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CESA 1281-2023 T_CCSA 458—2023 T_CITIF 007—2023 T_CMIF 900—2023 T_CISA 341—2023 T_CPCIF 0286—2023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规范.docx





《T_CESA 1281-2023 T_CCSA 458—2023 T_CITIF 007—2023 T_CMIF 900—2023 T_CISA 341—2023 T_CPCIF 0286—2023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_CESA 1281-2023 T_CCSA 458—2023 T_CITIF 007—2023 T_CMIF 900—2023 T_CISA 341—2023 T_CPCIF 0286—2023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规范.docx(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 03.120.10CCS A.00团 体 标 准T/CESA 12812023 T/CCSA 4582023 T/CITIF 0072023 T/CMIF 9002023 T/CISA 3412023T/CPCIF 02862023 T/CNLIC 01112023 T/CNTAC 1752023 T/CBMF 2312023 T/CNIA 02192023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规范Specification for assess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capability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2023 - 09 -
2、 07 发布2023 - 09 - 07 实施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 布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目 次前言 III引言 I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3. 1 术语和定义 13.2 缩略语 24 指标设置原则 24. 1 科学性 24.2 易理解性 24.3 可操作性 24.4 引导性 25 评估指标体系构成 25. 1 指标体系框架 25.2 等级划分 26 等级要求 36. 1 通则 36.2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
3、36.3 质量管理数字化 66.4 持续成功的能力 76.5 质量绩效 97 评估方法 117. 1 通则 117.2 二级指标评估 117.3 一级指标评估 127.4 企业等级评估 12附录 A(规范性) 质量绩效指标释义及计算方法 13附录 B(资料性) 评估检查表示例15参考文献 52I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 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中国机 械工业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
4、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联 合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 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中国电子质量管理协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广汽埃安 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迈瑞 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索菲亚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徐工集团 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得力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5、、北京小米电子产品有限公司、宗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电标协信息 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北京紫光展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长飞光纤光缆股份 有限公司、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雅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东华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明珞装备股 份有限公司、美云智数科技有限公司、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确成硅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凯盛新材料 股份有限公司、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宁波水表(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华辰精密装备(昆山)股 份有限公司、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赛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小茵、王索、林宁、周翼、王洪玲、胡越男、李俊宏、唐葵、王
6、莉、李勃、 谢主生、林小慰、宋晓东、王俊、张伯星、叶晓勇、穆晓红、袁士虎、汪剑波、张文新、刘微、邵丽国、 郭松、陈刚、崔文浩、裴二阳、王长城、师延山、李婧、金剑军、丁艳秋、张全、龙璞、侯宝存、王越、 王永庆、王永、马飞鸿、张琳、曹宇中、刘中华、俞锦涛、韩旭、陈庆帅、段松青、王潇耿、王春丽、 金静。III引 言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卓越质量是高端制造的标准,推动产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是新时期制造 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追求卓越质量是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 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 以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实现产品高质量、企业现代化、产业高端化,加快新 型工业化进程,
