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阅读答案.docx
《《诸葛亮》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葛亮》阅读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诸葛亮阅读答案诸葛亮阅读答案篇一【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Q8), 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龟勉辞世 ,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 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 罕,谓斯言可保。日
2、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 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 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 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 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 家人无怨色。诗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 哉!吾复何言。(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注】量勉:勉力辞世:指弃官隐居缅求:远求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O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
3、义相同的一项是()A、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B、乃建奇策/策之不以其道C、身使孙权/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D、江南悉平/事无大小,悉以咨之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躬耕于野,不求闻达。(2)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4、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参考答案:1、D (A拜访/看见B计谋/鞭打C出使/假如D者B)2、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3、(1)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2)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既”译成“已经”也可,“足”译成“富足”“丰
4、足”也可。)4、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三点答出两点即可。用文段中相关语句回答也 可。)译文: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身高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 众不同。遇到汉末战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 出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 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 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并投降曹操,而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 人数少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 援。孙权早就敬佩刘
5、备,又看到诸葛亮有特别的雅量,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 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和曹操交战,大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全都平 定了。后来诸葛亮帮助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阅读答案篇六事后诸葛亮“事后诸葛亮”有今古二型。今天说的“事后诸葛亮”的意思是,在一件事情 已经出现之后,就自夸“早不出山人所料”,大有一贯正确的气概。在历史上的事 后诸葛亮,却不是这样大言不惭的。这可以从“失街亭”这个三国故事中取证。以诸葛亮之智,()有街亭之失,事后,诸葛亮怎样对待这件事呢?首先是严于执法,追究大将马谡的责任,依军法办事,斩了马谡。要知
6、道马谡 这个人是诸葛亮最器重、最爱护的将领,但是既然因为他违反军令而丢失了街亭, 那就无法迁就了。说是挥泪斩马谡,是实有其事的。他不仅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 必严,而且是“赏不遣远,罚不阿近”,在法律面前不袒护自己的亲信。事后诸葛亮做到的第二件事是,在失误面前,把自己摆进去,勇于担当责任。 因为刘备早就关照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堪重用。而今()失了 街亭,这是由于自己无知人之明的缘故。因此上表请求处分自己,降了三级使用。事后诸葛亮做的第三件事,是总结失误的教训。他认为街亭之失,不是因为兵 太少了,而是在于主将指挥不当。于是他就“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天下,厉兵讲 武,以为后图”,要求下面
7、揭发他的错误,争取化失败为成功之母。这是历史上事后诸葛亮的真面目。这跟当今自称一贯正确的事后诸葛亮是大异 其风格的。当今的马谡也还不少,造假药呀,倒买进口汽车呀,违法乱纪,无所不 为。奇怪的是没有一位事后诸葛亮挺身而出,来个挥泪斩马谡;也不见有哪位事后 诸葛亮出面引咎自责“明不知人,虑事多暗”.有如诸葛亮在失去街亭后所做的那 样。相反,说不定有些诸葛山人还在失街亭后自夸一贯正确呢。问题:1 .本文针对现实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 02 .概括文中划线句子中“这”指代的内容。(限18字以内)3 .依次在文中括号内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既然8 .果然居然C.居然果然D.既然
8、果然参考答案:1 .领导者应该如何对待工作中出现的失误(问题)。(或“领导者应该如何 对待工作中的马谡和自己”。)2 .严于执法、勇担责任、总结教训。3 . C诸葛亮阅读答案篇七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 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 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 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 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 略,非其所长欤!(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注释】仪轨:礼仪法度。约
9、:省减,简约。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物:指人,百姓。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 类。17 .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radic,错误的打 times;) (4 分)(1)抚百姓,示仪轨抚:安抚,抚慰()(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益:利益()(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亲:亲人()(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爱:爱戴,拥戴()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昭陛下平明之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9
1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20 .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2 分)17. (1) radic; (2) times; (3) radic; (4) radio;18. C19. 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 (因为)轻微而不贬黜。20.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 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诸葛亮阅读答案篇八诸葛亮论苏轼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 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
11、。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 所以失也。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 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 下之心耳。夫天下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 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 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 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 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共知也。孔明迁 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
12、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 应,盖亦难矣。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 植,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 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 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 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 仁人君子之大患也。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 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 生之论,可言而不可
13、用也。4、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据许、兖,南牧荆、豫牧:统治B、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逆:迎接C、不过捐数十万金捐:捐献D、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竦动:震动参考答案:C捐:舍弃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馈B、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D、乃始治兵振旅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参考答案:Bo A介词,趁着;动词,接着。C介词,和;动词,赞同。D副词,前一个才,后一个于是、就。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孔明失败的原因在
14、于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后 文又说不能利用智谋来离间曹氏兄弟是诸葛亮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体现了苏轼思想 的自相矛盾。B、苏轼认为孔明可以借曹丕即位之机去离间、讨伐曹氏政权并瓦解他们。这 表明苏轼并不反对靠诈力取得天下。C、苏轼认为蜀国和魏国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 武力来夺取天下。D、苏轼认为自己的言论合理、深刻,但因为自己只是一介书生,因而终究不 会得到世人的认可和理解,不会被人们重视采用的。答案:Bo A体现了苏轼思想的自相矛盾说法不合理。C都是混合使用仁义和 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在文中无依据,原文只是说诸葛亮失败的原因。D苏轼认为 自己的言论合理、深刻在
15、文中无依据,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是说只是书生 的一家之言,可以说说却没有什么用处。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2)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参考译文:(1)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而勉强向他臣服,听闻孔明的高风亮 节,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者啊。(特威劫臣之译对一个1分,文意通2分。)(2)又不能竭尽他的智谋,来使曹氏兄弟间断绝手足之情,他们屡次出战而屡次败退是理所当然的啊。(奋绝手足宜一个1分,文意1分。)诸葛亮阅读答案篇九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7-21题。(12分)【甲】亮躬耕陇亩,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诸葛亮 阅读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