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坝地质报告-可研.docx





《鹿角坝地质报告-可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鹿角坝地质报告-可研.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开阳县鹿角坝水库工程地质勘测报告(可行性研究阶段)贵阳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05年元月岩性的控制,地貌类型呈现构造剥蚀的浅切低中山地貌和溶蚀的溶丘谷地 地貌并存的格局:鹿角坝西北面是由碎屑岩组成的构造剥蚀的浅切中山地 貌,鹿角坝谷地及其东南面是由碳酸盐岩形成的溶蚀地貌。由于可溶岩所 占比例较大,鹿角坝库区在地貌特点上以溶蚀地貌为主。二、地层岩性库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组至寒武系下统金顶2-3IS山组e ,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ij第四系坡残积黏土、亚黏土及冲洪积砂砾、黏土及软土淤泥层,分布 在库区周围山坡及库底,残积物厚01.5m,冲洪积物最厚可达19m。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组
2、 :为浅灰、灰色中厚层一薄层微一细晶 2-3IS白云岩,淀晶白云岩夹藻屑白云岩及黏土质泥晶白云岩,主要分布在库区 东南角。为可溶性碳酸盐岩石,属弱岩溶含水岩组,隔水性相对较好。在 工程地质分类上属硬质岩石。寒武系中统高台组 :为黄绿、灰色含粉砂质白云质黏土岩,页岩, 2g底部为灰色鲍豆粒白云岩,厚约50m,分布在库区东南面的山坡及沟谷中。 为非可溶性碎屑岩,属弱含水岩组,隔水性较好。在工程地质分类上属软 质岩石。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 :主要为白云岩及灰岩,为可溶性碳酸盐岩 iq石,属强岩溶含水岩组,透水性较强。是库区的主要漏水岩层,在工程地 质分类上属硬质岩石。根据岩性可将其分为三段:上段w 3
3、:为浅灰、灰色薄一厚层微晶、泥晶白云岩。厚120m。iq中段 2:以中厚层白云岩为主,间夹薄层泥质灰岩,泥质、黏土质 iq白云岩(经钻探取样磨片鉴定结果为:含灰质泥质白云岩, 其中方解石约占10%,泥质约占25%,泥品白云石约占 63%) o 厚 110m。下段金1 :为灰色中厚层微晶、细晶灰岩,底部为泥质条带灰岩。厚 1q65m摆布。清虚洞组呈条带状纵向分布在库区中段,横贯整个库区,岩溶发育, 鹿角坝洼地向外排泄的暗河通道就发育在本组的下段地层中。寒武系下统金顶山组 :灰至灰绿色石英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 ij及砂质泥岩、页岩、类钙质粉砂岩、断口处可见大量绢云母,其上部夹少 量灰岩,主要分布
4、在水库西北岸。在工程地质分类上属软质岩石。为非可 溶性碎屑岩、岩石含水性和透水性较弱,是良好的隔水层。三、地质构造鹿角坝水库位于经向构造的开阳一羊昌复背斜次级的洋水背斜东翼, 岩层走向NE30。摆布,倾向SE1200摆布,倾角12 -20 ,库区为一 走向谷,库区地层为单斜构造,岩层由西北岸缓倾向东南岸,具有缓倾岩 层的构造特征。库区断裂构造以乙断层为主干断层,与f2分枝断层组成:“人字型构 造”。(见库区区域地质图)1断层:为逆断层,走向NE2O040 ,倾角75 80。垂直断距 约20m。分布在翁共一犀牛山西北坡一七角井一线。断层上盘(东南盘) 拖拉褶皱发育,在犀牛山西北坡一带,断层拖拉形
