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x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试卷满分:9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一、基础知识选择: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六幺(yGo)荻花(di) *贾人(go) 须臾(yU)嘲啦(zhd ) *凄凄惨惨戚戚(qi)徙(xD虽有槁暴(pu)A.霓裳(chGng)B.铮铮然(zhOng) C.佛狸祠下(f6) *D.匍然(hOng)憔悴(qiao)间关(jian)钿头(didn)殷岩泉(yin),三叠,“四叠。段在词中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
2、为“双调”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 另I,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 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 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3.对登高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 动具体细致的刻画。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
3、,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 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一一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 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 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 实观照的结果。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 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D.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
4、色彩,用 “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22 .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6分)23 .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8分)六、语言基础运用,完成后面24-25题,共6分。美感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具有突发的性质。O O O O O24 .将下面五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罗密欧在凯普莱特家的晚宴上第一次遇见朱丽叶时,立刻被朱丽叶那妩媚动人的姿色 所吸引,一见钟情一个忧心忡忡的穷人,整天忍饥挨饿,根本没有审美情趣,【甲】碰到最美丽的 景色,【乙】不会产生感觉,【丙
5、】谈不上美感的萌发了美感的突发性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美感纯属某种“直觉”的心理现象当客观美与审美主体的美的观念相一致或越过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时,美感就突然萌 发出来其实美感之所以突然萌发,是与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长期形成的审美情趣、审美理 想分不开的A.B.C.D.25 .给第句甲、乙、丙横线处分别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 却 也 B.不论 也 就C.就是 也 更D.只要 就 更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答案一、基础知识选择: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1. A2. B3. C.4. B5. D (两首词不都是借景抒情)6. C (“已不
6、再为花凋谢感到惋惜”错,应是情景交融)二、多文本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7. (3 分)C 8. (3 分)D 9. (3 分)A 10. (3 分)D11. (6分)参考答案:体现在人类对宇宙、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对重大科学命题的思索;体现在人类对自身命运关系的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照;体现在中华民族不断探求科学真理、追求科技创新的文化传承。【评分标准】3个要点,每点2分。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30分。12. (3 分)D13. (3分)D连词,那么(A因为;当作B凭借;来C代词;的)14. (3 分)A16. (2分)史书需要依据经书来校正,没有史书经书就会晦涩难懂
7、。17. (6分)答案要点:每一点2分。相同点:(1)目的一致:都是担忧小人,用褒贬进行劝惩。(2)写作原则一致:都用事实来 充实,用文辞来彰显,用道理来贯通,用法度来约束。不同点:文本体制不同:经书注重道理和法度,史书注重事实和文辞。【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历史为什么而作?因为写历史的人有忧患。忧患什么呢?忧患小人。凭借什么知道呢? 从史书的名字就知道。楚国的史书叫祷机,而祷机就是四大恶人之一。君子不用等到褒奖 就能够劝勉,不用等到贬斥就能够惩戒。既然这样,那么史书所惩戒和激励的,就只是针对 小人罢了。孔子的志向远大,故而他的忧患也大;忧患越大,故而他的著述伟大。因此,他 便凭借历史材料来修撰经
8、书,最终评论他的著述功效的,必然会说“使乱臣贼子感到害怕”。 由此可知,史书和经书都是由于担忧小人而写出来的,它们的用意是一致的。它们的用意是一致的,但文本体制却不同,所以一个叫做“史”,一个叫做“经”。大概 说来,写文章的手法有四种:用事实来充实它,用文辞来彰显它,用道理来贯通它,用法度 来约束它。这就是经书、史书共同具有的东西。虽然这样,但经书的优长在于道理、法度, 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经书如果没有史书的襄助,就无法验证它的褒贬;史书如果没 有经书的襄助,就无法斟酌它的轻重;经书不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不是万古不变的常法; 尽管它们的体制不相沿袭,但在用途上确实是相互有帮助的。易礼乐
9、诗书这五本书,论述圣人的道理和法度已经很详尽了,但却没 有用历史事实来验证。孔子害怕后世把这些书看成是圣人的个人言论,因此便凭借讣告、策 书来撰写春秋,表彰善良而惩戒邪恶,这就是经书的道理;(虽然这样)还是害怕后世把 春秋看成是自己的主观臆断,因此又依据周礼来发凡起例,这就是经书的法度。至 于历史事件,就仅仅列举它的梗概;至于文辞,就务求简练。所以我说:经书的优长在于道 理、法度。史书就不一样了,事情既曲折详尽,文辞也夸张炫耀,所谓褒和贬,除了文末的 “论,,和“赞”之外就没有什么评论了。所以我说: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假使后人不知道历史就去看经书,那经书所表彰的就看不出它有什么善事,所贬
10、斥的就 看不出它有什么恶行。所以我说:经书如果没有史书的襄助,就无法验证它的褒贬。假使后 人不精通经书,就去专攻历史,那事物的称号就不知道根据的是什么,惩戒和劝勉也就不知 道来源于什么。所以我说:史书如果没有经书的襄助,就无法斟酌它的轻重。经书有的是依据虚假讣告而书写的,有的是由于隐瞒忌讳而不写的。像这样的情况是很 多的,都只能是适宜于教化罢了。所以我说:经书不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的一篇本纪、 一篇世家、一篇列传,其中的美恶得失固然不是能够一一数清楚的,那么在它文末几百字的“论” “赞”中,又怎能对事事都进行褒贬,像春秋一样让天下人一举一动都有可遵循的 准则呢?所以我说:史书不是万古不变的常