7、 特制定本标准。本文件以我国制造业企业管理现状为出发点,结合国际先进的管理标准、方法、工具和优秀企业的 有益实践, 通过引导企业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提升质量管理数字化应用水平, 激发企业改 善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成功的能力, 通过对企业质量绩效的定量评估, 促进企业通过质量管理, 提升财 务和经济效益, 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件给出的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指标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以七项“质量管理原则”(GB/T 190002016)为指引,关注企业对 质量管理活动进行系统策划和实施的情况,帮助企业提升体系运行的效果, 实现顾客满意;质量管理数字化:聚焦企业产品实现过程中研发
8、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三个重点环节 的数字化情况, 以及在质量保障和质量数据管理能力的评估, 指导企业应用数字化手段提升 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持续成功的能力:关注企业在应对复杂、严峻和不断变化的环境时通过战略引领、文化支撑、 绩效分析和评价、资源保障、技术进步和学习创新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满足所有相关方需求 和期望的能力, 以实现持续成功;质量绩效: 关注企业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和最终结果,引导企业减少质量缺陷、降低经营成 本,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增强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前三个指标侧重过程,聚焦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第四个指标侧重结果,着眼于企业通过实施质量
9、 管理活动取得的效果。IV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规范1 范围本文件确立了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指标设置原则,规定了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等级要求, 描述了评估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制造业企业、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质量管理能力的差距识别、方案规划和改进提 升。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GB/T 19000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3 术语和定义3.1 术语和定义GB/T 19000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
10、件。3.1.1供应链数字化 digitalization of supply chain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仓储管理系统(WMS)、 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相关业务管理系统深度集成应用, 在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实现计划、资源、 物流、质量、财务等高效协同和柔性供给。3.1.2生产制造数字化 digital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ing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采集“人、机、料、法、环、测”工业全要素数据,对关键工序生产制造 过程进行数字化管控, 应用设备性能感知、过程优化、自动排产等功能, 实现柔
11、性化、个性化生产 方式。3.1.3研发设计数字化 digitaliz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sign采用数字化的设计方法、技术、工具与资源, 为产品加工、制造、使用、维护提供产品生命周期全 数字化定义,并对研发设计过程进行的数字化管理。3.1.4质量管理数字化 digitaliz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全面质量管理融合应用,推动质量管理活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全产业链的质量协同和质量管理创新。3.1.5质量绩效 quality performance在质量方
12、面可测量的结果。注: 在本文件中,质量绩效是衡量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以及实现可持续成功的能力的一组量化指标。 3.1.6质量保障数字化 digitaliza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先进质量设计方法和工具, 通过数字化测量设备与信息系统的数据 贯通, 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检测、统计分析和判断, 以实现生产过程的不良预防和智能优 化调整。13.1.7质量数据管理 quality data management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数据实施的采集、处理、分析、应用、标准化、治理 以及安全管理等活动。3.2 缩略语下列缩
13、略语适用于本文件。IT: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OT:运营技术(Operation Technology)ppm:百万分率(Parts Per Million)4 指标设置原则4.1 科学性指标精准描述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关键能力特征,并为质量管理能力的分析、诊断和改进提供有效 依据。4.2 易理解性指标为制造业企业常见数据,易于理解, 便于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开展自评估。4.3 可操作性定性、定量指标所需要的数据, 能从企业管理文件、档案文件、日常统计数据中获取。4.4 引导性通过指标明确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提升的实践方法和路径,引导企业按照指标逐步
