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卷】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3月联考 语文含答案.pdf
《【新高考卷】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3月联考 语文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卷】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3月联考 语文含答案.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高考卷】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3月联考 语文语文参考答案(新高考卷)第 1 页(共 7 页)绝密绝密启用前(启用前(新高考新高考卷)卷)语文语文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3 分)【答案】A【解析】A 项,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对文明“互鉴”的阐述可知,并没有提到其中的主次问题,而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2.(3 分)【答案】C【解析】A 项,“能有效解决自身的困惑”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对“主动接受型”文明“互鉴”的阐述可知,是“从所接受的事物概念蕴涵中获得了启示”。B 项,“若对方没有积极回应则无法完成”错,无中生有。D项,“讲述中华经典庄子中的故事”错,曲解文意,根据材料
2、二的阐述,只是表明老王翻开阅读的书是庄子,但并不能说明该戏剧的内容讲述庄子中的故事。3.(3 分)【答案】D【解析】A 项是“互鉴”的表现,并非主动呼应型。B 项为主动输出型。C 为主动接受型。4.(3 分)【答案】B【解析】图表内容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文化输出的目的并非与西方霸权抗衡,B 项错误。5.(6 分)【答案】主动吸收异域文化精华。如萨特对我国戏曲艺术“暗示”美学特征的借鉴与完善;主动输出本国优秀文化。如张彭春基于民族文化自信而主动向苏联艺术家推介“中国戏剧之完全姿势化”的审美特征;在各国文化交流中碰撞升华,产生新的文明。如萨特主动吸收中国戏曲艺术“暗示”审美特征后进一步阐释,
3、反过来给予中国艺术家的借鉴启迪;布莱希特在中外文明互鉴中成功构想中国戏曲“间离”美学理论。(每点 2 分,共 6 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解析】根据两则材料,本着共同提升的原则,相互借鉴、相互碰撞,共同提高。每一种措施基本上对应于材料一种对应的三种类型,尤其是第点,需要综合三种类型中论及的新的审美理论。6.(3 分)【答案】A【解析】B 项,“暗示着事情的发生”错,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渲染氛围、烘托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环境的变化并无关联。C 项,“明褒暗贬”和“强烈不满”理解不当,这里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担心,并没有贬斥之意,也不能说“强烈不满”“我行我素”不准确,也有可能搭档成竹在胸。D 项
4、,作者对“北京的秋天”记忆最深,是因为他在这儿观察到的特殊的风景和体验到的独特的人生感悟,不是因为“取胜”那么肤浅的原因。7.(3 分)【答案】C【解析】C 项,接受酬劳并不是俗气的表现,是自己劳动所得,而且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作者才带着病痛参语文参考答案(新高考卷)第 2 页(共 7 页)与节目创作与录制。8.(5 分)【答案】因为北京秋天特有的景观与况味;因为对生命的珍视,在秋天的北京有难忘的经历;因为作者从北京的秋天与自身的经历中获得了感情共鸣。(答对一点给2 分,答对二点给4 分,答对三点给5 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文章第一段说自己在北京度过了两个秋天,
5、“对于一个已入中年的生命来说,这也是时间与命运的双重刻痕”,可见,已经中年的作者十分珍视生命中的每一天。文章用了一定的篇幅描写了北京秋天的特色,将北京的秋天与其他的秋天进行比较,突出北京的秋天给自己印象之深。作者在生计艰难的时刻接受邀请来到陌生的城市,创作录制巨大而陌生题材的节目,遇到了很难“合作融洽”的搭档,并且在这里取得了成功。秋天本是萧瑟的季节,但北京的秋天却极其绚丽,已然独立于时间之外。这与作者自身的经历颇为相近,作者在人生不顺的时候获得了生命的馈赠,获得生命认知中的自我超越。9.(6 分)【答案】语言的简洁、凝练,具有诗性。内容深刻,思想鲜明,富有哲理。使用了大量修辞且结构具有跳跃性
6、。在写景、叙事、抒情和阐述哲理上自由转换。在行文中嵌入诗歌,诗文互融又发挥各自的文体优势,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答对一点给2 分,共6 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特征,也是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在文章中找出具有诗歌特点的语句,通过分析概括得出答案要点。现代诗歌的主要特征包括:以抒情为主要表达形式,语义含蓄多解,富于朦胧美,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等特点。考生只要围绕这些内容分析即可。第点如文中用“漂泊、爆破、机器、潮湿、地热与寒冷,像一只奔跑的容器”,交代了自己多年艰难的打
