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灌南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假期检测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灌南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假期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灌南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假期检测语文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灌南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假期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们常引以为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 明。今天我们中国的种族和文化与五千多年前是一脉相承的,而古埃及、古巴比 伦、古印度的文明后来都中断过。人们会发现,四个文明都勃发于北纬30左 右的大河冲积平原,都是依靠栽培旱地粮作的灌溉农业,都创造了文字,都建立 了等级制度,都面临着游牧民族的侵袭大家既然拥有这么多共同点,那为何 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命运?还有古罗马文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发达农业文明,其
2、发源地今天的文化样貌与当初相比已是面目全非。倘使一个汉代人在一千年后的 唐代复活,他仍会感到舒适自在,因为两个朝代从语言、文字、儒家学说、祖先 崇拜到国家管理都是相同的。如果有位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公元1000年的 欧洲复活,他一定会惊讶于眼前崭新而奇特的一切。假若换成是一位唐末的吴越 人在一千年后的清末返生,他看到的那个江南依然大同小异,而如果是位欧洲人 则会见到天翻地覆的反差,怕是要惊掉下巴。为何中华文明走上了迥异的演进道 路?众所周知,我们黄河流域早期靠的是栗作,其他三个文明靠麦作。不过粟作 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有限,小米常用作煮粥,小麦多用来磨面,况且我们的旱 作是同时包含了粟和麦的
3、旱作。真正的差异在于,我们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而 是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 强烈互补关系。在万邦并列的时代,一个小国去攻打另一个小国,不一定是因为 有多么大的争霸雄心,可能只是为了夺取山下或对岸的一片与自己不一样的农 田,这样就算是原有的田地歉收,还能指望收成较好的另一片。那个时代,一个 国家要长期生存,一个文明要延续不断,就必须同时掌控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我以前工作的地方,在上海康平路上的一幢老洋房内。跨进黑色铁栅栏门, 院角有一棵不小的枇杷树。每年五、六月份,一串串鹅黄的枇杷果攀墙而出,令 人垂涎。眼看着果子日渐成熟,院主人却从不急于采摘,而是
4、悠然地坐在二楼的 阳台上,静看鸟儿们你来我往争相分食。原来,这才是一颗果子在大自然中,自 得其所的方式。人类的友善,让鸟儿亦通人意。刚下车我便得到一只喜鹊的陪伴和热情,该 是一种幸运,也许它正将我引向一帆风顺,心下对这次出差的任务也充满了信心。老人伸手摘下一颗柿子递给我:“姑娘,尝尝? ”我迟疑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一个。不然您咋知道鸟儿们吃的是什么滋味儿! ”从柿子树上落下来的阳光,斑斑驳驳照在老人的脸上,他笑得那么爽朗。在 那张热情的笑脸里,我恍然感受到了鸟儿的心情。(选自人民日报副刊2022年2月26日) 【小题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腊月出差北京,走
5、在去壁纸厂的路上,看着这“两旁是山,山后面还是山”, 感到十分单调,情绪低落。B.这片大山到处都是柿子树,长满野柿子,几乎无 人采摘,成为鸟雀的天堂。这也是果子在大自然中自得其所的方式。C.作者回 忆以前在上海康平路一栋老房子主人不采摘成熟的枇杷果,与老人介绍有人打公 路旁的柿子也要留一部分,都体现了人类的善意。D.我一下车就得到喜鹊的陪 伴和热情,是喜鹊对人类善意的回报,也给我这次出差完成任务带来了信心。【小题2】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作为开头,具有悬念意味,引导读者思考“野果”与“鸟的世界”的 联系。B.句子引用儿歌,表现了喜鹊带来了美好温馨的记忆,暗示
6、了本文的 情感倾向。C.句子写出了喜鹊的分寸感,表现了喜鹊对我的戒备心理。D.句 子老人希望我通过吃柿子来体验鸟儿的心情,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美好。【小题3】1.“喜鹊在枝头”这一标题十分精彩,富有表现力。请加以梳理概括。【小题4】1.学习小组认为画波浪线的段落写得饶有趣味,准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富有形象性。“喜鹊在枝头”富有画面感,明快热闹,给人无限 遐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文章主要表现喜鹊在枝头的活动细节,展示了喜 鹊的活力与聪明。富有情感,暗示主题。喜鹊给单调的出差生活带来了自信, 同时也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7、小题4】示例一:可从宏观角度,如:这段文字富有趣味。语言灵动活 泼,富有趣味。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喜鹊人格特征,如“不慌不忙”表现其 “从容”,“有些忘我”表现其“专注”,“酣畅”表现其“满足”等。细 节描写富有趣味。通过对喜鹊一系列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喜鹊吃柿子的 忘我和聪明。富有情趣。作者细腻描绘喜鹊吃柿子,让作者忘记了路途中的 单调和低落的情绪,体现出了生活的情趣。示例二:可从微观角度,如语言:语言清新灵动,饶有趣味。主要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喜鹊吃柿子专注、从容、忘我,充满活力。善于使用动词,通过选用“观察”“挑”“啄”“吸食”“跳”等,写出了 喜鹊的轻盈、优美。使用散句、短句,条
