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枣阳市第一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枣阳市第一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枣阳高三年级20222023学年上学期八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总计48分)1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 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 T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有历史必然性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2 .西周时期,通过封建,同姓(姬姓)子弟建立起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成为周王朝的所谓“伯父”或“叔父”之国,至 于同姓诸候之间,则成为所谓“兄弟之国工这表明西周分封制A.本身具有高度的灵活性B.与宗法制之间联系紧密C.保
2、障西周统治的长久性D.凝聚了族群间政治稳定3 .荀子王制中说:“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 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馀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馀虽曲当,犹将无益也。” 材料体现出荀子主张A.仁政爱民需要礼贤下土B.执政要以人为本C.重视保护人民群众利益D.兼爱是治国之本4 .韩非子说:上古之世一人民不胜窝普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日有巢氏。 民食果皮蚌蛤,腥滕恶臭而伤害股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 号之日燧人氏。”韩非子所讲的“圣人”A.代表了远古时代的生产力水平B.凝
3、聚了远古数代先民的智慧C仅是传说时代无稽可考的传说D.体现了法家中央集权的思想5 .汉书记述: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 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据此可知,秦筑长城A.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B.解决来自边疆的威胁C.保障了正常的农业生产D.利于自身的社会稳定6 .秦代存在“故地”与新地”的划分,并采取差别式管理。秦末关东大乱,“新地”皆复为王国,秦将章邯以 东郡为根据地镇压起义。西汉初年,天下格局恢复东西对峙局面。汉文帝重新设置东郡,掌握了压制关东 诸侯王国的地缘优势,从而保障了汉廷的政治安全。这说明出现,并趋于联合,但职责不明;根据材料“
4、隋代建立后,文常首先确立了内史(中书)省旨、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的三省分权制度。至唐初,三省六部的中央架构最终得以理顺定型”得出隋唐时期,三省制定型 并逐步完善。特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度具有阶段性、渐进性、制度化的特征。(2)变化:根据材料“内史(中书)省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省分权制度”得出隋唐中书省是中 央机构三省代表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根据材料“忽必烈继位后,在中央设中书省掌政事,为宰相机 构,下辖六部,处理具体行政事务”得出元朝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根据材料“代表中 央出外,临时主持地方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事务”得出元朝中书省官
5、员还曾代表中央主持地方诸方 面事务,权力较大。20.12分 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 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 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 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 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详
6、解】通过对材料信息的分析研究,特别是材料反映的中唐及晚唐北方和南方水利兴修情况的对比,可 以看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据此确定论题。然后联系材料信息,特别是材料中的“太湖流域、 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 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等信息,足以证明上述论题的成立。也 可以联系教材内容进行论证。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观点明确,逻辑清晰。A.分封制的推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C.秦汉时的“新地”全部推行郡县制B.郡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秦汉时的“故地”全部推行分封制7 .后世有学者在评述秦朝
7、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 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8 .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记述了秦对官吏的各种要求,提出吏有五善:中(忠)信敬上、精(清) 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龚(恭)敬多让。还提到:君鬼臣忠,父兹(慈)子孝,政之本也;宽以 治之;毋使民惧。可见,秦的统治A.兼采儒家思想B.专任法家之术
8、C.杂糅阴阳学说D.奉行无为而治9 .元封五年,武帝置十三部刺史,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据此可知, 汉代刺史制度A.缘于王国问题日益严重B.反映中央体制调整C.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体现刺史位卑权重10.董仲舒认为,德为阳,刑为阴。“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他审理的案件传递着儒家“父子至亲”、“论心定罪”等基本主张。这反映了A.汉代政治改革推行以德治国理念B.儒家正统地位得到了确立和完善C.董仲舒结合法家的思想改造儒学D.汉代以儒家思想对法制进行改造A.尚书是中
9、央最局行政机构11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运行图例诏 令奏 章公因令上彳亍文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12 .据魏书裴植传记载,北魏官员裴植一家,父母双亲尚在人世而兄弟已经分家,而且子女的财产和 父母严格分开。魏书对此评论说,“一门数灶,盖染江南之俗也”。据此可知A.江南财产私有观念更强B.宗法制度开始崩溃C.北方风俗深受南方影响D.门阀政治逐渐衰落13 .在吐鲁番出土的唐朝墓志中,开元以后的当地墓志开始改变高昌地区传统的书写方式,转而与中原趋同, 出现了“大唐启运,泽被西州”等措辞。据旧唐书
10、载,安禄山起兵范阳时,于阑王尉迟胜“自率兵五千赴难(帮 助官兵)工上述现象表明A.唐朝政府对外政策的开放和包容C.中央政府开始对西域实施政治管理B.西域地区对唐朝的政治认同加强D.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融合发展14.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15 .明代不少土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 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土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
11、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 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 土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16.下表是公元196-289年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统计情况。表中曹魏时期寒素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期别朝代公元土族小姓寒素合计No.%No.%No.%1汉19621938291914.57456.51312曹魏2202396038.73824.55736.81553曹魏2402647447.15937.62415.31574西晋2652898446.26736.83117182A.孝廉成为选官唯一标准B.社会动乱导致人口锐减C.九品中正制弊端的显现D.
12、地方操控了人才的选拔二、材料分析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进入战国时代,随着古代的宗族土地所有制的崩溃,各国纷分进行田制改革.实现国家授田制。各国当时的授田标准基本上是“一夫百亩”。李悝所制定的“每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孟子所倡导的“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和荀子所谓的“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等都印证了这一标准。这一百亩是国家制定征税数量 的标准亩积,并非实授面积。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差别很大,都按每夫百亩授予是行不远的。授田制的目 的是把农民束绰在土地上,课之以税。战国时代授田农民的经济负担主要有三项:票米之征、布常之征
13、、力 役之征,其饱的还有房屋税、桑蚕税、牲育税、关税、市税等等。授田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地对国有土地 再分配的运动,土地一经授予,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到战国末期,国家对土地只有行政管理权,农民上 交国家的产品只具有赋税性质而不再具有地租性质.租税开始分离。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授田制改革的历史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战国时期的授田制改革。6分18 .阅读材料,回答向题。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革新的时代” “轴心的时代”。中华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确立;以注重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
14、思维方式在这一时期集结;重伦理 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树立;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集结;“有容乃 大” “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期形成。摘编自汤一介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材料二 战国时代,社会动乱,礼崩乐坏,宗族“礼法”逐渐松弛以至瓦解;政归大夫、政出家门,甚至“陪臣执国命”的事件层出不穷。这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土的社会地位,士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他 们成为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最早的、基本的成员。摘编自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的成因(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特征。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士人阶层崛
15、起的原因。8分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与门下省,原为君主用以限制相权而次第出现的,至南北朝演变成联合的宰相机构。三省的长官,只要事实上为君主所倚重,都可以算是宰相。但是南朝之政多出于中书,北 朝之政多出于门下。三省分工不够明确。隋代建立后,文常首先确立了内史(中书)省旨、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的三省分权制度。至唐初,三省六部的中央架构最终得以理顺定型。摘编自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材料二 忽必烈继位后,在中央设中书省掌政事,为宰相机构,下辖六部,处理具体行政事务。中书 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由太子担任,但事实上并不到任。元世祖时,不时以中书省宰臣挂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枣阳市 第一 上学 月月 历史试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