5、成犀牛山挤压背斜,岩 层倾角变陡(50 ),使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曾灰岩与顶山组外页岩水平方向上接触,此断层在地貌上反映不明显,岩溶不发育,阻水性能较好。f断层:为f上盘分枝断层走向南东100度倾向北偏东,倾角85 o21f断层规模不大,长度约400m,发育在犀牛山南坡。2f断层:几乎与f平行的一条顺走向正断层,倾向南东,在新寨城口 31处金顶山组与清虚洞组第一段接触,倾角80 o断层规模不大,长度约700m of断层:为一逆断层,发育方向为120。摆布,横穿f f断层,断层41 ,3带下盘岩层产状变化较大,而局部岩层直立。f断层:发育方向100摆布,横穿f f断层,断层接触金顶山与清51 .3
6、虚洞第一段。库区褶皱为f断层拖拉作用形成,位于f断层上盘犀牛山。11犀牛山背斜一在犀牛山西北坡,f断层上盘,轴向北东30摆布,西1翼倾角50 ,东翼倾角24。,为一不对称背斜,由f断层牵引而成。1库区主要发育有四组节理:第一组:走向近SN向,为一组压性节理,倾角65 85。第二组:走向近WE向,为一组张性节理。第三组:走向NE40050 ,倾向SE,倾角45 75 ,多为60 , 与f断层基本平等行,多发育在f断层上盘,分布密集,节理面平直、光 11滑。第四组:走向NW40。摆布,倾向SW,倾角85 ,节理面较陡,粗 造,此组节理间距大,地貌上反映明显,形成横向深切沟谷。鹿角坝至力 马山一带几
7、乎等距的7条平行深切沟谷即为此组横张节理发育形成。四、岩溶发育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发育特征1 .岩溶地貌及其形态前述本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震旦系及寒武系地层,其中可溶岩与非可 溶岩相间分布,由于岩溶化程度不同,地貌特征及其形态亦不相同。组成鹿角坝库盆及其周边地区大多为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灰岩及中上 统娄山关群白云岩,以岩溶地貌为主,组成峰丛一洼地地貌,岩溶个体如 落水洞等垂直形态多沿洼地的边缘地带分布,洼地底部均有一个或者数个 漏 斗。其次,沿地下水系的中部还有少量天窗(如朝天洞及翁贡竖井等)。在洼地底部发育的纵向水平溶洞是测区范围内的主水系,贯通性良好; 而在洼地的横向上,虽有少量洞穴存
8、在,但普通不具规模,洞穴调查过程 中发现,地表水平发育深度普通1020m,其后转为溶隙并尖灭。上述两地 下水系均发育在下寒武统清虚洞组强岩溶化的豹皮灰岩地层中。2 .岩溶发育特征测区范围内地形及地貌的发育特征受区域地层岩性及构造的控制影响 非常明显,主要表现有:(1) .由于区域范围内出露地层以寒武系为主,其中金顶山组非可溶 岩组与清虚洞组强岩溶地层沿南东向挨次罗列,从总体上控制了含水层的 分布及地下水的运移和排泄,从而构成为了不同含水特征的水文地质单元。(2) .区域测绘资料显示,断裂构造有两组:一为NE40, 一为NW60 。两组构造线互为交叉,且地层走向同为北东向,使地貌的基本轮廓亦沿
9、构造线方向发育,如力马山脉状山脊的走向几乎一成不变的沿NE40的方 向延伸,又如鹿角坝岩溶洼地的发育方向是由该两组交叉方向构成的多个 平行枝状溶蚀洼地组成,此种地形地貌的表现实际上是受区域构造控制的 结果。上述特征反映了构造方向在控制地貌发育及地下水运移等方面起到 了十分明显的限制作用,也是分析论证该水库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3) 貌古水文网的演变及地下水系的发育现状根据测绘成果研究和确定地貌及古水文网的演变规律以及现代地下水 系分布的实际状况是查明鹿角坝岩溶洼地能否蓄水建坝的必要条件之一。据前述,本区地貌在地壳间歇性抬升的影响下,以二级台面所反映的 地文期为主要表现,即大娄山期演变至山盆
