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题技巧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题技巧汇总.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题满分技巧汇总一、中考要求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目、贝入何、 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3 .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4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5 .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6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L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2 .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3 .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主谓之间、谓
2、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 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 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 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 略成分。(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
3、倒装等,在 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题型四:内容理解与概括方法指导:形式:第一, 从原文摘取信息点;第二, 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内容:第一,概括选文内容;第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结合 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解题方法: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 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 译。题型五:合理想象式描写方法指导: 一般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包括:外貌描写、动 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这些描写都不难,关键是设身处地地
4、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中去想象,再结 合自己的写作功底,就不难写出。要注意:文字简练,生动形象。题型六:人物分析方法指导: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 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 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 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分析人 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 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 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
5、环境和时代特点。方法指导: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 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 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 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 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工“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 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 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 (2)求同
6、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 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 (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 键是循序渐进。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 亡。5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人民对安居乐业生活的追求。请结合本文谈 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1.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2.A项中两个“乃”分别为: 副词,表转折,却;副词,
7、竟,竟然。B项中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 译为“却”“可是”。C项中两个“之”分别为:音节助词,句中补足音节, 可不译;结构助词,的。D项中两个“其”分别为:代词,“他的”; 代词,代指“桃花源”。3.爱怜(2)等到(3)计算(4)只是4.隋炀帝依仗着 隋文帝留给他的富饶,因此奢华浪费、挥霍无度,导致国家灭亡。5.示例: 统治者要爱民,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参考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遇 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 粮食赈济灾民,却下令让老百姓自己寻找粮食,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 粮食,到了隋朝末年,统计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隋炀帝 依仗着隋文帝留给他的富饶,因此奢华浪费、挥霍无度,导致国家灭亡。 隋炀帝亡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大凡治理国家的人,首要的任务在于涵 养民生,不在于充实粮仓。古人告诉(后人)说老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 么能够富足呢?只要仓库的储备足以对付灾年,贮存再多粮食又有什么用 呢!国君的后代如果贤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粮食 满仓,也只是助长他奢侈浪费的习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祸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