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随堂练习《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docx
《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随堂练习《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随堂练习《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docx(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2019 )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随堂练习人文主题任务一百家争鸣单元学习任务课文关注点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前-基础积累与运用/通教材-理常识-素养初探论语十二章任务一语基构建 一、通假字 知者不惑(“知”同“智”)二、一词多义j人则不仁.如礼何(连词,龙东假设关胤1 (2)瞰干事内慎于育(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见不货需内自省也(连词,我示承接关系)1 .而Li仃市道必I心衣小心列X:系:(1) ft均过土石(疑问代词.哪,I)(2) 一 Fl克己贪礼.天卜归仁播 I (句末语气词)I (3)枳土成山.风雨浅腐(微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4)犹H.从部而向森(代
2、词卷加)2焉3s; 箕。也则耻师胃(句语气Ml(1)道之斯行(连词,就)3斯1(2)斯人也而勺即疾也(代词,这,这样:以至 于废人,壹 是杵以 修身为 本.庶人,卜不忤通仃姓,那要把修养自“品德节作根本.指民仃姓.壹时 一摄.F.任务二资料助读创作背景大学之道出自礼记。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大 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为“四书之首”。*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任务一语基构建一、通假字1 .若火之始然(“然”同“燃”,燃烧)2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同“邀”,求取)3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二、一词多义(1)无静让之心.非人也(动词,推让.i
3、t让)(2)故人西辟黄科楼(动词.告别)I南于为土之中而不寻方I (动词.拒绝.反抗)(4)而俟生苦无一才不辞送我1 .辞I 4词,;辞.话语)”1)除芯凡声而然也(指示代词.这样)(2)快粉口足(形容词词无,的村了) (3)若火之始然(同“燃” ,动词,燃烧).(4)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案(连词.然前.但是)2 .然1(5)具广以为珞(形容词,正如,(】)种之类而也(助诃叮之搭配成为定语.后置的标志)(2)五谷者.冲之美名也 (助词.用在刘断句主语后 起提慑作用.引出片断)(3)自许者不可与有为也 3.者I (指代性助词,用/1 I - X MM构成名词性结构 的人)r(D今人乍电借/将入千井
4、 (介词到)(2)林所以内交F住子之父母也I (介词.跟)I (3)第所以要善于乡党朋友也(介词,向)(4)骨明j庶初,察J人伦 4 .于I (介词,对)广(D由是观之(代词,这)(2)无是非之心(形容词,正确) (3)无人知足荔枝来(动词,表示材定判断)(4)是斗也海运则将徙于南英5 .是I (代词,这只)三、词类活用1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名词作动词,伤害)2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名词作动词,侍奉)四、文言句式1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判断句)2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判断句)3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判断句)4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介词结构
5、后置句)文门对译后f日, 人忤杓不忍人之心.孟了一说:“能个人都有怜悒体愉别人的心不忍人之心1怜先王( 不一人 之心.一悯体憧别人的c.先王由于人的心就i别人的c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次不忍 人之心 所以才仃怜恻体慵百姓的政治:阳怜恤体憧别人的心,行不e人之政. 治天下可俺行怜恤体恤仃好的收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掌心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里面运转东西川容用/ 之M以说何个人都仆怜姻体怵人之心吊 今人乍见懦f别人的心,是内为:如果今天外人突然fi现个小技将入千井, 皆有怵愠慎隐之心:非要押进井里而去,必然会产生惊惧问情的心理:这不是所仅内交十儒f之父母也.所以要符于乡党因为超要去和这技广的父
6、母结交.不是因为挺要在乡代朋友也. 。恶 K 声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技广的哭叫声才产生而 然 也这伸惊惧前情心理的.乍:突然,忽然。怵(chh)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内(na):同“纳”。,要(”o):求取。乡党:由-2.无慎降之心,同乡。由此。粟,没有而J情心.M人也:无差愁之心, 事人也:无辞让之心.简直不是人:没4荒耻心,酌H不是人:没4iii卜心.人也:尤是之心,人也.蒙悲(同:对自不是人:没仃是界心,徜直不是人. L自身的不善感到范朋,时他人 的不善感到情愁.懦隐之心.仁之端也:薰也之心.同怙心】仁.的T-义之帽I也:萍让之心,礼之端也:足|:
7、之心.智之端也.是义的发端:诵让心足礼的发培:是尊心是智的发端神让:人之川是四埔也.人之外四体也.建:芽.龙人0这网神拉就像幺园肢杓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白班齐也;谓外了这四种发地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弁的人:认为凡育四珀凡是这其4不能X, 贼姓已片也.贼,他的君主的,是伪Rn QEJ人 1伤;于我齐,如忤 犷而充之矣,若火之始四触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然.泉之绐达.苟能充之. 足以想诜,出水刚刚开蛤流iftl如果能帔犷充它们,他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安定天下,如果不能朝犷允用们,就连於父母都成何* 然:同燃达:流通,指泉水涌出.保:安定任务二资料助读
8、片走近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 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 宗师。创作背景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去齐、鲁、宋、滕、梁等国游说诸侯,尽 管齐宣王、梁惠王等对他十分礼遇,终因“迂远而阔于事情”不被诸侯所用,“退 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孟子一贯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 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行法 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行 不
9、通。2课堂审美鉴赏与创造/析文本解疑难-素养升华任务一文本梳理与构建任务点一结构导图1第一、四、六章)君子与小人 廷人第二、七、九、十章I论“仁”1 十二章 厂T第三、八章论“道”的学习)T第五、十一章卜T修己与待人U第十二章I学习诗礼的重要性大学之道fl细H明明德、亲民、止于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H内修) T八目WH枢纽齐家、治国、平乔印陪提出论点H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仔西H孺子有恻隐之心一仁之端、 羞恶之心f义之端、 辞让之心一礼之端: T是非之心f智之端、L扩充“四端”卜p|正:足以保四海(反:不足以事父母)任务点二课文点睛论语十二章主要是孔子关于人立身处世的一些规范性
10、原则,有的生 动比喻,深入浅出,有的要言不烦,精辟隽永。要精确理解这些规则,还要结合 孔子儒家思想的仁、义、礼等核心概念,同时结合个人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 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为主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 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 孟子的思路。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 非”之心,
11、简称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 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 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不然的 话,就会熄灭或枯竭。任务二文本学习与探究任务探究一单文任务论语十二章1 .如何理解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答案“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 “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 义却有不同的阐释一一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 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
12、“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 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 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 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 理,自然就达到了 “仁”的境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观点的能力。论语颜渊中记说: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句话意思是说,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一切都恢复到按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了。当有 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那么天下就会称赞你的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哪 里是要靠别人