14、提升质量管 理能力。5 评估指标体系构成5.1 指标体系框架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见图1)由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质量管理数字化、持续 成功的能力、质量绩效4个一级指标及其对应的30个二级指标组成。图1 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5.2 等级划分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从低到高分为经验级、检验级、保证级、预防级、卓越级五个等级,见图 2。2卓越级预防级保证级检验级经验级图2 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等级6 等级要求6.1 通则等级要求规定了各指标在不同等级下的特征或应符合的具体要求。6.1.1 经验级质量管理基本依靠经验,未建立相关的制度或制度不完善,未建立质量目标或未完整收集
15、与质量目 标有关的数据。6.1.2 检验级建立适宜的质量管理制度, 并能有效运行; 收集与质量目标有关的数据并用于改进; 取得一定的质 量绩效,产品质量水平至少达到3。注: 产品质量水平指6.5质量绩效中的6.5.4平均缺陷率, 3。表示每百万个产品中有66800个不良品。6.1.3 保证级质量管理在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上, 通过应用适宜的质量技术、工具和方法, 促进效率的 提升和成本的降低; 收集与关键过程有关的质量数据, 并用于过程的改进; 质量绩效水平较高, 产品质 量水平至少达到4。注: 4。表示每百万个产品中有6200个不良品。6.1.4 预防级基于数据开展全面风险识别和预防,
16、确保企业绩效目标的全面达成;收集全过程的绩效数据加以应 用并转化为价值;质量绩效水平高, 产品质量水平至少达到5。注: 5。表示每百万个产品中有230个不良品。6.1.5 卓越级创新成为质量管理的驱动力,在企业内部形成鲜明的良好的质量文化; 收集供应链上下游质量数据 并实现数据资源共享;质量绩效卓越,产品质量水平至少达到6。注: 6。表示每百万个产品中只有3.4个不良品。6.2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包括顾客需求关注情况、领导作用发挥情况、企业全员参与情况、过程方法应 用情况、持续改进实施情况、循证决策情况以及相关方关系管理情况等7个二级指标。质量管理体系有 效性的不同等级要求符
17、合表1的规定。34表1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等级要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经验级检验级保证级预防级卓越级特征/要求特征/要求特征/要求特征/要求特征/要求6.2 质量 管理体系 有效性6.2.1 顾客需 求关注情况a )以非正式或临时 的方式确定并满 足顾客的要求及 适用的法律法规 的要求a )识别直接顾客和间接顾客, 建立管理顾客需求的过程, 并确保其有效运行;b)确定、理解并持续地满足顾 客的要求及适用的法律法规 要求;c )监测顾客的满意程度,采取 措施持续改进a )采用适宜的质量技术、 工具及方法识别顾客 的隐含需求, 适用时包 括产品的通用质量特 性需求,并予以满足;b)通过评价顾客满意相
18、关 的质量目标, 持续监测 并提升顾客满意度a)采用多种方式获取顾客相关数 据,洞察顾客的偏好,构建顾 客画像,识别并满足顾客的个 性化需求及未来的需求;b)确定和应对与顾客需求有关 的风险和机遇;c )主动管理与顾客的关系,通 过提供增值服务,提高顾客 的忠诚度a )依据企业愿景与使命,在履 行社会责任方面,提出产品 和服务的更高要求, 并予以 满足, 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 形象, 提高顾客对企业产品 和服务的认同度;b)通过变革与创新, 超越顾客 期望, 引领行业及市场的发 展(或潮流)6.2.2 领导作 用发挥情况a )最高管理者以非 正式或临时的方 式参与质量管理 活动,或者在质 量管理
19、方面发挥 作用a )最高管理者确保建立质量方 针、质量目标,反映顾客的 需求和期望,在企业内得到 沟通,并与企业环境相适应, 与企业战略相一致;b)最高管理者确保提供质量管 理所需的资源;c )最高管理者支持其他相关管 理者在其职责范围内发挥领 导作用;d)最高管理者在最高管理层中 任命质量管理体系负责人, 确保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融 入企业业务过程,有效运行 并持续改进a)最高管理者推动质量技 术、工具及方法在企业 内的研究与应用, 提高 质量管理过程的能力a )最高管理者推动建立数据驱 动的战略决策与风险管控模 式;b)最高管理者制定质量管理数 字化战略与目标,推动企业 质量管理数字化a )
20、最高管理者制定创新战略与 目标, 推动自主创新和创新 成果的运用6.2.3 企业全 员参与情况a )员工以非正式或 临时的方式参与 质量管理活动a )建立人员能力管理过程, 并 确保其有效运行;b)明确人员能力要求,配备任 务所需的人员;c)通过教育、培训,强化全员质 量意识, 确保人员能够胜任;d)将质量职责授权到所有职能领 域,对个人质量绩效进行评 价,并表彰员工的贡献和进步a)识别并采取措施确保人 员具备运用所需质量 技术、工具及方法的能 力并确保实现跨部门/ 职能协作、知识积累及 共享a )识别并采取措施确保人员具 备通过理解、分析及运用质 量数据,提升质量管理过程 绩效的能力;b)进
21、行调查以评估人员的满意 程度,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予 以改进a )建立全员质量改进与创新机 制,如成立 QCC 小组, 质量 改进与创新活动不仅针对设 计、生产等一线部门,而且 扩展到所有部门,并取得显 著的收益表 1 (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经验级检验级保证级预防级卓越级特征/要求特征/要求特征/要求特征/要求特征/要求6.2 质量 管理体系 有效性6.2.4 过程方 法应用情况a )以非正式或临时 的方式管理过程a )确定组成质量管理体系的过 程及其相互依赖关系;b)确定管理过程所需的职责、 权限,并确保运行过程所需 的资源;c )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 体系及其过程的运行;d)监测、分析和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T_CESA 1281-2023 T_CCSA 4582023 T_CITIF 0072023 T_CMIF 9002023 T_CISA 3412023 T_CPCIF 0286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85060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