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瘤岩(中医外科学).docx
《第九章瘤岩(中医外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瘤岩(中医外科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九章瘤,岩概论【概述】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具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生 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关于瘤的名称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瘤,肉瘤等。其中内脏肿瘤,后世文献多归属于范畴。生于体表的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分别是气瘤.fll瘤、筋瘤,肉瘤、骨;III脂瘤。相当于西医学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古代的岩“鲫篇等字义与癌相通。疡科心得集中将舌菌乳岩失荣”称之为外科四大绝症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局部肿块坚硬,高低不平,皮色不变,推之不移
2、,溃烂后如翻花石榴,色紫恶臭, 疼痛剧烈,难以治愈,预后不良。【病因病机】瘤.岩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具发病原因较复杂,但可归纳为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外因为六淫之邪或环境污染,内因为正气不足和七情所伤。其核心病机为机体阻阳失衡, 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塞,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胶合为患。兹将其常见病因病机分述如 下: 生地黄、熟地黄、蒲黄.羚羊角.地骨皮.甘草.地榆,槐花、天花粉等。口舌生疮者, 加淡竹叶、玄参清泻心火。(2)肝经火旺证证候:多发于头面或胸胁,肿块呈丘疹或结节状,表面色红,易出血;伴心烦易怒,咽干 口苦;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解毒。方药:丹桅逍遥散合清肝芦荟丸加减
3、。常用牡丹皮、桅子、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 术.生姜、薄荷,甘草,川苓.生地黄,青皮、芦荟.昆布,黄连等。(3)睥失统血证证候:瘤体不大,边界尚清,表面紫红,好发于下肢,质地柔软易出血,无疼痛;伴纳呆 便澹;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细。治法:健脾化湿解毒。方药:顺气归脾丸加减。常用陈皮、贝母,香附.乌药、当归.白术,茯神,黄民.酸枣 仁.远志.党参.木香,甘草等。(1)对小面积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可用五妙水仙膏外搽。(2)清凉膏合藤黄膏外敷,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以促其消散。(3)若血瘤出血,可用云南白药掺敷伤口,既可止血,又具消散作用。3.其他疗法(1)手术疗法孤立病变可行手术切除。
4、对发于头面部者要注意美容,以防术后瘢痕过大。(2)冷冻疗法对于浅表较小的血瘤可采用冷冻方法治疗。(3)放射疗法对于范围较大的血瘤也可应用放射治疗。【预防与调护】1 .妊娠期间勿过食辛辣厚味,以免化热,引动胎火。2 .防止瘤体破溃出血。第二节肉瘤病例刘某,女,14岁。运动后发现其左腰一核桃大小肿物,形似鸡卵,色如肌肤,表面光,质 地软,按之稍痛,不红不痒。【概述】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外科正宗蜃瘤论云:肉瘤者,软若绵,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J其临床特点是瘤体质地柔软似棉,外 观肿形似馒,用力可以压扁,推之可以移动,与皮肤无粘连,瘤体表面皮肤如常,亦无疼 痛。
5、生长缓慢。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脂肪瘤。西医学所称的肉瘤是指发生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如脂肪 肉瘤、纤维肉瘤等,与本病有质的区别,不可混淆。【病因病机】思虑过度或饮食劳倦伤脾,脾失运化,痰湿内生,脾气不行,痰气郁结,发为肉瘤;或郁 怒伤肝,失于疏泄,木旺侮土,气痰阻滞,逆于肉理,乃生本病。【辨病】(1)临床表现多见于成年女性,可发于身体各部,好发于肩.背、腹、臀及前臂皮下。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皮色不变,生长缓慢, 触之柔软,呈扁平团块状或分叶状,推之可移动,基底较广阔,一般无疼痛。多发者常见 于四肢、胸或腹部,呈多个较小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质地较一般肉瘤略硬,压之轻度疼 痛。(2)辅助检直B超可以
6、准确判断其位置、大小。酌情可行组织病理学检查。2.鉴别诊断气瘤(神经纤维瘤)常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单发或多发,肿块呈结节状,沿神经走向分布, 硬韧而有弹性。必要时可做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鉴别。【治疗】小的肉瘤可不处理,瘤体较大者宜手术切除,可配合中医药治疗。1 .辨证论治气郁痰凝证证候:肿块多为单个,少数为多发,大小不一,瘤体柔软如绵,推之可移动,皮色不变, 生长缓慢;舌淡,苔白,脉滑。治法:理气健脾,化痰散结。方药:化坚二陈丸合十全流气饮加减。常用陈皮、半夏、茯苓、僵蚕、黄连、甘草、乌药、 川萼、当归、白芍、香附、青皮、木香、生姜、大枣。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者,加赤芍、 牡丹皮、生地黄以清泻肝火
7、。2 .外治疗法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敷。3 .其他疗法单发且小者,可以不处理。有明显增大趋势,或伴有疼痛,或瘤体较大者,宜行手术切除。【预防与调护】注意合理饮食,勿过食辛辣炙博、肥甘厚味之品。第三节筋瘤病案刘某,男,51岁,农民。双小腿青筋暴露,盘曲成团块17年余f久立行走后小腿肿胀加 剧。伴坠胀不适,气短乏力2周。常有月完腹坠胀,腰酸等证。【概述】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外科正 宗瘦瘤论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J本病好发于下肢,相当于西医学的下肢静脉曲张。【病因病机】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伤气,或多次妊娠,
8、气滞血瘀,血壅于下,结成筋瘤;或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或因外伤筋脉,瘀伍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III西医学认为,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及浅静脉内压力持 续升高所引起。【辨病】1诊断(1)临床表现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多见于下肢。早期感觉患肢坠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患肢浅静脉逐渐怒张, 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 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放手顷刻充盈回复。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和深静脉通畅试验 有助于判断疾病的性质,并能指导治疗。出现条索状红肿.
