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红楼梦的叙事艺术.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论述红楼梦的叙事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红楼梦的叙事艺术.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述红楼梦的叙事艺术简述曹雪芹借助甄贾宝玉互梦情节,巧妙切入故事叙述,揭 示了人物的镜像本质,构成了文本多重维度的解读空间,给读者带来 一种凄迷恍惚的艺术体验。中西文学作品在描写互梦情节、使用“梦 中梦”时存在明显差异,相较而言,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文学 作品更推崇对称、融通的审美效果,体现思辨性。有人统计过,红楼梦一书写到“梦”的地方多达32处1。小说以梦起,又以梦结,中间多梦穿插,彼此关联,形成一个虚实交 融的红楼之梦系统。这些梦,有的预示文本主题,有些为凸显人物心 理和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第五十六回有一 “梦中梦”情节,较他处 梦境叙述更为奇巧,不仅使贾宝玉照镜入梦,梦见自己与甄宝玉互梦
2、, 而且两人梦境内容极为相似,几近雷同。“梦中梦”即梦中有梦,语 本庄子齐物论,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喻幻境,极言虚幻” 2。红楼梦的“梦中梦”既是情节内容,也是一种叙事策略。甄、贾 宝玉在梦中厮见,引发小说文本前与后、实与虚的多重对照,赋予作 品深层旨意,本文试作解读。一、梦里有梦巧诉衷情“梦中梦”情节在红楼梦中只出现一次。第五十六回江南甄 府女人对贾母说,甄府也有一个宝玉,同贾宝玉不仅性情一样,连长 相也是一模一样。贾宝玉听闻后回房照镜入睡,梦中他进入一座花园, 见酷似鸳鸯、袭人、平儿等一干人,又遇一位少年酣睡于榻上,少年 醒来便与一旁丫鬟诉说对妹妹病情的担忧,并交待其方才做了个梦,梦境中的一
3、切和镜像一样是左右颠倒的,在奇遇途中,她遇见了红色 国王在睡觉。于是有腿得儿弟与爱丽丝有了下面这段对话:“你猜他梦见的是什么? ”“那谁猜得着啊? ”“自然是梦见你了,要是他一会儿梦里没有你了,你猜你就会在 哪儿了?”“自然还是在这儿了。”“哼!你才不呢!你哪儿也不在啦。你不过是梦里头的一种东西, 你知道你又不是真的! ” 9故事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意识空间中,即红色国王和爱丽丝共同的 梦境中。实际上爱丽丝和国王两人的梦为同一个梦,爱丽丝是红色国 王梦中的人,国王也是爱丽丝梦里的人。爱丽丝漫游镜中世界与 红楼梦的“梦中梦”结构相同,甚至梦的开始都是因为一面镜子, 人物的梦境皆产生一种循环无尽的镜像
4、效果。东西方两位文学家不约 而同使用“梦中梦”,各自成就一部文学经典,显示了人类思维方式 的共通性,也说明“梦中梦”叙事艺术的魅力及其本身的哲学思辨意 义。意大利莫拉维亚是一位善于写梦幻的小说作家,他的短篇小说 梦中听到楼梯的声音,讲的是一位电影导演梦见有人敲门。他的 一句“请进”,突然成为进入第二层梦境的转折点。而第二层梦境, 即梦中梦。他以为自己已醒,并为一位在枪战中受了伤的年轻人开门, 两人发生一番争执,而从梦中惊醒。它的结构安排十分巧妙,注重心 理的分析,发掘人性的暗流,色调灰暗。梦境的环套使得情节惊悚之 潮迭起,产生一种生存危机感。美国电影盗梦空间(2010) “梦 中梦”与之情节相
5、类似,影片剧情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两者的分 辨成了观赏此剧的重点和难点,被观众称为意识结构内的动作科幻片o 影片的这一叙事策略,不仅能跨越不同时空,将故事的主人公联系、 扭结在一起,使情节空间错乱展开但又严密有序递进,而且叙事手法 本身具有浓厚的美学色彩和哲学意味,亦真亦幻,使人在迷离的状态 下产生某种心理的恐惧和思考。此二处梦境突出了梦的环套效果,但 梦主体不存在同梦和互梦的情况。综上可知,中西方作品都有“梦中梦”叙事手法。对上列作品大 致比较,就会发现,红楼梦等中国作品与爱丽丝漫游镜中世界 等西方作品在审美品味、价值追求、写作思维等层面上存在一定差异。 也正是在这些差异中,“梦中梦”叙事
