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精准翻译语句(二)——扣准语境落实“分点”.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精准翻译语句(二)——扣准语境落实“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精准翻译语句(二)——扣准语境落实“分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4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以齐、赵至,苏子、屈景以周、楚至,于是举兵而攻齐, 栖闵王于莒。燕校地计众,非与齐均也,然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也。故无常安之国, 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 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 逮前人也。(节选自说苑,有删改)燕校地计众,非与齐均也,然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也。译文: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译文:答案(1)考较燕国的土地和人口,不能与齐国相当,但是它之
2、所以能够实现自己的意愿并做 到这一步,是因为得到了贤士。知道厌弃往古君主危亡的原因,却不寻求追踪他们使国家安定昌盛的原因,那就跟倒退着 走却想要赶上前面的人没有区别。解析(1)“校”,测量;“计”,统计;“均”,相当;“所以”,的原因;“由”, 因为。(2) “恶”,厌弃;“务”,寻求;“安昌”,安定昌盛;“却走”,倒退着走;“逮”, 赶上。【参考译文】燕昭王得到郭隗,就使邹衍、乐毅从齐国、赵国赶来,苏秦、屈景从东周、楚国赶来, 于是兴兵攻打齐国,将齐闵王困在莒城。考较燕国的土地和人口,不能与齐国相当,但是它 之所以能够实现自己的意愿并做到这一步,是因为得到了贤士。所以说没有始终安定的国家,
3、也没有永远顺从的百姓,得到贤人的就会安定昌盛,失去贤人的就会危亡。从古至今,没有 不是这样的。明镜能用来照出事物的形状,往古的事能用来察知当今的事。知道厌弃往古君 主危亡的原因,却不寻求追踪他们使国家安定昌盛的原因,那就跟倒退着走却想要赶上前面 的人没有区别。5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日:“齐城不 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 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 报遗燕惠王书日: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4、。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 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译文: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译文:答案(1)之所以不及早攻下两个城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 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准备在齐国称王。我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 罪过和冤屈。解析(1)“所以,的原因;“隙”,怨仇,嫌隙;“王”,称王。(2) “不出恶声”, 不说别人的坏话;“去”,离开;“洁”,
5、洗雪,使洁。【参考译文】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 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两个城邑罢了。之所以不及早攻下 两个城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 在齐国,准备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 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写了一封回 信给惠王,信中说:我听说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开端好的不一定结局好。我听说古 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 我
6、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所以献上这封信来把我的心意上报(让您知道),希 望君王留意吧。6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 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 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臣光日: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 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 危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译文: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
7、所以危也。译文:答案(1)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十分悲伤。各诸侯从此不再尊重秦 国。所以作为一国的君主,不求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 解析(1)“怜”,哀怜,同情;“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亲人;“直”,尊 重。(2)“人主”,一国的君主;“广”,扩张;“所以”,的原因。【参考译文】周赧王延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准备回到楚国。结果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 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从小路逃到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他。楚怀 王又准备逃往魏国,却被秦国人追上,又被捉住送回秦国。周赧王延十九年,楚怀王生病, 死在了秦国,秦
8、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十 分悲伤。各诸侯从此不再尊重秦国。臣司马光说:秦国太霸道无理了,不仅害死楚怀王,还威逼其子楚襄王;楚国太软弱无 能,也太不争气了,忍受杀父之仇,又与自己的敌人通婚。唉!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 的治国之道,如果能任用贤能的大臣,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所以作为一 国的君主,不求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三、综合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 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
9、矣。寡人忿然, 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 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敬受命。”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请秦王日:“有汉中,蠹。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 则伤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甘茂谓王曰:“地大者,固多忧乎!天下有变,王 割汉中以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与王。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 妁见之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可枣,以与魏。(魏)犀首战胜威王,魏兵学等,恐畏秦, 果献西河之外。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