9、灼热.压痛等症多为伴发青蛇 毒,经治疗后则条索状肿胀较为坚韧。瘤体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经压迫或曜扎后方 能止血。病程久者皮肤萎缩,颜色褐黑,易伴发湿疮和朦疮。(2)辅助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下肢静脉顺行或逆行造影检查,可显示静脉是否通畅.静脉瓣膜的功能是否正常及是否存在静脉血液的倒流。2.鉴别诊断III伍瘤常在出生后即被发现,随年龄增长而长大;瘤体小如豆粒,大如拳头,正常皮色或呈 暗红或紫蓝色,形成瘤体的血管一般为丛状的血管或毛细血管。而筋瘤则由管径较粗的静 脉曲张而形成,瘤体沿主干静脉走向而迂曲,状如蚯蚓。【治疗】L辨证论治(1)劳倦伤气证证候: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
10、;常伴气短乏力,月完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治法:补中益气,活血舒筋。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当归.台乌药.忍冬藤.丹参.黄柏.车前子等。(2)寒湿凝筋证证候: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暗,苔 白腻,脉弦细。治法:暖肝散寒,益气通脉。方药:暖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常用当归.小茴香.乌药.沉香、茯苓.桂枝.白芍.细辛,川萼,黄黄等。(3)外伤瘀滞证证候: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有瘀点,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和营消肿。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常用当归.赤芍.地龙,川萼,桃仁.怀牛膝,枳壳
11、,丹参等。(4)火旺血燥证证候:下肢青筋盘曲,瘤体灼热;伴五心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细数。治法:清肝泻火,养血生津。方药:清肝芦荟丸加减。常用当归.生地黄、芍药.川萼.丹参.芦荟,黄连、枳壳,牛 膝、忍冬藤等。出现局部红肿灼热硬结者,加蒲公英、黄柏、金银花等清热解毒;肢体肿 胀者,可加泽兰,防己等利湿消肿。2 .外治疗法患肢穿医用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有助于使瘤体缩小或停止发展。并发青蛇毒.湿疮. 臆疮者,可参考有关章节治疗。3 .其他疗法(1)手术疗法凡是诊断明确的筋瘤,无手术禁忌证者,都可手术治疗。一般行大隐或小隐静 脉高位结扎、主干静脉剥脱及曲张静脉切除术,有条件者可选用经皮腔内激
12、光电凝术或透 光旋切术等微创治疗方法。(2)硬化剂注射疗法适用于程度较轻的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亦可作为手术的辅助疗法,处 理残留或复发的曲张静脉。【预防与调护】1 .长期站立工作或分娩后,适当加强下肢锻炼,配合按摩等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症状。2 .患筋瘤者穿医用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防止外伤;并发湿疮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搔抓感染。第四节失荣病案刘某,男,65岁。颈部初有一肿块,不痛不痒,后肿块数目逐渐增多,融合成团,皮色如 常,坚硬如石;伴有形体日渐消瘦,疲乏无力,胸闷胁胀。【概述】失荣是发于颈部及耳之前后的岩肿,因其晚期气血亏虚而瘀滞,出现面容憔悴,形体消瘦, 状如树之枝叶枯萎,失去荣华而得
13、名。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 之一。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病因病机】因足少阳胆经循行耳之前后,肝与胆相表里,故失荣的发生与肝胆密切相关。如七情内伤, 肝失条达,气机不舒,气滞血瘀;木旺克土,脾失健运,水湿运化失常,聚湿为痰。痰瘀 脏毒凝结于少阳,阳明之络,日久耗气伤血,遂发本病。【辨病】(1)临床表现原发性颈部恶性肿瘤肿块生长快,质地坚硬,早期为圆形或椭圆形,可活动;后期体积 增大,数量增多,融合成团块状或连结成串,表面不平,活动度差。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 瘤有恶性腮腺混合瘤,甲状腺癌,恶性淋巴瘤。转移性颈部恶性肿瘤大多可找到原发病灶,颈部肿块初
