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说“木叶”.docx
《高一语文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说“木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说“木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语文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说“木叶一、文学常识1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 、 或 等 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 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知识点文学常识综合答案记叙议论说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说是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 解。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说的语言通常简洁 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 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2、,比如马说从 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 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2 .林庚(19102006),字 ,福建福州人,诗人、学者。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此后,他陆续出版了几 一是木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二是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其中第二个艺术特征作了 侧重阐释,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 木所暗示的颜色性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
3、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 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 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接着列举一系 列诗句作为佐证,这些信息都强调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文章的最后一段“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 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更是明确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从开篇到 结尾,文章借分析“木叶这一形象,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本文的主体部分介绍了 “木 叶”的艺术特征,但是它不仅仅是为了介绍
4、“木叶”的艺术特征,它写木叶的真正目 的在于阐述诗歌领域中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题目,要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做到知人论世,从作者的经历、研 究领域、创作动机以及作品影响等方面挖掘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再结合文 本内容、主旨等归纳概括。2.从上述引文中,你感悟到“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请参照原文段概括为3点。答:“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的第三个艺术特征:0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答案“木”字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尤其能构成秋景中的鲜明形象由“木”产生“树”的联 想,联想起树干,联想起树的颜色“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
5、交织,构成一个 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原文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 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 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 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 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可知,木字能构成精 妙的诗歌语言,尤其能构成秋景中的鲜明形象。结合原文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 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
6、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 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可知, 由木产生树的联想,联想起树干,联想起树的颜色。结合原文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 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 格形象可知,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构成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 形象。3.文章说:“木叶”与“树叶”仅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其差异“就 几乎是一字千里”。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悟。(至少概括3点)答:
7、;O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答案我们在古代诗歌里很少见到“树叶”,尽管“树”常见,但遇见“树叶”时,为了文字洗 练大都简称之为“叶”古代诗人在前人(如屈原)的创造中学习,一用再用“木叶”而不 用“树叶”由“树”会产生联想,联想到木头,木板,木料,会很少想到叶子,破坏诗的 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原文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 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徐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 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
8、候就都简称 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 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可知,我们在古代诗歌里很少见到树叶,尽管树常见,但遇见树叶时,为了 文字洗练大都简称之为叶。结合原文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 木叶的奥妙,此后的 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可知,古代诗人在前人(如 屈原)的创造中学习,一用再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结合原文而木作为 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 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 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
9、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 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可知,由树会产生联想,联想到木头,木板,木 料,会很少想到叶子,破坏诗的形象。部诗集,被称誉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现代诗人废名曾说:“在新诗当中,林庚 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出了一本诗集。由诗人而学 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对楚辞和唐诗的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 诗做出了 “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中国 文学史,其中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材流传至今。主要作品有诗集冬眠曲及其他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0、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知识点文学常识综合答案静希春野与窗北平情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林庚( 1910-2006 ),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籍福建闽侯 (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 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 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 学史。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课 预习 统编 必修 下册 木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