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大纲之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docx
《中国美学史大纲之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学史大纲之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美学史大纲之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反映。这是十分鲜明的唯物主义的艺术本源论,是叶燮全部 美学的基石。叶燮认为,诗歌并不是实写“理”“事”“情 而是幽 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情恍以为情诗人所创造的是艺 术境界(即审美意象)。艺术境界是从对于“至理实事”的 “妙悟”(即直接审美感兴)中产生的,它的特点是“虚实 相成,有无互立,取之当前而自得“。这就是他的审美意象 论。叶燮在这一审美意象论中,把审美感兴(“妙悟”)和唯 物主义反映论统一了起来,把审美意象和艺术的真实性统一 了起来,表现了他对于形象思维的深刻理解。叶燮的才胆识力说,是关于艺术创造力的理论。叶燮认 为,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力,包括“才“胆”
2、“识”“力”四 种因素。他把这四种因素都放到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础上进 行分析,从而把艺术创造力的概念和艺术真实性概念统一了 起来。叶燮主张“文”与“质”的统一,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他对这两个传统的命题作了补充和发挥,提出了 “处异则志 不能不异”、“作诗有性情必有面目”等命题,以及诗人的“胸 襟”决定诗歌作品深层意蕴的重要思想。叶燮对诗歌史上“正”、“变”、“盛”、“衰”的关系作了 详细的分析,有力的论证了 “变”和“创”的合理性。叶燮 的艺术发展观极为深刻,是叶燮美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叶燮主张艺术意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反对单一化、标准化。他从三个角度对这个主张作了充分的论证。叶燮的整个美学体
3、系处处贯穿着对于艺术上的教条主 义、复古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强烈的批判精神。当代学者金克木认为,叶燮的原诗“几乎可以说是 前无古人”,“它不但全面,系统,深刻,而且将文学观和宇 宙观合一”,“组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金克木还说,叶燮 建立的美学体系“很有近代、现代意味”。这是十分精当的 评价。叶燮确实可以被称为是中国十七世纪的伟大思想家而 毫无愧色。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银河系中,王夫之和叶燮的美 学体系这两个巨大的恒星构成了光辉灿烂的双子星座。他们 将永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所敬仰。一、叶燮和原诗1、叶燮的社会政治思想是比较进步的,他对封建社会 抱有一种批判的态度;在哲学上,叶燮是一位朴素的唯物论 和朴素
4、的辩证法思想家,主要受王充以来的元气自然论的影 响。2、原诗分为内、外篇:“内篇标宗旨也,外篇肆博 辨也”3、原诗两大显著特色:(1)理论性和系统性(2) 批判性和战斗性二、叶燮论“理” “事” “情”1、叶燮在原诗内篇对艺术下了一个定义:“文章者, 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1)诗和画作为客观世界的审美反映,在本质上是相 同的(2)诗和画所反映的对象和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应该 互相渗透,互相补充2、南宋唯物主义思想家叶适:(“理事情”说一一即唯 物主义本源论)一一这是叶燮发展叶适提出的叶燮:,理,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事”客观事物运动的过程“情”一一客观事物运动的感性情状和“自得之趣”“气”:万
5、事万物的本体与生命就是“自然流行之气”(美 的本质就是气的运动)3、叶燮对现实美的几点看法(1)美的本质是气的运动,而气是客观的,因此美也 是客观的、自然的(2)既然美的本质是气的运动,而气是按“对待之义” 运动的,因此美和丑也必然要依存于一定的条件,是在一定 条件下互相对立,又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美是具体 的、有条件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3)既然美的本质是气的运动,而气的运动是变化万 端的,是没有一个固定模式的,因而现实美也就必然具有无限多样性的丰富性(4)既然美的本质是气的运动,而气的运动必有“理 事情”,因此现实美也不能脱离“理事情”,二者是统一的4、叶燮从艺术本源论和美论引
6、出关于艺术创造的三条基本主张(1)艺术创造应该面向客观现实(2)艺术创造的最高法则:在于真实的反映客观的“理事情”“克肖自然”:不但要求外貌的真实、现象的真实(王夫之所谓“物态”),而且要求本质的真实、核心的真实(王 夫之“物理”)一一艺术的方法问题:首先要从反映论的角度加以考察(3)艺术意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是完全合理的三、叶燮论“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情恍以为情1、艺术的审美意象和艺术反映“理” “事” “情”构成 一对矛盾一一叶燮认为艺术虽要真实的反映“理”“事”“情”, 但又并不是实写“理事情”(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分)幽渺以为理:并不是“名言之理”,而是通过审美意象 反映的“理工