10、期的基本特征。同时与洼地及 工程位置最密切相关的是在由山盆期继续发展而形成的现代地貌表现。从 区域岩溶水文地质测绘资料分析,鹿角坝岩溶洼地是由多个平行发育的洼 地组合中的一个,洼地底部高程为1280m摆布,处于山盆早期剥蚀面上。 据1/1万地形图可知,在各地文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现代水文网系的演 变大体上沿袭和继承了早期水系分布位置。其源头始于测区西南部的吴家 湾、红坡一带沿北东构造线方向发育。吴家湾、红坡洼地的地表水流为季 节性水流,经过洼地的落水洞进入地下成为伏流。王家土的地表水流为永 久性水流,经过王家土洼地的落水洞进入地下成为伏流。在七角井洼地的 南侧边沿流出地表,形成地表水流,进入库
11、区。据国家区域1/20万水文地质普查报告(G-48y11息烽幅)指出: 体暗 河发育方向与地层展布方向一致,该地下水系两侧均为相对隔水的金顶山 组砂页岩及高台组泥质白云岩,暗河呈摆布摆动,时进时出,也只能顺清 虚洞组灰岩之走向发展”。由于清虚洞组灰岩分布宽度不大所以基本上没 有分支现象,主水系位置比较明显。鹿角坝北部新寨附近地形上以犀牛山为界存在南北两处城口,北部新 寨娅口高程为1305m南部犀牛山娅口为1327m,显然由于北部域口高程较 低,是古水系在演变为地下水系过程中的转折点。同时,在该垃口附近的 沉积物中见有早期磨圆度较好的砂砾石证明了古水系的位置所在。在此高 程以下,地表水系消失,地
12、下水系取而代之,故在新寨以下形成为了以翁贡、 辣菜塘等一系列串珠状溶蚀洼地及漏斗为代表地下水系统,但该地下水系 的发育条件因为在不断下切的过程中失去了水源补给,同时随着地壳抬升 作用的不断继续,洼地中的地下水排泄则向南部娅口附近出露的清虚洞组 强岩溶化地层转移,使鹿角坝逐渐形成区域范围内地下水排泄的主通道, 发展成为现代的地下水主管道系统。故就其地下水系的现状表现,大致以鹿角坝犀牛山为界,经历了南北 两个岩溶地下水系统的转变:(1) .早期北部地下水系,是源于测区西部的地表水系在鹿角坝北侧的新 寨演变为地下水系后,经翁贡、辣菜塘后进入落水洞补给老堡河上源的另 一支流,进口(新寨)高程1270m
13、摆布,出口(练春)高程1220m摆布全长约 1.8km。(2) .南部地下水系,源于库尾的红坡进口,落水洞高程1380m,经力 马山洼地至七角井洼地的南侧边沿出口,再次穿越新鹿及鹿角坝后进入伏 流,由于该水系呈时明时暗纵向穿越串珠状洼地至鹿角坝,其发育时期晚 于北部水系,故其埋藏高程稍高于前者,于是实际上该水系是取代了前者 成为地下水的主水系。随着地文期发展过程中地壳抬升的影响,地下水表 现得相当活跃,促进了地表水向地下水系的过渡,且在该演变过程中,与 犀牛山地段可溶岩分布的实际位置有关。(-)库区水文地质条件鹿角坝库区为一条走向谷及三条与其近于垂直的横向谷组成的呈鹿 角技形的岩溶洼地,谷地东
14、北端犀牛坡脚的三角带为泄水区,由两个裂隙 溶洞及三个落水洞组成排水洞群。库区断裂构造不发育,地下水运动受地层、岩性控制,根据库区出露 地层岩性的分布特征,可将库区地层分为隔水岩组、相对隔水岩组、强岩 溶含水岩组几个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其特征如下:(1)、隔水岩组:的石英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及砂质泥岩页岩 地层,分布于库区西北岸。源的粉砂质、白云质黏土岩、页岩,成条带 状分布在库区东南部,基岩内含水量贫乏,在地表仅见一些受气候影响明 显的上层滞水,地下水类型为风化带基岩裂隙水。(2)、强岩溶含水岩组:的白云岩、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分布于 库区中段,横贯整个库区,岩溶强烈发育,地貌形态多呈岩溶洼