6、策略的灵活性和多元的魅力得 以展现。首先,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梦中梦”文学作品,追 求一种和而融的艺术状态,而前列西方文学作品注重奇崛跌宕的审美 体验。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更讲究对称的审美范式,其中的“同梦”或 “梦中梦”主体通常是两人,具有亲密的人物关系,多为成双成对的 夫妻或恋爱男女。牡丹亭与红楼梦中,两组人物分别两两相 对,柳梦梅和杜丽娘是年龄相当的恋人,而甄、贾宝玉从某些方面来 讲是一个主体的两个部分,对称性更为明显。两个宝玉的梦境中出现 的其他人物、建筑、语言亦是对等的。对同梦双方对等性的艺术追求, 是中国古典文化中讲究对称的美学观的一种体现。但只有形式的对称, 是不足的。所以,两
7、个宝玉、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两相对之外,还心 意相通,如此达到真正整体的、对称圆融的状态。庄周与蝶,肉体形 式上虽不对称,却亦在精神层面彼此照应。而前文所述的几部西方文 学作品并不讲究这种对称,更看重于梦的特性和“梦中梦”本身形式 的趣味、迷幻和荒诞,重现个体梦中的奇异感知。爱丽丝与红色国王, 两人无论是年龄、性别还是身份,都相去甚远。严格说来,红色国王 只是一张红心A扑克牌,两者也不存在精神上的交流。但正因为梦 双方的不对等,两者互梦才显示出奇特意味,作为儿童文学,其趣味 性和新奇性也愈加浓厚。梦中听到楼梯的声音的主人公和敲门的 年轻人两者没有确定的关系,梦境的交织转换之间,令人心惊胆跳。盗梦
8、空间也是如此,盗梦者是一个团队,而被盗梦者以一人对多 人,亦不对等。其次,红楼梦等“梦中梦”文学作品探寻的是人与社会矛盾 的解决路径,西方的文学作品则在梦中探索人与自我的关系。道家的 物化观与佛教中因果报应、人生如梦观念的出现和发展,深深影响中 国人思想的同时,也影响着梦文学。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 “山谷尝自赞其真曰: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 身。淡白云:已觉“梦中梦”,还同身外身。堪叹余兼尔,俱 为未了人。10这些“梦中梦”虽非叙事情节,但和“身外身”皆 带有佛家淡离尘世的意味。唐代小说李捎云之同梦,是佛教世俗 化的体现。当社会矛盾无法解决时,梦或可提供些许对策,聊以慰藉。牡
9、丹亭柳杜互梦,是深闺大院禁锢下的挣扎。红楼梦在贾宝 玉梦中设置他与甄宝玉互梦同梦,是为贾宝玉所受礼教的压迫找到合 理的发泄口。西方文学作品中“梦中梦”叙事策略的运用,则突出人 与自我的关系。爱丽丝在梦中发现自己在红色国王梦中,立即哭诉对 自我存在的担忧;梦中听到楼梯的声音的“梦中梦”表现的是人 对自己生存危机的恐惧;盗梦空间则通过梦中梦盗取梦者的心理 信息,从盗梦者的角度来强调梦者的主体性。将这种差异放大看,可 以理解为是与中西方文化发生发展的土壤环境的不同有密切关系。西 方近现代哲学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自我觉醒,高扬人的主体地位,形 成追求真理的文化传统。经历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西方文
10、 学更加热衷对人本身的自我探索,注重体现人物最本能最真实的一面。 中国传统文学扎根于儒释道思想,走了另一条探索人本能的道路。不 论是前者作品中“梦中梦”体现的古老智慧,还是后者所散发的人的 光芒,都是人类文明最珍贵的财富。第三,曹雪芹、汤显祖等中国古代作家擅于以形象感性思维书写 “梦中梦”,而卡罗尔、莫拉维亚等人长于以数理逻辑思维创作“梦 中梦”。中国先民对梦的认识,一开始就建立在感性想象的基础上, 认为梦是神的预示,因此试图以神秘的占卜术来解读神的旨意。对中 国古代文学作品稍作考察可知,早期的“同梦”多是为政治服务或是 验证某种因果和鬼神观点,其内容大都会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灵验。随 着文学创作