7、微妙精深想象以为事:并不是“可征之事”,通过审美感兴、创 造审美意象,达到更高一级的真实,“事”带有某种想象性情恍以为情:带有某种模糊性2、审美感兴往往包含“通感”,也是一种妙悟3、叶燮的“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悄恍以为情”把审美感兴(“妙悟”)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统一了起来,把审 美意象和真实性统一了起来(也就是把艺术的美和艺术的真 统一了起来)叶燮论“才”“胆” “识”“力”(艺术家的创造活动)1、客观的现实美只有通过艺术美(审美意象)才能得到更集中、更鲜明的表现;审美意象是在妙惜中产生的2、叶燮美学的核心:“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 为作者之文章”3、叶燮将艺术家的创造力分为“才” “
8、胆” “识” “力”: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 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识”是首要的、决定性的)(1) “才”依赖于“识”:艺术家的“才”(审美感兴能 力和审美创造力力)的实质,就是对于“理事情”的创造性 的真实的反映(2) “才”依赖于“胆”:“胆”是艺术家自由创造的勇 气,它来源于“识”(3) “才”依赖于“力”:“力”是艺术家艺术独创的生 命力4、叶燮关于艺术家创造力的学说有几个显著的优点:(1)他不是把艺术家的“才”(审美感兴能力、审美传 达能力)孤立出来,加以绝对化,等同于艺术家的创造力(2)叶燮承认人的天赋有差异,但反对把艺术家的创 造力神秘化(3)叶燮
9、的才胆识力说,也贯穿着对于传统封建诗学 那种把艺术创造禁锢在封建礼教、诗教的规范之内的教条主 义、蒙昧主义的强烈的批判精神(4)叶燮对“才胆识力”的分析,最后都归结到对客 观“理事情”的创造性的真实的反映五、叶燮论“胸襟”与面目1、叶燮主张“文”与“质”的统一;以及人品与诗品 的统一2、叶燮对上述命题的补充和发挥:(1)孔颖达“诗言志”中“志”并不是人心中固有的、 静止的东西,“情动为志”,叶燮更进一步,把一个人的“志” 和他的生活经历联系了起来:叶燮从“诗言志”的命题引出作家必须入世“格物”, 必须丰富自己的社会生活经历的结论(2)叶燮认为“诗言志”,每个人的“志”不同,“性 情”不同,作品
10、显示“面目”不同(这是一个诗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3)叶燮特别强调诗人“胸襟”在创作中的重要性志”是泛指一个人的思想感情“胸襟”指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属于更高的层次诗人的“胸襟”是审美感兴的基础,它决定着审美意象的深层意蕴作品所体现的人生感与历史感,审美意象的哲理性(4)叶燮从“文” “质”的统一、人品诗品的统一,“胸 襟”的重要性引出艺术批评的一条原则:着眼于审美意象的真实性,要着眼于作品所体现的人生 感与历史感,反对那种抓住只语片字“攻瑕索疵”的庸俗的 批评六、叶燮论“正”“变”“盛”“衰”1、叶燮美学体系另一个内容一一艺术发展观,也处处 贯穿着对于教条主义美学和复古主义美学强烈
11、的批判精神2、叶燮艺术发展观理论上的重大发展:(1)叶燮从认识论的高度,全面的论述了艺术发展中 相续相禅、相承相成的历史联系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因此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 的叶燮对诗歌史上“正” “变” “盛” “衰”的关系的分 析:A、叶燮把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区分为两种情况:a、诗经:诗要反映政治风俗、时代面貌“以时言诗”诗的发展“有盛无衰”b、后代的诗歌:诗有内容、形式、意象、风格的“新 故升降”的不同,从而形成发展的阶段性“以诗言时”B、缺陷:他把他“时有变而诗因之”的道理只限于用 来分析诗经C、叶燮:如果只肯定“正。不允许“变。如果“伸 正而t出qii变”,那么诗歌就不能保持“盛”
12、的局面,必然衰 落;要想由“衰”而“盛”,就必须“变。必须“创”(“以 创辟之人为创辟之文”)D、叶燮反对复古主义和教条主义,主张艺术的“变” 和“创。并非割断历史抛弃传统,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 (2)叶燮的艺术发展观有着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一一 艺术本源论(“天地有自然之文章”)(客观存在着“理事情”) 只有以客观性为基础,才能有真正的独创性(3)叶燮根据他的艺术发展观,进一步论证了他关于 艺术意象、艺术风格多样化的主张:现实美变化万端、丰富多彩,所以作为现实美反映的 艺术意象、艺术风格也是多样化的诗人性情不同、胸襟不同,对于不同景物有不同的感 兴,其中产生的审美意象也会有不同的“面目”艺术的
13、“变”和“创”是合乎规律的,则在艺术发展 过程中出现多种多样的艺术意象和艺术风格一样合乎规律3、叶燮的杰出之处:他看到了诗歌意象、风格的多样 化和诗歌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4、艺术的创新和发展:(1)以客观世界的丰富性的发展的无限性为其根据(2)以艺术想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为其实现形式(二 者统一成为叶燮的完整的艺术发展观)第二十一章 石涛的画语录在清代绘画美学著作中,最重要的是石涛的画语录。石涛把宇宙观和绘画理论、绘画技法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 绘画美学体系。因此,画语录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都比较 强。这是郭熙林泉高致之后最有价值的一部绘画美学著 作。石涛美学体系的核心是一画论。石涛认为,“一画”是
