身高或躯干/下肢反映下肢发育状况。评价结果可帮助诊断内分泌及骨骼发育异常疾病。 (五)发育年龄评价发育年龄评价法是指用身体的某些形态、功能、第二性征指标的发育平均水平及其正常变异,制成标 准年龄、评价个体的发育
8、状况。常用的四种发育年龄:形态年龄、第二性征年龄、牙齿年龄、骨骼年龄。第二性征年龄:按各指标从开始发育到成熟分成不同发育阶段,再利用多元分析模型或制成等级评分标 准,判断性发育程度。骨骼年龄将儿童少年的骨骼钙化程度与骨发育标准作比较来评价。骨龄是反映个体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 的精确指标,能客观反映出生到成熟各阶段发育水平。不同矮身材类型的骨龄(BA)、时间年龄(CA)、身高年龄(HA)三者之间关系体质性生长迟缓:HA=BACA家族性矮身材:HA6岁儿童)、体质量指数(BMI)、腹部脂肪测量(用于区分腹 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2 .筛查标准:NCHS标准(性别一年龄组P85(BMIP95超重;BMI
9、2P95肥胖)、TOTF标准、中国标准(7.18 岁分年龄性别)3 .体成分测定:体脂率(测定方法:双能X线吸收法、皮褶厚度法)(四)综合防控普遍性预防一一全体学生人群,甚至延伸至学前及婴幼儿针对性预防一一体重正常,但明显暴露于肥胖易感环境干预性预防一一超重肥胖少年儿童三、视力不良与近视(一)视力不良1 .概念:又称视力低下,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视力低于一定水平的总称,包括远视、近视、散光等各种屈光 不正、弱视和其他眼病。2 .视力不良判定:是指采用远视力表(标准对数视力表),凡站在5m远处左右眼之一裸眼视力低于5.0即 可判定为视力不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类型视力正常视力不良轻度中度重度标准
10、对数视力表25.04.94.64.8W4.5国际标准视力表21.00.70.90.40.6W0.33 .流行特点:视力不良检出率逐年增长、出现低龄化趋势、城市高于农村、女孩高于男孩。4,原因:远视一一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远视眼实质是发育不良的表现。散光一一角膜表面的经线或纬线曲率不一致,光线经曲度大的部位折射后聚焦于视网膜前,经曲度小的部位折射后聚焦于视网膜后,造成物象变形或视物不清。分为规则散光(多为先天性,可用圆柱透镜矫正)和不规则散光(可用角膜接触镜矫正) 弱视一一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 斜视一一分为共同性斜视(无器质性病变)和麻痹性斜视(器质性病变导致
11、)(二)近视1 .近视分类:等效球镜度数W-0.50D (即50度及以上,近视)W-6.0D (即600度及以上,高度近视) (1)根据近视屈光度分类,分为:低、中、高度近视。低度近视(-0.25D300D)中度近视(-3.25D-6.00D)高度近视(625D-9.00D)(2)根据有无调节因素参与,分为假性、真性、半真性近视。(3)根据屈光要素改变分类,分为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2 .近视发生机制: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晶状体屈光力3 .流行特点:(1)近视患病率随着年龄和学龄的上升而增高,学龄的影响比年龄更为重要;(2)近视程度在青春期进展加速;(3)发生年龄有明显提前趋势;(4)城市高
12、于乡村,但乡村学生的近视率增长更快;(5)汉族高于少数民族;(6)女童高于男童。(三)近视预防控制1.近视预防(1)将预防近视作为学校卫生工作重点(2)培养良好用眼习惯(3)创造良好生活环境(4)认真做好眼保健操(5)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亲近阳光(6)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发生2,近视矫正:及时检查、合理配镜、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制剂眼药水)、手术治疗四、营养不良与缺铁性贫血(一)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和消瘦1.发生原因(1)营养素摄入不足(2)疾病:肠道寄生虫感染、肺结核、肝炎、胃病等(3)膳食结构不合理和饮食习惯不良(4)早期生长潜力未充分发挥(5)体像认知错误和不良心