11、的成熟,这种功利性较之前显得纯粹些,如牡丹亭红 楼梦,创作者运用“同梦”“梦中梦”,或抒发人生感慨或连贯主题, 又或为故事情节结构服务,更多集中在文学视角。文学创作者偏好以 文学的眼光看待梦、镜子,将它们作为特殊的媒介意象,以便于进一 步发展人物关系。梦境内容与现实生活内容极为相似,由外而内,因 而梦在文本中的真实性不强,体现为感性形象的文学思维。而西方作 家能准确总结把握“梦中梦”的特性,在科学认知、客观描述的基础 上进行创作,符合梦境的乱序、无逻辑、荒诞的特点。兼有数学家和 作家双重身份的卡罗尔,数理逻辑较一般作家更为严谨。爱丽丝漫 游镜中世界尽管行文看起来无逻辑,人物时空错乱,却符合爱丽
12、丝 梦境世界的运行特点和小说的行为逻辑。逻辑的反转和扭曲,以逻辑 写无逻辑,都需要更强大的思维逻辑和分析能力。于是“爱丽丝”不 仅成了适合儿童纯真情趣的逻辑以及数学心智培养的读物,还拥有了 大批成年读者。盗梦空间中盗梦宛若一个庞大的工程,梦境的搭 建植入、梦境的层次都需要有严格的量化。通过“梦中梦”盗取人的 心理信息,挖掘其中的强烈情绪。而梦中听到楼梯的声音对主人 公的梦境以冷静客观的笔触描述,层层深入,挖掘恶劣的现实环境对 人精神的创伤,过程与自然科学的探索过程是相似的。曹雪芹运用“梦中梦”策略切入叙述让甄、贾相遇,极致体现了 真与假,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使得文本产生模糊和朦胧美,从而使主 题
13、内容有了多重解读性。两个宝玉的真假、梦的虚实关系,又巧妙掩 藏了作者无尽的人生感慨与困惑。小说人物不等于作者,但不可否认 的是,宝玉作为主人公多少会彰显曹雪芹的个人气质,体现作者的个 人愿望。在作者资料极度贫乏的情况之下,探讨甄宝玉和贾宝玉之间 的镜像关系,亦是对作者本人解读的一个方面。由此追溯中国古代文 学中“梦中梦”或与其相关的作品,将之同一些西方“梦中梦”经典 作品进行比较,便能更清楚感受到“梦中梦”的叙事魅力。红楼梦的“梦中梦”是“同梦”的复杂形式,具有典型的文 学传统意义。正如石麟所说:“在红楼梦的前前后后,当然还有 不少小说中有关乎同梦的描写,但那都不过是红楼梦这座艺 术巅峰的来龙
14、去脉而已。”11载阳堂意外缘少年玉坛和尤氏同梦, 青楼梦挹香与拜林同梦,很明显是受到红楼梦的影响。但无 论是形式、趣味还是内涵,红楼梦的“梦中梦”在文学史上始终保 持着难以逾越的地位。所言梦境和贾宝玉所梦一般无二。两个宝玉在梦中厮见,惊喜时,小 厮报信说老爷叫宝玉,两人皆惶恐,由此贾宝玉从梦中惊醒。这样一 来,此梦就要比一般的互梦或同梦情节要更加复杂,更富有意味。那么,曹雪芹设置这样一个奇特的梦境,用意何在?从人物塑造看,甄宝玉在梦中出现与贾宝玉的精神状态、日常生 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贾宝玉梦境的构成元素有类似怡红院的院落、 貌同情合的甄宝玉、相似的姐妹、对妹妹病情的担忧、对父亲的恐惧 等。弗
15、洛伊德推崇希尔德布朗特的观点:“梦中的无上庄严与滑稽结 构,其基本材料不是来源于我们亲眼目睹的世界,就是我们清醒思想 中的某个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的情绪会潜藏于意识中,在进入 睡眠状态后,潜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体现为梦的内容。贾宝玉刚刚听 说甄府有个性情和模样俱相同的宝玉,觉来不可思议,随后便梦见甄 宝玉,情节设置合情合理。不仅如此,贾宝玉在梦中还自动将自己的 情感心理投射至甄宝玉身上。时届孟春,黛玉又犯嗽疾,贾宝玉对林 妹妹的病情自然十分担忧,所以他梦中的甄宝玉一醒来就询问,妹妹 如何。贾宝玉平日里最怕贾政,长期的心理恐惧无疑会给梦境投入紧 张因素,所以梦中的甄宝玉也惧怕老爷。弗洛伊德认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述 红楼梦 叙事 艺术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