14、 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 法则,画家掌握了这个根本法则,就可以获得绘画创作的高 度自由。石涛以他的这一理论为基础,论述了绘画创作中法 则和自由的统一,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统 一。石涛的美学体系,继承和发展了张噪的“外师造化,中 得心源”的命题、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王履“吾 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命题,使得这些命题所表述的 思想更哲理化而又更具体化了。清代绘画美学中, (da)重光和郑板桥关于绘画意 境的理论也值得我们注意。一、石涛画语录的独特贡献在哪里1、石涛是清初杰出的山水画家,与八大山人朱聋齐名。2、石涛的画语录建立了一个体系,从理论
15、上解决 画家在创作中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石涛认为他本人找到了 这个基本法则,就是他提出的“一画论”二、石涛的“一画论”1、含义:万物形象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一画”,绘画形 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也是“一画”。因此,“一画”就是绘 画的根本法则,画家把握了这个根本法则,就能获得艺术创 造的高度自由2、石涛这个思想受两人的影响:(1)老子哲学的启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 一是形的开始,是形象的基础(2)石涛老师旅庵禅师的启发:一画之中,包含了产 生各种形象的可能性,所谓“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3、石涛以一画论为基础,论述了绘画创作中法则和自 由的统一,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整体性和多样
16、性的统一这个美学体系,使得绘画史上关于创造自由的探讨 进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更哲理化又更具体化了三、石涛论绘画的法则与自由一一了法章1、把握“一画”这个根本法则画家就可以从心所欲,第十九章王夫之的美学体系中国古典美学在明末清初进入了自己的总结时期。这一 时期的标志,是王夫之的美学体系和叶燮的美学体系。王夫之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也是一位美学大师。他建 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这是一个博 大精深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的 形态。王夫之美学体系中的情景说,对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作 了具体的分析。王夫之反复强调,“诗”不同于“志”(或“意) “诗”也不同于“史”,“
17、诗”的本体乃是审美意象,即“情” 与“景”的内在统一。王夫之美学体系中的现量说,对审美观照、审美感兴的 基本性质作了深刻的分析。王夫之指出,“现量”具有三层 涵义,即“现在”义、“现成”义和“显现真实”义。他用 这三层涵义对审美观照、审美感兴的性质进行规定。他指出, 美是天地间的景物所固有的。诗歌意象在本质上乃是对于自 然美的真实反映。这种真实的反映,是通过审美感兴即瞬间 直觉实现的。这样,他就把审美感兴、审美直觉和唯物主义 反映论统一了起来。王夫之在情景说和现量说的基础上,对诗歌意象的整体 性、真实性、多义性、独创性等特点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 了一系列重要的命题。达到高度自由的境地。石涛认为
18、:“一画明,画才可以从心”2、“一画”的理论:不是要人们放弃任何约束,也不是要人们墨守成法,而是要人们从法则中、实践中求得自由石涛论绘画的继承与创新1、石涛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个是“古”和“我”的关系,一个是“识”和“受”的关系:2、石涛认为绘画是一种审美创造:为了创造要学习古 人,但不能“泥古不化”,而应该“借古以开今”3、“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是从“古” “我”关系说的:反对知古而不知有我,反对泥古不化4、识:并不泛指一般的认识或理性认识,而是指对于 古代绘画传统的学识、修养受:并不指画家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感性认识,而指画 家本人的“心”对于绘画的支配作用,即画家的创造力石涛认为应把“受
19、”放在第一位,应该把画家自身的 创造力作为基础5、另一个角度,就是“法”与“化”的关系:法则是 需要的,但是掌握了法则还要懂得变化(,化,为达到“化”,就应该尊重自己的创造,尊 重自己的个性)总结:要通过对古代绘画传统的学习来开发、提高自己 的创造力,又要在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基础上来运用关于绘画 传统的学识,无论要发挥画家本人的创造力,还是学习古代 绘画传统,都要把握“一画”这个最普遍、最根本的法则。五、石涛论“蒙养”与“生活”1、在笔墨章中,石涛把“笔”和“生活”联系在 一起,把“墨”和“蒙养”联系在一起,提出“墨非蒙养不 灵,笔非生活不神”2、石涛“生活”一一是指山川万物的活生生的各不相 同
20、的特殊形态“蒙养”一一是指太古时代宇宙浑然一体的混沌状态3、石涛强调“生活”是着眼于“万”一一绘画形象的 多样性、生动性强调“蒙养”是着眼于“一”一一绘画形象的统一性、 整体性4、操笔要追求画面形象的多样性,运墨要追求画面形 象的统一性笔墨无论是艺术技巧的概念,或是艺术形式美的概 念,都和绘画整体形象紧密的联系起来了5、“蒙养”与“生活”的统一,就是“墨”和“笔”的 统一,就是“一”和“多”的统一,就是绘画形象的整体性 和多样性的统一六、笆重光论“空景”与“神境”1、菖重光:画筌:绘画美学方面的贡献一一主要是 对山水画意境创造中的“虚实相生”的关系作进一步分析宣重光:“无画处皆成妙境” “虚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美学史 大纲 古典 美学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