13、呢?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而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周王室曾经建立起的一整套 完整的礼乐制度遭到巨大的破坏,各诸侯违礼、僭礼的行为还有发生,所以孔 子称这一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而孔子认为,造成诸侯争霸的原因归根 到底在于人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欲,没能做到按礼的要求来做事。而一旦人能克 制自己的私欲,按礼的要求来做事,那么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他,也最终都会归 顺他。所以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 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 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
14、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 了 仁的境界。2 .应如何理解论语十二章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知识点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 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 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 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在孔子所处的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 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侍君上;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 期望来服侍父亲;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
15、来服侍兄长;自己对朋 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 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 利;自己期望得到尊重,所以尊重别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理解并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身的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也不要 勉强别人去做。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0 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 达。推而广之,还有其他意思,比如,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的心;自己希望怎 样生活,就应该理解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就不要
16、那样对待别人;自己不希望在社会上受阻,那就也不要去为难别人。总 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理解他人,宽容地对待他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 它和俗语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由 此可想到,当我们不希望别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时候,我们自己做到了 吗?当我们对别人的不敬行为表现不齿的时候,我们是否也犯过同样的错误? 我们不想做事的时候,难道别人就有义务去做吗?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真正内涵式让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如果大家都做到了,我想,我们这个社会会更加的和谐,更加的文明。所以它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
17、则。3 .我们可以发现孔子非常看重对诗的学习,那么诗真的是一个人提高修养所必须研读的吗?知识点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答案观点一:是必须研读的。孔子认为,不学习诗,就没有办法说话,学诗 能知言善语,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 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观点二:不是必须研读的。孔子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要学习诗 的建议,孔子看重诗,其本质是对教化和德行的重视。如果一个人通过其 他途径能够获得相关的教育,不一定必须研读这部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本题为探究类题型,考生表明观点,自圆其说即可。是必须研读的。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及诗:比如不
18、学诗,无以言,孔子认为不学习诗就没有办法说话,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进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比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即诗有三大功能,一是诗 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三是诗识,鸟兽草 木以致知,可以看出,孔子对诗有较高的评价。对于现代人来说,孔子所 说的我们可以从诗中学习说话之道、认识鸟兽草木确实是有道理的,读诗 确实对我们有好处。不是必须研读的。孔子提倡读诗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迩之事父,远之 事君”说明孔子提倡读诗有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等级的目的,这在我们今 天并无太大价值。而且如果一个人通过其他途径能
19、够获得相关的教育,不一定 必须研读这部书。大学之道1.朱熹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之条目也。试对这八个条件进行对比并加以简要说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识点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答案f(】)取于事而慎于才(介词,对对于).小人哈干利(介词.以.用)1 (3)勿筑于人(介词给) 4 .于1(4)多识!外兽草木之名(介词,对T)C()h-育而可以终身行之齐乎 .(名词字) (2)富微育乎(名词,话) (3)亦各在箕志也(动词.说)5言3 dm礼勿J (动词说)(I)诗可以兴 ,(2)水波不兴(动词,.(动词,激发人的感情)水面出现流滑,或波较:)6,
20、兴(:八【4出兴心(动词.AH三、词类活用1 .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作动词,匡正)2 .见贤思齐(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3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四、古今异义1 .诗可以兴古义:可以用来。今义:可能或能够。2 .仁以为己任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3 .非礼勿视示例:格物“格物”是“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 集注),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致知”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大学章句 集注),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格物致知的过 程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前者 是手段,后者是
21、目的。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为学入手”或“大 学始教”,是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 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使人向善为善之意达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的 境界,善的意向时时在,处处在,发自内心并表现在外。慎独是 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的是内在善的动机和外在善的表 现的一致正心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人们的内心不可 避免地会出现愤懑、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这些思想感情如 果不能发现并得到控制,它们就会战胜理智
22、,就会影响道德修养, 影响人固有善性的发挥。所以诚实、不自欺后,还要端正内心, 防止“欲动情胜”的情况出现修身“修身”是“八条目”之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意思是使个人修 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 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 的目的,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 天下的基础。齐家与修身的内在联系在于,如果不能修身,内心 就有所偏颇,内心有了偏颇,就无法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 系治国、平天下“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大学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又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统编 2019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第二 单元 练习 十二 大学 人皆有 不忍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82382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