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本篇课文作为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本专题实际上是对前面20 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 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 问。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 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所以,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着力于引导激发学生对王羲之 关于生命思考的理解,以便形成自己对生与死、活的意义的正确认识。反思本课的 教学,有以下方面的体会:语文阅读不应该是碎片式阅读。这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本人一直坚持的原 则。现在常能看到一些教
2、师在教学时,抛却了文章的整体性,就某几句话,某部分 文字展开,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毛发”太多,唯不见“全身”。文言文教 学,更是主要以“言”为主,把文章逐段逐段翻译完了,也就教完了。而鉴于本文 文章思路的特点,由景而乐,由乐转痛,再由痛转悲,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把 握好这个递进的内容和原因,是理解王羲之思想的关键。因此,为了不割裂文本的 文脉,在设计时采取了先串讲本文的文言字词,再分析文章内容的方式,因此,本 次的课堂实录是剥离了字词的讲解,依脉而教;语文教学,拒绝碎片式的另外一点 就是,此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王羲之的思想的理解上,作为特殊的时期,大批文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
3、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对于这一点,教师应该有 “管中规豹”的意识和智慧。我们虽然不是在培养文学的研究者,但可以激发学生 的某一个触点,引导他们课后再多去读一读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了解这个时代 的历史,让语文的课堂真正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去。一、关于本课的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的选择选择书法教材第六课生活推动笔行走.行书内容,结合时间因素课时的容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素一一基本没有毛笔书写经验,我确定兰亭集 序为鉴赏主体,兼以其笔画“点”的欣赏临习为拓展内容。2、教学目标的确定按新课程要求,我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书法艺术鉴赏方法,能正确从整体章法、字形结构、笔
4、法气韵等方面对书法形式类别中的行书进行鉴赏。过程和方法目标:能运用比较法进行鉴赏。通过尝试书写进一步加深对行书艺 术的理解与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对国粹书法艺术的 热爱,体会“中和”之美的重要意义。3、教学过程的安排本节课教学过程预设了五个环节:导入、新授、拓展、评价、总结。1)、导入。以幻灯片将兰亭集序内容的吟诵歌咏与书法整体图、局部 图、独字图结合,以期从视听感觉上多方位激发学生对它的兴趣。2)、新授。分三步:领略文字之美(略讲)、领略书法之美(结合重难点详 讲)、领略书写之美(略讲)。3)、拓展。结合鉴赏经验,激发动手书写兴趣,现场临摹板演。4)、评价。
5、学生评价为主,以鼓励评价为主。5)、总结。结合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课堂作出总结和对学 生们提出期望。4、教学手段的运用以课本为基础,以多媒体展示为主,结合范图展示、板书、师生板演等手段。5、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师层面:讲授法、设问法、演示法等。学生层面:观赏法、探究法、演练法等。教与学的层面:师生互动法、比较法。窃以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安排,再到教学手 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设计,本人是作了一番深思熟虑,有全局的考虑,也有细节 的预设。然而预设与生成的差异甚至矛盾,凸显出自己种种不足和问题,值得深思。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两位专家在给予我充分的鼓励后提出了既有
6、针对性又有高度的意见和建议,让 我深受鼓舞也深感惭愧,但更深的感受是受教后对未来的书法鉴赏课堂有了更明确 的认识。1、基于课堂整体格局所提意见和建议。内容深度尚可,但广度还可延伸。如兰亭集序创作背景的介绍,王羲之誉 为“书圣”和兰亭集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政治、文化、专业等方面因素 的介绍,22种“点”的名称介绍等等,囿于时间关系不能详讲,但稍有涉及,有 利于学生课后的探究。2、基于教学手段细节所提意见和建议教学过程环节设计尚可,但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如对板书的利用,对 范图板贴的利用等。板书是提炼要点与强化主旨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 将知识系统化、专业化,便于他们举一反三。三
7、、个人的反思从课程设计到课堂生成,感觉自己把握的东西远没有想象中的多和实。有些点 也清楚问题出在自己哪些方面,但更深的领悟与更高的求索却来自于专家领导的指 点。经两位专家屈尊与自己的恳谈,我从如下几方面反思了这堂课。1、要从“教学”层面提升到“教育”高度。诚如著名诗人叶芝所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课堂上 是一问求一答,还是学生能自设问、敢存疑?这考验的是教师的格局。诚然,这方 面我有待提高。“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中,如果我将行书书法作品的 鉴赏方法归纳,再板书“文质兼美、书体特色、临习典范”,学生完全有可能在今 后的书法鉴赏活动中运用这些方法品评。这也恰是郭教授对
8、我的建议:课堂教学要 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热情,课堂模式要延伸甚至转移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多维度 模式。而这亦是教育的本义一一学会学习,随时学习,终身学习。2、要有由点到面的提问技巧。虽然还是格局的问题,但更具体。比如运用比较式鉴赏对有公论的天下第一第 二第三第四的行书进行鉴赏,从整体章法、字形结构、笔法气韵各自分析到了,但 没有串连,没有归纳,没有让学生站到“面”的层面去思考,而少了这种“面”上 的思考,课堂自然流于形式,缺乏实效与长效。3、要有“留白”的艺术和勇气。讲多并非就是好老师和好课堂。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自 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
9、去发现的应该尽 量多些。”如何做到“无声、少声胜有声”?至少三方面的功课要做好,其一,对 课堂知识容量的把握;其二,对学情的掌控;其三,对语言技巧的掌握。第一二点 是基础,第三点是途径。我只能说,我要做的功课还很多。“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上进,在专家们的批评指正下,我深切体会到教学 相长的助益。虽然没有完美课堂,但我坚信完美课堂是我穷尽一生的努力目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五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以教师讲解为主,不甚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中的 实词、虚词、句式、情感、背景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内容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 是不受学生欢迎,而是不少学生坦言爱听老师“侃”,等老师“知人论世”结束就