14、为一个或数个肿大的淋巴结,增 大较原发性颈部肿瘤慢,且多数先有原发肿瘤的相应临床表现。临床上以鼻咽.口腔部及 消化,呼吸系统癌肿转移至颈部者为多见。L六淫之邪六淫之邪乘虚内侵,或环境污染导致气血凝结,阻滞经络,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邪浊与郁气,积血相合为病,留积不散,久之结为瘤,岩。in2 .情志郁结七情所伤,情绪抑郁不畅,脏腑气机失于条畅,气滞日久,必致血瘀,气滞血 瘀长期蕴结不散,可逐渐形成瘤,岩。3 .脏腑失调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邪气留滞而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互相搏结而致 形成瘤,岩。4 .饮食不节恣食辛辣厚味,脾胃受损,水湿不化,津液不布,湿蕴日久而成湿毒,或兼受 邪火熬灼,凝结成
15、痰,痰浊毒聚而为瘤、岩。上述病因病机中,瘤主要是邪气偏盛,岩主要是正气不足,即机体抗病力降低。加之邪毒 侵袭,日积月累,导致瘤.岩的形成,正如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积聚所言:“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J总之,瘤.岩病因病机的特点是:本虚而标实,正气亏虚为本,气滞.(Q瘀,痰凝,湿热或阴毒结聚为标。而瘤与岩的区别在于有无毒的内in涵机制。西医学认为,瘤、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人体细胞的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增生组 织的细胞具有异常的结构和功能,其生长能力旺盛,与整个身体的代谢不协调,对人体的危害很大。由正常细胞增生而转变为癌细胞的过程称为癌变,这种转变过程的本质、原理及经过称为癌变原理即
16、癌的发病机理。前尚未能找出恶性肿瘤的单一病因,但多数学者认为,除了各种致癌因素以外,癌症的发病与病人的易感性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辨证】(2)辅助检查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直以寻找原发病灶,或肿块局部做组织病理学检直以确2.鉴别诊断(1)建痂(颈淋巴结结核)肿块常三五成群,融合成串,质地韧,可化脓溃rm;常伴咳嗽、低热等。必要时做活检进行鉴别。(2)肉糜肿块位于喉结正中或左右,呈半球形,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生长慢,质韧,无 溃烂。【治疗】本病应尽早选择放疗或手术治疗,并配合中医辨证论治。L辨证论治(1)气郁痰结证证候:颈部或耳前后出现坚硬肿块,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轻度刺痛或胀痛,活动转侧不利;
17、可伴心烦,胸闷,胁痛;腻,脉弦滑。治法:解郁散结,化痰解毒。方药:化坚二陈丸合开郁散加减。常用夏枯草、僵蚕、香附、当归,白芍,陈皮、柴胡.川萼.红花,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等。(2)阴毒结聚证证候:颈部肿块坚硬,不痛不胀,推之不动,患部初起皮色如常,后可呈橘皮样变;伴畏 寒肢冷,纳呆便澹;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治法:温阳散寒,化痰解毒。方药:阳和汤加减。常用炙麻黄、熟地黄、白芥子、陈皮、肉桂、半夏、茯苓、白花蛇舌 草,僵蚕、炮姜等。(3)瘀毒化热证证候:颈部岩肿迁延日久,肿块迅速增大,中央变软,周围坚硬,溃后渗流血水,状如翻花,并向四周漫肿而波及面部.胸部.肩背等处,可出现疼痛,头颈部活动受限;
18、可伴发热,消瘦;舌质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散瘀,化痰解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化坚二陈丸加减。常用当归.生地黄,芍药,川萼.丹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黄连.山慈菇,土鳖虫,芦荟等。(4)气血两亏证证候:颈部肿块溃破翻花,长期渗流腐臭血水,不能愈合,肉芽苍白水肿.高低不平;伴低热,乏力,消瘦;舌质淡,苔白或无苔,脉细。治法:补益气血III,化瘀解毒。方药:八珍汤合四妙汤加减。常用当归.生地黄,芍药,川苓.党参.白术、茯苓,黄芷. 桔梗,山药,甘草等。2 .外治疗法(1)早期颈部肿块为气郁痰结证者,可外贴太乙膏,或外敷天仙子膏(取天仙子50g,用醋. 蜜各半调敷)每日1次。局部可用阿魏消痞膏外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 章瘤岩 中医 外科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