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化美文孔子的最后时刻.docx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孔子的最后时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文化美文孔子的最后时刻.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孔子的最后时刻孔子的最后时刻公元前四七九年(鲁哀公十六年),夏历 二月五日(周历四月五日),子贡前去看望已经 病了的老师。孔子在心里是有着感应的,他越来越想自己的学生了。颜回走了,子路走了,闵子骞走了, 仲弓等人都走了,连儿子伯鱼也走了。老师知道,那个子贡该来看他了。果然子贡来了,上 午的太阳从寒风里筛下,沐着正在悠然散步的自己的老师。子贡突然感动了,几十年的岁月 里,就是这个人像父亲一样用全副的心血教育着一茬又一茬的学子,没有一天的懈怠。他看 着这个病了的老师,拄着拐杖,风正动着他的白发与白了的胡须,仍然是那么的高大。高大 之中,还更有一种飘逸与洒脱,铸于这金黄色的阳光里。一个想法就在子贡的
2、心里萌动一如 星辰升起在夜空里:这个人,眼前的这个老人,这个从百姓中来又归于百姓的人,肯定要成 为有人类以来,最为不朽的人了。子贡看到了老师那急切的眼神。他紧走几步,扑到老师的跟前,攥紧着老师的手。手是这样 的冰凉,还有着微微的颤动,子贡本能的更加地攥紧了。他下意识地觉得,要通过自己的手, 将自己的体温传给老师。但是他,突然在这寒风里感到着一股强烈的暖流,从这双冰凉的手 上传达于自己的心上,还有袅袅的音乐在这暖流之上盘旋。有泪水就在子贡的脸上悄然滑落 了。老师似乎没有看到这些。他埋怨着子贡:“早该来了,怎么来得这么晚呢? 一边埋怨,一 边将昏花的眼睛从子贡的头顶望向遥远的天际。有一声叹息,从他
3、胸膛的深处露出。随之, 孔子便唱起歌来:“泰山耍倒了!梁柱耍断了!哲人要死了!一一 “泰山坏乎!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苍凉如钟,孤寂如磬,清纯如瑟,回响在寒风 里。唱着的老师又哭了。泪水如小溪般欢畅地流淌。子贡听到老师如歌的倾诉:“天下无道久矣, 没有人能够尊奉我的主张,莫能宗予。夏朝的人死了,要把棺材停在东厢的台阶上;周 朝的人死了,要把棺材停放在西厢的台阶上;我们殷商的人死了,是将棺材停放在堂屋的两 柱中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中间,受人的祭奠,子贡啊,看来,我就要死了。” 子贡惊诧了。老师真的要死了吗?可是老师却像谈论四时运转一样的超然物外,虽然含着钟 的
4、苍凉,磬的孤寂和瑟的清纯,而那颗心却像这当空的太阳在微笑着灿烂着。还有那阳光里闪着玉一样莹光的泪水,是老师在哭吗?他知道,已经不用任何安慰。老师当然是在哭学生,哭自己,哭这个苦了天下苍生的无道的 社会。但是这欢畅却又耀着玉的莹光的泪水,又是在欣悦地向这个仍然饱含着温情的世界和 世界上的一切挥手作别,更是向着那个刻刻迫近的死亡,招手相迎。这泪水又分明是一条河 流的使者,正将老师的生命导入于无际无涯的海洋。齐鲁的旷野里,北风猎猎地吹着。病了吗?脚步怎么会如此轻盈?踏在这片生于斯养于斯并将要没于斯的土地上,孔子的心里 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的感觉。七十三年的岁月,正踏出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他欣慰地看
5、到,是他罄尽生命,在中国的大 地上犁出了一片文化的沃野。他不能不想,走了之后,在这片沃野之上,还会因为小人的践 踏而又荆棘榛榛吗?孔子捋了一下被北风吹得有些凌乱的胡子,将目光洒向空旷的田野,也洒向自己曲折斗转的一生。他经验过多少小人的行径啊,也屡屡被那些得势的小人们所伤所害所 欺所骗。我们至今翻阅论语,仍然能够感受到孔子对于小人的憎恶与唾弃。他们是毁坏 社会的蛀虫,也是毒化社会风气的苍蝇与蛆虫。在整个论语里,孔子有二十四次提到小 人,只有四次是指平常的普通人,而二十次全是或刻画或直斥这种缺德的小人。孔子在论语第一篇学而的开始部分,就对这种小人进行了第一次刻画:“巧言令色。” 花言巧语,说的比唱
6、的还好听,会讲大道理,会往领导心里奏事,并能装出一副伪善的面孔, 但是有一条,就是不真做正经人。“匿怨而友其人”(公冶长),这是说小人的阴险。 他明明对人心里藏着仇怨、嫉妒,却装出一副公允甚至亲热的样子,与人周旋,遇到机会就 会暗咬一口,甚至可以致人以死地。正如小人是君子的一面镜子一样,孔子也好把君子当作一面镜子,用君子的光明与磊落,照 出小人的小与卑鄙与阴险来。如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 语颜渊)小人就烦别人的美别人的好,别人一美一好他就心里难受,有时难受得百爪挠 心似的,想法阻拦非要破坏或者迫不及待地去扒个豁子。于是,“成人之美”也就成了大家 欣赏的一种君子之风。