10、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 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 ”王谓陈轸日:“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 ” 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 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 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 适乎? ”秦王曰:“善。”乃必之也。(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有删改)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8 .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
11、/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C.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D.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答案C 解析 “不如与魏以劲之”中,“之”为使令性动词“劲”的宾语,“之”后应断开;“魏 战胜”是主谓结构,不能断开;“西河之外”为偏正短语,不能断开;“复听于秦”中,“于 秦,是“听”的补语,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入”的宾语为“西河之外”,中间不 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古代分封制时各方君主的统称,历代皆分
12、为公、侯、伯、子四个等次。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在中国古代,一辆四匹马拉的兵车,称为“一乘”。C. “魏兵罢弊”的“罢弊”指疲劳乏困,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的“疲弊”相同。D.闾巷,古时二十五家为一闾,后来称平民居住区为闾里、闾巷,泛指乡里民间。答案A解析 “历代皆分为公、侯、伯、子四个等次”错。应是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次, 并且并非历代如此,如汉代分封“王”“侯”。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企图与六国订立合纵盟约反反复复与秦国抵抗,秦惠王对苏秦早已怀恨在心,欲除 之而后快。B.寒泉子认为武安子善于攻城掠地,而张仪则善于外交,能担当出使诸侯的重任。秦惠
13、王 认可他的观点。C.张仪认为汉中是楚国利益的所在,会成为秦国的祸患,因此建议秦惠王割让给楚国,但 甘茂表示反对。D.陈轸常奔走在秦、楚之间,而楚国对秦不友好却对陈轸很友善,致使张仪怀疑陈轸将要 背叛秦国而投奔楚国。答案A解析 “反反复复与秦国抵抗”错,原文“反覆”的意思是“改变的政策”;“欲除之 而后快”于文无据,原文的表述是“寡人忿然,含怒日久”。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译文: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译文:答案(1)大王今天拿出汉中给楚国(求和),假若天下再有什么祸乱,大王您又拿什么去与楚 国做交易呢?忠心耿耿尚且被遗弃、被放
14、逐,我不去楚国又去哪里呢?解析(1)“与”,动词,给;“市”,动词,做交易;“何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 置,正常语序为“以何”。(2) “见”,表示被动;之至“适”,至的“何适”,宾 语前置,正常语序为“适何”。11 .面对张仪的猜疑和秦王的质问,陈轸采用的应答策略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答:答案 肯定张仪的看法,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取譬设喻,阐述自己 的观点,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解析 由“非独仪知之也,何适乎? ”可知,面对秦王的质问,陈轸首先说“非独仪知 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肯定张仪认为自己将要离开秦国到楚国的想法。然后再列举“孝 己” “子
15、胥”“卖仆妾” “出妇”几个事例,通过他们的做法与自己的事情同类相比,取譬 设喻,证明自己对秦国的忠诚,从而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参考译文】秦惠王对寒泉子说:“苏秦欺负我们太甚,(他)企图凭一个人的智慧(雄辩之术),改变山 东六国君主的政策,企图连结合纵之盟来抗拒和欺扰秦国。赵国原来就自负兵力雄厚,所以 就首先派苏秦用重礼联合诸侯订立合纵盟约。诸侯各怀心思,企图和步调的不可一致性,就 像把很多鸡绑起来不能栖息在一处,(合纵不成)这是很明显的道理。我为苏秦的事痛恨已久, 因此想派武安君白起去会见靖山以东的各诸侯,让他们明白天下的局势。“寒泉子说:“不 可以这样。攻城掠地,可以派武安君
16、率军前往。假如是为我们秦国争取利益出使诸侯,(大王) 就应该派张仪才行!”秦惠王说:“我接受你的意见。”张仪想要把汉中让给楚国,对秦惠王说:“汉中是一个祸害。就好像树种得不是地方, 别人必定要伤害它;又如同家里有不相宜的财物,也一定要遭受损害。现在汉中南边为楚国 利益的所在,这是秦国的忧患。“甘茂对秦惠王说:“土地广大,忧患就一定多!天下一有 祸乱,大王您就让汉中去求和,楚国必定会背离天下诸侯与大王亲善。大王今天拿出汉中给 楚国(求和),假若天下再有什么祸乱,大王您又拿什么去与楚国做交易呢? ”楚国攻打魏国。张仪对秦王说:“(您)不如帮助魏国,以便强化魏国的势力,假如魏国 能战胜(楚国),从此
17、就会更加听命于秦国,一定送来西河之外的土地;假如魏国战败,那魏 国就不能守住边塞,大王就可以将魏国夺取过来。“秦王采纳张仪的计策,调派皮氏之军一 万人和战车一百辆,援助魏国。(魏国大将)摩首战胜楚威王的军队。得胜的魏军已是疲惫不 堪,害怕秦国,果真把西河之外的地方献给了秦国。张仪在秦王前面诽谤陈轸,说:“陈轸奔走于楚国和秦国之间,但现在楚国不见得对秦 友好,反而却和陈轸的关系非常亲密。如此看来,陈轸的一切举动都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 了秦国。况且陈轸企图离开秦国而投奔楚国,大王为什么不明察此事呢? ”于是秦王就问陈 轸:“我听人说你准备背叛秦而去楚国,有这回事吗? ”陈轸回答说:“有这回事。”秦
18、王 说:“那么张仪所说的话是真的了? ”陈轸回答:“何止张仪知道这件事,就连路人也知道 这件事!常言道:由于孝己(著名孝子,殷高宗之子)孝顺他的父母,因而天下父母都希望 孝己做自己的儿子;由于伍子胥忠于他的君王,因而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做自己的大臣。 卖仆妾时如果能卖到本乡,那就证明是一位好仆妾;被休的妻子如果能改嫁到本乡,那就证 明她是一位好妻子。如果我不忠君爱国,忠诚于秦王,那么楚王又怎么要我做他的大臣呢? 忠心耿耿尚且被遗弃、被放逐,我不去楚国又去哪里呢? ”秦王说:“贤卿言之有理。”于 是就把陈轸挽留下来。词;用本义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通常是关键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名词作状语、
19、形容 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通常是关键实词,如“累其心”中的“累”;还有,需临 场推断的多义词及疑难词语也通常是关键实词。活动二精准落实得分点(一)精准翻译关键实词作为得分点的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 到位,就是对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体会如何精准翻译重要实词。(2021 新高考I )上患更多受多,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 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
20、。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入于法也,恐非所谓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 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思。(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上患吏多受贼,密使左右试赂之。译文: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译文:答案(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得分点:患、 密,句意通顺)(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为 忠臣。(得分点:恶、乐,句意通顺)【参考译文】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精准 翻译 语句 语境 落实 分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