10、不甚感兴趣了。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 中的所谓文化。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 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 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我把这节课的诵读设计为四步:第一遍诵读:听录音, 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一一(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2)勾画 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第二遍诵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 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 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第四遍诵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
11、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 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 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悲?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 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 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 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 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 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 读活动,如果学生在
12、这节课中能够当堂背诵全文,那么,即使没有分析其中蕴含的 人生哲理,也是一节成功的文言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六一、课程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语文教材选修三的一篇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 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 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 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 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二、内容安排: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已经串讲完了该课的文学常识及文言知识 点,根据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和文本自身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
13、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力争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通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 语言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议论的情理之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 中蕴含的积极人生态度。三、教法:本着“5+30+5”的课堂模式,学生能自主完成的,老师退后,充分调动学生能 动性的课改理念,本课时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学科助教讲解助学稿的课前复习和课 本内容梳理的部分;文中重点分析、难于理解的内容由我来讲解。这样教学层次更鲜明,效率更 高,教学效果更显著。四、教学效果总结: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课
14、前复习”环节侧重在中差学生 的掌握效果,问题与复习相结合,识记效果更突出些。文本理解上,学生对源于课 本的知识掌握得相对好一些,少部分不确定的知识在课堂讨论中得到了有效解决。 本课主题及作者思想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由我介绍和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更 全面广泛的层面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整体上学生表现不错,教学内容完成效果较 好。不足之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听课老师较多,他们没有放开,所以回答 问题不是很积极踊跃,助教的基础较差,虽然课堂上他已经尽力发挥,仍旧在时间 和效率上略显拖沓。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貌似简单,实际上要想达到深刻的理解,并非易事。这 篇文章要求背诵,学
15、生居然了背了几节早读课还没有背熟练。学生反映,总是记住 了上句,忘记了下句,对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理解得都不是清晰,特别是第三、段, 在背诵方面难度太大。这个现象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立刻又去调查了另一个班 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也是如此,文章不理解,脉络不清晰,即使是看了翻译, 也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王荣生教授曾经说:“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 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以下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 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也就是说,老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 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于是,在粗略地了解了学情的基础 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
16、的取舍。首先,原计划先介绍背景和作者,特别是作者,我专门到世说新语中查找 了关于王羲之的记录,例如东床快婿的典故、假寐的典故等等。这些资料并非完 全没有用处,至少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但对一节时间有限的语文课来说,这 些内容显得枝蔓,没有针对性。因为学生的难点在读不懂文章,而不是学习兴趣的 问题。即使安排了这个环节,学生依然读不懂,因为这些资料对理解文章并没有直 接的帮助。其次,对于文章的前两段来讲,学生在理解方面并不存在问题,但不一定能 “读好”,不一定能读出作者的“匠心”。因此,我便设计了一个“用双音节词概 括内容”的环节,并抓住“环境”这个点,细读文本,比如“修竹”这个意象,学 生往往
17、会忽视。对于这个意象,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了项脊轩志里的“有杂植兰 桂竹木于庭”,并且补充了苏轼的几句诗,然后指出“修竹”暗示了参加宴会的人都是高人雅土。当然,前两段学生不存在太多的理解性障碍,所以用很少的时间带 过去了。再次,我原本还设计了 “写作结构”的拓展内容,即补充律诗的“起承转合” 的结构,接着来分析兰亭集序和赤壁赋的结构,进而指导学生在写作方面 也要注意“起承转合”的结构。这部分的内容我自己认为很有创意,也很重要,但 偏离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只能忍痛割爱,将其放到其他课堂中点拨。将这些内容都删减了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安排了两个教学环节, 即重点品读第三段和重点品读第四段,而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兰亭集序 教学 设计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