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能够团 结别人,却又坚持自己的意见,不会随声附和,而小人正好相反,只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说话 行动,哪怕明知是个谬论,只要对自己有利,也会坚决赞成。“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 泰”(论语子路),君子安详舒泰,从不骄傲凌人,小人却把手中的权力(哪怕是一 点点小权力)用在盛气凌人上。究其根源,君子知道尊重人、尊重人的劳动,而小人则只考 虑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利益,从来就不会也不懂得尊重人、尊重人的劳动。对于君子与小人,孔子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总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 而)。这里孔子是说的胸怀胸襟,也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心眼。君子是大胸怀大胸襟
8、大 心眼,坦荡正直,光风霁月,哪怕泰山压顶也会泰然处之;小人则是窄胸怀狭胸襟小心眼, 卑鄙龌龊,阴暗险冷,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当狗做猫都行,就是不做人。虽然孔子不会像道家所提倡的那样“以德报怨”,但是他也早已释怀了。小人的脏总是脏了 自己,将自己的丑陋显于世上,更把君子衬托得益发高大与光彩起来。孔子的嘴角间,露出 了一丝别人不易觉察的微笑。他从脚下抓起一把土,轻轻地扬起,让风吹去。他的那些对于 小人的曾经的憎恶,也如这沙土一样随风散去,只留下怜悯在心头热着。“举枉措诸直”, 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让小人得势、君子碰壁,但是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社会会长久吗?违了公 理违了人心怎么可能长久呢?小人不也是受
9、害者吗?在社会与时代的鼓励与怂恿下,他们让 自己宝贵的生命酱在污秽之中,并成为对社会与他人有害的蛆与蛀虫,这是可悲可悯的呀。 风中的孔子,期待着自己用数十年岁月所耕耘出的那片文化与教育的沃野,能让更多的君子 长成大树,甚至期待着在中国层出不穷的小人,也能够在这片沃野里变成君子,过上几天光 光明明、坦坦荡荡的日子。风越来越大了。太阳,正在东方升起。孔子不知道,云彩是在夜间涌起的。但是他似乎对于云彩的蔽日并没有什么感觉,心头仍然 晴朗着。后世加给他的头衔他当然无从知道,但是学生们已经把他尊为“圣” 了。他记得那是在与子 贡的一次谈话中,子贡曾经问他“夫子圣矣乎? 当时他回答子贡说,“圣则吾不能,我
10、学 不厌诲不倦也”。子贡这时就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矣!” (孟子公孙丑上)其实,称号是什么对孔子而言有什么意义与关系呢?在他的一生里,不管穷通与否,不过始 终在以一个君子要求自己罢了。一部论语,竟有一百零七次说到君子。他曾经告诫过自 己的学生子夏,要他们当君子儒不要当小人儒。当老师的,自然要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做 好表率了。将天下苍生的苦难担在自己的肩上已经很久了。君子不担谁还去担?头破血流过,走投无路 过,甚至还遇到过看似无法越过的绝境。但是有过一刻的忧愁与恐惧吗?没有,从来没有。“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七十三岁,不能算短了,谁能知道一个无愧无悔着的生命,是 多
11、么的快乐吗?他为担着天下苍生的苦愁而快活着。那是站在人生的高处,有风雪雷电,有险峰幽谷,有悬 瀑深潭,有峭崖危石。有这些当然要万苦千辛,要有炼狱般的考验,但也正因为有这些,才 有着常人没有、小人更是无法享受到的巨大的收获与欢欣。“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让死神把生命拿去好了。能够拿去他的生命, 却无法拿走一个君子心头的仁爱,因为他的仁爱已经在他的“道”中载着,直奔后世而去了。 这种仁爱是什么?这种仁爱就是既可以把幼小的孤儿也可以把国家的命脉都交付给他,就是 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也不会有丝毫的动摇与屈服(“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也”论语泰伯);这种仁
12、爱就是“修己以安百姓”(论 语宪问),修炼自己君子的德行,让天下苍生全部得到安乐的生活。那是谁?那是他吗? 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孔子正从远处而来。他乘着殷朝的车子,穿着周朝 的服装,戴着周朝的礼帽,奏着尽善尽美的韶乐,而所处的时间,正是在夏禹的时代(“行 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大禹的时代是那样地令人向往。大禹承接了舜的帝位之时,就接受了舜的嘱托一一“四海固 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一一假如天下的百姓都陷于困苦贫穷,上天给你的帝位 也就会永远地终止了。就是这个大禹,宁愿让自己办公室的建筑简陋得如百姓的住房一样, 也要省出财力去为天下兴修水利。就是这个大禹,“三过家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文化 美文 孔子 最后 时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