8、理分明,形式变化灵活,活泼明快。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 ”这片大山到处都是柿子树,长满野柿子”错误。文中说:“这片山上有很 多柿子树,每年结了果子几乎无人采摘,就任由其自然生长、掉落。”并没有 说到处是柿子树。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C. “表现了喜鹊对我的戒备心理”错误。“戒备心理”无中生有,其目的在于 表达“鸟儿也通人意”。故选C。【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题含义以及作用的能力。“喜鹊在枝头”作为标题,首先富有画面感,很容易联想到喜鹊在枝头叽喳的 场面,明快热闹,给人无限遐想。由“那只花喜鹊不再理我,而是全神贯注于枝头的一颗红
9、柿子上。它的动作不 慌不忙,很有章法。先是站在旁边的树枝上观察一阵儿,挑个满意处,一口啄 进去,又啄一口。连啄四五下,再把喙埋进果肉深处,美美地吸食一通。然后 抽身出来跳到另i根枝上,瞅准柿子的另外一面,如法炮制”可知,“喜鹊在 枝头”表现喜鹊在枝头的活动细节,展示了喜鹊的活力与聪明。由“花喜鹊,喳喳喳,知道你娘在哪嗒。这是小时候村子里流行的歌谣, 我不知是在心里想着还是已经念出了声儿,喜鹊跳得更欢了。有这样一个可爱 的伙伴,我一时忘记了疲惫和寒冷” “这是一只极有分寸的可爱生灵,它不紧 不慢,始终和我隔着一段距离,但又保持互动。我下意识地放慢脚步,让行李 箱的动静尽可能轻缓,生怕把它吓走”可
10、知,喜鹊给单调的出差生活带来了自 信,同时也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文学作品可供评论的方面很多,但不可面面俱到和泛泛而谈,选择的评论点尽 可能集中,所选角度要尽可能小点。要抓住认识最深刻的一点,集中笔墨,作 透彻分析和深入挖掘。总之,写文学短评角度要“小”,开掘要“深”。本题要求对画波浪线的段落写一则文学短评,首先要明确画波浪线的段落是对 喜鹊的一段描写,确定评论的角度。可从宏观角度评点,如从形式:语言、艺术手法(细节描写等);内容:形象 (意象)、情感、主题等;情趣、理趣、知趣/智趣、志趣、旨趣等作答。由“那只花喜鹊不再理我,而是全神贯注于枝头
11、的一颗红柿子上。它的动作不 慌不忙,很有章法。先是站在旁边的树枝上观察一阵儿,挑个满意处,一口啄 进去,又啄一口”可知,作者细腻描绘喜鹊吃柿子,让作者忘记了路途中的单 调和低落的情绪,体现出了生活的情趣。由“动作不慌不忙,很有章法”“它便有些忘我了”“酣畅地歇口气儿”可知, 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喜鹊人格特征,如“不慌不忙”表现其“从容”,“有 些忘我”表现其“专注”,“酣畅”表现其“满足”等。由“如是观察几次,我才明白鸟雀们对一颗野果的良苦用心。它们之所以分两 头入手,又四面夹攻,是为了让果子在被啄食的过程中保持平衡,防止掉落。啼,多么聪明的小家伙! ”可知,细节描写富有趣味。通过对喜鹊一系列
12、的神 态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喜鹊吃柿子的忘我和聪明。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就某一方面作答。(如语言的趣味、形象的趣味、细节 描写的趣味等),如从语言:由“那只花喜鹊不再理我,而是全神贯注于枝头的一颗红柿子上。它的动作不 慌不忙,很有章法。先是站在旁边的树枝上观察一阵儿,挑个满意处,一口啄 进去,又啄一口”可知,语言清新灵动,饶有趣味。由“动作不慌不忙,很有章法”“它便有些忘我了”“酣畅地歇口气儿”可知, 主要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喜鹊吃柿子专注、从容、忘我,充满活力。由“先是站在旁边的树枝上观察一阵儿,挑个满意处,一口啄进去,又啄一口。 连啄四五下,再把喙埋进果肉深处,美美地吸食一通。然后抽身出来
13、跳到另一 根枝上,瞅准柿子的另外一面,如法炮制”可知,善于使用动词,通过选用“观 察” “挑” “啄” “吸食”“跳”等,写出了喜鹊的轻盈、优美。由“先是站在旁边的树枝上观察一阵儿,挑个满意处,一口啄进去,又啄一口” 可知,使用散句、短句,条理分明,形式变化灵活,活泼明快。二、古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新修滕王阁记韩愈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 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 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 所谓滕
14、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 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 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 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 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 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 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下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 又无因而至焉矣!其岁九月,人吏;夹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 辞言日:“此屋不
15、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 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公应日: “诺。”于是栋楹梁桶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漫不鲜 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日:“子其为我记之! ”愈既以未得造观 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 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 愈记。(选自昌黎先生文集)【注】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修滕王阁 记。后两作已失传。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大号:年号。【小题