15、地,落水 洞等。发育于地表的溪流多以灰岩中的岩溶泉水或者暗河作为源头。(3)、相对隔水岩组:为金 的白云岩,分布于库区东南部的中部 2-3ls及库尾部份,岩溶不发育,地下水类型为风化带基岩裂隙水,受气候影响 较大,可视作相对隔水层。在由可溶岩组与碎屑岩组相间分布的情况下,区内地貌特征及地下水 的埋藏与运移条件差异也较大。据1万地质测绘岩溶含水层中地下水活 动以管道流为主。鹿角坝岩溶洼地实际上是由七角井等多个受构造线控制, 并且是同方向发育和相距不远的串珠状洼地所组成,是由一个时明时暗的 地表与地下水系组合的水文网完成为了洼地的发育过程。因此,从古水文 网演变的历史来看,洼地是在地表水与地下水系
16、的侵蚀与溶蚀共同作用 下形 成,洼地底部的地表水流高程仍然代表了局部范围内的侵蚀基准。 例如在洼地内地表水系的两侧可见有多处泉水从岸边流出,也证明在鹿 角坝落水洞以上的河段,其补排关系仍属正常,是地下水补给地表水。 这是反映洼地河床仍然具有蓄水能力的重要水文地质条件。(三)岩溶对水库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岩溶发育对水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主要表现在:1、对集雨面积区的影响鹿角坝水库集雨面积区分布着大量可溶岩,岩溶发育极其强烈,造成 集雨面积区内岩溶洼地遍布,相互之间独立存在,但又互有联系,形成集 雨面积区的分割。经勘察鹿角坝水库总集雨面积为16.88km2其中地表集雨 面积为7.83 km2,而地
17、下集雨面积有9.05km2,并分为四个区域(见地表 水系图),I、鹿角坝库区集雨面积为3.47 km2 (地表),II、七角井库区 集雨面积为4.36 km2 (地表),W、力马山(双流)集雨区面积为6.88 km2 (地下),IV、红坡集雨区面积为2.22 km2 (地下)。这些集雨区都是一些 封闭型的岩溶谷地,经连通试验证实这些封闭型谷地都存在水力联系(附 连通试验记录),有地下水系连通(库区区域地质图)。并最终流向库区。 这些岩溶谷地的存在破坏了水库集雨面积的完整性,使得水库的集雨面积 变得支离破碎。2、对库区蓄水条件的影响鹿角坝库区内寒武系清虚洞组岩层大面积出露,可溶岩比重极大,岩 溶
18、发育相当强烈,这表现在:1)鹿角坝库区就是一个岩溶洼地,其形成过程本身就是岩溶作用的不 断深化的过程。2)鹿角坝谷地内岩溶形态遍布,如溶洞、溶槽、落水洞等,而且主要 分布在两个高程上,第一层:高程1360m,为一系列水平干溶洞,发育方 向大致为北东向,在犀牛山及附近小山上都有出露;第二层分布在谷底, 高程大致在1270-1280m之间,也是一系列的水平溶洞,主要发育在西牛山 脚至消水洞之间的清虚洞组地层之中。经连通试验证实第二层溶洞也是力 马山一七角井一鹿角坝一练春地下暗河系统的组成部份。主要溶洞有五个, 是鹿角坝的主要泄水区。同时由于岩性的差异,显示出在谷地周围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并形 成谷