13、理因素2,流行特点:检出率男童高于女童、乡村高于城市、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和东部3.预防控制:采取家庭、社区和学校相结合的营养知识、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宣教,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 的体像观,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二)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不同程度铁缺乏引起的以小细胞、血红蛋白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贫血症状。1 .发生原因:(1)体内需求量大:青春期每天对铁需求量比成年人多60%以上(2)铁的额外丢失:a月经不调性失血;b外伤;c疾病;d环境污染(铅、苯、镉等中毒)2 .流行特点(1)儿童少年、婴儿、孕妇、老年人是贫血的四大易感人群;(2)居民贫血患病率持续下降;(3)检出率乡村高于城市、女童高
14、于男童。3 .预防控制:(1) 一般治疗:合理膳食,增加富铁性食物摄入(2)去除病因:纠正偏食、积极治疗疾病(3)铁剂治疗:补铁同时补维生素C血红蛋白Hb290g/L至正常下限Hb:(60-90) g/LHb:(30-60) g/LHb:30g/L红细胞3xlO12/L2(2 3)x1012/L2(1 2)x1012/L1x1O12/L(4)防治结合的综合措施贫血标准:新生儿HbV145g/L贫血程度14个月Hb90g/L轻度4-6个月Hb100g/L中度6个月-6岁Hb110g/L重度6岁-14岁Hb120 mmHg或(和)DBP80 mmHg为儿童高血压划界值(2)以群体血压正常值的区为标
15、准(五)预防控制:L群体预防一一一般性预防:针对健康儿童少年进行2 .高危人群预防一一特殊预防(1)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少年(超过血):控制体重、合理膳食、规律运动、行为疗法(2)高血压倾向性儿童少年(P80P95、高钠饮食和肥胖):定期复查血压,行为干预同(1)(3)高血压易患儿童少年(家族史):一般预防性措施,3岁开始半年测量一次血压四、儿童少年恶性肿瘤1 .肿瘤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2 .恶性肿瘤流行现状: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上升趋势;城市儿童发病率增速高于农村、死亡率下降速度低于农村; 白血病发病率缓慢上升,死亡率缓慢下降,淋巴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3 .病因及影响因素:环境因素(
16、化学、物理、生物)、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个性心理特征(C型行为)4 .预防控制:三级预防第十一章儿童少年传染病一、儿童少年传染病流行特征(一)儿童少年传染病的流行状况1 .疾病分布:疾病种类分布广泛、呼吸道疾病是学校传染病预防重点、高发疾病相对集中(发病数前5 位占87.67%:肺结核、猩红热、乙肝、痢疾、HIV/AIDS;死亡前5位在占96.86%:HIV/AIDS、狂犬 病、肺结核、流脑、乙脑)2 .人群分布:(1)学段:不同传播途径和高发传染病在各学段中的分布不同(多数以小学生最多,甲乙高 发传染病多以大学生发病率最高);(2) 性别:男高于女;(3) 年龄:甲乙类发病年龄呈“
17、马鞍形”(两个高峰7岁、18岁)、丙类随年龄增长而 逐渐降低,高发年龄为7岁。3 .地域分布:不同省份之间传染病报告发病数波动范围大4 .时间分布:学校传染病事件总体呈现双峰分布一一36月和10-12月呼吸道34月和1011月,每个高峰发病时间持续2个月肠道6月和9月、11月自然疫源及虫媒一一510月性传播78月和1月(二)学校传染病流行过程特点1 .学校是重要的传染源集散地2 .传播特征与学生生活特点有关:群体性生活方式、室内微小环境中细菌聚集、公共设施使用频率高、学习制度3 .儿童少年易感性:年龄越小机体抵抗力越低、特异性免疫能力低、卫生习惯不良、相关知识掌握不足、 特殊儿童群体免疫接种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童 少年 卫生学 第八 复习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