16、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愈A既以未得B造观为叹C窃喜载D名其上E词列三F王之次G有荣H耀焉 【小题2】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疾,指迅速、便捷,与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中的“疾”词 义不同。B,文中“及其无事且还”和“且坏”两句中的“且”词义和用法都不 相同。C. “躬诣”有多种含义,古代下级面见上级的一种礼节,文中是亲自到、 亲自去的意思。D. “治所”古代指地方政府驻地,包括省治、府治、州治等, 文中借指所管辖的地方。【小题3】1.下列时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17、)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 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 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 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 官于朝,愿莫之遂”,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C.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 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勾 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D.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 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 而归之意。【小题4】1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小题5】1.全文用大量篇幅倾诉作者“欲游滕王阁而不得游”的深深遗憾,请分条概括 作者未能登阁的具体原因。知识点韩愈(768-824),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杂记文答案【小题1】CEG【小题2】B【小题3】D【小题4】(1)但是我的地方没有一件事情可借来出行,又怎么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使您的接待之人辛劳呢? (2)现在,(您离开南昌)三十年后,您 来到南昌做地方长官,今天刚好一整月,您又来这设宴,您怎么能没有情感呢?【小题5】因在朝为
19、官,被职位牵绊,没有去滕王阁游览;因取便道走的 是海路,所以没去成;在御史中丞王公前来查看江南西道时,下令大小事宜“公至之日,皆罢行之”,而自己的治所安定顺遂,“无一事可假而行者”, 错失时机,未能登滕王阁游览。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早已因为没有到达景观而叹息,私下里高兴名字能列在它的上面,文 章列在三王的下边,有荣耀啊。“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窃”,私下,是副词, 放于句首,其前应断开,故C处需断开;“名”作动词“我”的宾语,中间不断开;“其上”前省略介词“于,“(于) 其上”作后置状语,其后应断开,故E处需断开;“词列三王之次”是省略
20、句,应为“词列(于)三王之次”,中间不顿开,其 后应断开,故G处需断开。所以,画波浪线部分需要断句的三处是:CEGo【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迅速、便捷/痛心。句意:因为想近便,走了捷径,以至取道海上。/ 屈原痛心于楚怀王听不到正确的意见。B.错误,二者相同。都是副词,将要。句意:等到没有事情将要返还的时候。 /将毁坏。C.正确。D.正确。故选B。【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错误,应为“寄寓了满腔不尽之意”。故选D。【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竟然;“假”,借;“
21、事可假而行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 序为“可假而行事”;“勤”,使辛劳。(2) “邦伯”,地方长官;“适”,刚好;“期月”,一整月;“燕”,通 “宴”,宴饮、宴请。【小题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据原文“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可得出:因在朝为官,被职位牵绊,没有去滕 王阁游览;据原文“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可得出:因取 便道走的是海路,所以没去成;据原文“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 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 者立变”可得出:在御史中丞王公前来查看江南西道时,下令大小事宜。公至 之
22、日,皆罢行之,而自己的治所安定顺遂,“无一事可假而行者”,错失时.机, 未能登滕王阁游览。参考译文:韩愈年轻的时候听说江南多有(宜于)登临游赏的所在,只有滕王阁是第 一,有瑰丽、雄伟、奇绝、独特的称号;等到三王写这些序、赋、记等,觉得 他们文章很壮美,更加想去那里看一看然后来阅读前人文章,以便忘记我的忧 愁;受在朝廷做官的束缚,参观滕王阁的愿望没有机会实现。元和十四年,因 为谈论事情(佛骨)被贬留守揭阳,因为想近便,走了捷径,以至取道海上, 在五千多年以前,是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喏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有可能 激发了,至少是影响了最早的黄河旱作文明。粟作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高峰, 但也碰到了
23、所有旱作文明通有的后继乏力问题。当北方的沙化和盐碱化像一头灰 犀牛渐行渐近之时,幸亏南方稻作正渐入佳境,水田是越耕越肥,保障我们文明 发展的物质基础依然稳固。不断走上坡路的稻作最终在唐末引发了全国经济重心 的南移,紧接着的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后者始于东晋兴于晚唐而定于南宋,民族 文化在旱作文化搭建好的基本骨架上又得到了稻作文化血肉的极大充实。此后, 南方稻作和北方麦作开始携手催动我们的文明脚步继续迈进。所以说,中华文明 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长江黄河两条龙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促 进并相互融合,因而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世界上最古老的几大农耕区的面积:尼罗河三角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灌南县 灌南 高级中学 2023 2024 学年 上学 假期 检测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