19、地内岩溶发育程度不等的分区性。在犀牛山的西北面,由于出露的主 要是金顶山砂页岩等非可溶岩,无岩溶发育,为非岩溶区。犀牛山及以东 至高台组出露处,出露的主要是清虚洞组灰岩、白云岩,岩溶发育相当强 烈,为强岩溶区。再往东,为高台组页岩,也为非岩溶区,然后是娄山关 群白云岩分布区,岩溶发育相对较弱,为弱岩溶区。整个库区可分为二个 非岩溶区,一个强岩溶区,一个弱岩溶区。因这些岩溶现象的存在,鹿角坝洼地虽每年都有大量洪水进入但不久 就会消退,主要渗漏地带就是在洼地东北面岩溶发育强烈的清虚洞组地层 中。因此可以看出,鹿角坝洼地内岩溶的强烈发育破坏了该洼地的蓄水条件,是造成鹿角坝洼地难以蓄水的主要原因。3、
20、岩溶对水库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岩溶的广泛发育,破坏了岩体的整体性,使工程地质条件变得错综复 杂,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难度。经初步勘察,在犀牛山一带,岩溶极其发育, 并有许多溶塌堆积物,破坏了岸坡的稳定性,对水库建设有不利的影响。 同时在强岩溶区地下较浅处发育的岩溶洞穴,岩溶裂隙等都是工程建设的 隐患,一方面它破坏了地基基础的完整性,影响了地基的承载力,另一方 面它也将成为灌浆处理时一个难度极大的地段。需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 查明岩溶的详细发育情况,以使工程建设能有效地避开这些危害。五、水库渗漏分析(-)影响水库周边渗漏的地质环境水库西北岸由隔水性良好的 e 、 砂页岩组成,并形成高 11min峻雄厚
21、的单面山分水岭,岩层以20摆布倾角倾向库内,因此向邻谷洋水 河渗漏的问题不存在。水库东南岸为的中厚层一薄层泥质白云岩、白云岩组成,岩层23ls未受大断裂破坏,岩溶不发育,相对隔水性好。虽有较单薄低矮的马路垃 口(高程1322m)但地口比库正常高水位高20多m,水平厚度260m,因 此库水不会向邻谷三叉河方向产生渗漏。在库区东南部有几个通向库外的单薄城口,经实测均高于库水位,最 单薄的筲箕湾城口,高程为1329.9m,比水库正常高水位高近30m,水平 厚度为180m,由相对隔水的中厚层一薄层泥质白云岩、白云岩组成,因此 库水向库外产生渗漏的可能性较小。批 准高成诚审查费勇吴克明校核黄雪勇报告编写
22、杜国模吴克明费勇 黄雪勇 扬寿权 黄雪冰杜国模 牟勇忠 吴德品工作人员冯仕光 吴克明 杨麒林 李代敏库区东北面通往新寨的垃口高程为1304m,略高于水库设计正常水位, 现口后部出露地层为金顶山组砂页岩,隔水性好,渗漏的可能性较小。库底虽有透水性强,岩溶发育的灰岩穿过,但其上有湖沼形成的 黏土软土层,构成较为宽厚的天然铺盖层。黏土软土层透水性极差,密实 程度较好,沉积厚度7-19m o因此库水通过库底渗漏的可能性较小。鹿角坝的排水方向为谷地东北面,通过 中发育的地下溶洞、暗河iq向外排水,沿途尚有一系列的地表落水洞,形成老堡河的源头。(二)成库条件分析及其处理方案由以上分析可见,鹿角坝水库有天然
23、岩溶洼地作库盆,西北岸由隔水 性良好的仁 砂页岩组成;东南岸为的中厚层一薄层泥质白云岩、白1j23ls云岩泥质白云岩、白云岩组成,相对隔水性好。西面、西南面为主要来水 方向,有雄厚的山脉和较高的地下水位,不会向这些方向产生渗漏。惟一 的漏水方向就是鹿角坝的下游。利用岩溶洼地处理建库,其地质前提是在查明岩溶特征及洼地中地下 水现状的基础上,确定地下管道系统的具体位置及周边地质环境,并根据 必要深度的勘探资料设计适当的处理方法。在本次勘测工作中,结合以往测绘资料提出采用在横切地下水系的方 向上进行灌浆处理的设想,并在初拟的灌浆剖面上分析岩溶管道的可能位 置和可能的漏水方向有选择地进行钻孔勘探(工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鹿角 坝地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