7、工生涯;第点如使用了“它们通向繁华,也通向衰落,通向过去,也通向未知的明日”等语言,含意蕴藉,启人深思;第点如“北京的秋天又似乎独立于时间之外,充满了无形的力道,像一驾古老的马车,从天边碾轧过来”“这是一个苦闷的深秋,除了苦闷于永远无法满意的创作,更苦闷于孤独”等,表现了北京秋天的特点以及自己的“苦闷”。10.(3 分)【答案】CFH【解析】“彼见”不能表示完整含义,“孔子为师”与“圣人传道”是整句,因此 A、B 两处不能断开,C、E必须断开,“必授异才”才能表达完整含义,故 G 处不能断。11.(3 分)【答案】C【解析】C 项,“口诛笔伐”和“党同伐异”的“伐”是声讨、攻击的意思。A 项,
8、两个词都是意动用法。B项,赤壁赋中的“卒”是最终的意思。D 项,解说正确。12.(3 分)【答案】D语文参考答案(新高考卷)第 3 页(共 7 页)【解析】D 项,根据子贡的阐述,是因为孔子学识渊博、胸襟广阔,才能做到包容一切,该项理解因果倒置,错误。A 项,根据材料一中王充对“世儒学者”的批判以及第二段举出的例子和分析可知,该项理解正确。B项,根据材料一在对孔子及其七十弟子行为心理的剖析,并将其与皋陶对比可知,分析正确。C 项,孔子对子夏“四者何为事先生?”的回答体现出孔子中庸精神。分析正确。13.(8 分)【答案】(1)假使现在有孔子这样的老师,那么当代的求学的人都是颜回、闵损之类人物。(
9、“使”“学者”“徒”各 1 分,句子通顺流畅 1 分)(2)(那些)所说的极其圣贤之人,一定能看到进退的好处,能屈能伸的作用。(“利”“屈伸”“用”各 1分,句子通顺流畅 1 分)【解析】(1)“使”是假使、如果的意思,“学者”是求学的人。“徒”这里是类、属、辈的意思。(2)“利”即好处。“屈伸”是得意与失意、在逆境中能忍受委屈,在顺境中能施展抱负的意思。“用”是用处、功效的意思。14.(3 分)【答案】材料一认为不能是古非今,盲目崇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能“极问”,也就是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才能彻底解决问题;材料二极力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圣贤。因为他们能博采众长而不偏激,襟怀开阔而能
10、容人。(答对一点给2 分,答对二点给3 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材料一阐述的是唯物论者王充对权威的质疑和挑战,并分析了造成盲目崇拜的原因。材料二枚举孔子及其弟子子贡的语言,表达作者对古代圣贤的推崇,并认为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圣贤,是因为他们不偏不倚,能博采众长而去其所短。【参考译文】材材料料一一社会上的儒生学者,喜欢迷信老师,崇拜古人,认为圣贤说的都没有错,专心致志地讲述和学习,不知道进行反驳和质问。圣贤下笔写文章,尽管构思周密,还不能说完全正确,何况是匆忙中说的话,怎么能都对呢?不能全对,当时的人却不懂得反驳;有的虽正确,但意思隐晦,难得明白,当时的人也不晓得去追问
11、。考察起来,圣贤的说法,前后有很多自相违背:他们的文章,上下有很多互相矛盾,当今的学者,却不知道这一点。一般评论者都说:“孔子门下的学生,七十个弟子的才能,都胜过今天的儒生。”这个说法很荒谬。他们看见孔子当这些人的老师,就认为圣人传授学说一定要授给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说这些人与众不同。其实,古人的才能,跟今人的才能一样,今天称为“英杰”的,古人认为是“圣神”,所以说七十弟子是历代少有的。假使现在有孔子这样的老师,那么当代的求学的人都是颜回、闵损之类人物;假使当时没有孔子,那么七十弟子这些人,也跟今天的儒生一样。拿什么来证明呢?用他们向孔子学习,不能追根问底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圣人的话,不能完全理
12、解;陈述的道理,不能立即领会透彻。不能立即领会透彻,就应该追问下去搞清楚;不能完全理解,就应该提出疑问来彻底弄通它。当年皋陶在舜的面前陈述治国的道理,说得肤浅粗略而不透彻。经语文参考答案(新高考卷)第 4 页(共 7 页)过禹的追问和责难,原来肤浅的话又深入了一步,粗略的意思才又更清楚了。大概由于这样追问和责难,才使皋陶的话因受激发而说得更深刻,被触动而讲得更明白了。材材料料二二子夏问孔子说:“颜渊为人怎么样?”孔子说:“颜渊比我诚信。”子夏问:“子贡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贡比我聪慧。”子夏说:“子路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路比我勇毅。”子夏说:“子张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张比我庄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考卷 【新高考卷】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3月联考 语文含答案 新高 考卷 名校 教研 联盟 2024 届高三 联考 语文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