11、法。圆规、方尺、水平仪、墨线是用来制造器物的,器物要靠它们来校正。然而,没有器物 圆规就无法发挥它量度圆的作用,方尺就无法使用它量度方的作用,水平仪就无法施展它量 度平的作用,墨线就无法安排它量度直的作用。史书需要依据经书来校正,没有史书经书就 会晦涩难懂。所以我说:尽管它们的体制不相沿袭,但在用途上确实是相互有帮助的。唉! 一把圆规、一把方尺、一个水平仪、一条墨线,就足以制造各种各样的器物。后人 希望达到司马迁、班固的水准,只要做到实录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像王通、陆长源等人那样 扬扬自得冗长而不知高低(模拟圣人的经书),那就很好了。18. 默写:(5道小题,共10分)1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
12、多病独登台2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 .别有幽愁暗恨生银瓶乍破水浆迸4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5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6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19 . (3 分)B【解析】“比喻”不当,应为“拟人”。20 .这首词借登楼远望、吊古伤今,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答案】宦海漂泊的倦意。“湖海倦游客”二句写湖海倦游,如今乘舟而归,表达了宦海 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怀才被弃的幽怨。“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原的凭吊,表达了 怀有才干而为君主疏离的辛酸悲苦之情。政治清明的期盼。“回首叫虞舜”二句,借对贤君 虞舜
13、的呼唤,表现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的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全 词借登楼远望、吊古伤今。“倦游”,指仕宦不得意而思退归。“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 原的凭吊,抒发满腹的忧愤和凄凉之意。“回首叫虞舜”二句,借对贤君虞舜的呼唤,表现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7分。21 . B【解析】A项,问题在于概括不准。文章的确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朝代,不顾个人生 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但是,这不是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层层对比来表达的。C项,问题也在于概括有误。文章列举了杜甫的许多 著名诗篇
14、,只是为了说明社甫诗歌写作的巨大成就,从而说明“文章”和“命达”之间的关 系,并没有对这些诗篇的历史意义展开探讨。D项,前一句分析不准。“如长河激浪,深潭照 物”,说波澜壮阔尚可,说体现了 “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则不准确。恰恰相反,“深潭照 物”应该是指真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是现实主义手法而不是浪漫主义手法。22 .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6分)【答案】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2)杜甫的苦寒人生(3)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 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23 .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8分)【答案】(1)昔日茅屋
15、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 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 集中。六、语言基础运用,完成后面24-25题,共6分。24. (3 分)A25. (3 分)C4 .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是 ()(3分)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A.B.C.D.5 .比较
16、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指出解说不当的一项。 ()(3 分)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是指代繁华和英雄业迹,通过慨叹它“总被雨打风吹去”, 表达了 “英雄无觅”的愤激之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表达了赶快建功立 业的愿望。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6.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词艺术地表现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B.词的上片写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
17、南飞等,是对开头的阐释与补充。“如今有谁堪摘”,表现作者因郁闷已不再为花凋谢感到惋惜。D.作者的生活遭遇,能让人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是本词动人的重要的原因。二、多文本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711题。材料一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 天发射场踏上征程,中国人探索火星的梦想又进了一步。早在2300多年前,诗人屈原就用一首长诗天问,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尽管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非常精确地回答这一问题一一太阳系的引力维系着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然而关于生命、人类、太阳系乃至宇宙
18、的起源,还有太多的 未解之谜。这也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的名字来源。“天问一号”的目的地是火星,它 的成功发射拉开了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探寻的序幕。火星和地球的诸多相似,引发着人类对地外生命的猜想和思考。作为太阳系里与地球最 为相似且距离较近的行星,从古至今,人们都对这颗星球有着无限xid xidng。从地球上仰望星空,火星仿佛是夜空里的一簇火光。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看起来忽 明忽暗、忽大忽小,令观者迷惑,因此火星最早被赋予的中文名字叫“荧惑”。其中“荧”代 指火星表面发射的红光,“惑”则出于古人对火星运行缺乏规律而感到的困惑。火星上也有四季更替。只不过,如果用地球日来换算的话,火星上一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第四 十三 中学 语文 12 月月 考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