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文言文阅读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斯长男由
2、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
3、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辐掠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辄从韫掠车中可诸奏事。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阁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
4、始皇崩/B.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C.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D.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原来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后来借用为对帝王的敬称。B. 会稽,中国古代郡名,因会稽山而得名,秦朝始置。今一般为绍兴的别称。C. 崩,古代指帝王和王后去世,也叫“驾崩”,而诸
5、侯和大夫去世称“薨”。D. 太子,是我国封建时代帝王法定继承人的称谓,有时也用“东宫”来借指太子。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斯借秦始皇让他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文章。B. 李斯为秦初统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等,他都出了不少力。C. 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请假回咸阳,在家中设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祝贺,李斯慨然长叹,不知道归宿在何方。D. 秦始皇死后,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没有正式确立太子,于是跟宦官赵高等人一起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1)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2)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14. 世人认为“斯极忠”,太史公则不以为然,请分析太史公的态度并阐明原因。【答案】10. D 11. C 12. C 13. (1)丞相认为他的说法是荒谬的,废黜了他的言论,就上书给皇帝。(2)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驽钝低下,于是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 14. 惋惜与批判。李斯能力突出,通晓儒家六艺,不致力于辅佐皇帝弥补过失,而是阿谀奉承,曲意附和;听信赵高之言,篡改诏书,废扶苏立胡亥,天下叛乱之后,才想起直言劝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一
7、年七月,秦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下诏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赶快到咸阳参加葬礼,然后安葬。”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沙丘”作“至”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曰”提示后文,其后要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而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错误,大夫去世称“卒”。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文武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祝贺”错误。由原文“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可知,是李斯设酒宴,百官向丞相李斯敬酒祝贺,不是向李由祝贺。故
8、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谬”,认为荒谬;“绌”,废黜;“乃”,就。(2)“黔首”,百姓;“驽下”,驽钝低下;“擢”,提拔。【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和原因的能力。惋惜与批判。结合“李斯以闾阁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可知,李斯能力突出,通晓儒家六艺,不致力于辅佐皇帝弥补过失,而是阿谀奉承,曲意附和,太史公对此感到惋惜。结合“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可知,听信赵高之言,篡改诏书,废扶苏立胡亥,天下叛乱
9、之后,才想起直言劝谏,太史公对此进行批判。参考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威武盛德。齐人淳于越进谏说:“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您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事情不效远古而能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始皇把这种议论交给丞相李斯处理。丞相认为他的说法是荒谬的,废黜了他的言论,就上书给皇帝,说:“我请求下令,凡藏有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言论文章的,一律清除。”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
10、,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秦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都娶了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哎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禁忌过分。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驽钝低下,于是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为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开始衰落
11、,我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巡行出游会稽山,沿海北上,到达琅邪山。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兼理符节玺令等事,都随同前往。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因多次直言劝谏始皇,始皇派他到上郡监督军队,蒙恬做将军。小儿子胡玄很受宠爱,要求随行,始皇答应了。其他的儿子都没跟着去。这一年七月,秦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下诏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赶快到咸阳参加葬礼,然后安葬。”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书信和印玺都在赵高手里,只有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和赵高以及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群臣都不知道。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正式确立太子,
12、所以保守秘密,把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辒辕车里,百官奏事及进献饮食还像往常一样,宦官就假托皇帝从车中批复百官上奏的事。太史公说:李斯作为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能够游走于诸侯之间,后来入关侍奉秦国,趁机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最终成就帝业,李斯位居三公之列,可以说是很受尊敬重用了。李斯通晓儒家六艺的宗旨,却不致力于修明政治来帮助皇帝弥补过失,而是依仗自己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曲意附和,推行严厉的刑罚和法律,听信赵高的奸计邪说,废掉长子扶苏而改立庶子胡亥为太子。等到各地诸侯纷纷起来叛乱,李斯这才想要直言劝谏,这不是太晚了吗!人们都认为李斯竭尽忠诚,最后反而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实面目,就与世俗有了
13、不同的看法。不是这样的话,李斯的功绩可以和周公、召公并列了。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固,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感而终身不悟,亡,不
14、亦宜乎? 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敢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
15、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类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注】章邯:秦朝末年
16、著名将领。三主:指秦末的三位君主。先王:周代的先王。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B. 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C. 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D. 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东,“山东六国”战国七雄中,除秦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函以东,本文指崤
17、山以东地区。B. 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为土谷之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本文用“社稷”来代指国家或朝廷。C. 五序,周代设立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排列是有序的,公为最尊。D. 郡邑,古代两级行政单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封制之后出现了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也就是郡邑制。本文代指郡县的地方长官。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作者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之时,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是可以守住三奏之地,保全宗庙的。B. 甲文认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进献忠言容易被杀戮,因此秦王朝尽管有深谋远虑看清形势的人,却因恐惧
18、而不敢进言。C. 甲文认为,治理国家应该“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变化因时”,不同的局势采取不同的政策,所谓“攻守之势异也”。D. 乙文写秦朝在统一天下后,采用郡县制,任命郡县长官,在当时形势下是不符合秦国发展的,这也间接导致了秦的灭亡。16.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17. 结合甲乙两个语段,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答案】13. C 14. D 15. D 16. 二世承袭父过,沿袭(错误的/旧的治国政策)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秦灭亡的)祸患。因此君子治理国家,用上古的历史考察它,用当代的情况验证它
19、,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 17. 君王昏庸无道,始终没有觉悟;君臣互不信任,忠臣不敢进言;严刑峻法,致使百姓怨恨朝政;不因时变法,有序取舍。【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是那些扛着锄木棍被贵罚防守边境的人们,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奋起反秦)。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句式前后对照,单独成句,排除ABD;“有叛人而无叛吏”,句子前后对比,“而”字相连,中间不断开,排除BD;“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句子前后对比,“而”字相连,中间不断开,排除BD。故选C。【14题详解】本题
20、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本文代指郡县的地方长官”错误。根据原文“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可知,此句是并列短语,“郡邑”与“都会”相对,“都会”指“人和货物聚集的地方,多用以称大都市”,本文可意译为“诸侯国”。由此推断“郡邑“应是行政单位,而非代指区域长官。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采用郡县制,任命郡县长官,在当时形势下是不符合秦国的发展的,这也间接导致了秦的灭亡”错误。由乙文“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可知,秦朝的灭亡不在于制度,不在于郡县制。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沿袭、继承;“以
21、”,以致于;“重”,形容词作动词,加重。(2)“是以”,因此;“为”,治理;“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上古观之,(以)当世验之,(以)人事参之”;“参”,检验。【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由原文“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可知,君王昏庸无道,始终没有觉悟;由原文“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
22、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可知,君臣互不信任,忠臣不敢进言;由原文“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畔矣”可知,严刑峻法,致使百姓怨恨朝政;由原文“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可知,不因时变法,有序取舍。参考译文:(甲)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桥梁封锁不住了,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篱笆一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崤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
23、兵东征,章邯凭着三军的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相约,做交易,图谋他的主上。秦君之间互相不信任,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形势危急而又势力微弱无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